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公在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

李亚东


“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你笑我,他笑我, 一把扇儿破。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是由游本昌老师主演的1985年版电视剧《济公》的主题曲,将济公的形象形容地惟妙惟肖。儿时看这部电视剧的时候,一直把济公当作一个神仙,跟《西游记》一样只是一个神话故事而已。后来,发现还真不是那回事,济公不仅在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而且更有才。世人皆知“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却不知后面两句。



据史料记载,济公原名李修缘,法名道济,生于南宋绍兴十八年(公元1148年),济公出生后,国清寺住持为他取俗名修缘,从此与佛门结下深缘。在父母双亡后,济公出家为僧,他先是进国清寺拜法空一本为师,在当过国清寺住持的高僧瞎堂慧远的门下,取名道济,接着又参访祗园寺道清、观音寺道净,最后投奔杭州灵隐寺。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公佛学造诣颇高,但其一生行径与一般出家僧人也确有不尽相同的地方。济公一生怡然飘逸,喜好云游,出行四方,足迹遍及浙、皖、蜀等地。济公活佛破帽破扇破鞋,貌似疯癫,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举止似痴若狂。他在嬉笑怒骂中,道尽世间真理,他实则是一位行善积德的得道高僧,后人也叫他为济癫和尚。

济公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他既“颠”且“济”,为人采办药石,治病行医,解忧解难,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彰善罚恶,广济民间疾苦,因此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无比美好的印象,人们怀念他、神化他,从而涌现了一大批关于他的神话故事,以至于我们很多人长期认为他是个“神仙”,而非凡人。



济公不仅是一位行善积德的得道高僧,而且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被列为禅宗第五十祖,杨岐派第六祖,撰有《镌峰语录》10卷,还有很多诗作,主要收录在《净慈寺志》、《台山梵响》中。济公,圆寂于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总之,济公是真实存在的,他是人不是仙。他虽然仙逝,但却在世间留下了一段有一段的传说。

世人皆知济公活佛口头禅:“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但很多人却不会知道济公活佛所说的后两句:“世人若学我,如同入魔道”。


密探零零发


济公是确实存在的。济公,生年不详,卒于南宋嘉定二年(1209年),法名道济,俗名李修元,1时人称为湖隐、方圆叟,浙江天台人,因不守佛门戒律,饮酒食荤,举止痴颠,时人和后人亦称他“济颠”。《增订佛祖道影》尊他为禅宗第50世禅师,杨岐派第6世祖。

其生平最早的可靠记载,见于同时代其师侄辈的释居简(1164—1246)所撰《湖隐方圆叟舍利铭·济颠》(简称《舍利铭》)。济公信仰是中国民间信仰的组成部分,于南宋已初见端倪,并在千百年社会历史变迁中聚散演变,逐步形成一种民俗信仰和具有凝聚力的宗教文化。这一现象乃是诸多复杂历史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

济公舍利,是人们对济公信仰的起点。释迦牟尼佛涅后,弟子阿难等遵照遗嘱,将佛的遗体香汤洗浴,焚化后结成无数晶莹明亮之舍利。“舍利”(Sarira)一词便专指佛舍利。佛舍利被世人分别设塔供养,称为“舍利塔”。佛教认为舍利即佛的化身,佛灭而法不灭。佛典云:“供养舍利即是佛宝,见佛即见法身。”


李三万的三万里


济公的原型确实有历史的存在,但对于原型究竟是谁,是存在不同看法的。

有一种观点认为,济公的原型不是生活在南宋,而是南朝宋时的宝志和尚,“济公”乃“志公”之误。

我们今天采用主流的说法。

主流观点采信的最早关于济公的记录是南宋高僧释居简撰写的《湖隐方圆叟舍利铭》。按辈分来算,释居简是济公的师侄辈,《湖隐方圆叟舍利铭》就是他为济公的舍利塔撰写的志铭。

通过这篇舍利铭,可以得出关于济公的不少信息:

济公法号道济,又号湖隐、方圆叟,他本是天台都尉李文和的远裔,出身贵胄。

道济剃度于灵隐寺,拜佛海禅师为师。

道济狂疏狷介,颠狂处世,有晋宋名士的气质。

道济救济下民,救度有情,不阿附权贵。

道济喜好旅游、文墨、美酒。

道济于嘉定二年五月十四日圆寂于净慈寺。

道济的舍利晶莹,有高僧大德之风。

道济是一位颠僧、奇僧、异僧,佛教典籍、寺志、方志多称“济颠”,民间称“济公”。他性耽林泉,嗜酒如狂,神通顽世,一生充满了传奇神异色彩,是备受中国人爱戴的疯和尚。

济公颠狂醉酒、玩世随意、违背僧戒的态度和行为,使他一直徘徊于佛门正统之外,不被正统佛教认可,他的种种行迹只在民间广为流传。但是,济公充满情趣、救渡众生的菩萨情怀却赢得了下层民众的拥戴,被誉为“活佛”,成为传唱度最高的僧人之一。随着传唱度愈来愈高,佛门才逐渐审视济公其人其事,开始借鉴俗文学和民间传说中济公的生平事略,将其写入僧传、禅宗灯录、寺志中,济公得以光明正大地回到庄严的佛堂,得到僧俗四众的尊奉。


麻辣一加一


济公(1148年-1209年)原名李修缘,是浙江台州人,南宋高僧。他能诗善文,医术高明。清《天台县志》中记载:“济颠,邑人,父李茂春,高宗李驸马之后,隐于天台。母王氏,梦吞日光,生师。扶危济困,举止癫狂。

济公其家族世代信佛。他的父亲年近四旬才得子,认为是多年诚敬感动上苍,因此济公一出生便央求国清寺的主持为他取了俗名修缘.但没想到的是,济公却因为看破红尘而选择在国清寺出家,可以说是与三宝缘深。

济公的师傅是著名的瞎堂慧远禅师,佛学造诣十分精深。济公是得道高僧,被列为禅宗第五十祖,杨岐派第六祖。他破帽破扇破鞋,貌似疯癫,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举止似痴若狂,但确是一位学问渊博、行善积德的得道高僧。撰写了《镌峰语录》10卷,还有很多诗作,被《净慈寺志》、《台山梵响》所收录,可以说是一位多才多能之人。南怀瑾曾评价济公的诗作:“若以诗境而论诗格,他与宋代四大家的范成大、陆放翁相较,并无逊色。

济公以癫狂渡化世人,大家都听过"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但是还有后两句“世人若学我,如同入魔道”。

济公在清朝由乾隆皇帝钦定为十八罗汉的第十七位,即是“降龙罗汉”、“迦叶尊者”。

济公圣训:

一生都是修来的――求什么  今日不知明日事――愁什么

不礼爹娘礼世尊――敬什么  兄弟姐妹皆同气――争什么

儿孙自有儿孙福――忧什么  岂可人无得运时――急什么

人世难逢开口笑――苦什么  补破遮寒暖即休――摆什么

食过三寸成何物――馋什么  死后一文带不去――悭什么

前人田地后人收――占什么  得便宜处失便宜――贪什么

举头三尺有神明――欺什么  荣华富贵眼前花――傲什么

他家富贵前生定――妒什么  前世不修今受苦――怨什么

赌博之人无下梢――耍什么  治家勤俭胜求人――奢什么

冤冤相报几时休――结什么  世事如同棋一局――算什么

聪明反被聪明误――巧什么  虚言折尽平生福――谎什么

是非到底见分明――辩什么  谁能保得常无事――诮什么

穴在人心不在山――谋什么  欺人是祸饶人福――卜什么

寿自护生爱物增――杀什么  一旦无常万事休――忙什么

南宋开禧二年(西元一二0六年)的五月十六日,济颠端坐圆寂,留传诗偈一首:"六十年来狼籍,东壁打倒西壁,于今收拾归来,依旧天青水碧。"济公死后,就葬在杭州西南大慈山虎跑泉处,当地建有二层楼高的济公塔院。


且听风吟品鉴历史


济公是我们台州天台人,他是真实存在的,他的俗家名字叫做李修缘。他是南宋时期的高僧,一开始是在国清寺出家,后来是在灵隐寺出家。他是禅宗第50祖,杨岐派第六祖。


后来他从灵隐寺离开,后来居住在净慈寺,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举止似痴若狂,是一位学问渊博、行善积德的得道高僧

济公的法名叫做道济,别称月引流光。真正让老百姓怀念他的,是因为他精通医术,为人采办药石,治病行医,解忧解难,常常灵验,广济民间疾苦。所以老百姓称颂他为济公。



因为老百姓喜欢他,所以开始演绎他,济公后来就变成了一个神话传说,周星驰曾经也演过济公的电影,那里面的济公就变成了降龙罗汉。济公最有名的是这句话。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


知常容



我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济公在历史上是存在的。济公,原名李修缘,南宋高僧,后人尊称为“活佛济公”,又称月引流光。

他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疯癫,初在国清寺出家,后到杭州灵隐寺居住,随后住净慈寺,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举止似痴若狂,是一位学问渊博、行善积德的得道高僧,被列为禅宗第五十祖,杨岐派第六祖。

因其在世之际,常乐善好施,劫富济贫,为下层社会的劳动人民讨公道,为他们打抱不平,并且其有过去封建社会大多数人们没有的美好品德,比如他息人之诤,救人之命。他的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彰善罚恶等种种美德,给当时的老百姓留下了极为深刻和美好的印象。


当时他被称为济公活佛,可见其对人们的贡献就不一般了,据说,活佛会医术,常常悬壶济世,诊疗那些没有金钱医治的穷苦百姓,以至于后来被大家称为圣僧,大家应该也知晓了他的专利―伸腿瞪眼丸。不管你是什么疑难杂症一服一个准好。


那么为什么李修缘会和寺庙和尚扯上关系呢?据史料记载:李家世代信佛,他的父亲李茂春和母亲王氏住在天台北门外永宁村。但李茂春年近四旬,膝下无嗣,虔诚拜佛终得此子,寺庙方丈为其取得俗名修缘。意味其与佛门结下缘分,以此明示。

但其在当时个性比较鲜明,于现在来说也是看破红尘,在大婚当晚撇下结发夫妻不管自己云游四方。在现在来讲可谓是不厚道不靠谱。自己也说过: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世人若学我,学我便成魔。

可见李修缘是追随着自己的内心,一辈子也是无忧无虑地做着自己喜爱的事情并一直坚持了下去。总的来说,李修缘的人生是成功的。


智化冰川


济公有没有这个人无从考证,不过济公这个名字却是可以说道说道的。包括济公和共济会的关系。



汉语济公一词词意很明显,济世、公众。也就是救世济俗之意,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种大爱、公德、慈善。济公故事还有除暴安良的元素,这些都是一种公意思。今天中国人很关注公德,但也很缺乏公德。这与历史上公意识的缺位有很大原因。有中国人很多自称、他称为某某公,其实绝大多数都不配这个公字。比如关公明显就不配,关羽身上并没有天下意识,他身上更多是忠义,是对具体人的忠心和信誉。无论是忠心于刘备,还是义气于曹阿瞒都不是公意识。这种品质虽然可取,但与公无关。公那是要心里装着天下、装着苍生、装着民族的。岳飞可称公,但关羽不行。关羽的品质只是一种私德。只对家人、朋友、熟人负责。

公字为八口,八口首先是太阳崇拜,其次是张嘴崇拜。古人对事物的认知都源于观察、联系、附会。首先会发现,婴儿、孩子出生后自然就会张嘴索要食物,动物幼崽也是。第二会发现动作捕食最大利器就是血盆大口。第三是生殖也依靠张口。第四是公鸡打鸣也需要张口,而打鸣之后就是拂晓,太阳升起了。所以又与太阳崇拜联系起来了。古人认为太阳是鸟驮着运行的,所以鸟嘴张开就是八,代表八芒星太阳,太阳鸟张嘴就是八口公,代表全体人的事物。由于太阳代表雄性,所以公也是,而且公鸡才打鸣。



这样附会了一圈,就来到公鸡崇拜这里了。目前其实已经基本锁定共济会前身就是公鸡会,因为刚好是以公鸡为第一信仰的群体建立的。这个群体就是黄种老三苗蛮与白种熊族的联姻组合闪米特人。三月三是其联姻标志,所以共济会最高三十三级,同时也分三个等级。共济会图案就有三十三个角。白种族源称斯基、基督等等。有着浓重的公鸡文化,包括中国的鸡血文化和鸡祭祀等等。还有就是头戴鸡冠帽。

中国少数民族里彝族、藏族都有鸡冠帽,

古罗马也有。这个集团里还附会两种东西就是扫帚和扇子。因为这个集团里的白种犹太里叫以扫,中国叫嫂嫂。也是姜子牙老婆扫帚星。所以他们自然就更崇拜孔雀。所以印度的孔雀与鸡冠,与扫帚,与扇子是一体的崇拜。扇子之所以叫扇子也是谐音黄种老三的三。这么再转了一圈就会发现济公有鸡冠帽,有扇子。其实其圆形是帝尧集团的公鸡崇拜和嫂嫂文化,扇子与祝融有关。更有趣的是济公叫伏虎罗汉,其实虎图腾是其对立面含米特人。后来的共济会据说成立于英国,然而英国主要是日耳曼人,是虎族。历史有时挺好玩的。真正的公鸡会属于闪米特,比如犹太被闪米特入侵后,犹太文化里的鸡祭祀和鸡鸣堂就是这个,还有古罗马的公鸡崇拜才是公济会的前身。

其实还有更神奇的也即将破解,包括乃字甲骨文和数字3的由来。共济会相当部分的符号、手势我都能破解。


國病


问:济公在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

济公在历史上却有其人,原名为李修缘,浙江台州人。生于南宋绍兴十八年(公元1148),圆寂于嘉定二年(公元1209)。剃度于灵隐寺,法名道济。



济公常衣衫不整,鞋破帽破扇儿破,貌似疯颠,寝食不定,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


但他是怡然飘逸,经常云游出行四方。乐善好施,为百姓治病行医,解难排忧,常常灵验。

我小时候在二爷家看见过一本《济公传》,经常去翻看,里面有些地方还有些记得,记得最牢的是里面有一上下联,因上联十一字都是宝盖,下联十一字都走之,所以有趣记了下来。

上联是:

寄宇客家牢守寒窗空寂寞,

下联是:

远避迷途退还连迹返逍遥。


上联说的是一小姐。下联就是描述济公活佛一生处世。


金苹果老楊


济公和尚,在历史上确有其人,是一位南宋高僧,生于1148年,圆寂于1209年。俗名李修缘,浙江省天台县永宁村人。

济公是北宋节度使李遵勖的后代。

李遵勖娶了宋真宗赵恒的妹妹万寿公主,算是驸马爷了。李遵勖曾经编纂过一部禅宗的语录《天圣广灯录》,共30卷,记载了一直到宋仁宗天圣年间的历代禅宗祖师。天圣七年(1029),李遵勖把《广灯录》献宋仁宗,宋仁宗赐“天圣”二字并序。现收于卍续藏第一三五册。这说明济公的祖上就很有佛缘,很多人都是佛教居士,济公有一点皇室的血统(虽然很稀薄)。

济公的爷爷李涓

记载于《宋史列传第二百六忠义二李涓传》。靖康元年,这一年金军入侵北宋,包围开封。李涓是鄂州崇阳县知县,收到勤王的命令,立即募兵600人。鄂州下属7县,其他县的兵还没聚齐,李涓率崇阳兵先出发。李涓的士兵多是市井失业人员,没有什么战斗力。李涓散尽家财买牛肉和酒犒赏军队,激励部下,“钧之一死,死国留名,男儿不朽事也。”他的部下大为感动而流泪,愿意与李涓一起与金兵死斗。

李涓带兵渡过淮河时,蒲圻、嘉鱼二县的兵才赶上来。到了蔡州,天降大雪,雪落近二尺。这场大雪也预兆了北宋的灭亡。

蔡州人民在呼噪逃奔,李涓说:敌人来了。以崇阳兵为中军,蒲圻、嘉鱼军为左右二翼,严阵以待。不一会,金兵的侦查骑兵到来,李涓一马当先,率军攻击,斩获数骑。金国骑兵撤退,李涓乘胜追击十多里,与金国大部队遭遇,飞矢猬集,蒲圻、嘉鱼二县兵恐怖而逃去。李涓受伤多处,依然血战,最后战死疆场,跟随他的士卒崇阳兵战死了十分之七。南宋朝廷得知李涓的忠烈,让他的三个儿子都补官。

济公的父亲李茂春

因为李涓的功绩荫子,在天台县作官,后来辞官归隐田园。李茂春与夫人王氏乐善好施,却没有儿子,后来斋戒三日到国清寺礼佛求子,生下一子,取名李修缘。

济公的经历

李修缘在天台县国清寺出家,法名道济,后到杭州灵隐寺居住,后住净慈寺,嗜好酒肉,似痴若狂,被列为禅宗第五十祖,杨岐派第六祖,有《镌峰语录》10卷,还有很多诗作,主要收录在《净慈寺志》、《台山梵响》中。

寺院的僧人要驱逐济公,灵隐寺方丈慧远说:“佛门广大,岂不容一颠僧”!。瞎堂慧远圆寂后,济公去净慈寺投德辉长老,做了书记僧。有诗僧居简的《北涧集》记载了济公的一些事迹。居简是济公的师侄,在济公圆寂后,居简写了一篇《湖隐方圆叟舍利塔铭》纪念济公。

我们看几首济公的诗。

自述

削发披缁已有年,唯同诗酒是因缘。坐看弥勒空中戏,日向毗卢顶上眠。

撒手须能欺十圣,低头端不让三贤。茫茫宇宙无人识,只道颠僧绕市廛。

西湖绝句

出岸桃花红锦英,夹堤杨柳绿丝轻,遥看白鹭窥鱼处,冲破平湖一点青。

临江仙

粥去饭来何日了?都缘皮袋难医。这般躯壳好无知,入喉才到腹,转眼又还饥。唯有衲僧浑不管,且须慢饮三杯。冬来犹挂夏天衣,虽然形丑陋,心孔未尝迷。 酒怀朝也吃,暮也吃。吃得喉咙滑似漆,吃得肚皮壁立直,吃得眼睛瞪做白,吃得鼻头糟成赤。有时汝阳三斗,有时淳于一石;有时鲸吞,有时龙吸;有时效篱下之陶,有时学瓮旁之毕。吃得快,有如月赶流星;吃得久,有如川流不息;吃得干,有如东海飞星;吃得满,有如黄河水溢。

其色美,珍珠琥珀;其味醇,琼浆玉液。问相如,曲糵最亲;论朋友,糟邱莫逆。一上唇,五脏欣随;未到口,涎流三尺。只思量他人请,解我之馋;并未曾我做主,还人之席。倒于街,卧于巷,似失僧规;醉了醒,醒了醉,全亏佛力。贵王侯,要我超度生灵,莫不筛出来,任我口腹贪饕;大和尚,要我开题缘簿,莫不沽将来,任我杯盘狼藉。醺醺然,酣酣然,果然醉了一生;昏昏然,沉沉然,何尝醒了半日。借此通笑骂之禅,赖斯混风颠之迹。

想一想,菩提心总是徒劳;算一算,观音力于人何益?任世间,只管胡缠;倒不如,早须圆寂。虽说是死不如生,到底是动虚静实。收拾起油嘴一张;放下了空拳两只。花落鸟啼,若不自知机;酒阑客散,必遭人面叱。谩说射洪春色,莫论其微;兰陵清酝,休夸无匹。纵美于打辣酥,即甜如波罗蜜,再若尝时,何异于曹溪一滴。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


沂蓝书院赵月光


关于活佛济公,历史上确有此人。

济公是浙江台州人,他生于公元一一四八年,圆寂于公元一二零九年,一共活了整整六十一岁,在当时算得上长寿。他的原名叫李修缘,和普通的和尚不一样,他平生才华横溢,乐善好施,在民间享有很高的声誉,深受百姓爱戴尊为济公。

这和电视剧中所演的一样,在南宋时期杭州灵隐寺有一个疯癫和尚,是罗汉转世,虽然是个和尚但他并没有遵守清规戒律。不戒酒肉,更加不注重形象,衣服破破烂烂,看起来整个人疯疯癫癫,其实是一个得道高僧。道义自在人心,他邋遢的外表并不能掩盖他内心的善良。济公扶困济贫,经常施法惩治地方恶霸,深受地方百姓的爱戴。正如歌词中所唱“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这就是济公在大多数人心中的形象。

艺术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济公剃度出家的地方确实是在杭州灵隐寺,并且生平事迹并不能按照常理去揣摸。三人成虎,

济公的事迹在人们口口相传中变了味道,他这一生的事迹被民间渲染的离奇古怪,颇有一丝神话色彩。事实上济公是一个性格直率,而且颇有几分才华的得道高僧。他从师于灵隐寺著名的瞎堂慧远禅师。关于佛学造诣颇有自己的见解,关于佛教的清规戒律也不是十分看重。他喜欢游山玩水,正如现在的世界那么大,困足于灵隐寺怎么甘心。他曾经踏遍了浙江,安徽和四川等地。虽然衣衫不整,出行神出鬼没,没有规律。但乐善好施,治病行医,解忧解难,常常灵验,广济民间疾苦。因此,其德行广为人们所传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