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文化精英羣嘲的「三觀鬥士」:反智時代的庸衆?

網友對於文藝作品的“三觀”討論火了。起因是在豆瓣/微博等網站上,一些經典名著或電影被網友評價為“渣男賤女”、“毀三觀”並得到點贊和轉發。接下來,對這些網友的批評與嘲諷便不斷在媒體和知識精英的社交網絡上湧現,他們被稱為“三觀警察”或“三觀鬥士”。

目前,對“三觀鬥士”的主要批評是認為當前很多讀者或觀眾無法接受對婚外情、出軌等人類慾望的真實表達,希望活在一個潔淨的真空裡,因此積極地進行著內容審查,對於違反道德的內容一杆子打死。但這種批評顯然有片面之處,我們不難發現,激情出軌和多角戀愛正是國內青春小說、倫理劇、通俗電影裡的常見戲碼,受到大眾歡迎。《晝顏》、《賢者之愛》、《福克斯醫生》等外國劇在年輕人引起的廣泛討論,也能展現大眾對於複雜的戀愛關係題材有多麼熱衷。

被文化精英群嘲的“三观斗士”:反智时代的庸众?

《晝顏》海報

顯然,“封建”、“倒退”和“婚姻關係中的利益焦慮”並不能完全解釋這些評論出現的動機。事實上,在文化評論中常出沒的“三觀”討論者們並非一個同質化的群體,他們展現的恰恰是開放文化評論環境下參差多態的審美,而這卻被急於嘲諷“庸眾反智”的知識精英所忽略了。

按套路出牌:商業類型文化的年代

在中,多數涉及“三觀”的評論其實沒有內容,只是將經典作品的內容用現代化的、調侃性的語言說出。例如將《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稱為“怨婦和渣男的故事”。或者直接把《英國病人》的劇情總結為有格調的“婚外戀”。 與其說,這些有關三觀的評論表達的是“不準這麼寫或者不準寫這個” ,不如說評論者只是在自己的方式去解讀作品,將作品複雜的內容壓縮為自己能夠理解的通俗類型化作品。

過去的十年是類型文學的十年,從網絡文學崛起宣告草根文學興起,到今天通俗小說大肆被改編成大IP侵襲銀幕,擁有遠超經典文學的影響力,文學的商業化已經發展成熟。打開文學網站,分類相當明確且充滿套路,如果把霸道總裁、風流軍醫等關鍵詞屏蔽,首頁小說即將所剩無幾。當看到這些標籤的時候,讀者很明確地知道自己應該對作品擁有什麼樣的期待:霸道總裁總是可以壁咚女主角,金手指男主總是可以開後宮,邪惡的反派一定會在發表宣言後失敗,配角12345都渴求著主角的愛情……

這種粗暴的類型化不僅發生在文學領域,還發生在影視領域。影劇和綜藝節目充滿了各式各樣的標籤。在介紹一個明星或者角色的時候,“溫柔暖男”、“高冷御姐”等直接了當的標籤總能迅速地滿足沒有耐心的受眾快速奠定人物認知。

在通俗的類型化文化作品中,婚姻和戀愛的題材是非常常見的。家庭倫理劇、宮鬥劇、涉及多角戀的都市偶像劇等這些近年來最流行的影視作品品類都毫無疑問地展現出群眾對婚戀糾葛題材的喜聞樂見。這是因為複雜的婚戀關係最容易產生激烈的利益和情感衝突,這些衝突也最容易被普羅大眾所理解。尤其當婚戀關係還涉及家庭關係,則可以有遺產、復仇、倫理等等發揮空間,衝突也進一步升級。

而且,在這些流行的多角關係中,“三觀”也常常是浮動的,並不是統一的、封建傳統的。在一段關係中,先來後到哪個更站得住腳,多半取決於哪個是主角。不少宮鬥劇中,正宮皇后總是被處理成壞人,新入宮的可愛妃子則後來者居上。同樣,偶像劇裡男主角也往往有一個內向醜陋的前女友,於是男主角離開她愛上女主角。但是在《回家的誘惑》等婚戀倫理劇裡,善良柔弱的女主角又總是遇上蛇蠍心腸的小三。不僅作品中呈現的角度不同,觀眾所持的觀點也不同。例如《後來的我們》上映後,有觀眾直接攻擊這種“前任”片對已分手還糾纏不斷的男女的讚美。

但同樣是展現分手男女藕斷絲連的影片《前度》評論中,觀眾卻會對前女友的行為充滿理解和同情。

被文化精英群嘲的“三观斗士”:反智时代的庸众?

不過,儘管展現方式和討論都具有多元化的特徵,可以肯定的是,比起經典作品來說,類型小說和影視中的臉譜化非常明顯。好人和壞人往往一看便知,不具有複雜性。作品中的角色要麼是善良的小白蓮,要麼醜惡的壞心眼,很難有一個角色既好又壞,優缺點交織。而且這種臉譜化的設定,多半還要配合正義戰勝邪惡的常規劇情路線。這些都是為了便於讀者觀眾理解概括,不耗費心神地獲得心靈愉悅——畢竟,商業化後的類型作品所販賣的,本來就是愉悅的感受,這正是它們所需要達到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什麼會出現“爽文”這一文學類型的原因。

在類型文化的薰陶下,觀眾和讀者們習慣了五分鐘看完一部電影和羅永浩十分鐘介紹完一本書。所以,複雜多元的愛情故事被直接概括成渣男賤女的故事也就不足為奇了——畢竟這是最容易讓沒看過的人一目瞭然的介紹方式,充滿“套路”,但足夠明確簡潔,能夠為閒暇時間短暫的現代社會人省下不少時間。

當習慣通俗類型作品的讀者和觀眾把套路化的框架帶到經典作品的欣賞上時,情況就會變成:根據主角的外貌和性格,可以被稱為“白富美”、“高富帥”、“臭屌絲”、“腹黑男”、“綠茶婊”;當主角陷入多角戀情,必然有人被認為是“渣男”、“渣女”;當主角獲得財富,必定是“走上人生巔峰”,不僅人物非黑即白,結局也總是被歸納為好人勝利或者壞蛋勝利這兩種。如此一來,熱愛經典作品的人難免認為這種概述方式磨滅了作品的複雜性,將人物和故事劃分為單薄的標籤。不過,“三觀評論者”們也並不完全是受到商業文化荼毒、看不懂嚴肅作品的無知群眾,他們的觀點也並非毫無意義——人們如何看待作品中的“三觀”,反映的是作品與時代和社會的深刻聯繫。

隨時代變化的倫理與無法共情的讀者們

如果仔細看看書評和一些文藝評論,就能發現不少評論並非抵制的是“影片中發生了婚外情”,而是不滿“影片/小說美化了婚外情”。在對《英國病人》豆瓣評價中,和“三觀”有關的有:“把婚外戀說得冠冕堂皇”(短評第二頁,42個推薦),“ 三觀不敢苟同,出軌理所當然“(27個推薦)。 而對於另一部涉及婚外戀的作品《純真博物館》的評價中,網友稱“主人公就是一個磨磨唧唧的賤男”(短評熱度第一,73個推薦),“對於我來說,書裡的情感非常不真誠,它所表達的,不是我認為的愛情”(短評熱度第六,19個推薦)。不難看出,這些評價並非是在批評導演/作者對複雜的多角感情進行了呈現,而是批評作者/導演在呈現這個題材/事實中表達的情緒和態度。這種批評是否值得讚許當然有值得商榷之處,但卻不能被表面化地理解為戀愛與婚姻觀的保守和倒退,恰恰相反,它也許正是時代的進步的表現。

被文化精英群嘲的“三观斗士”:反智时代的庸众?

《英國病人》劇照

在很多經典作品被創作的年代,人們很難有婚姻自由。婚姻多半是在社會壓力、家族利益和繁殖需求下完成,磨滅了人性和精神追求。所以對於婚姻枷鎖外的愛情,不少具有人文精神的作品自然地流露出了讚揚的態度——婚外情被視作一種追求自由、解放、獲得精神滿足的代表。在《鋼琴課》中,女主角由於丈夫早逝只好遠嫁殖民者,她實際上並不愛自己所嫁的人,在婚姻中得不到精神交流。在《英國病人》裡,女主角同樣感到自己和有錢有勢的丈夫無法達到心靈契合,反而和男主角獲得了久違的激情與浪漫。著名的《泰坦尼克》中,女主角對封建枷鎖的反抗則更明顯,她不滿意自己被安排和有錢人訂婚的事實,愛上的是一個可愛浪漫的窮小子。

在這些作品中,婚外的激情顯然是一種對無慾無求的非人性生活的大膽突破。因此,無論是小說還是影視作品,大多用正面的方式去展現婚外情,如抒情的音樂、浪漫化的鏡頭、唯美的描寫等等。而對於“平庸的、無法激起主角愛慾”的丈夫/妻子,要麼將其描述為醜陋、只知道佔有的惡人,要麼略寫,將其處理成一個無關緊要的配角。

但是,現代是婚姻自由的年代,雖然依舊面對結婚的壓力,但大多數人還是可以相對自由地選擇結婚和離婚。因此,一些人難免認為,背叛配偶、同時享受穩定婚姻和婚外激情的人是自私的。這樣的背景下,幾乎完全是正面描寫的“浪漫動人的婚外情”確實會讓一些讀者或觀眾感到難以接受。當然,小說家並不是道德家,沒有義務在小說中一定要遵循社會的道德法則,但是要求所有觀眾和讀者剝離時代背景和倫理觀感,單純從藝術性去讚揚作品是不可能的,尤其是當經典作品面對的是廣大的受眾的時候。

並且,如果仔細考察一些提及“三觀”和道德倫理的評論,不難發現其中很多並非展現的是對道德的捍衛或對家庭/地位的焦慮,而是出於現代自由的情感視角下表達對被背叛一方同情——強調的是情感上的衝突。例如,《泰坦尼克號》的影評中,有一條來自網友沉靜如海的網友的高分評論寫道:“無論是不是一個充滿佔有慾的男人,都無法忍受自己的未婚妻在船上公然和另一個人出雙入對……當我看到他(女主角未婚夫)掀翻桌子的時候,我覺得他和任何一個陷入愛情的年輕人沒有什麼不一樣,年輕而衝動著。找不到適當的方法來挽回他的女人。”這條評論位列評論榜第四,獲得957個推薦,189個回應。

被文化精英群嘲的“三观斗士”:反智时代的庸众?

名為一點友愛的網友則這樣評論《英國病人》: “美麗和傷害似乎總是共生……Katherine和Almasy熱戀是以背叛婚姻和友誼為基礎的。”這條評論同樣高居評論首頁,獲得了815個推薦,85個回應。

被文化精英群嘲的“三观斗士”:反智时代的庸众?

這些評價顯然不僅僅是喊打喊殺的道德捍衛,而且具有對情感的重視。這種對感情的重視和作品誕生時作者/導演對感情的重視與人文關懷,可以說在本質上並沒有什麼不同,甚至更進一步,因為讀者和觀眾能夠敏銳地關注到作品中被忽視和貶低的渺小角色。這種事例在文學史上也並不是第一次——早在20世紀就已經有許多讀者和評論家為《簡·愛》中羅切斯特的妻子,一位困在閣樓上的瘋女人而痴狂。通過對這個形象的討論,人們挖開了作家思想和當時社會觀念的冰山一角。其中最為有名的,應該是女性主義文化學者桑德拉·吉爾伯特和蘇珊·古芭所寫的《閣樓上的瘋女人》,這部作品探討了眾多文學作品中那些無視“婦道”、野心勃勃、作惡多端、自取滅亡的癲狂的女性形象,目的是抨擊父權主義文化對女性的精神束縛。

無論是在哪個國家和年代,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變化,作者和作品的觀念與讀者產生差距,導致爭論並不罕見。兩年前,賈平凹的作品《極花》就因為倫理和觀念問題引發了爭議。這部作品中的一些描寫,把“買媳婦”的漢子展現得溫柔善良,強姦女性似乎情有可原,還將買賣女性的行為與城市化聯繫到一起: “現在國家發展城市哩,城市就成了個血盆大口,吸農村的錢,吸農村的物,把農村的姑娘全吸走了!”這種對鄉土的緬懷與“資源缺乏”的感嘆與現代城市成長起來的新觀念顯然有所衝突。《極花》出版後,賈平凹遭遇了不少攻擊: “重度晚期直男癌”、“重度晚期男權社會里的受益者”、“鄉下出來的男性文學家總喜歡熱炒鄉土情緣,為消失沒落的鄉村作痛心疾首狀,有些人還想著恢復鄉紳社會” ……沒有經歷過賈平凹時代與命運的人,可能很難理解他為何如此熱衷展現對農村凋敝現實的惆悵和溫情,同樣,賈平凹也許也無法理解當代女權主義者們對鄉村封建父權制度徹底的痛恨。正是雙方的衝突和討論,積極展現了新舊觀念和城市農村不同思想的交織碰撞,把文化作品和社會更緊密地關聯在一起。

因此,當我們在討論能不能評判一部作品的倫理問題時,必須考慮到,文化作品本來就是社會和時代的產物,其倫理和主旨都富有鮮明的時代印記並受到作者本人的身份地位、思想觀點的影響,不可能單獨脫離於社會存在。而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的審美和觀點也必將變化,無法共情的受眾必將與作者的觀點產生衝撞,引發新的討論,這正是文化作品的影響力和魅力之一。

誰有資格評論文化作品?

當我們批判粗糙惡俗的三觀評價是對經典作品內容的損毀,是商業對藝術的破壞時,也應該意識到,另一方面,受眾通過這種方式完成的是草根話語對權威話語的顛覆。當把一部百年名著用“一個渣男拋棄了女人”這種狗血通俗的方式去解讀時,很難說沒有一絲戲謔的解構成分。

在互聯網和自媒體並不便捷的歲月中,傳統的文化評論是設立門檻的。在中學語文課上做閱讀題,學生只能寫出老師規定的正確答案。大眾觀看作品也往往寄希望於專業影評人和媒體介紹。觀眾鮮有發表自己意見的機會,鮑德里亞用“沉默的大多數”來形容觀眾們,說的就是觀看者們作為一個不太具有話語力量的被動群體的集體失聲。

近年來,豆瓣等文化點評網站的出現,使得文藝評論工作大眾化,人們不再尊重權威。他們意識到,自己有資格評價任何一部作品,可以把經典推翻,拒絕承認其價值。他們可以進行認真的解讀,也可以進行荒誕的解構。性格、閱歷、審美趣味上的差異完全可以導致觀眾對於同一部作品發出不同乃至完全相反的極端評論,這就是藝術評論的私人性。大眾欣喜於自己獲得閱讀和審美作品的權利,並且發出的聲音越來越大,其評論的影響力越來越廣。但網友的評價往往隨心而發,自由散漫且水平不一,因此這些評論中的“大眾”往往被批評為“庸眾”。

然而大眾並沒有這麼“庸”。翻看豆瓣上大部分遭遇“三觀警察”的經典作品,評分也都是8、9分,有很多觀眾/讀者依舊從不同的角度去討論和支持這些作品,只有少數的評價是進行故事概括和道德評價的,但這些評價卻被單獨拎出來批判,從部分群體上升到整體,繼而變成知識精英所描繪的當代“傻X大爆炸”現象。

被文化精英群嘲的“三观斗士”:反智时代的庸众?

小說《洛麗塔》

並且,讀者和觀眾也並非抓住每一部“三觀不正”的作品不放。舉例而言,著名的小說《洛麗塔》比諸多婚外戀作品更具有爭議性和不道德內容,涉及戀童癖、男主角騙婚殺人、背叛出軌等等情節,按理應該更被三觀戰士猛批,但翻看該小說和改編電影在豆瓣評價,幾乎沒有對這部作品“三觀”的爭議,也沒有人稱呼亨伯特洛麗塔為渣男賤女。讀者似乎都比較接受和理解這部作品,在豆瓣的評論區可以看到,大部分是對文學性和對翻譯是否精準進行討論。排名第一的讀書筆記(獲得了131人喜歡)寫道:“他直面了現世每個人都樂於逃避的,看起來可怕或者荒謬的,不切實際的慾望,並且把它暴露在陽光中懺悔和讚美……”

不同於某些視角單一、在今天看來過度浪漫化的作品,納博科夫在描寫男主人公的愛情時並沒有採取完全褒獎和歌頌的態度。他對情慾和人的複雜性相當坦誠。在字裡行間,作者從不迴避亨伯特醜陋的一面,他對孩童的性慾、對妻子的殘忍、對洛麗塔的控制。也不迴避他高尚的一面,他的脆弱、奉獻和為愛犧牲。在這樣的情況下,很難見到讀者對作者三觀的批評和攻擊,還有好幾位評論者極富讚許地引用納博科夫自己的評價來讚美小說之美:“這就是我的故事。裡面有粘在上面的些許骨髓,有血,有美麗的綠得發亮的蒼蠅”。

這些讀者/觀眾的評價也許不如專家深刻獨到,但並不 “一無所知”。對於人性之複雜,人生之參差百態,大眾的評點中不少還是能夠窺得一二,也偶爾有著充滿價值的洞見。這些複雜多樣的評論表徵著我們生活在參差多態、觀點各異的世界。被汙名的“鬥士”和“警察”們絕非文化精英們想象的愚蠢無知的庸眾,他們只是無數個和你我一樣的普通人,是廣泛普及的大眾文化評論的一部分。他們展現的,是這個不為文化評論設立門檻的世界中最真實的大眾群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