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奇会成为下一个李开复吗?

陆奇会成为下一个李开复吗?

01

陆奇离开百度之后的下一站终于敲定:Y Combinator中国(简称YC中国)。

这似乎是个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选择。

孵化器这条赛道融合了创业和投资两块业务,对于崇尚技术驱动的陆奇来说,这算是一片能施展拳脚的崭新天地。但考虑到YC 在美国本土已经好几年没投出大项目,其中国市场的表现,也不得不被打上一个问号。

YC曾经辉煌过。这家创办于2005年的美国最大孵化器“孵出”过超1900家创业团队,总估值达到1千亿美元,总融资规模超过180亿美元,其中不乏Airbnb、Dropbox、Stripe、Reddit、Docker等明星公司,其录取率一度保持在3% 左右。

YC模式后来被诸多孵化器学习套用:每年两次选拨初创团队,对其进行培训,提供一定额度的种子基金换取股权占比,定期邀请专家进行指导,最后举办面向投资人的“展示日”。

中国创业团队渡鸦体验过这种模式,这家公司后来被陆奇在任时的百度高价收购。但现在看来,这笔收购并不成功,其90后创始人吕骋目前已经从百度离职。

不过,对于YC这家“百万富翁的制造工厂”而言,辉煌似乎大多是属于2012年前的历史了。

沉寂的YC决定出击,独角兽频出的中国成为它出海第一站——虽然在合伙人Eric Migicovsky看来,YC 决定采取行动的时间已经太晚。

关于YC 中国,陆奇今天公布的重点是:以By China(由中国的人才组建团队)、For China(为中国的创业者和经济发展服务)、Of China(成为中国社会的组成部分)的方式彻底本土化。

02

陆奇的新去向让公众联想到一个人:创新工场创始人李开复。

陆奇会成为下一个李开复吗?

仔细研究两人履历,你发现他们的人生轨迹早有巧合和交集——两人都出生于1962年。1988年,李开复获得了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博士。4年后,陆奇也来到了这所享誉全球的学校攻读计算机博士学位。

但具体到职业选择上,两人表现出了不同的喜好。

陆奇在1998年加入雅虎,一路晋升成为执行副总裁,直到2008年加盟微软任执行副总裁。8年后,他离开微软,应李彦宏之邀进入后厂村。

相比之下,李开复在国内的时间更多,也更熟悉国内生态和生存法则。他在1998年就回国创立了微软中国研究院,2005年转战谷歌后,他负责在中国设立并运营研发中心。4年后,他选择离开大公司自主创业,成立“创新工场”——一个以提供天使投资+孵化器为核心打法的平台。

可以说,当李开复逐渐设立起导师、教父人设时,陆奇的成就还在与他供职的大公司福祸相依。2017年6月加入百度后,他为这家陷入困境的公司带来了股价上涨、舆论利好的转变,继而在改革进入深水区时离开。

如今,这两位有着高度相似过往的同门师兄弟,走进了同一个赛道。

作为陆奇的师兄,李开复曾这样评价:“陆奇是少数这种有战略技术眼光,又能执行得很好的人,他加入任何的一个公司,都是对这个公司的加分。”

竞争已经不可避免。

创新工场与YC 在玩法上并无大异,只是具体到理念上,YC更看重初创团队的创新能力,而创新工场似乎更在于升值潜力——后者选择创业公司的三个重要维度是:创业者过去的履历是否相关、创业项目是否有上升空间、创业团队是否有很强的互补性。

从项目偏好上看,创新工场偏好四类行业:智能硬件、消费互联网、互联网教育和数字娱乐。豌豆荚。知乎、蜻蜓FM、墨迹天气、美图秀秀、SNH48、米未传媒等项目里都有创新工场的身影。

可以确定的是,YC中国落地后,这两家模样雷同的孵化器就要直接交手了。

03

履历相似,赛道相同,陆奇会成为下一个李开复吗?

答案可能是不会。

相比享受聚光灯下发言的李开复,陆奇低调得多,在微软时他就不爱与媒体打交道。一直以来,关于陆奇的个人生活,外界知之甚少,这与出版过畅销书的李开复截然不同——事实上,曝光度带来的争议,也一直伴随着后者。

不过,在百度的短暂任职,确实让陆奇成为国内互联网科技圈里关注度最高的人物之一。离开百度之后,他的去向引发了各种猜想,被戏称为“百度失陆,天下逐之”。

盛名之下,陆奇与YC 中国会制造出怎样的故事?答案值得期待,但希望不是李开复的复制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