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出來的孩子與嬌生慣養的孩子有什麼區別?

沈春陽粉絲團


孩子從出生開始就是一張白紙,是家長引導孩子在這張白紙上作畫,孩子行為的好壞,都是受父母的影響,人格的形成和建立也都是在父母的指引下逐漸形成的,若父母沒有做出正確的教育,很容易讓孩子形成畸形的性格,甚至走向毀滅。

打出來的孩子,又可以說是懲罰出來的孩子,嚴厲的家長給孩子制定了規矩,而且要求必須去遵守它,一旦犯錯誤就會受到懲罰。這個可能是父母慣用的手段,因為它可以在短期之內見到成效,孩子不在鬧了、孩子乖了,殊不知孩子可能將某種不愉快的情緒壓抑到潛意識裡。

心理學家簡尼爾森認為,懲罰孩子會帶來四個後果:

憤恨:我不喜歡我的爸爸媽媽了,我不能相信他們

報復:雖然他們這次懲罰我了,他們贏了,下次我一定還回去

反叛:他們讓我幹什麼,我非要按照相反的做

退縮:我偷偷的去做或者我真的很沒用,我不行

對於長期的教育效應來說,懲罰和打罵是一種無效的手段,孩子可能在表面上順從,從而激發出不同的性格,也可能就此順從,失去了對於自己的價值認同感,從而變得自卑。

對於驕縱出來的孩子,很容易形成一種不健康的相互依賴,從不會主動的去做什麼事情,很難形成主見的意識,人際交往以及判斷能力等都會很差,

最重要的是缺乏責任感,事事依賴他人,也可能形成自卑或者自大的性格。

打出來的孩子和嬌生慣養的孩子,都是在教育上出現的兩個極端的結果,長期的角度去看,都不會產生成效,反而讓孩子喪失了應該具有的能力。正面管教是一種處在兩者之間的教育方式,是以相互尊重為基礎的,通過和善而堅定的方法去做,培養孩子的各項人生能力。有需要的家長推薦看一下《正面管教》這本書,我想會受到一些啟發的。


心理學充電時間


“棍棒底下出孝子”、“富養女兒窮養兒”,這些教育心得,是真理還是忽悠?

我是一名有十幾年教齡的老師,我非常認同朱慶瀾的“三道染缸”理論,多數家庭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存在嚴重的而且是不可修復的錯誤。

朱慶瀾,是民國初年的廣東省省。他親自撰寫了一部名為《家庭教育》的著作,並於1917年由他本人捐款公開出版,分發給廣東省的家家戶戶。他把一個人從出生到6歲入學前,入學讀書和離開學校走上社會這三個階段,形象地比喻為“三道染缸”:小孩子生下來,好似雪白的絲。在家裡生活6年,好似第一道染缸。家裡6年教得好,養得好,好似白絲染成紅底子。到了進學堂,再得好先生,就將那紅紅的底子好好加上一層,自然變成了大紅。到了世界(社會)上,哪怕遇著壞朋友,壞染缸,想把他變成黑色,他那大紅的底子,一時總不得變的。如果再遇上好朋友、好染缸,不用說,自然變成真正的硃紅,頭等的好人了。萬一在家裡6年,教的法子,養的法子不好,比如白絲一下缸已經染成黑底子,進了學堂,就有好先生,想把他變成紅色,那黑底子總是難退得去。就是勉強替他加上一層紅色,仍舊是個半紅半黑的。如果學生再遇著不熱心的先生,到了世界上,再遇著壞朋友,壞染缸,將黑底子一層一層加上黑色,自然變成永不退色的黑青,永不回頭的壞蛋了。    

由此可見,學齡前階段兒童的家庭教育,是“至要緊的事”。前6年裡肯費力,將來就受用不盡。然而,在現在的中國,多數家庭並沒認識到這一點,而是在這6年的重要時間,把孩子丟給了他的爺爺奶奶,等到孩子慢慢長大,問題越來越多,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然而往往是在問題面前無能為力,後悔莫及。

題主所說的嬌生慣養和打出來的孩子,應該屬於在學齡前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也是教育孩子的兩個極端。對於這兩類家庭教育中的孩子,會有很多區別。

打罵中成長的孩子,容易引發嚴重的心理問題,往往會形成兩種極端的性格:一種是懦弱自卑,悲觀厭世,嚴重者出現精神分裂,甚至自殺;一種是叛逆、報復,有嚴重的暴力傾向,嚴重的會走向違法犯罪,而受害者往往是他的親人。

嬌生慣養中長大的孩子,最容易出現的的問題就是缺乏教養:傲慢、做事隨心所欲、敏感好強,會給家庭帶來很大問題,富養不是嬌養,嬌養容易出逆子,正所謂“嬌生慣養出仇家”。

教育,是一個最大的工程,也是最難的工程,它與時俱進而又變幻莫測,作為家長,我們要把握好這第一道染缸,給孩子染上紅底子,才能幫助孩子適應社會。隨後,跟大家分享美國葆嬰公司父母課堂裡的一節課,教會父母如何帶好自己的孩子中的一小段,希望能夠讓爸爸媽媽仔細用心體會。

挑剔中成長的孩子,學會苛責

敵意中成長的孩子,學會爭鬥

批評中成長的孩子,學會譴責

恐懼中成長的孩子,學會憂慮

嫉妒中成長的孩子,學會嫉妒

羞辱中成長的孩子,學會自卑

寬容中成長的孩子,學會

忍讓

鼓勵中成長的孩子,學會自信

稱讚中成長的孩子,學會欣賞

支持中成長的孩子,學會信任

友愛中成長的孩子,學會關懷

分享中成長的孩子,學會慷慨

平等中成長的孩子,她便懂得了什麼是公正

友誼中成長的孩子,她便會覺得世界多美好


贏在高三


打出來的孩子,要麼以後屬於特別叛逆的,要麼就是唯唯諾諾的。孩子經常被打,一般有兩種原因,一個是孩子本身比較淘氣,這種孩子本身就叛逆,再加上父母以打罵的方式來應對,會使得孩子更加肆意妄為,也不太能聽得進別人的意見,但很有自己的主見,好勝心強。另一種是父母對孩子過於嚴苛,總是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這類孩子長大後自己沒有主見,膽小怕事,性格以唯唯諾諾居多,大多難成大器。

嬌生慣養的孩子,日後性格以傲慢居多,不懂禮節、不懂謙讓,不會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自私,任性。但是這類孩子平常顯得比較自信(過了可能就會比較自大),比較開朗,但難以承受困難和壓力的挑戰。當然,因為生活環境,所受教育,父母性格等的不同,孩子的性格也不盡相同。

在我從事教育行業近10年的經歷來說,這兩種教育方式,都難以教導出品學兼優的孩子,孩子也難以在日後的工作和生活中獲得足夠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尤其是現在,打罵孩子最後的結果與預想往往是背道而馳,我建議在對待孩子的教育上家長要多引導,以長者兼朋友的心態和孩子相處,除非非常大的原則性問題,不然最好不要打孩子。

我的公眾號“哈佛教育專家”有很多關於孩子教育的文章,感興趣的可以關注,這裡我也說一下吧,因為我覺得孩子的教育是一個家庭最重大的事情之一。我自己也有兩個孩子,他們有時候也很淘氣,比如說把玩具扔得滿屋都是,比如說哥哥有的,妹妹也要,哥哥有的作業也不會做。這個時候,我並不會打罵他們,玩具扔得滿屋都是,和孩子一起慢慢的收拾起來就好了啊,哥哥作業不會寫,我就讓他自己先想啊,實在不會就給點提示,或者教他方法,或者用工具和他一起去尋找答案。比如說上次我帶哥哥去西班牙,妹妹也很想去,一直不開心,跟我鬧脾氣,我就很耐心的跟她解釋,告訴她媽媽愛她跟哥哥一樣多,但是這次不能帶她去,因為她還小,等她再長大一點了,我就帶她和哥哥一起去,並承諾會給她帶禮物,拍好看的照片給她看。耐心跟她解釋後,雖然她還是很不開心,可也不至於再胡鬧,而且她也不會太委屈,因為她可以確定媽媽不帶她去是因為別的原因,而不是她不好,或者不愛她。

明確告訴孩子,爸媽很愛他們,這一點很重要,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要把自己的愛說出來,讓孩子感受到。此外,多給孩子們一點耐心,緩緩引導他們,比直接對他們發脾氣或者放任不管要有效得多。


曾敏敏老師


現在家庭一般只有一個孩子,那就是父母,爺爺奶奶的掌上明珠,含子嘴裡怕化了,放在手心怕摔了,見不得孩子的一聲啼哭與喊叫,不然疼在心窩裡。

剛育有小孩子的寶爸寶媽們就要特別注意,孩子嬰兒時期的教育會鑄就他成長經歷中的分分秒秒錶現,有的孩子懂事、乖巧、可愛,懂得父母的辛苦與不易。

有的孩子就比較自私、脾氣暴躁,動不動就在家裡亂摔東西,亂髮脾氣,有的如果是爺爺奶奶、媽媽如果勸解時,有的孩子還予以還擊,打長輩,就顯得特別可惡、可憎,簡直屬於狼兒子型。
我見過一個視頻:10歲左右的一個男孩子為了問爺爺要一百塊錢,爺爺不給,他就拿出砍刀準備砍爺爺,爺爺沒有辦法只好拿起家裡的長棍進行防禦。

這個小男孩邊罵邊哭,並且不斷威脅爺爺,如果不給他錢,他就砍死爺爺。奶奶看到就出來勸架,但也不敢貿然去孫子那邊拉架,萬一被他砍了不是死就是隻有半條命了。

像這種孩子一般都是父母外出打工掙錢,留守的二老在家裡把孩子從小拉扯到大,但爺爺奶奶一般都會溺愛孫子,嬌慣孩子,也不會去打孩子。
教育孩子的方式裡面打孩子和嬌慣孩子都是管理方式上兩種錯誤極端,都是不健康的孩子教育方式,尤其孩子兒時的家庭教育會形成他以後的性格和脾性。

兒時的成長教育尤其重要,對孩子教育必須要有耐心,恆心,愛心,同理心。我們要從孩子角度去考慮問題,知道他有什麼需求,為什麼需要這個,怎麼幫他正確解決這個需求。

必須曉之以理,以道理給孩子樹立正確的禮義廉恥價值觀,懂得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如果越雷池一步,將會得到什麼懲罰,這些懲罰必須及時實施,讓他明白不好的表現就要遭殃。
打出來的孩子和嬌慣的孩子區別一般有:

(1)性格上的差異性。嬌慣的孩子一般比較霸道,畢竟自私,沒有同情心和愛心,自己利益至上,自己為王意識強烈。打出來的孩子性格一般很內向,很自卑,沒有社會認同感,歸屬感,一般對社會抱有仇恨心裡,太小時性格比較沉悶,但成人後當有一個爆發點出來後,就會很難滅火。

(2)依靠心理差異。嬌慣孩子從小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從來不自己動手動腳,這些父母都會包辦,使用社會能力較差;打出來的孩子一般都要自己從小負責自己的生活起居,甚至幫助父母,沒有依賴感。

(3)社會認知能力不同。嬌慣的孩子一般比較天真爛漫,不懂得社會險惡,但打出來的孩子從小就知道人間冷暖和眉高眼低。

(4)犯罪率不同。嬌慣的孩子一般衣食無憂,不缺錢花,大手大腳,沒有社會仇恨意識,相對犯罪率比較低,但打出來的孩子一般都是家庭有問題的環境長出來的,都有仇視人和社會心理,當有能力爆發時就會進行報復犯罪。

當然一切都不是絕對的,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我們必須從小因材施教,讓孩子健康成長,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彈古論今


到底該怎麼教育孩子?很多家長都犯了難。

以前的家長不知道什麼教育理念,孩子犯了錯就是罵和打,沒人覺得有問題。但現在各種公號文章都在言之鑿鑿地告訴家長們:不能打孩子,否則孩子會有心理陰影,未來影響他的心理健康。

很多家長放棄了體罰,甚至連罵也不敢理直氣壯地罵,罵完了還要向孩子道歉。還有一些父母生怕孩子得不到足夠的關愛和溫暖,內心產生空洞感,於是拼命滿足孩子的需要,這樣的做法卻常常招來“嬌生慣養”的評價。

究竟怎樣對待孩子才是正確的呢?

動輒打罵體罰或者一味嬌生慣養,顯而易見都不是什麼好方法,因為二者都太過偏頗

前者過分強調父母主觀制定的規則,且這規則主要受父母情緒的影響,這就很容易讓孩子內心形成這樣的世界觀:我是強者,就可以掌控生活主宰他人;我是弱者,就只能受制於人無力抵抗。

而一味嬌生慣養的孩子容易形成這樣的觀念:我的需要是理所應當要被滿足與呵護的,他人對我的順從和遷就是他們應該要做的事。

這樣兩種教養方式都無法讓孩子學會如何體會、共情他人的感受,並學會與他人平等合作

在那樣兩個世界中,他人不是競爭者,就是統治或被統治者,顯而易見,這樣的關係不會有真正的平等與溫情連結。

對孩子真正的好教育是愛與規則的結合

真正的愛是雙向流動的,而不是單向的傾瀉或抽取。我們要從傾聽、理解孩子開始,然後以良好的溝通讓孩子慢慢也能理解、體會到我們的想法與感受

當孩子們感受到自己的想法和情緒可以被看見與接納,他們的一些行為就算被拒絕也事出有因、有理有據,他們自然會潛移默化地以這樣的方式開始對待身邊的人。

當然,在這一過程中,他們與生俱來的絕對自戀的部分還會時不時冒出頭來進行干擾,需要家長不斷地加以糾正。但這恰恰是一個正常的過程,沒有孩子能“一說就懂,一懂就會,一會就做,一做就能做好,做好還能一直堅持”。

當我們放棄這樣的期待,耐下性子時,就會發現孩子並沒有那麼不講道理,教育孩子也沒有那麼困難。

打罵或溺愛其實都是一種投機取巧、規避麻煩的教育方式,真正的愛一定是要克服麻煩,付出耐心與愛心的,沒有捷徑可以走。

作者簡介:曹懷寧,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諮詢實踐超千小時,主擅領域包括婚戀情感、人際交往、兩性心理、人生規劃、家庭關係等。自2011年開通新浪微博以來,粉絲六萬多人,堅持定期回覆私信,無私為近六千名求助者提供諮詢,諮詢解答超千萬字。《婚姻與家庭》雜誌特邀專家,多家媒體簽約撰稿人。歡迎關注我的個人自媒體(微信公眾號、新浪微博、知乎、頭條號)。

心理諮詢師曹懷寧


我有個小學一個同學,姓王,住在我家隔壁,以下就以隔壁小王稱呼他,小王是一個單親家庭,母親因為難纏去世,所以從小小王就跟父親相依為命。

為了維持家庭生活,小王父親到處奔波,疏於了對小王的家庭教育,按理說這樣一個家庭裡小王應該很早懂事,可是小王的父親脾氣很暴躁,每次小王調皮,小王的父親做法簡單粗暴,那就是一頓打,也許小王是遺傳了父親的性格,很頑皮頑劣,總是經常犯錯,因此他父親也經常打他,可以說從小學到初中,沒有哪一天小王不被他父親打。

上了初中以後因為住校的原因,只有週末回去以後偶爾犯錯了才被打。後來在初三的時候,因為一次和同學鬧矛盾,不知道是不是引起了小王被打的過往,小王一怒之下直接把同學捅死了,這件事當時在我們那裡也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後來小王就進了少年勞改所。

下面是我另外一個同學,這個同學是高中時代的同學,而且這位同學學習成績非常好,可是後來發生的事卻讓人難以想象。

以下我稱這位同學小宋,小宋據瞭解出生在一個富有的家庭裡面,父母也算是高幹了,因為小宋從小學習成績就好,父母可以說對他是百依百順,非常寵他,而且因為家庭條件很好,因此從小沒有幹過活,也衣食無憂,隨著學業的高升,學習成績越來越好,父母更是寵他,重來不讓他幹活,只要他好好學習。

我記得在高二的時候,又一次出去春遊,那次是農村裡體驗生活,在農村裡當然什麼都要自己來做,包括摘菜做飯等,可小宋因為從小習慣了錦衣生活,完全是什麼事都不幹,吃做在那裡等吃,可同學中有農村來的,特別看不慣這樣的“懶人”,便說了幾句,結果小宋當時就不高興了,把這位同學打了,因為當時這件事後來鬧的很大,雖然小宋的成績名列年級前茅,最後依然被開除了。

所以打大的孩子和嬌生慣養的孩子有什麼區別呢?

我認為打大的孩子心理不健全,嬌生慣養的孩子自我為中心。都是一種極端教育,最容易導致孩子出事兒,而且現在在大多數出事兒的孩子當中,這2類佔絕大比例,因此對於這2類教育是不可取的,而是要從小理性的培養孩子,這樣孩子才能健康成長,父母也要不斷學習和進步,這樣也能使孩子得到幫助。

最後歡迎大家留言說說看法!


不正經粑麻


打出來的孩子是這樣的,

有一個認識的人家,她第一個孩子是女兒,不知道是因為沒人幫忙照顧還是因為工作壓力、家庭壓力大還是怎麼的。她天天打孩子,小女孩天天被抽,現在讀小學是天不怕地不怕。每天的作業都是家人催催催才拖拖拉拉去做。要麼乾脆不完成。可能她覺得“反正不就是打嘛,我不做打一頓又不是什麼大事。”她在外,幾乎總是指使別人做事,要是別人不去做就打到人家做為止。為此,沒少被別人隔離,人家都不愛與她玩。她上課也總是鑽桌子,我覺得,她其實是心裡希望別人關注自己,希望大家可以接納她。

嬌生慣養的孩子是這樣的:

一個小男孩,因為是家裡的寶貝,所以全家人都疼愛著,寵著。想要什麼都給買了。讀小學了,洗澡不會自己洗,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真心讓人無話可說。比如,吃飯滿臉飯粒,飯前不洗手,玩的時候愛滿地滾。

最讓人無語的是,受挫就嚎啕大哭,讓家人覺得他吵受不了以買東西為哄。

打罵與嬌縱的孩子我都不喜歡。然而,我可能對自己孩子太嚴格要求了。唉,當媽的我,得好好再研究,怎麼樣當一個合格的媽媽。


暖心秋媽


看了這個話題,可能很多人會說:對孩子不打不罵,天天和氣對待,就是嬌生慣養。所以,很多父母往往會在兩種方式之間選擇,對待孩子,要麼打罵,要麼嬌慣。

殊不知,打罵孩子和嬌生慣養孩子,都不是理想的教育方式。兩種方式,雖然表現不同,但卻殊途同歸,都是極端的教育方式。

那麼,讓我們來了解一下打罵孩子和嬌生慣養孩子,具體有什麼區別與不同?

一、打出來的孩子會怎樣?

小張生了第二個女兒之後,由於生活與工作的壓力,心情很不好。在小女兒剛兩歲多的時候,就開始經常打罵,到了四五歲的時候,小女兒捱揍,幾乎成了家常便飯。手沒先乾淨,要打;鞋子穿的不對,要打;飯菜弄灑了,要打;流鼻涕了,要打……總之,一個幾歲的孩子,天天被抽。

現在,小女孩讀小學二年級了,不但沒有被媽媽打得老實、聽話,反而養成了天不怕地不怕個性。作業從來沒有按時完成過,或是乾脆不做;每當值日,該她們小組打掃衛生的時候,她從不打掃,總是指使別人做事,要是別人不去做,她就打到人家去做為止;當老師點名批評她時,她總是噘著嘴巴、昂著頭,一副滿不在乎、愛咋咋滴的樣子……

平時,她給同學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反正不就是打嘛,我不做打一頓又不是什麼大事!”

可見,打出來的孩子,是多麼的叛逆。他們會使用各種方法來應付或模仿父母的打罵。就像上文中的小女孩一樣,個性過於強烈,一旦得逞,便更加肆意妄為,從而我行我素,聽不進別人的意見與教導。

此外,打出來的孩子,要麼個性叛逆的,要麼唯唯諾諾。比如,父母對孩子過於嚴苛,

孩子稍有不對,便非打即罵,使孩子形成了唯唯諾諾的個性,從而膽小怕事,沒有主見,長大後也難有作為。

二、嬌生慣養的孩子會怎樣?

謝林與妻子都是公司的高層領導,所以家裡的經濟條很是不錯,所以,他們的兒子小勝一出生,就給他聘請了專用保姆,將他照顧的無微不至。再加上爺爺奶奶的看護與寵愛,使小勝天天都過著錦衣玉食、小王子般的幸福生活。

隨著一天天的長大,到了14歲,上初二那年的夏天,小勝的學校裡,舉行了一次野外活動。為了鍛鍊學生的生存與動手能力,學校便要求學生們,按10個人一組,在野外就地取材,自己做飯給自己吃。

同學們都紛紛動手,有的挖野菜,有的撿柴,有的弄水等,都忙碌著做飯吃的事情,但是,小勝卻什麼事都不幹,一個人悠閒地坐在那裡,等著吃現成的。這時,有些同學心裡不高興,便說不小勝是“好吃懶做的人”。小勝聽了,很不高興,就與對方爭執起來;並且,他還動起手打起人來。但是,由於小勝平時什麼也不做,身體素質自然比不上別的同學,結果,就被人家給狠揍了一頓。

可見,嬌生慣養的育兒方式,並不是真正的疼愛孩子。因為嬌生慣養的孩子,大都性格傲慢,四肢太懶、不懂謙讓,從而養成驕縱、依賴、能力發展不健全的個性。

從上面的兩個故事中,我們可以明顯看出:打大的孩子和嬌生慣養的孩子之間的區別:打大的孩子心理不健全,嬌生慣養的孩子自我為中心。

可見,打罵和嬌慣,都不是理想的育兒方式。都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很大程度的負面影響,打罵讓孩子自卑,嬌慣讓孩子自戀。都無法養出理性、平和、心智特別健康的孩子。

因為,自卑的人沒有自我,自戀的人只有自我。那麼,這樣長大的孩子,在與人相處、融入社會的時候,都會遇到困難。因此,這兩種教育方式,最容易導致孩子出事兒,都是不可取的。

所以,打罵和嬌慣孩子的方式,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因為在兩者之間,有一個廣闊的地帶,就是“理性育兒”,這樣孩子才能健康、健全地成長!

所謂“理性的育兒”:

1、關注孩子的需求,滿足孩子的合理需求;

2、凡事不打罵孩子,凡事也不嬌慣孩子;

3、從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4、從小培養孩子的自主精神;

5、從小和孩子建立起互相尊重、互相關愛的關係;

6、多和孩子溝通生活和學習的基本觀念;

7、幫孩子懂得一些生活中日常規則;

8、讓孩子懂得什麼是友誼、什麼是合作;

9、讓孩子明白什麼是善待、什麼是感恩!


文海說職場


打孩子與慣孩子其實是兩種極端的家庭教養方式 : 控制型和溺愛型。

控制型的父母要求孩子完全服從自己,對孩子的一舉一動都加以保護監督。這類父母以冷漠 , 忽視的態度對待兒童,很少考慮孩子的意願和感受。在這種家庭長大的孩子常常表現焦慮和不快樂,遇到挫折時容易產生敵對反應,自我調整能力比較差。

溺愛型的父母放任兒童自己做決定,任由兒童自己安排飲食起居,縱容兒童寫作業,貪玩,看電視。這種家庭長大的孩子由於父母較少提要求,孩子大多不成熟,隨意發揮自己,缺乏責任感,合作性差,比較自我,很少替別人考慮。

上面兩種方式都不是最好的家庭教養方式,我們建議父母採用權威型教養方式 : 父母既要樹立權威和規則,又要理解和尊重孩子,愛與規則同在,在這樣家庭長大的孩子更健康,更獨立,更自信,更能從他人角度思考問題。


積極家庭教育


對於打出來的孩子,我認為自己最有資格評論。

父親是位鄉村教師,勤奮,善良。對自己十分苛刻,對子女也特別嚴謹。彼時只要因為在外惹了是非,有人上門理論,父親必不分青紅皂白,是非曲直,棍棒責罵一頓。他認為自己教書育人,不能讓人家指責他連子女都教不好,所以連辯駁的機會都不給,不服氣,嘴犟。還要多加幾棒。整個一個封建帝國思想。

工作後,我們姊弟在單位上也是不怕吃虧上當,髒活累活搶著幹,功績卻不知爭取。受了委屈也不分辯,總以為吃虧是福報,凡事“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可因為耳軟面善,有時老天就愛看笑話,反而比一般人在人事上招來更多些非議與小災禍。

特別是,當那些能忍就忍能讓就讓打出來的孩子與嬌生慣養的自以為是咄咄逼人孩子大了相碰撞時。相左的思想理念反而惹來更大災禍。

朋友就是個打出來的孩子,十幾歲出來幫襯家庭,拖到二十六七,為了不耽誤兄弟結婚(農村裡老大沒結婚,老二先結認為會觸黴頭)急匆與一異地男結婚。

結婚後,到男方傻了,丈夫家裡只一個土坯房,一個七十多的寡母奶奶還伺候著一個五十多歲的父親。看著老人可憐,土坯也搖搖欲墜,朋友沒多想,拿出了多年打工的私房積蓄二萬多,先交了訂金,夫妻又在廠裡借貸三萬多,在小縣城幫這奶奶與嬌生慣養,沒病沒痛,只是好酒色的父親買了個二手房住,並剩二層給他們拿租金出租。

夫妻二人繼續在外打工,這期間還不時寄錢給家裡的奶奶與父親生活用,之後奶奶平安去世後五年,老父親在煙花巷去浪蕩,認識了一個和兒子差不多大的煙花女。兩人一來二去鬼混了幾次,老頭怕女人客人多,抓不住,趕快瞞著兒子把這女人娶進門。

進了家門,兩人都不做事,靠點房租根本不夠揮霍。父親窩火:母親當初就不會拉關係讓自己一文化人耽誤在農村。自己在兒子一歲時嫌那沒文化的妻子,當初剛好碰到文革,好不容易當了紅衛兵頭頭,他甩了妻子,讓兒過繼出去,沒過幾年文革結束了。包產一到戶,他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家庭重擔又落寡母一人身上,新娶的女人也跑了。寡母看他孤單,才趕緊又把孫子抱回來養。現在我花甲之年好不容易娶了個女人。這兔崽子不給錢孝敬後母,寄的錢還少了。

告,狀告兒不孝要20萬贍養費。法院也知道這父親是個遊手好閒,好吃懶做的老敗家子。兒子又是個老實人,怕他不停糾纏,兒子沒回家告子不孝訴求也正當,就給他判生活費按當地省城最高標準判了三萬多,醫藥費一萬多。兒子回家把醫藥費給清了,父親就真死了。

這小繼母從小也是嬌生慣養長大的,有哥有姐有弟有妹,一家人在農村家族大,父母沒文化,但兩性觀念開放,只要有利益,什麼事都敢幹,教子教女在外頭接人待事也是隻要不吃虧上當能佔便宜就是本事。這小繼母十四五歲就混入社會,妯娌姐妹都在街頭按摩場所幹過。十八歲嫁人,丈夫家裡窮,只要女人來錢,對她的所做所為也睜隻眼閉隻眼。之後生了一女,男人漸漸富裕了,又有些看不起這女人,後來女兒二十多歲嫁人了,這男人覺得綠帽子戴了多年,維持兩人關係也斷了,天天吵著要離婚。剛好這時碰到了朋友丈夫父親,知道這老頭在縣城有房有房租。想著人老色衰了有房住,有房租維持生活。

誰知,過來後才知道房子是兒子的。她以為老頭死了也不怕,一家人人多勢眾霸著房又打了結婚證,又是當地人,老頭自家沒親沒戚,兒媳婦還是外地人,誰會來管這閒事。

後來朋友夫婦告到法院要求繼母返還房。繼母雖沒證據,可有膽量,又哭又鬧,又是耍賴撒潑,又是用生命做威脅,咄咄逼人的怒吼著。這一下執法者們可糾結了,只能在證據裡找漏洞。以期望可以從中發現什麼,可以幫助繼母從中得到些合法利益,她得到了物質。他們也好早日擺脫她得寸進尺的糾纏。

可有些事越想快點結束,越簡單明瞭,它就越複雜拖沓,。於是這案子就一審打到二審,二審又事實不清重審。一審還讓朋友借錢"自願"補償了繼母2萬。可現今,房沒要回,錢也賠了。

愛哭的孩子有奶吃,這嬌生慣養的人還是到處有人幫,有人慣,有人讓。而打出來的孩子連自己的正當訴求,被人一吼,都唯唯諾諾說不清楚。

你看,媽媽們總是先抱起那最先啼哭著的小孩,她們憐憫她,安慰她,護著她,讓別的孩子讓著他,可媽媽們唯獨忘記抱住走向角落瑟瑟發抖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