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千古冤案?

神仙夫妇


历史上的冤案很多,笔者总结了十大冤案。其实历史上的冤案比这还多,咱就看看这十大冤案吧!一忠言逆耳案,提起伍子胥想必大家都知道吧,革命烈士杨超临刑前曾口占一绝,满天风雪满天愁革命何须怕断头。留得子胥豪气在,三年归报楚王仇。陈毅元帅也曾有诗曰南国风烟正式年,此头须向国门悬。这俩位都在诗中提到了伍子胥?伍子胥史上最刚烈的汉子,楚平王车裂他父亲和他哥哥,伍子胥逃到吴国,帮助吴王阖闾刺杀政敌,做上王位。兴兵灭楚,掘楚平王之墓鞭尸三百以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伍子胥真大丈夫也。后阖闾战死伍子胥扶保吴王夫差灭了越国,越王勾践卧薪藏胆要报灭国之仇伍子胥劝夫差,越王为人能辛苦今王不灭后必悔之夫差不听反听伯嚭之言让伍子胥自杀,伍子胥临死对手下的门人说,把我的眼珠子扣出来挂在东门上,我要看看越王是如何从此门进来灭吴的。夫差大怒,令人将伍子胥尸体裹上马革,浮尸于江上,后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夫差自杀,临死时说,我死后在我脸上蒙一块布,我无颜见子胥于九泉之下。二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文种越王手下大臣曾为越王勾践献上十策,帮助越王复国。他有个好友范蠡曾对他说越王为人鹰视狼顾,只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劝文种离开勾践,文种不听,结果被越王赐自杀,还说你教我十策灭吴,我只用了三策,就灭了吴国,剩下的七策你去教给先王吧!三作茧自缚案,商鞅在秦国变法依靠秦孝公,孝公一死,秦惠文王凳基,商鞅这位让秦国富强的改革家确成了通缉犯,甚至连普通的店家也不收留他,被秦惠文王抓住以车裂的惨刑处死四妒忌而死案,韩非子和李斯是师兄弟,李斯当上丞相后韩非子游学到秦国,因为李斯害怕他的才智在自己之上 秘密将韩非子杀害。五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案,人人都知道萧何月下追韩信,谁又知萧何是杀害韩信的帮凶,韩信功高震主被吕后借口杀害六景帝杀晁错,晁错力主削藩引发七国之乱,景帝不得已将晁错腰斩。七莫须有案,这不用多说,八于谦案,这也不用多说,九袁崇焕案,大家也都知道十百日维新案,这也必解释





约定9521


1.狡兔死,走狗烹,卧薪尝胆,越王勾践,杀文种。

2.秦孝公,商鞅,一代君臣和睦,变法革新,秦国富强之根本,秦孝公死后,一代商君,五马分尸之惨烈下场。

3.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一代兵仙,用兵如神,为刘氏江山赴汤蹈火,最后死于后宫妇人之手。

4.巫蛊之祸,一代贤王死于小人之手,琅琊榜的历史原型,发生在汉武帝晚年,死了一个皇太子,死了一位皇后,牵连数万人,不可谓不是影响深远。而后汉武帝下轮台罪己诏,建思子宫,以忏悔自己的错误。

5.莫须有,岳飞岳少保,南宋一代名将,其功绩,我无需多说,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岳飞班师。遭受秦桧、张俊等人的诬陷入狱。1142年1月,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与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同被杀害。宋孝宗时岳飞冤狱被平反,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

6.于谦,于少保,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历史上真正可以和岳少保齐名的人物,文能治国,武可定邦,举扶大厦之将倾,最后却在夺门之变,被朱祁镇以谋逆罪杀害。英宗死后,明宪宗即位,第二年,于谦平反。

7.解缙,明朝三大才子之一,他主持编纂了永乐大典,古今文化集大成者,于华夏文明而言,可谓是居功至伟。解缙因为才学高而好直言被忌惮,屡遭贬黜,最终以“无人臣礼”下狱,永乐十三年冬被埋入雪堆冻死,卒年四十七,成化元年赠朝议大夫,谥文毅。

。。。。。。。

历史上的千古奇冤,多不胜数,有的大白于天下,那些没有被翻案的,更多的还是被一句成王败寇钉死在耻辱柱上,永世不可翻身。而那些并不能在史书上留下一二笔的万千百姓,只怕受到的冤屈,再无重见天日的可能了吧。


随手关注,祝你幸福。

以上。


木剑温不胜


目送岁月,目送历史!

中国历史上的千古奇冤,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例:

一,商鞅被车裂

商鞅因为秦孝公的掏心掏肺,感觉必须“士为知己者死”,将毕生所学奉献给了秦国,著《商君书》、徙木为信,通过理论和实践深刻改变了秦国,使之富国强兵,可以说居功至伟。但因为触动了保守派的利益和秦惠王立威所需,商鞅最终被车裂,不可谓不冤枉。



二,白起被冤杀

白起是战国四大名将之首,受封“武安君”,战必胜、攻必克,最辉煌的战役当属秦赵长平之战,一举击溃赵国,将山东六国的最后屏障彻底撕破,使秦国一统天下的趋势再也不可逆转。但是因为秦昭王的面子、范雎的私心,落得自刎的下场,不可谓不冤枉。



三,韩信三不死

韩信是汉初三杰,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是继白起之后又一位杰出的统帅。韩信为汉室江山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以至于刘邦许诺韩信三不死——“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铁不死”,但最终因为一句谋反就被吕后以头顶钟不见天、脚吊起不碰地、竹矛刺不用铁,冤杀在了长乐宫钟室。韩信也留下了“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千年一叹。



四,武帝巫蛊案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明君雄主,但是权利使人上瘾,武帝也不能免俗,到晚年时对权利的掌控愈发强烈,所以总是疑神疑鬼,最终导致巫蛊案的爆发,结果把帝国最适合接班的太子刘据逼反,以致最后自杀,不可谓不冤枉。



五,岳飞莫须有

岳鹏举一心为国,异常执着的要直捣黄龙、迎回徽钦二帝,搞得宋高宗很是郁闷,却又无可奈何,因为岳飞毕竟占据着道德制高点,所以恭迎二圣还朝并不是高宗痛下杀着的主要原因。岳飞的死源于他太忠心了,屡次规劝高宗立储,犯了人臣大忌,导致其以莫须有罪名被冤杀。



六,凌迟袁督师

袁崇焕是明末对抗满洲八旗的最后防线,甚至炮轰努尔哈赤,将贼酋毙于红衣大炮之下。后来又在关宁防线和北京城下两次挫败了皇太极,使之不敢觊觎大明。皇太极在分析了敌我形势后,发现崇祯帝猜疑心重又刚愎自用,便使用了“反间计”,致使袁崇焕被凌迟处死,不可谓不冤枉。


目送岁月


潘美,刘光世,张俊,秦桧。

潘美北宋名将,宋二十四功臣中的四个武将之一。因为没有抗命去救杨业,被小说家写成奸臣。

刘光世南宋战功最高者,抗击过西夏,抗击过辽国,抗击过金国。和张俊,韩世忠一起为南宋建立打下基础,是南宋开国元勋,七王之首。为吹捧岳飞 ,让岳粉们摸黑成贪生怕死的酒囊饭袋。

张俊南宋抗金战功最高者,南宋建国的地盘都是张俊打出来的。参加了几乎所有南宋决定性的战役。抗金第一大捷,中兴十三战功之首 明州大捷,就张俊打的,发掘岳飞,杨存中,王德的南宋最伟大的军事家。为国为民除害,被无耻的诬陷成嫉贤妒能的小人。

和岳飞一样的议和派秦桧。唯一为岳飞求情的大臣。唯一保护岳飞后人的丞相。对南宋贡献最大的丞相,因为要为岳飞“伸冤”,被丑话成奸臣,奸细,叛徒。居然有人相信,一个“昏君”高宗赵构 ,带着个“奸细”丞相秦桧,居然能和金国抗衡了几十年 ,在北宋灭亡后建立了南宋政权,然后又来“卖国”。编造这些谎言的人,脑子绝对的坏掉了。相信这些谎言的人,智商基本为零。

《宋史》盲目抄袭私史,还有诸多记载,兹列表略举数例。 《宋史》抄袭私史例表 私史记述 《宋史》记述 桧、俊相与谋,以为张宪、贵、俊等皆先臣部将,使其徒自攻发,因而及其父子,庶主上不疑。张俊乃自为文状付王俊,妄言张宪谋还先臣兵,使告之王俊,乃使贵执宪…… ——《金佗稡编·行实编年》 桧、俊谋,以宪、贵、俊皆飞将,使其自相攻发,因及飞父子,庶主上不疑。俊自为状付王俊,妄言宪谋还飞兵,令告王贵,使贵执宪…… ——《宋史·张宪传》 于是桧、俊之忿未己,密诱先臣之部曲…… ——《金佗稡编·行实编年》 桧与张俊谋杀飞,密诱飞部曲…… ——《宋史·张宪传》 会岁暮,意不成,桧……手书小纸,令老吏付狱中,遂报先臣死矣。 ——《金佗稡编·行实编年》 岁暮,狱不成,桧手书小纸付狱,即报飞死。 ——《宋史·岳飞传》 韩世忠不平,狱成,请桧诘其实。桧曰:“飞子云与张宪书不明,其事体莫须有。”世忠曰:“相公言‘莫须有’,何以服天下?” ——《金佗稡编·行实编年》 韩世忠不平,诣桧诘其实。桧曰:“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世忠曰:“‘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宋史·岳飞传》 初,以岳阳与先臣之姓同,易为纯州。 ——《金佗稡编·昭雪庙谥》 初,桧恶岳州同飞姓,改为纯州。 ——《宋史·岳飞传》 先臣独以其军进至朱仙镇,距京师才四十五里,兀术复聚兵,且悉京师兵十万来敌,对垒而陈。先臣按兵不动,遣骁将以背嵬骑五百奋击,大破之。兀术奔还京师。 ——《金佗稡编·行实编年》 飞进军朱仙镇,距汴京四十五里。与兀术对垒而陈,遣骁将以背嵬骑五百奋击,大破之。兀术循还汴京。 ——《宋史·岳飞传》 兀术遗桧书曰:“汝朝夕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且杀吾婿,不可以不报。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也。”桧于是杀先臣以为信。 ——《金佗稡编·籁天辩诬通叙》 兀术遗桧书曰:“汝朝夕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必杀飞,始可和。”桧亦以为飞不死,终梗和议。已必及祸,故力谋杀之。 ——《宋史·岳飞传》 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金佗稡编·遗事》 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宋史·岳飞传》 指日渡河。秦桧私于金人,力主和议。欲画淮以北弃之。闻先臣将成功,大惧,遂力请于上,下诏班师。 ——《金佗稡编·行实编年》 方指渡河,而桧欲画淮以北弃之,风台臣请班师。 ——《宋史·岳飞传》 一日而奉金书牌者十有二,先臣不胜愤,嗟惋至泣,东向再拜曰:“臣十年之力,废于一旦。” ——《金佗稡编·行实编年》 一日奉十二金字牌,飞愤惋泣下,东向再释曰:“十年之力,废于一旦。” ——《宋史·岳飞传》 显而易见,编写《宋史》的史官,对岳珂先生所撰私史有关岳飞、秦桧行 实的记述,几乎是深信不疑,基本上照搬照抄。 可以设想,按照那些史官的处事原则和编史风格,假若岳珂先生干脆一点,直截了当地将“宋高宗赐死岳飞”之史实,篡改为“秦桧矫诏入狱,亲自下手毒死先臣”,那些史官也会将“先臣”改为“岳飞”后照搬照抄,载入《宋史》;假若岳珂先生大胆一点,将岳飞被皇帝赐死后始终未得平反的史实,篡改为“先臣被害当日,高宗皇帝就后悔莫及,诏告推翻强加给先臣之罪名,还先臣以清白,追谥忠武,亲临厚葬,”那些史官同样会抄入《宋史》。

以正直、爱国史家自居的王明清,历时三十余年写成二十五万字的《挥麈录》,客观详实,不失史法,为南宋最著名的史学家李焘所称许。《挥麈录》成书于宋朝开始褒飞贬桧之后,正是收集材料声讨秦桧的大好时机。书中约有三十处记载秦桧之事,但没一处涉及秦桧的“莫须有”之说,倒是肯定王俊之首状“不可更一字也”。这说明所谓的“秦桧‘莫须有’”之说并不存在,否则,正直、爱国的史家王明清,绝不会放过“莫须有”这样重大的贬桧题材。 如果秦桧真的以“莫须有”罪名陷害岳飞,当时有正义感的史学家,必定在史书中记载。南宋最讲正气、最有影响的史学家当算李焘,在其著述的一系列史书中,不见任何有关秦桧以“莫须有” 罪名陷害岳飞的记述。李焘(1115年—1184年),字仁甫,历任史职及州郡官,著作等身,约用四十年纂成取材广博、考证精当的《续资治通鉴长编》,颇受世人称道。李焘与岳飞、秦桧同代,忧国忧民,痛恨奸恶,在其大量史著中,竟然不载有关秦桧“莫须有”之事。这显然是李焘对“莫须有”之说予以否定。 李焘之子李璧(1161年—1238年)也是宋代著名史学家,其大量的史学著作也享誉千秋,但同样不取“莫须有”之说。

岳飞被高宗处死了,两百多年以后,杀岳飞的人居然变成了,为岳飞求情,为岳飞洗脱罪名的秦桧,变成了一手提拔起来岳飞的恩人张俊。岳飞死后五百年,御史官跪下了,恩人秦桧跪下了,恩人张俊南宋抗击金国战功最高的英雄,跪下了。

北宋被灭国,金国竟然派个奸细,把豪无还手之力的南宋,治理成有本钱和金国议和的国家,这也太扯了吧?


晓风2016


中国历史上耳熟能详的千古奇冤有:窦娥冤、杨乃武与小白菜、亢金名将岳飞、明代挽大厦于将倾的于谦等等,咱今天要说的是一位被影视剧抹黑的一代名将“李道宗”。

在《薛仁贵征东》、《薛仁贵传奇》等影视剧中,李道宗一直都是以嫉贤妒能、猥琐小人的形象现世。但真实的李道宗是什么样的呢?




李道宗(600年-653年)字承范,唐高祖李渊的堂侄,始封任城郡王。十八岁时就跟随秦王李世民征战刘武周、讨伐王世充、窦建德等地方割据势力,为唐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唐朝对东突厥、吐谷浑、薛延陀、高丽的历次对外战争他也是作战勇敢、身先士卒。在对战东突厥时屡战屡胜俘获颉利可汗。为唐朝边关的安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道宗虽然贵为宗室,但他礼贤下士、勤奋读书、生活俭朴、品德高尚,又极富战略眼光、善于谋划、与河间王李孝恭并称当代英杰,受世人所敬仰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名将。

这样一位人杰,被影视剧无底线的抹黑成了卑鄙无耻的小人。怎能不让人愤怒?


董哥历史


最近在看南北朝,乱世这样的冤案就很多,尤其是小朝廷要灭亡时,各种自毁长城,自断臂膀,就比如北齐名将斛律光。

斛律光少年时就以勇武成名军中,飞马擒敌,搭箭射雕不在话下,深得高欢宠信,历经北齐数君,皆是朝堂重臣,用评书里面的话就是“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斛律光“自结发从军,未尝败北”,不管是当世名将如宇文宪,韦孝宽,杨忠,还是英主宇文邕,全都讨不了好。败库莫奚,击北周,讨突厥,数十年间可谓无往而不利,然而,却被自己人所杀,过程如下:

斛律光太强了,被北周君臣深深忌惮,于是,善于攻心的韦孝宽,来了一条反间计,散布谣言,“百升飞上天,明月照长安”,“高山不推自崩,槲树不扶自竖”,这些话让无愁天子高纬听了,那还了得,更关键的是,北齐的奸臣们开始拔刀了,加了几句话,“盲眼老公背上下大斧,饶舌老母不得语。”盲眼老公说的是宠臣祖珽,饶舌老母暗指皇帝乳母,又对着皇帝鼓噪,老大啊,斛律光家里太强了,儿子取公主,女儿做皇后,弟弟威震突厥,他自己更不用说,江山有危险啊,于是在敌我双方的努力下,斛律光被皇帝杀死于凉风亭。

这北齐支柱一倒,敌人们就high了,周武帝宇文邕直接是全国大赦,以示庆贺,后来灭了北齐,宇文邕还在感叹,要是斛律光还活着,我怎么可以能灭了北齐啊。

后世言,“斛律明月属镂之锡,冤动天地”

这斛律光被冤杀,可否算得上千古奇冤?


方山中人


提到千古奇冤,大家第一个反应估计都是窦娥冤。但是窦娥冤只存在于传说和文学作品里,历史上并无其事,真正的冤案,我给大家总结了几个,仅供观赏:
1、岳飞之死:岳少保之死是中国知名度最高的冤案,估计没有之一。而秦相爷的那句“莫须有”,也成了后世缔造冤案最为经典的注脚。

2、于谦之死:于少保和岳少保的死几乎一样,都是在立下盖世之功勋以后被残忍杀害。和岳飞不同,于谦的死是有很明白的原因的,那就是“不杀于谦,夺门无名”。可怜一代名相,最后成了几个阴谋家的牺牲品。

3、檀道济之死:作为刘宋王朝最得力的战将,檀道济本不该死,但是奄奄一息的宋文帝担心他死后檀道济作乱,竟然把他杀了。更讽刺的是,最后弄死刘义隆的,竟然是她自己的亲儿子。

4、夏言、曾铣之死:一个一心为国的宰相,一个旨在收复失地的边帅,就被嘉靖和严嵩这一对混账君臣冤杀,两颗人头之后,是蒙古人的铁骑和庚戌之变。



青言论史


历史上的冤案的确不少,我就选几个三国人物来说一说。

周瑜

相信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东吴年轻有为的大都督,这位大都督风流倜傥,英俊潇洒,有些才干,但却有些嫉贤妒能,心胸狭隘。尤其是遇到诸葛亮后,连连吃亏,不仅赔了夫人又折兵,而且自己也被诸葛亮活活气死,临时前那一句“既生瑜,何生亮”喊的是那么的凄惨,令人叹息。

可历史上周瑜并不是这样的人,历史上的周瑜是一位雅量高洁,心胸宽广的儒将,羽扇纶巾是周瑜平时休闲的打扮,也硬生生被诸葛亮抢去,变成了他的代名词。周瑜的心胸也受到许多人的称赞,《三国志》中就提过周瑜“性度恢宏,大率得人。”而且赤壁之战的忠指挥是周瑜,曹操的大军是周瑜谈笑间灰飞烟灭的,这与诸葛亮没有多大关系,可罗贯中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智,强行将周瑜之功,变成了诸葛亮之智。就连周瑜病重而亡,英年早逝的史实,也被演义成了“三气周瑜”。

魏延


如果说周瑜这位历史上少有军事奇才被诬陷成了一个气量狭小的暴躁之人,那么魏延就更惨了,《三国演义》中他头后有反骨,诸葛亮差点就因为这个杀了他,而诸葛亮死后,魏延造反,正在春风得意的时候,却被诸葛亮稀里糊涂的杀了。

可是历史魏延的死是因为与杨仪所爆发的政治斗争导致的,并不是诸葛亮死前预料到了魏延要谋反,提前留下了计策应对。魏延才干出众,但性格耿直,有些刚愎自用,同撩们对他都敬而远之,许多地方都让着一些魏延,可这恰巧助长了魏延的这种脾气。但是,有一个例外,那个人就是杨仪,杨仪掌管蜀中后勤,根本不把魏延放在眼里,加上杨仪本性狷狭,为人奸诈,与魏延多次爆发冲突,这就使得魏延非常不爽,但两人都受到诸葛亮的压制,谁都不敢造次,于是慢慢的积怨就深了,逐渐的两人形同水火,魏延对杨仪恨之入骨,杨仪对魏延杀之而后快。诸葛亮死后,两人多年来的宿怨终于爆发了,魏延口无遮拦,被杨仪抓到把柄,杨仪上表朝廷,说是魏延谋反,魏延察觉后,知道自己言辞不当,但有口难辨,只能也说杨仪谋反。但后来魏延知道自己已经被定罪,无奈之中,只能挥军想要击杀杨仪,可被王平拦住,两军对垒,王平大声到“诸葛丞相尸骨未寒,你们就要谋反嘛?”众人纷纷倒戈,魏延孤军难敌,只能选择逃亡汉中,可是被马岱追上当场砍杀,魏延人头被杨仪狠狠踩在脚下,魏延全家也被杨仪一一剪除,没有一人漏网,真是惨不忍睹。

廖化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俗语相信很多人都听过,他比喻办事缺乏好手,让能力一般的人出来负责。

一句话盖棺论定,把廖化说成了一钱不值的平庸之辈:廖化这个人能力一般般,是矮子里面的高个,任用他当先锋是没办法的办法。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三国志》中记载,廖化不但不像成语中的那样平淡无奇,而且他还“高调精彩亮相,武艺高强,也曾千里走单骑,差点活捉司马懿”,是一位叱咤疆场的三国英雄。廖化一生,先后跟着关羽、诸葛亮、姜维南征北战,屡立战功,以勇敢果断着称,最后官封至右车骑将军,假节,领并州刺史,封中乡侯。在三国时就有“前有王、句,后有张、廖”之誉。王是王平,句是句扶,张为张翼,廖就是廖化。蜀国后期人才缺乏不假,但把廖化这样文武双全,有勇有谋的人才比喻成“平庸之辈”,实在有些过分。


古今注


我是中原一哥,来回答。

《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只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为了清白,为了没有的罪,含冤而死。

“莫须有”而死的岳飞


“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乃是天经地义,“莫须有”不分时代、场合,南宋灭亡亏否?

传说秦桧的后人把秦桧铁像悄悄投到西湖,整个湖水发出恶臭,人们循臭味找到秦桧像,把他重新安置在岳飞墓前。世人皆知,是秦桧害死了岳飞。

文徵明看着《满江红》中说,“念徽钦既返,此身何属?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只怕中原复”。说的是高宗,只怕收复中原后,自己的皇帝做不成了,高宗这种卑鄙污浊的心理造成岳飞的死。岳飞的莫须有是高宗的心理,秦桧的忠实执行,宁愿不要江山,也要杀岳飞,可悲可叹。

于谦死于“谋逆”


国家大事,交于昏君和太监手里,国不是国,家不是家,当蒙古兵突然出现在北京城,人心惊恐,军无斗志,投降派占主流,关键时刻,兵部侍郎于谦挺身而出,一个读书人于谦,力挽狂澜。此后,于谦等拥立朱祁钰为代宗皇帝,君臣一心,革除弊政,建立新军,加强边防,国力稍振,敌寇不敢入侵。世事无常,祸生不测。本是大好局面,突然急转直下。景泰八年,发生了“夺门之变”,英宗再次继位。以“意欲迎外藩入继大统”为罪名,坐《谋逆律》,斩于谦、抄家的时候,发现于谦家“无余资”,也是莫须有,必须死吗?为了皇位丢江山吗?

袁崇焕死于“反间计”


袁崇焕这个名字,皇太极怕之,可惜偏僻有汉奸,卖国求荣,汉奸范文程,为皇太极献计,包围北京。袁崇焕率兵入援。皇太极不和袁崇焕直接交锋,用反间之计,杀了袁崇焕,这么一个简单的计谋。金兵在被俘的杨太监面前“悄悄耳语”,说今日撤兵,与袁崇焕有密约,里应外合,成就大事。崇祯深信不疑,下袁崇焕於锦衣卫狱。

千古冤案,清者自清,为了自身的清白而蒙冤而死,千古冤案,没有的罪加在你们身上,莫须有,或许有,死的不明不白,冤不冤,你说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