醫患關係緊張,是醫院的問題還是患者的問題?

貓妖49


如何破解緊張的醫患關係?

一、目前醫患關係緊張的五大根源

1、醫療資源分佈不均勻,是造成醫患關係緊張的制度根源

“中國80%的患者分佈在農村,而80%的優質醫療資源卻集中在城市”。這種矛盾直接導致了人們的看病難、看病貴,也是醫患關係緊張的制度根源。

中國城市醫生是世界上工作最勞累的醫務群體之一。每年大量的基層患者湧入大城市就醫,相對較大的工作量導致醫生疲於應付。據中國最大的醫學學術交流網站“丁香園”一項調查顯示,中國醫師“醫不自醫”現象突出:超過四分之一的醫生存在心血管疾病風險,35歲以上男性醫生高血壓患病率是健康人群的兩倍,七成以上醫生患有不同程度的頸椎腰椎疾病。

從醫30年的山西省兒童醫院血液科專家郝國平說:“壓力是潛意識的,多年來做夢夢見的不是家人,都是診斷不完的患者。”

2、公立醫院公益性逐漸淡化、商業性日益濃厚,是造成醫患關係緊張的體制根源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對醫療衛生事業的投資越來越少,據有關部門統計,政府投資僅僅佔醫院經營成本的20%, 所以造成公立醫院的公益性質越來越淡化,僅僅是佔總人口4.7%的公職人員,特別是高幹的福利。盈利行為越來越強化,醫生護士的工資都要靠自己掙,特別是從醫療藥品、醫療器械裡掙。過度檢查、過度治療、高價治療就應運而生、順理成章,從而越來越加劇了患者的不滿和抱怨。

比如:

醫院口腔科一顆售價2500元的純鈦烤瓷牙出廠價只需16元;

一個國產心臟支架出廠價不過300元,可到了醫院便成了23000元;

一個進口心臟支架,進貨價不過760元,到了醫院便成了38000元;

當然這其中的利潤不是醫院一家賺取,多數還是被中間商、藥販子層層剝取。

本應該是救死扶傷的人民醫院卻成為獲取暴利的吸百姓血吃百姓肉要百姓命的魔鬼醫院,醫患關係能不緊張嗎?病人在醫院不是病人,而是待宰的羔羊,病人在醫生眼裡不是急需人道關懷的弱者,而是千方百計賺取工資、獎金的客戶。

醫院暴利傷民必然導致百姓暴力傷醫,這是無法避免的因果報應關係。一個醫生配一個警察,也無濟於事。

3、患者期望值無限,醫生診治疾病的能力有限,是造成醫患關係緊張的客觀根源

患者對疾病的診斷率和治癒率知之太少,人類所面臨的所有疾病只有約四分之一可以找出病因,其中又有約十分之一可對因治療,其餘只能對症治療,醫生不是萬能的,治療不是全能的。但患者心情是我的病因醫生一定能找到,而且醫生一定能治好。所以,對四分之三沒有找到病因的患者來說,對十分之九隻能對症治療的患者來說,對醫院治療水平不滿意是自然的,對醫護人員的服務水平不滿意是必然的,醫患發生糾紛也是當然的。

據中華醫學管理學會統計,自2002年9月《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實施以來,中國醫療糾紛的發生率平均每年上升了22.9%。一些受訪人士坦承,醫患關係惡化和頻發的暴力事件讓醫生心理負擔很大,變得更加小心謹慎,對一些年齡大、手術風險大的患者有時更願意推薦保守治療。而這讓中國年輕一代開始重新審視醫生這一職業。表現最為突出的是,中國已經出現“醫不過二代”現象——據媒體公佈的最新醫師執業狀況調查,中國78%的醫生不希望子女從醫。

4、醫生缺乏仁愛之心,追逐盈利的商人意識太濃,是造成醫患緊張的主觀根源

醫者仁心、懸壺濟世,是醫生崇高的道德修養,目前公立醫院的現行體制,不僅使醫生蛻變成沒有仁愛之心的兇醫,而且還變成唯利是圖的商人。醫生的雙重人格、雙重身份、雙重任務,使醫生越來越感到身心俱疲,特別感到心累,天天感覺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如走刀山。醫生有醫德,個人收入就減少;醫生沒有醫德,個人收入就增加。就是這個醫德與利益糾結的悖論,經常在撕裂著醫生的靈魂。造成醫生人格分裂,醫生不像醫生,商人不像商人。遇見熟人,醫德就暫時戰勝利益,成為救死扶傷的仁醫;遇到生人,利益就泯滅醫德,成為追逐利益最大化的商人。這就是為什麼現在人們看病千方百計尋找認識的熟醫生,如果找不到認識的熟醫生,患者就心甘情願送紅包賄賂醫生的根本原因。

在溫嶺殺醫事件中受輕傷的溫嶺市第一人民醫院耳鼻喉科醫生王偉傑表示,他能理解患者看病的著急心情,“醫生都想把病看好,但該醫院另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醫生表示,他們在譴責兇手的同時也在反思當下醫患關係。“病人覺得花了錢就一定要把病看好,而有的醫生有時也缺乏對病人的同情心,加上壓力大難免會有冷漠時。”這位醫生說,“缺少情感交換的看病會導致雙方成對立面。”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2014年3月5日在人代會廣東代表團討論會上發言說:醫改成功與否的標準看看病難看病貴有沒有改變,醫患關係有沒有改善,醫務人員的積極性有沒有提高,若從這三點來判斷,這幾年的醫改並沒有得到改善。

鍾南山說:“我特別在開會以前選擇了廣州市所有的三甲醫院來看,醫生的平均收入2012年帳面上是41077元(每年),但是醫生的實際收入(包括各種補貼)合計是176320元,2013年帳面的收入工資是46012元每年,實際收入2013年提高到19萬元多”

5、社會道德淪喪,患者缺德、或者患者家屬缺德,是造成醫患糾紛緊張的社會根源

醫鬧是 目前社會道德淪喪在醫患關係中最突出的表現——不管醫院有沒有責任、不管醫生有沒有盡心,只要不符合患者的心願、家屬的意願,要麼罵罵咧咧,要麼大打出手,要麼傷害醫生、護士,甚至殺害醫生、護士。所以說,醫鬧不僅僅是一個道德淪喪的問題,而且是蓄意鬧事、故意傷害、任意侵害的犯罪問題。

二、如何破解醫患關係緊張的五大根源呢?

1、通過加強縣級醫院建設,逐步緩解 看病難的制度根源

縣級醫院是城鄉結合部,是中國80%患者首診的醫院,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第一、縣級醫院要用優厚的物質待遇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第二、縣級醫院要用優質的管理制度激勵人才、培養人才;

第三、城市醫院要定點聯繫縣級醫院臨床培訓人才、指導人才。

2、通過加大政府投入,醫療體制的改革,徹底解決公立醫院商業化的體制根源

改革開放40年以來,農村改革最成功,因為農村改革是從土地裡面刨糧食——解決了中華民族5000年來老百姓食不飽肚衣不裹體的窘境!

改革開放40年以來,醫療改革最失敗,因為醫療改革是從患者身上刮金錢——救死扶傷的醫院變成吸血吃人的地獄,仁醫醫心的天使變成商人謀利的魔鬼!是醫院的盈利體制,醫生的賺錢壓力把天使一步一步逼成魔鬼!

本來醫患雙方是同一個戰壕的“戰友”,應當共同面對唯一的“敵人”——疾病。

世界絕大多數國家正確理解的醫患關係本質是——醫患同源,醫患是一家,醫生和病人同是藥品和醫療器械的用戶,醫生和病人不是商人和客戶的關係。因為病人不具備醫療知識,沒有能力自主選擇用藥和用器械,不能離開醫生獨立成為藥械的用戶;醫生不是“藥販子”,醫生開藥不能為了賣藥賺病人的錢。以“市場化”為謊言藉口的舊醫改,讓醫生成為賺病人錢的商人,不僅不是真正的市場經濟,而且是冒天下之大不韙的荒唐鬧劇。

世界通行的解決醫患矛盾根本出路是全民醫保,是國家“買單”醫療費,徹底消滅醫患對立的根源。

第一、 醫生、護士和公務員、教師工資待遇大致相當,或者略高於公務員、教師,統統納入財政預算由國家統一購買醫生的醫療技術、護士的醫療服務。

第二、醫院的醫療設施、醫療器械、醫療藥品政府統一採購,醫院免費使用,使醫療衛生真正成為全民福利事業,而不僅僅是少數公職人員、極個別高幹的福利特權。

第三、醫療器械、醫療藥品是人命關天的商品,應該由國家統一研發、統一生產、統一經營,統一價格、統一派送、統一結算。徹底把私人藥廠、藥品販子趕出醫藥市場,簡化醫藥流通市場——工廠與醫院直接供貨、無縫對接!

第四、要把醫療器械當槍枝一樣嚴格管制,要把醫療藥品當子彈一樣嚴格管理,不容許私人生產和經營任何醫療器械、醫療藥品。

第五、私人醫院可以開辦,特別是那些美容項目、保健項目等等,但是不能通過買藥賺錢,因為藥品還是由國家統一生產、統一經營、統一價格、統一派送、統一結算的。也就是說, 公立醫院與私人醫院的唯一區別就是,公立醫院由國家統一購買醫生的醫療技術為公眾免費服務,私人醫院由群眾自己購買醫生的醫療技術為個人有償服務。

3、通過醫療科學技術的進步,逐步解決醫生診治疾病能力有限的客觀根源

患者期望值無限,醫生診治疾病的能力有限的矛盾是醫患關係的基本矛盾,不可能一勞永逸的解決。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醫療技術的進步,這個基本矛盾會逐漸緩解。

4、通過醫德教育、醫風的整頓,逐步解決醫生缺乏仁愛之心的主觀根源

醫生也是人,是人必須要有仁義禮智信的做人道德品質,醫生是救死扶傷的白衣天使,應該比一般人更具有高尚的醫德、嚴謹的醫風、崇高的使命、天大的責任。

5、通過弘揚儒家做人文化、泛愛文化, 慢慢消除醫鬧的社會根源。

通過全社會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仁義禮智信做人文化的教育,儒家推己及人泛愛文化的教育,使人人普遍具備仁義禮智信的做人道德品質,使人人具有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泛愛思想,從而才能慢慢消除醫鬧的社會根源。

綜上所述:

醫療制度改革重點:

第一、加大政府投入,不能讓醫院為盈利而焦慮;

第二、注重疾病預防,不能讓醫生為沒病人而熬煎;

第三、強化醫德醫風,不能讓醫生、護士成為唯利是圖的商人、草菅人命的罪人;

第四、嚴厲打擊醫鬧,不能 讓醫生、護士成為打罵、傷害、甚至殺害的對象。


董海發


我是來自星星的萌醫生,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這個世界上所有的問題,歸根到底都是制度的問題。

當美洲大陸剛剛開始成為黑奴販賣貿易的中心時,由於當時的政府規定,以“從非洲上船時的黑人數量來統計並支付運輸船隻的酬勞”。於是,大量的黑人被從非洲運往遙遠的美利堅,他們擠滿了船隻的每一個角落。

於是,有一些傳染病開始出現,道德敗壞的船長為了防止疾病的傳播和節約醫藥費用,甚至會將生病的奴隸直接扔下大海。而如果在海上出現風暴天氣,我了減輕船隻的重量,這些黑奴們甚至也有可能被拋向洶湧的大海中。
這種情況持續了很多年。

終於,有一年,政府改變了規定“以到達美洲下船時的黑人數量來統計並支付運輸船隻的酬勞”。只是改了幾個字,一切的問題幾乎迎刃而解,船長們不得不保護好這些黑人,再也不敢將他們輕易的扔下大海。

今天,中國醫患關係的緊張,說到底,還是制度的問題。

醫生的待遇過低,公立醫院和私立醫院的混淆不清,私立醫院市場的混亂,公立醫院的學術霸權地位和外還領導內行的官本位思想,媒體的興風作浪,以及長久以來被抨擊的以藥養醫、黃牛掛號,無一不在侵蝕著本已脆弱的醫患關係。
好在,這一切,都在改變。

醫生的待遇這兩年一直在穩步提升;

國家開始放開私立醫院的註冊,瑞慈、明基、九龍、和睦家都是優質私立醫院的代名詞,國外的私立醫院也在開始進入中國;
公立醫院也在不斷取消科研與臨床之間的掛鉤,並開始允許醫生多點執業,以打破事業單位的墨守成規;

而隨著網絡的興起,傳統媒體憑藉一篇文章帶動節奏的時代一去不返,公眾的判斷力不斷提高,孰是孰非一目瞭然,再也不是一股腦的罵醫生;


以藥養醫,現在基本已經完全破除,醫院的藥品價格一降再降,不再有任何加成,現在,大部分醫院的藥品都比藥店還便宜,尤其是最近二次議價之後;

黃牛掛號,這個必須感謝微醫的出現,互聯網時代,你只需要動動手機就可以掛到你要的專家號,再也不必看那些黃牛醜陋的嘴臉。
所有的一切都會越來越好,醫患關係也是如此!

歡迎關注我的悟空號:來自星星的萌醫生


來自星星的萌醫生


首先,大家來對此一下中外醫療的對比。

首先,我來講一下中國醫療是性價比最高的國家。但為什麼中國醫生和病人的滿意率都這麼低呢?

首先,來對此一下我所經歷的中外醫療的差異:

七年前,我很幸運在德國學習三個月,這期間也觀察了歐洲醫療和中國醫療的差別,為什麼歐洲醫療病人滿意度這麼高,而中國這麼低?

那次,我參觀了法國巴黎中國醫生的診所,她告訴我,她好幾次作為被告上了法庭。原因是她每個上午看的病人多餘15人,因為法國的醫療部們規定一個上午不能多看15個病人以上。而她在的巴黎13區有很多中國人,中國人因為預約時間太久,來找她看病,她不好意思回絕,加號後就經常要上法庭,而在德國 法國常規的看專科醫生和做CT和B超檢查要2到3月。但病人一般不會抱怨,很配合,很感恩醫生,因為她們醫療是保險公司付費,她們自己不付費。

我在德國手術室的時候,醫生兩點以後不會再接手術病人,已經安排起來的手術順延但第二天或第二週,但病人從來沒有怨言,因為她們通過保險公司付費,她們不直接付費。

在德國手術室,短短的三個月見過近20多人的手術二次手術,但病人一般不會有意見,德國醫院也沒有投訴的醫務科。

歐洲醫療的特點就是等待 不用自己付錢 結果很滿意。

但回國後,在中國做醫生,就像走鋼絲,不小心就遭投訴。醫生和醫院為了減少患者排隊時間,醫生無限制的加號,醫生上班連上廁所時間也沒有但每個病人的就診時間很短沒有足夠的時間跟病人聊天。病人很不滿意,醫生也很辛苦。但是這樣的工作方式讓中國以最少的投入解決了大部分人的醫療。下面來看看我的最近寫的一篇文章。

其次,中國過去十來年對醫療宣傳的誤區:對醫療的神化,其實醫生真正的能力是偶爾是治癒,常常是安慰,總是去幫助。但很多大眾認為醫生無所不能,送到醫院了,醫生就要把病人治好,治不好就是醫生的醫德和水平問題。

再者,過去媒體對醫生的造謠和醜化,比如縫肛門事件,八毛門事件,丟腎門事件,讓大眾在沒看病之前就不信任醫生。

下面來看看我最近寫的一篇文章:






蔡珠華大夫


姑且選擇一個情景對話來分析一下:

患者:我排了一上午的隊,醫生問了不到10句話,就開單讓我去做檢查,等檢查做完,又得再排隊再看,醫院的醫生現在怎麼都是這個樣子?(分析:你覺得自己在排隊的過程,等候很辛苦,希望排前面的人快快看完好輪到自己,為何輪到自己的時候,卻希望醫生儘量問詳細些,好不遺漏病情?)

醫生:我看了一個上午的門診,病人一個接一個的來,我連口水都沒喝,廁所也沒上一次,病人還覺得我態度差;吃回扣;有些病人問病情不到兩句,就面露不滿,質疑專業性;有些病人不理解,偏執於自己的病情;有些病人長途趕來就診,希望醫生能多加個號。(分析:門診坐診固然累,但是病人在等待就診的過程,不但抱著對病情的擔憂,還要經歷漫長的等待,他們的心情應該得到理解,門診病人固然多,也不能因此消磨耐心,成為消極態度的有恃無恐的後臺,醫保基金虧空,藥品價格持續增高,就醫成本越來越高,雖然不是醫生的問題,但是脫去白大褂,這是我們也要面臨的問題,所以需要解釋的就耐心跟病人解釋。那麼,因此而花費的時間導致候診的病人超出門診時間怎麼辦?)

有關部門:將實現大病醫保全覆蓋。將分級診療制度建設起來,提高基層醫療人才待遇,解決基層醫院留不住人的問題。

進一步加快體制機制建設,打破傳統的逐利機制,恢復醫院的公益性”,首先要著力解決藥的流通環節,舉例:有的藥從藥廠出來,價格不高,經過幾次“倒票”,到了醫院,5塊錢就變成了50塊錢,,hhhhhh

醫護人員的收入薪酬制度也要改革,今年計劃實行薪酬制度改革,推行目標年薪制,“有目標年薪,不要尋思創收不創收的問題,這樣才能讓醫生專心看病,讓醫院迴歸公益性。

所以,哎,能理解了嗎?

醫患關係不會緊張,只是我們國家的衛生事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


普通外科陳醫生


我是法醫,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醫患關係緊張,到底是醫院的問題還是患者問題,我認為既不是醫院的問題,也不是患者的問題,是誰的問題?大聲告訴你,是社會的問題!為什麼?

醫院的定位是什麼?事業單位,對,是保障人民身體健康的事業單位,是公共屬性的、全民屬性的衛生事業單位。既然是公共屬性的全民事業單位,是不是應該由國家保障它的運行呢?答案是肯定的,現實是殘酷的,可笑的。

目前的醫院定位是市場化的,也就是說醫療服務變成了商品。既然定位醫療服務為商品,商品的屬性在醫院就發作了,要增強競爭力,要擴大規模,要增加經濟效益(那麼多人要吃飯呢),所以以藥養醫很正常的出現了,醫院甚至和科室簽訂經濟效益合同,怎麼辦,賺錢不可避免的提上了日程,既要治病救人也要賺錢,科室主任也不容易啊。但是,作為醫生群體,我相信,絕大部分還是本著治病救人重於賺錢的職業道德的約束的。當然,不排除極少數害群之馬,經濟利益高於一切,鑽進了錢眼裡,我們鄙視他。

賺錢如此重要,國人的三座大山就有醫療這一座,患者賺錢更不容易,國民福利報銷不盡人意,醫療改革也不理想,治病就醫難而且不能保證效果,百姓因病致貧也不鮮見,怨氣積攢,把氣撒在醫院的身上,也不奇怪,直接責任嘛!第一棒,醫生躲不了。

客觀講,醫療科學探索性極強,誰也不能保證不出錯,誰也不能保證救命百分百,但是這樣的社會條件下,花錢不菲,效果不好,過程艱難,加之患者處於弱勢和資源貧乏信息不對等的地位,關係緊張在所難免。

大環境下,我國處於轉型時期,各種矛盾出現,不滿情緒氾濫,貧富差距加大,就業形勢不良,相對貧困加大,社會矛盾加劇,法治建設滯後,所以一有風吹草動,便大發雷霆,訛詐現象出現頻繁,延伸到醫療領域,也不意外。

綜上所述,醫患關係乃是社會關係的縮影,是社會進程的一個側面,隨著改革的深入和民生的改善,趨於和諧可期。


鑑辨者言


醫患關係,是個沉重的話題,也是目前較為突出的問題。從現象來看,似乎近是醫務人員與患者及其家人、親屬之間的關係;但從本質上來看,醫患之間是"共同利益體"。彼此有著"戰勝病魔、恢復健康"的共同目標,實現共同目標既要靠醫務人員良好的醫德與精湛的醫術,又要靠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與積極配合。那麼,目前醫患關係時有出現的不和諧狀況,究竟是怎麼回事呢?究其原因,它又不僅僅限於醫患雙方,而是涉及到醫療體制、醫療資源、醫療投入、社會道德、權益保障等方面諸多相關聯的問題。

首先,我國現行的醫療保障體系及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或修改),應迅速跟上社會發展與人民需求的步伐。主要是:各級政府應加大對公立醫院的投入,改變醫院"自負盈虧"的狀況,改變患者過多承擔診療費用的狀況。要劃小享受"特殊醫療待遇"人員的範圍,減輕政府過多的、不適當的醫療費用支出。。要切實提高醫務人員待遇,尤其是醫德良好、醫術精湛人員的待遇,以鼓勵醫務人員專業素質、人文素質、政治素質、心理素質的綜合提高。要切實改善鄉鎮、街道醫療衛生機構人員配備少、業務素質低、檢測手段無的狀況,以減輕大醫院患者多、"看病難"的狀況。要在各大醫院普遍推行中西醫結合治療,既可弘揚國醫國藥,又有利於疾病的診治,還可降低患者醫療費用,"一舉三得"。

其次,在加大政府對公立醫院投入的前提下,要切實減輕患者診療費負擔過重的狀況。包括採取有效措施,解決醫院普遍存在的藥品採購與供應的機制,改變目前醫院普遍不提供療效好、藥價低的藥的問題;解決醫務人員對患者採取過多重複檢查及一些不必要的檢查,以增加醫院收入問題;解決醫務人員對患者過度治療的問題。解決上述問題,還需要政府加強對藥品質量與藥價的調控,該降的要降,該提的要提,對生產療效好、藥價低的企業要釆取鼓勵與扶持政策。

再次,要強化醫患雙方有效的溝通機制。尤其是醫生,既要提高醫術,掌握治病本領;又要人文關懷,加強心理疏導。診治病人要細心耐心,認真負責,時刻保持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強烈意識。作為患者要講清病情,充分尊重與理解醫生所肩負的重任,儘可能服從醫生的治療與醫囑。醫患雙方要互相信任,換位思考,以真心換真情。即使有不同意見,也要及時交換,一切服從有利於疾病的治療與身體的康復這一大局。

第四,要建立化解醫患矛盾的調解機制。目前,我國很多地方在加強這方面工作,有的巳取得較成功的經驗,政府有關部門要及時總結,加以推廣。同時,要從法律法規方面作出進一步修改,對醫療事故的處理、"醫鬧"問題的發生,從法律法規層面作出明確規範。新聞媒體對醫患矛盾的報道,必須堅持真實詳情的原則,不能誇大其辭,更不能捕風捉影。



玉堂行佛人


醫患關係,是要醫生更耐心點,還是患者及其家人更耐心點?

在人際關係中,總是關係雙方不會”平等“,一方強勢一些,另一方弱勢。

維持雙方和諧,就必須強勢一方多理解弱勢一方,弱勢一方也不要過分訴求。

但是,總之來說,是強勢一方主導關係進程,不是弱勢一方掌控局面。

醫患關係中,強勢一方是醫院醫生。弱勢一方人病患、家屬。

這些醫生的優勢包括

1,主導權

怎麼接待,怎麼檢查,怎麼治療,怎麼處置…都是醫生牢牢把握控制!

2,話語權

一切的解釋、判斷、決策,都是醫生做出!病患就是砧板上的羔羊!

3,處分權

根據他的判斷,決定你的生、死、康、復,用錢花度,是否住院出院,是否繼續治療用藥,是否嘗試新技術…

4,信息權

醫生掌控一切信息,致按照她的需要給你有限一點。你不可能瞭解全面。

以上四點,全世界皆然。醫生治病,不可能服從患者安排。患者求治,不可能主導醫生行為。

就是貴為總統皇帝,呢病了的時候,就要老老實實服從醫生指揮。

這樣的關係之下,雙方怎麼處理?

只有醫生要儘量耐心點!多理解點病患的難處、無奈!多給他關愛照顧!

急診,就要迅速點行動。不要拖拖拉拉。

診察,就要仔細認真,多做解釋。

開藥,就要綜合權衡,既要治病,又要省錢。

治療,就要如實告知病情,分析疾病進展,預測可能結果。

對可能的意外,或者自己的無能為力,就要老實承認。解釋清楚。

這樣的話,患者及家人就知道已經面臨的形勢,可能的結局,就會理解醫生的決策。

即使有不好的結果出現,他們也是能夠接受。

明顯的拖拉耽誤診治,明顯的過度治療,明顯的亂收費用,甚至藉助自我優勢敲詐勒索,一旦病患發現認定,在他們覺得人財兩空的時候,醫患關係就緊張了!

多少案例,就是發生在優勢的醫生,不做該有的付出,不抱應有的耐心、謙卑,一味高高在上,頤指氣使,而又沒能拿出好的治療結果,致使激怒病患,鋌而走險。

古人云”才不近仙,心不近佛,不可為醫“。這個佛心,就是仁厚。就是理解關愛病人,就是謙卑一點,不以優勢害人。

剛剛上海那家醫院,用幾分鐘確診患者身癢是皰疹病毒,然後用十幾天讓病患支付15萬元,然後被揭露。

這樣子的醫院醫生,“醫者仁心”何在?患者如何能夠忍受?

那位被騙的患者,沒有鋌而走險,就是很不錯了啊!

所以,建立良好醫患關係,需要的是醫生多耐心點,多付出點!不是患者要進修學習。

待宰羔羊,怎麼能夠主導廚師的刀法?

回答如上。


春雷滾滾2


這個問題應該多聽聽專家的,我不是專家,所以我只能發表一下自己日常中見到的事。

我們常說到醫院是去尋醫問診,而醫生更應該關心的是,病人描述自己的症狀和一些常規的檢查。

很多年前有一次我感冒了,到了工作附近的鄉鎮醫院,按照流程掛號求醫,進診室的時候,兩個醫生面對面坐在桌子前,興高采烈的聊著天,我尷尬的坐在問診的凳子上,等了五分鐘,終於等到他們的話題告一段落,一個30來歲的粗壯醫生問我哪裡不舒服?我對自己打斷他們的聊天心懷內疚,於是低眉細語的告知:感冒了頭暈。可能是因為自己穿著工作服的原因吧,醫生很體諒估計屬於收入不高的人群,於是下一句話就是問你身上帶了多少錢?當得知我身上只有一百元左右現金的時候,大筆一揮,刷刷處方就開好了,不是常備藥,劃價拿藥,總共一百零一塊,轉頭正好碰見醫生走出診室,估計是看我很老實的按照他的處方拿了藥,還特地靠了上來,給我講了一下如何服用,最後還非常關心的問了我還有回去的車費嗎?回家用藥沒p的效果,從此很少進醫院。

後來聽說醫院,藥品進行了公示,偶爾陪別人進幾次醫院,也發現有了不同的體驗,藥品利潤不是低了嗎?於是各種各樣的檢查蜂擁而來,一個小感冒進了醫院必須要經過照片,抽血,心電圖三道流程,再加上藥品費算下來怎麼也得一千二三,而且讓人連討價還價的餘地都沒有。

以上一個小例子,只是為了說明最終醫患矛盾的根源,在於投入和收益的不均等上面,簡單的看病背後牽扯到很多的心理關係。

站在醫院的角度投入那麼多的錢,興建醫院,購買設備,聘請醫務人員,都是需要金錢的投入,如果醫院看病拿藥沒有利潤收入,那麼醫院也就很難維持下去,所以很多醫院給每個科室都下了經營性的任務指標,這是醫院角度的投入與收益的不對稱。

而作為患者,拿了那麼多的錢看病,如果並沒有取得滿意的效果,肯定也是認為自己的投入與收益是不對稱的。

其實可以借鑑一下國外的一些先進的做法,比如建立完善的醫療保障體系,讓每個家庭都能減少自己的付出,把與醫院溝通的事都交給專業的人士來負責,這樣既能使自己得到專業有效的救治,也能避免直接面對醫生所可能產生的衝突。

以上,外行人強說內行話。🍉🍉🍉



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醫患關係是你不得不面對的問題,避無可避。而醫患關係緊張,到底是醫院的問題還是患者的問題?

我覺得引起醫患關係緊張,最大的問題不是在醫院和患者身上,最大的問題應該是當前的醫療體制:醫療市場化。

醫院是一個特殊的存在。患者生病,就必須去醫院接受治療;醫生診治疾病,就必須輔助檢查,用藥物治療患者。如果醫療市場化,在這其中就會產生許多問題。

  1. 以市場為主導,那麼醫藥服務價格就會飆升,藥品和醫療設備分銷商、生產廠商等聯手推高藥品價格以及檢測費用。藥品和檢查費用價格動不動就成百上千,有些保命藥甚至破萬,如《我不是藥神》裡面的抗癌藥,又有多少人能承受呢?

  2. 以市場為主導,政府投入不足,醫院自負盈虧,要生存要競爭自然迫使醫院把逐利性放在第一位,只重效益,不重療效,開大處方,亂檢查,亂收費等現象屢屢出現,低收入人群根本無力支付高昂的醫療費用。
  3. 以市場為主導,根本不符合我國國情。我國人口基數大,現在的醫療服務無法承受13億人口的醫療壓力。在我國醫療服務的社會公平性差,資源分佈不合理的情況下,加上我國還是一個低收入國家,還有很多貧困人口,社會醫療保障也是低水平,造成許多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



在當今醫患關係緊張的情況下,要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我覺得政府應該加大投入,將社會醫療保障體系迅速建立起來,全民參保,提高醫療保障,建立完善的體系,做好患者與醫院之間的良好監督。


醫生說科普之檢驗


任何事情發生都是多方面的原因綜合一起的。

下面說一下自己的見解,希望能起個拋磚引玉的作用

1.政府投入大幅降低、“以藥養醫”政策導致醫院自謀出路。按項目支付的結算方式會誘導醫生提供過度醫療。醫療費用上升幅度過快,醫保覆蓋不全導致個人支付比例較高。出現醫療糾紛後沒有類似保險公司那樣的可靠的第三方機構進行現場處理和事故鑑定,醫患直接面對面,容易發生非理性事件。不過現在醫改、醫保政策在逐步扭轉、改善以上局面。

2.還有所謂“醫德”只是現行制度的產物,本人不認為是原因,醫生也是壞制度的犧牲者。現在媒體既沒有新聞自由,也缺乏媒體自律,譁眾取寵,煽風點火,唯恐天下不亂,大有炸平廬山,停止地球轉動之勢。“八毛門”事件就是例子。

3.大眾尊敬醫生,和仇視醫生本就是一體兩面的事兒。國家不能給予醫生應有的物質回報,則只能做精神宣傳。於是就給予了過高的崇敬(如白衣天使等稱號),宣傳手段也更強調清貧和操守。則在這種尊崇下,大眾顯然會對醫生報以不切實際的期望,覺得醫生應該能解決一切,那期待落空,自然就化身仇視了。長期以來,我國公共部門工作人員的工資都是偏低的,但是我們的工作重心不是完善薪酬的增長機制,而是神聖化他們的社會形象來彌補這種落差。於是在宣傳機器中,所有的基層公務員都是人民的公僕,所有的醫生都是白衣天使,所有的老師都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但我們知道,醫生首先是個人,然後才是個醫生。人類有的缺點醫生都會有,業務水平不見得十全十美,道德品質更不能和業務水平等同。醫生只是在這個專業中有特長的普通人。習慣了這一點,就會適應現在的醫療狀況。

所以醫院往往成為社會壓力的出氣口。在那些醫患矛盾所觸發的暴力事件中,醫患關係只是導火索。畢竟,你不能和政治體制對抗,也不能和商業體制對抗,和看得見摸得著、又沒有防備的醫生對抗,風險小得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