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出来的孩子与娇生惯养的孩子有什么区别?

沈春阳粉丝团


孩子从出生开始就是一张白纸,是家长引导孩子在这张白纸上作画,孩子行为的好坏,都是受父母的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建立也都是在父母的指引下逐渐形成的,若父母没有做出正确的教育,很容易让孩子形成畸形的性格,甚至走向毁灭。

打出来的孩子,又可以说是惩罚出来的孩子,严厉的家长给孩子制定了规矩,而且要求必须去遵守它,一旦犯错误就会受到惩罚。这个可能是父母惯用的手段,因为它可以在短期之内见到成效,孩子不在闹了、孩子乖了,殊不知孩子可能将某种不愉快的情绪压抑到潜意识里。

心理学家简尼尔森认为,惩罚孩子会带来四个后果:

愤恨:我不喜欢我的爸爸妈妈了,我不能相信他们

报复:虽然他们这次惩罚我了,他们赢了,下次我一定还回去

反叛:他们让我干什么,我非要按照相反的做

退缩:我偷偷的去做或者我真的很没用,我不行

对于长期的教育效应来说,惩罚和打骂是一种无效的手段,孩子可能在表面上顺从,从而激发出不同的性格,也可能就此顺从,失去了对于自己的价值认同感,从而变得自卑。

对于骄纵出来的孩子,很容易形成一种不健康的相互依赖,从不会主动的去做什么事情,很难形成主见的意识,人际交往以及判断能力等都会很差,

最重要的是缺乏责任感,事事依赖他人,也可能形成自卑或者自大的性格。

打出来的孩子和娇生惯养的孩子,都是在教育上出现的两个极端的结果,长期的角度去看,都不会产生成效,反而让孩子丧失了应该具有的能力。正面管教是一种处在两者之间的教育方式,是以相互尊重为基础的,通过和善而坚定的方法去做,培养孩子的各项人生能力。有需要的家长推荐看一下《正面管教》这本书,我想会受到一些启发的。


心理学充电时间


“棍棒底下出孝子”、“富养女儿穷养儿”,这些教育心得,是真理还是忽悠?

我是一名有十几年教龄的老师,我非常认同朱庆澜的“三道染缸”理论,多数家庭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存在严重的而且是不可修复的错误。

朱庆澜,是民国初年的广东省省。他亲自撰写了一部名为《家庭教育》的著作,并于1917年由他本人捐款公开出版,分发给广东省的家家户户。他把一个人从出生到6岁入学前,入学读书和离开学校走上社会这三个阶段,形象地比喻为“三道染缸”:小孩子生下来,好似雪白的丝。在家里生活6年,好似第一道染缸。家里6年教得好,养得好,好似白丝染成红底子。到了进学堂,再得好先生,就将那红红的底子好好加上一层,自然变成了大红。到了世界(社会)上,哪怕遇着坏朋友,坏染缸,想把他变成黑色,他那大红的底子,一时总不得变的。如果再遇上好朋友、好染缸,不用说,自然变成真正的朱红,头等的好人了。万一在家里6年,教的法子,养的法子不好,比如白丝一下缸已经染成黑底子,进了学堂,就有好先生,想把他变成红色,那黑底子总是难退得去。就是勉强替他加上一层红色,仍旧是个半红半黑的。如果学生再遇着不热心的先生,到了世界上,再遇着坏朋友,坏染缸,将黑底子一层一层加上黑色,自然变成永不退色的黑青,永不回头的坏蛋了。    

由此可见,学龄前阶段儿童的家庭教育,是“至要紧的事”。前6年里肯费力,将来就受用不尽。然而,在现在的中国,多数家庭并没认识到这一点,而是在这6年的重要时间,把孩子丢给了他的爷爷奶奶,等到孩子慢慢长大,问题越来越多,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然而往往是在问题面前无能为力,后悔莫及。

题主所说的娇生惯养和打出来的孩子,应该属于在学龄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也是教育孩子的两个极端。对于这两类家庭教育中的孩子,会有很多区别。

打骂中成长的孩子,容易引发严重的心理问题,往往会形成两种极端的性格:一种是懦弱自卑,悲观厌世,严重者出现精神分裂,甚至自杀;一种是叛逆、报复,有严重的暴力倾向,严重的会走向违法犯罪,而受害者往往是他的亲人。

娇生惯养中长大的孩子,最容易出现的的问题就是缺乏教养:傲慢、做事随心所欲、敏感好强,会给家庭带来很大问题,富养不是娇养,娇养容易出逆子,正所谓“娇生惯养出仇家”。

教育,是一个最大的工程,也是最难的工程,它与时俱进而又变幻莫测,作为家长,我们要把握好这第一道染缸,给孩子染上红底子,才能帮助孩子适应社会。随后,跟大家分享美国葆婴公司父母课堂里的一节课,教会父母如何带好自己的孩子中的一小段,希望能够让爸爸妈妈仔细用心体会。

挑剔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苛责

敌意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争斗

批评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谴责

恐惧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忧虑

嫉妒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嫉妒

羞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卑

宽容中成长的孩子,学会

忍让

鼓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信

称赞中成长的孩子,学会欣赏

支持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信任

友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关怀

分享中成长的孩子,学会慷慨

平等中成长的孩子,她便懂得了什么是公正

友谊中成长的孩子,她便会觉得世界多美好


赢在高三


打出来的孩子,要么以后属于特别叛逆的,要么就是唯唯诺诺的。孩子经常被打,一般有两种原因,一个是孩子本身比较淘气,这种孩子本身就叛逆,再加上父母以打骂的方式来应对,会使得孩子更加肆意妄为,也不太能听得进别人的意见,但很有自己的主见,好胜心强。另一种是父母对孩子过于严苛,总是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这类孩子长大后自己没有主见,胆小怕事,性格以唯唯诺诺居多,大多难成大器。

娇生惯养的孩子,日后性格以傲慢居多,不懂礼节、不懂谦让,不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自私,任性。但是这类孩子平常显得比较自信(过了可能就会比较自大),比较开朗,但难以承受困难和压力的挑战。当然,因为生活环境,所受教育,父母性格等的不同,孩子的性格也不尽相同。

在我从事教育行业近10年的经历来说,这两种教育方式,都难以教导出品学兼优的孩子,孩子也难以在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获得足够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尤其是现在,打骂孩子最后的结果与预想往往是背道而驰,我建议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上家长要多引导,以长者兼朋友的心态和孩子相处,除非非常大的原则性问题,不然最好不要打孩子。

我的公众号“哈佛教育专家”有很多关于孩子教育的文章,感兴趣的可以关注,这里我也说一下吧,因为我觉得孩子的教育是一个家庭最重大的事情之一。我自己也有两个孩子,他们有时候也很淘气,比如说把玩具扔得满屋都是,比如说哥哥有的,妹妹也要,哥哥有的作业也不会做。这个时候,我并不会打骂他们,玩具扔得满屋都是,和孩子一起慢慢的收拾起来就好了啊,哥哥作业不会写,我就让他自己先想啊,实在不会就给点提示,或者教他方法,或者用工具和他一起去寻找答案。比如说上次我带哥哥去西班牙,妹妹也很想去,一直不开心,跟我闹脾气,我就很耐心的跟她解释,告诉她妈妈爱她跟哥哥一样多,但是这次不能带她去,因为她还小,等她再长大一点了,我就带她和哥哥一起去,并承诺会给她带礼物,拍好看的照片给她看。耐心跟她解释后,虽然她还是很不开心,可也不至于再胡闹,而且她也不会太委屈,因为她可以确定妈妈不带她去是因为别的原因,而不是她不好,或者不爱她。

明确告诉孩子,爸妈很爱他们,这一点很重要,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要把自己的爱说出来,让孩子感受到。此外,多给孩子们一点耐心,缓缓引导他们,比直接对他们发脾气或者放任不管要有效得多。


曾敏敏老师


现在家庭一般只有一个孩子,那就是父母,爷爷奶奶的掌上明珠,含子嘴里怕化了,放在手心怕摔了,见不得孩子的一声啼哭与喊叫,不然疼在心窝里。

刚育有小孩子的宝爸宝妈们就要特别注意,孩子婴儿时期的教育会铸就他成长经历中的分分秒秒表现,有的孩子懂事、乖巧、可爱,懂得父母的辛苦与不易。

有的孩子就比较自私、脾气暴躁,动不动就在家里乱摔东西,乱发脾气,有的如果是爷爷奶奶、妈妈如果劝解时,有的孩子还予以还击,打长辈,就显得特别可恶、可憎,简直属于狼儿子型。
我见过一个视频:10岁左右的一个男孩子为了问爷爷要一百块钱,爷爷不给,他就拿出砍刀准备砍爷爷,爷爷没有办法只好拿起家里的长棍进行防御。

这个小男孩边骂边哭,并且不断威胁爷爷,如果不给他钱,他就砍死爷爷。奶奶看到就出来劝架,但也不敢贸然去孙子那边拉架,万一被他砍了不是死就是只有半条命了。

像这种孩子一般都是父母外出打工挣钱,留守的二老在家里把孩子从小拉扯到大,但爷爷奶奶一般都会溺爱孙子,娇惯孩子,也不会去打孩子。
教育孩子的方式里面打孩子和娇惯孩子都是管理方式上两种错误极端,都是不健康的孩子教育方式,尤其孩子儿时的家庭教育会形成他以后的性格和脾性。

儿时的成长教育尤其重要,对孩子教育必须要有耐心,恒心,爱心,同理心。我们要从孩子角度去考虑问题,知道他有什么需求,为什么需要这个,怎么帮他正确解决这个需求。

必须晓之以理,以道理给孩子树立正确的礼义廉耻价值观,懂得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如果越雷池一步,将会得到什么惩罚,这些惩罚必须及时实施,让他明白不好的表现就要遭殃。
打出来的孩子和娇惯的孩子区别一般有:

(1)性格上的差异性。娇惯的孩子一般比较霸道,毕竟自私,没有同情心和爱心,自己利益至上,自己为王意识强烈。打出来的孩子性格一般很内向,很自卑,没有社会认同感,归属感,一般对社会抱有仇恨心里,太小时性格比较沉闷,但成人后当有一个爆发点出来后,就会很难灭火。

(2)依靠心理差异。娇惯孩子从小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从来不自己动手动脚,这些父母都会包办,使用社会能力较差;打出来的孩子一般都要自己从小负责自己的生活起居,甚至帮助父母,没有依赖感。

(3)社会认知能力不同。娇惯的孩子一般比较天真烂漫,不懂得社会险恶,但打出来的孩子从小就知道人间冷暖和眉高眼低。

(4)犯罪率不同。娇惯的孩子一般衣食无忧,不缺钱花,大手大脚,没有社会仇恨意识,相对犯罪率比较低,但打出来的孩子一般都是家庭有问题的环境长出来的,都有仇视人和社会心理,当有能力爆发时就会进行报复犯罪。

当然一切都不是绝对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们必须从小因材施教,让孩子健康成长,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弹古论今


到底该怎么教育孩子?很多家长都犯了难。

以前的家长不知道什么教育理念,孩子犯了错就是骂和打,没人觉得有问题。但现在各种公号文章都在言之凿凿地告诉家长们:不能打孩子,否则孩子会有心理阴影,未来影响他的心理健康。

很多家长放弃了体罚,甚至连骂也不敢理直气壮地骂,骂完了还要向孩子道歉。还有一些父母生怕孩子得不到足够的关爱和温暖,内心产生空洞感,于是拼命满足孩子的需要,这样的做法却常常招来“娇生惯养”的评价。

究竟怎样对待孩子才是正确的呢?

动辄打骂体罚或者一味娇生惯养,显而易见都不是什么好方法,因为二者都太过偏颇

前者过分强调父母主观制定的规则,且这规则主要受父母情绪的影响,这就很容易让孩子内心形成这样的世界观:我是强者,就可以掌控生活主宰他人;我是弱者,就只能受制于人无力抵抗。

而一味娇生惯养的孩子容易形成这样的观念:我的需要是理所应当要被满足与呵护的,他人对我的顺从和迁就是他们应该要做的事。

这样两种教养方式都无法让孩子学会如何体会、共情他人的感受,并学会与他人平等合作

在那样两个世界中,他人不是竞争者,就是统治或被统治者,显而易见,这样的关系不会有真正的平等与温情连结。

对孩子真正的好教育是爱与规则的结合

真正的爱是双向流动的,而不是单向的倾泻或抽取。我们要从倾听、理解孩子开始,然后以良好的沟通让孩子慢慢也能理解、体会到我们的想法与感受

当孩子们感受到自己的想法和情绪可以被看见与接纳,他们的一些行为就算被拒绝也事出有因、有理有据,他们自然会潜移默化地以这样的方式开始对待身边的人。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与生俱来的绝对自恋的部分还会时不时冒出头来进行干扰,需要家长不断地加以纠正。但这恰恰是一个正常的过程,没有孩子能“一说就懂,一懂就会,一会就做,一做就能做好,做好还能一直坚持”。

当我们放弃这样的期待,耐下性子时,就会发现孩子并没有那么不讲道理,教育孩子也没有那么困难。

打骂或溺爱其实都是一种投机取巧、规避麻烦的教育方式,真正的爱一定是要克服麻烦,付出耐心与爱心的,没有捷径可以走。

作者简介:曹怀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咨询实践超千小时,主擅领域包括婚恋情感、人际交往、两性心理、人生规划、家庭关系等。自2011年开通新浪微博以来,粉丝六万多人,坚持定期回复私信,无私为近六千名求助者提供咨询,咨询解答超千万字。《婚姻与家庭》杂志特邀专家,多家媒体签约撰稿人。欢迎关注我的个人自媒体(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知乎、头条号)。

心理咨询师曹怀宁


我有个小学一个同学,姓王,住在我家隔壁,以下就以隔壁小王称呼他,小王是一个单亲家庭,母亲因为难缠去世,所以从小小王就跟父亲相依为命。

为了维持家庭生活,小王父亲到处奔波,疏于了对小王的家庭教育,按理说这样一个家庭里小王应该很早懂事,可是小王的父亲脾气很暴躁,每次小王调皮,小王的父亲做法简单粗暴,那就是一顿打,也许小王是遗传了父亲的性格,很顽皮顽劣,总是经常犯错,因此他父亲也经常打他,可以说从小学到初中,没有哪一天小王不被他父亲打。

上了初中以后因为住校的原因,只有周末回去以后偶尔犯错了才被打。后来在初三的时候,因为一次和同学闹矛盾,不知道是不是引起了小王被打的过往,小王一怒之下直接把同学捅死了,这件事当时在我们那里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后来小王就进了少年劳改所。

下面是我另外一个同学,这个同学是高中时代的同学,而且这位同学学习成绩非常好,可是后来发生的事却让人难以想象。

以下我称这位同学小宋,小宋据了解出生在一个富有的家庭里面,父母也算是高干了,因为小宋从小学习成绩就好,父母可以说对他是百依百顺,非常宠他,而且因为家庭条件很好,因此从小没有干过活,也衣食无忧,随着学业的高升,学习成绩越来越好,父母更是宠他,重来不让他干活,只要他好好学习。

我记得在高二的时候,又一次出去春游,那次是农村里体验生活,在农村里当然什么都要自己来做,包括摘菜做饭等,可小宋因为从小习惯了锦衣生活,完全是什么事都不干,吃做在那里等吃,可同学中有农村来的,特别看不惯这样的“懒人”,便说了几句,结果小宋当时就不高兴了,把这位同学打了,因为当时这件事后来闹的很大,虽然小宋的成绩名列年级前茅,最后依然被开除了。

所以打大的孩子和娇生惯养的孩子有什么区别呢?

我认为打大的孩子心理不健全,娇生惯养的孩子自我为中心。都是一种极端教育,最容易导致孩子出事儿,而且现在在大多数出事儿的孩子当中,这2类占绝大比例,因此对于这2类教育是不可取的,而是要从小理性的培养孩子,这样孩子才能健康成长,父母也要不断学习和进步,这样也能使孩子得到帮助。

最后欢迎大家留言说说看法!


不正经粑麻


打出来的孩子是这样的,

有一个认识的人家,她第一个孩子是女儿,不知道是因为没人帮忙照顾还是因为工作压力、家庭压力大还是怎么的。她天天打孩子,小女孩天天被抽,现在读小学是天不怕地不怕。每天的作业都是家人催催催才拖拖拉拉去做。要么干脆不完成。可能她觉得“反正不就是打嘛,我不做打一顿又不是什么大事。”她在外,几乎总是指使别人做事,要是别人不去做就打到人家做为止。为此,没少被别人隔离,人家都不爱与她玩。她上课也总是钻桌子,我觉得,她其实是心里希望别人关注自己,希望大家可以接纳她。

娇生惯养的孩子是这样的:

一个小男孩,因为是家里的宝贝,所以全家人都疼爱着,宠着。想要什么都给买了。读小学了,洗澡不会自己洗,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真心让人无话可说。比如,吃饭满脸饭粒,饭前不洗手,玩的时候爱满地滚。

最让人无语的是,受挫就嚎啕大哭,让家人觉得他吵受不了以买东西为哄。

打骂与娇纵的孩子我都不喜欢。然而,我可能对自己孩子太严格要求了。唉,当妈的我,得好好再研究,怎么样当一个合格的妈妈。


暖心秋妈


看了这个话题,可能很多人会说:对孩子不打不骂,天天和气对待,就是娇生惯养。所以,很多父母往往会在两种方式之间选择,对待孩子,要么打骂,要么娇惯。

殊不知,打骂孩子和娇生惯养孩子,都不是理想的教育方式。两种方式,虽然表现不同,但却殊途同归,都是极端的教育方式。

那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打骂孩子和娇生惯养孩子,具体有什么区别与不同?

一、打出来的孩子会怎样?

小张生了第二个女儿之后,由于生活与工作的压力,心情很不好。在小女儿刚两岁多的时候,就开始经常打骂,到了四五岁的时候,小女儿挨揍,几乎成了家常便饭。手没先干净,要打;鞋子穿的不对,要打;饭菜弄洒了,要打;流鼻涕了,要打……总之,一个几岁的孩子,天天被抽。

现在,小女孩读小学二年级了,不但没有被妈妈打得老实、听话,反而养成了天不怕地不怕个性。作业从来没有按时完成过,或是干脆不做;每当值日,该她们小组打扫卫生的时候,她从不打扫,总是指使别人做事,要是别人不去做,她就打到人家去做为止;当老师点名批评她时,她总是噘着嘴巴、昂着头,一副满不在乎、爱咋咋滴的样子……

平时,她给同学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反正不就是打嘛,我不做打一顿又不是什么大事!”

可见,打出来的孩子,是多么的叛逆。他们会使用各种方法来应付或模仿父母的打骂。就像上文中的小女孩一样,个性过于强烈,一旦得逞,便更加肆意妄为,从而我行我素,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与教导。

此外,打出来的孩子,要么个性叛逆的,要么唯唯诺诺。比如,父母对孩子过于严苛,

孩子稍有不对,便非打即骂,使孩子形成了唯唯诺诺的个性,从而胆小怕事,没有主见,长大后也难有作为。

二、娇生惯养的孩子会怎样?

谢林与妻子都是公司的高层领导,所以家里的经济条很是不错,所以,他们的儿子小胜一出生,就给他聘请了专用保姆,将他照顾的无微不至。再加上爷爷奶奶的看护与宠爱,使小胜天天都过着锦衣玉食、小王子般的幸福生活。

随着一天天的长大,到了14岁,上初二那年的夏天,小胜的学校里,举行了一次野外活动。为了锻炼学生的生存与动手能力,学校便要求学生们,按10个人一组,在野外就地取材,自己做饭给自己吃。

同学们都纷纷动手,有的挖野菜,有的捡柴,有的弄水等,都忙碌着做饭吃的事情,但是,小胜却什么事都不干,一个人悠闲地坐在那里,等着吃现成的。这时,有些同学心里不高兴,便说不小胜是“好吃懒做的人”。小胜听了,很不高兴,就与对方争执起来;并且,他还动起手打起人来。但是,由于小胜平时什么也不做,身体素质自然比不上别的同学,结果,就被人家给狠揍了一顿。

可见,娇生惯养的育儿方式,并不是真正的疼爱孩子。因为娇生惯养的孩子,大都性格傲慢,四肢太懒、不懂谦让,从而养成骄纵、依赖、能力发展不健全的个性。

从上面的两个故事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打大的孩子和娇生惯养的孩子之间的区别:打大的孩子心理不健全,娇生惯养的孩子自我为中心。

可见,打骂和娇惯,都不是理想的育儿方式。都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很大程度的负面影响,打骂让孩子自卑,娇惯让孩子自恋。都无法养出理性、平和、心智特别健康的孩子。

因为,自卑的人没有自我,自恋的人只有自我。那么,这样长大的孩子,在与人相处、融入社会的时候,都会遇到困难。因此,这两种教育方式,最容易导致孩子出事儿,都是不可取的。

所以,打骂和娇惯孩子的方式,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因为在两者之间,有一个广阔的地带,就是“理性育儿”,这样孩子才能健康、健全地成长!

所谓“理性的育儿”:

1、关注孩子的需求,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

2、凡事不打骂孩子,凡事也不娇惯孩子;

3、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4、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主精神;

5、从小和孩子建立起互相尊重、互相关爱的关系;

6、多和孩子沟通生活和学习的基本观念;

7、帮孩子懂得一些生活中日常规则;

8、让孩子懂得什么是友谊、什么是合作;

9、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善待、什么是感恩!


文海说职场


打孩子与惯孩子其实是两种极端的家庭教养方式 : 控制型和溺爱型。

控制型的父母要求孩子完全服从自己,对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加以保护监督。这类父母以冷漠 , 忽视的态度对待儿童,很少考虑孩子的意愿和感受。在这种家庭长大的孩子常常表现焦虑和不快乐,遇到挫折时容易产生敌对反应,自我调整能力比较差。

溺爱型的父母放任儿童自己做决定,任由儿童自己安排饮食起居,纵容儿童写作业,贪玩,看电视。这种家庭长大的孩子由于父母较少提要求,孩子大多不成熟,随意发挥自己,缺乏责任感,合作性差,比较自我,很少替别人考虑。

上面两种方式都不是最好的家庭教养方式,我们建议父母采用权威型教养方式 : 父母既要树立权威和规则,又要理解和尊重孩子,爱与规则同在,在这样家庭长大的孩子更健康,更独立,更自信,更能从他人角度思考问题。


积极家庭教育


对于打出来的孩子,我认为自己最有资格评论。

父亲是位乡村教师,勤奋,善良。对自己十分苛刻,对子女也特别严谨。彼时只要因为在外惹了是非,有人上门理论,父亲必不分青红皂白,是非曲直,棍棒责骂一顿。他认为自己教书育人,不能让人家指责他连子女都教不好,所以连辩驳的机会都不给,不服气,嘴犟。还要多加几棒。整个一个封建帝国思想。

工作后,我们姊弟在单位上也是不怕吃亏上当,脏活累活抢着干,功绩却不知争取。受了委屈也不分辩,总以为吃亏是福报,凡事“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可因为耳软面善,有时老天就爱看笑话,反而比一般人在人事上招来更多些非议与小灾祸。

特别是,当那些能忍就忍能让就让打出来的孩子与娇生惯养的自以为是咄咄逼人孩子大了相碰撞时。相左的思想理念反而惹来更大灾祸。

朋友就是个打出来的孩子,十几岁出来帮衬家庭,拖到二十六七,为了不耽误兄弟结婚(农村里老大没结婚,老二先结认为会触霉头)急匆与一异地男结婚。

结婚后,到男方傻了,丈夫家里只一个土坯房,一个七十多的寡母奶奶还伺候着一个五十多岁的父亲。看着老人可怜,土坯也摇摇欲坠,朋友没多想,拿出了多年打工的私房积蓄二万多,先交了订金,夫妻又在厂里借贷三万多,在小县城帮这奶奶与娇生惯养,没病没痛,只是好酒色的父亲买了个二手房住,并剩二层给他们拿租金出租。

夫妻二人继续在外打工,这期间还不时寄钱给家里的奶奶与父亲生活用,之后奶奶平安去世后五年,老父亲在烟花巷去浪荡,认识了一个和儿子差不多大的烟花女。两人一来二去鬼混了几次,老头怕女人客人多,抓不住,赶快瞒着儿子把这女人娶进门。

进了家门,两人都不做事,靠点房租根本不够挥霍。父亲窝火:母亲当初就不会拉关系让自己一文化人耽误在农村。自己在儿子一岁时嫌那没文化的妻子,当初刚好碰到文革,好不容易当了红卫兵头头,他甩了妻子,让儿过继出去,没过几年文革结束了。包产一到户,他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家庭重担又落寡母一人身上,新娶的女人也跑了。寡母看他孤单,才赶紧又把孙子抱回来养。现在我花甲之年好不容易娶了个女人。这兔崽子不给钱孝敬后母,寄的钱还少了。

告,状告儿不孝要20万赡养费。法院也知道这父亲是个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的老败家子。儿子又是个老实人,怕他不停纠缠,儿子没回家告子不孝诉求也正当,就给他判生活费按当地省城最高标准判了三万多,医药费一万多。儿子回家把医药费给清了,父亲就真死了。

这小继母从小也是娇生惯养长大的,有哥有姐有弟有妹,一家人在农村家族大,父母没文化,但两性观念开放,只要有利益,什么事都敢干,教子教女在外头接人待事也是只要不吃亏上当能占便宜就是本事。这小继母十四五岁就混入社会,妯娌姐妹都在街头按摩场所干过。十八岁嫁人,丈夫家里穷,只要女人来钱,对她的所做所为也睁只眼闭只眼。之后生了一女,男人渐渐富裕了,又有些看不起这女人,后来女儿二十多岁嫁人了,这男人觉得绿帽子戴了多年,维持两人关系也断了,天天吵着要离婚。刚好这时碰到了朋友丈夫父亲,知道这老头在县城有房有房租。想着人老色衰了有房住,有房租维持生活。

谁知,过来后才知道房子是儿子的。她以为老头死了也不怕,一家人人多势众霸着房又打了结婚证,又是当地人,老头自家没亲没戚,儿媳妇还是外地人,谁会来管这闲事。

后来朋友夫妇告到法院要求继母返还房。继母虽没证据,可有胆量,又哭又闹,又是耍赖撒泼,又是用生命做威胁,咄咄逼人的怒吼着。这一下执法者们可纠结了,只能在证据里找漏洞。以期望可以从中发现什么,可以帮助继母从中得到些合法利益,她得到了物质。他们也好早日摆脱她得寸进尺的纠缠。

可有些事越想快点结束,越简单明了,它就越复杂拖沓,。于是这案子就一审打到二审,二审又事实不清重审。一审还让朋友借钱"自愿"补偿了继母2万。可现今,房没要回,钱也赔了。

爱哭的孩子有奶吃,这娇生惯养的人还是到处有人帮,有人惯,有人让。而打出来的孩子连自己的正当诉求,被人一吼,都唯唯诺诺说不清楚。

你看,妈妈们总是先抱起那最先啼哭着的小孩,她们怜悯她,安慰她,护着她,让别的孩子让着他,可妈妈们唯独忘记抱住走向角落瑟瑟发抖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