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文化精英群嘲的“三观斗士”:反智时代的庸众?

网友对于文艺作品的“三观”讨论火了。起因是在豆瓣/微博等网站上,一些经典名著或电影被网友评价为“渣男贱女”、“毁三观”并得到点赞和转发。接下来,对这些网友的批评与嘲讽便不断在媒体和知识精英的社交网络上涌现,他们被称为“三观警察”或“三观斗士”。

目前,对“三观斗士”的主要批评是认为当前很多读者或观众无法接受对婚外情、出轨等人类欲望的真实表达,希望活在一个洁净的真空里,因此积极地进行着内容审查,对于违反道德的内容一杆子打死。但这种批评显然有片面之处,我们不难发现,激情出轨和多角恋爱正是国内青春小说、伦理剧、通俗电影里的常见戏码,受到大众欢迎。《昼颜》、《贤者之爱》、《福克斯医生》等外国剧在年轻人引起的广泛讨论,也能展现大众对于复杂的恋爱关系题材有多么热衷。

被文化精英群嘲的“三观斗士”:反智时代的庸众?

《昼颜》海报

显然,“封建”、“倒退”和“婚姻关系中的利益焦虑”并不能完全解释这些评论出现的动机。事实上,在文化评论中常出没的“三观”讨论者们并非一个同质化的群体,他们展现的恰恰是开放文化评论环境下参差多态的审美,而这却被急于嘲讽“庸众反智”的知识精英所忽略了。

按套路出牌:商业类型文化的年代

在中,多数涉及“三观”的评论其实没有内容,只是将经典作品的内容用现代化的、调侃性的语言说出。例如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称为“怨妇和渣男的故事”。或者直接把《英国病人》的剧情总结为有格调的“婚外恋”。 与其说,这些有关三观的评论表达的是“不准这么写或者不准写这个” ,不如说评论者只是在自己的方式去解读作品,将作品复杂的内容压缩为自己能够理解的通俗类型化作品。

过去的十年是类型文学的十年,从网络文学崛起宣告草根文学兴起,到今天通俗小说大肆被改编成大IP侵袭银幕,拥有远超经典文学的影响力,文学的商业化已经发展成熟。打开文学网站,分类相当明确且充满套路,如果把霸道总裁、风流军医等关键词屏蔽,首页小说即将所剩无几。当看到这些标签的时候,读者很明确地知道自己应该对作品拥有什么样的期待:霸道总裁总是可以壁咚女主角,金手指男主总是可以开后宫,邪恶的反派一定会在发表宣言后失败,配角12345都渴求着主角的爱情……

这种粗暴的类型化不仅发生在文学领域,还发生在影视领域。影剧和综艺节目充满了各式各样的标签。在介绍一个明星或者角色的时候,“温柔暖男”、“高冷御姐”等直接了当的标签总能迅速地满足没有耐心的受众快速奠定人物认知。

在通俗的类型化文化作品中,婚姻和恋爱的题材是非常常见的。家庭伦理剧、宫斗剧、涉及多角恋的都市偶像剧等这些近年来最流行的影视作品品类都毫无疑问地展现出群众对婚恋纠葛题材的喜闻乐见。这是因为复杂的婚恋关系最容易产生激烈的利益和情感冲突,这些冲突也最容易被普罗大众所理解。尤其当婚恋关系还涉及家庭关系,则可以有遗产、复仇、伦理等等发挥空间,冲突也进一步升级。

而且,在这些流行的多角关系中,“三观”也常常是浮动的,并不是统一的、封建传统的。在一段关系中,先来后到哪个更站得住脚,多半取决于哪个是主角。不少宫斗剧中,正宫皇后总是被处理成坏人,新入宫的可爱妃子则后来者居上。同样,偶像剧里男主角也往往有一个内向丑陋的前女友,于是男主角离开她爱上女主角。但是在《回家的诱惑》等婚恋伦理剧里,善良柔弱的女主角又总是遇上蛇蝎心肠的小三。不仅作品中呈现的角度不同,观众所持的观点也不同。例如《后来的我们》上映后,有观众直接攻击这种“前任”片对已分手还纠缠不断的男女的赞美。

但同样是展现分手男女藕断丝连的影片《前度》评论中,观众却会对前女友的行为充满理解和同情。

被文化精英群嘲的“三观斗士”:反智时代的庸众?

不过,尽管展现方式和讨论都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可以肯定的是,比起经典作品来说,类型小说和影视中的脸谱化非常明显。好人和坏人往往一看便知,不具有复杂性。作品中的角色要么是善良的小白莲,要么丑恶的坏心眼,很难有一个角色既好又坏,优缺点交织。而且这种脸谱化的设定,多半还要配合正义战胜邪恶的常规剧情路线。这些都是为了便于读者观众理解概括,不耗费心神地获得心灵愉悦——毕竟,商业化后的类型作品所贩卖的,本来就是愉悦的感受,这正是它们所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什么会出现“爽文”这一文学类型的原因。

在类型文化的熏陶下,观众和读者们习惯了五分钟看完一部电影和罗永浩十分钟介绍完一本书。所以,复杂多元的爱情故事被直接概括成渣男贱女的故事也就不足为奇了——毕竟这是最容易让没看过的人一目了然的介绍方式,充满“套路”,但足够明确简洁,能够为闲暇时间短暂的现代社会人省下不少时间。

当习惯通俗类型作品的读者和观众把套路化的框架带到经典作品的欣赏上时,情况就会变成:根据主角的外貌和性格,可以被称为“白富美”、“高富帅”、“臭屌丝”、“腹黑男”、“绿茶婊”;当主角陷入多角恋情,必然有人被认为是“渣男”、“渣女”;当主角获得财富,必定是“走上人生巅峰”,不仅人物非黑即白,结局也总是被归纳为好人胜利或者坏蛋胜利这两种。如此一来,热爱经典作品的人难免认为这种概述方式磨灭了作品的复杂性,将人物和故事划分为单薄的标签。不过,“三观评论者”们也并不完全是受到商业文化荼毒、看不懂严肃作品的无知群众,他们的观点也并非毫无意义——人们如何看待作品中的“三观”,反映的是作品与时代和社会的深刻联系。

随时代变化的伦理与无法共情的读者们

如果仔细看看书评和一些文艺评论,就能发现不少评论并非抵制的是“影片中发生了婚外情”,而是不满“影片/小说美化了婚外情”。在对《英国病人》豆瓣评价中,和“三观”有关的有:“把婚外恋说得冠冕堂皇”(短评第二页,42个推荐),“ 三观不敢苟同,出轨理所当然“(27个推荐)。 而对于另一部涉及婚外恋的作品《纯真博物馆》的评价中,网友称“主人公就是一个磨磨唧唧的贱男”(短评热度第一,73个推荐),“对于我来说,书里的情感非常不真诚,它所表达的,不是我认为的爱情”(短评热度第六,19个推荐)。不难看出,这些评价并非是在批评导演/作者对复杂的多角感情进行了呈现,而是批评作者/导演在呈现这个题材/事实中表达的情绪和态度。这种批评是否值得赞许当然有值得商榷之处,但却不能被表面化地理解为恋爱与婚姻观的保守和倒退,恰恰相反,它也许正是时代的进步的表现。

被文化精英群嘲的“三观斗士”:反智时代的庸众?

《英国病人》剧照

在很多经典作品被创作的年代,人们很难有婚姻自由。婚姻多半是在社会压力、家族利益和繁殖需求下完成,磨灭了人性和精神追求。所以对于婚姻枷锁外的爱情,不少具有人文精神的作品自然地流露出了赞扬的态度——婚外情被视作一种追求自由、解放、获得精神满足的代表。在《钢琴课》中,女主角由于丈夫早逝只好远嫁殖民者,她实际上并不爱自己所嫁的人,在婚姻中得不到精神交流。在《英国病人》里,女主角同样感到自己和有钱有势的丈夫无法达到心灵契合,反而和男主角获得了久违的激情与浪漫。著名的《泰坦尼克》中,女主角对封建枷锁的反抗则更明显,她不满意自己被安排和有钱人订婚的事实,爱上的是一个可爱浪漫的穷小子。

在这些作品中,婚外的激情显然是一种对无欲无求的非人性生活的大胆突破。因此,无论是小说还是影视作品,大多用正面的方式去展现婚外情,如抒情的音乐、浪漫化的镜头、唯美的描写等等。而对于“平庸的、无法激起主角爱欲”的丈夫/妻子,要么将其描述为丑陋、只知道占有的恶人,要么略写,将其处理成一个无关紧要的配角。

但是,现代是婚姻自由的年代,虽然依旧面对结婚的压力,但大多数人还是可以相对自由地选择结婚和离婚。因此,一些人难免认为,背叛配偶、同时享受稳定婚姻和婚外激情的人是自私的。这样的背景下,几乎完全是正面描写的“浪漫动人的婚外情”确实会让一些读者或观众感到难以接受。当然,小说家并不是道德家,没有义务在小说中一定要遵循社会的道德法则,但是要求所有观众和读者剥离时代背景和伦理观感,单纯从艺术性去赞扬作品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当经典作品面对的是广大的受众的时候。

并且,如果仔细考察一些提及“三观”和道德伦理的评论,不难发现其中很多并非展现的是对道德的捍卫或对家庭/地位的焦虑,而是出于现代自由的情感视角下表达对被背叛一方同情——强调的是情感上的冲突。例如,《泰坦尼克号》的影评中,有一条来自网友沉静如海的网友的高分评论写道:“无论是不是一个充满占有欲的男人,都无法忍受自己的未婚妻在船上公然和另一个人出双入对……当我看到他(女主角未婚夫)掀翻桌子的时候,我觉得他和任何一个陷入爱情的年轻人没有什么不一样,年轻而冲动着。找不到适当的方法来挽回他的女人。”这条评论位列评论榜第四,获得957个推荐,189个回应。

被文化精英群嘲的“三观斗士”:反智时代的庸众?

名为一点友爱的网友则这样评论《英国病人》: “美丽和伤害似乎总是共生……Katherine和Almasy热恋是以背叛婚姻和友谊为基础的。”这条评论同样高居评论首页,获得了815个推荐,85个回应。

被文化精英群嘲的“三观斗士”:反智时代的庸众?

这些评价显然不仅仅是喊打喊杀的道德捍卫,而且具有对情感的重视。这种对感情的重视和作品诞生时作者/导演对感情的重视与人文关怀,可以说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甚至更进一步,因为读者和观众能够敏锐地关注到作品中被忽视和贬低的渺小角色。这种事例在文学史上也并不是第一次——早在20世纪就已经有许多读者和评论家为《简·爱》中罗切斯特的妻子,一位困在阁楼上的疯女人而痴狂。通过对这个形象的讨论,人们挖开了作家思想和当时社会观念的冰山一角。其中最为有名的,应该是女性主义文化学者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古芭所写的《阁楼上的疯女人》,这部作品探讨了众多文学作品中那些无视“妇道”、野心勃勃、作恶多端、自取灭亡的癫狂的女性形象,目的是抨击父权主义文化对女性的精神束缚。

无论是在哪个国家和年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作者和作品的观念与读者产生差距,导致争论并不罕见。两年前,贾平凹的作品《极花》就因为伦理和观念问题引发了争议。这部作品中的一些描写,把“买媳妇”的汉子展现得温柔善良,强奸女性似乎情有可原,还将买卖女性的行为与城市化联系到一起: “现在国家发展城市哩,城市就成了个血盆大口,吸农村的钱,吸农村的物,把农村的姑娘全吸走了!”这种对乡土的缅怀与“资源缺乏”的感叹与现代城市成长起来的新观念显然有所冲突。《极花》出版后,贾平凹遭遇了不少攻击: “重度晚期直男癌”、“重度晚期男权社会里的受益者”、“乡下出来的男性文学家总喜欢热炒乡土情缘,为消失没落的乡村作痛心疾首状,有些人还想着恢复乡绅社会” ……没有经历过贾平凹时代与命运的人,可能很难理解他为何如此热衷展现对农村凋敝现实的惆怅和温情,同样,贾平凹也许也无法理解当代女权主义者们对乡村封建父权制度彻底的痛恨。正是双方的冲突和讨论,积极展现了新旧观念和城市农村不同思想的交织碰撞,把文化作品和社会更紧密地关联在一起。

因此,当我们在讨论能不能评判一部作品的伦理问题时,必须考虑到,文化作品本来就是社会和时代的产物,其伦理和主旨都富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并受到作者本人的身份地位、思想观点的影响,不可能单独脱离于社会存在。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的审美和观点也必将变化,无法共情的受众必将与作者的观点产生冲撞,引发新的讨论,这正是文化作品的影响力和魅力之一。

谁有资格评论文化作品?

当我们批判粗糙恶俗的三观评价是对经典作品内容的损毁,是商业对艺术的破坏时,也应该意识到,另一方面,受众通过这种方式完成的是草根话语对权威话语的颠覆。当把一部百年名著用“一个渣男抛弃了女人”这种狗血通俗的方式去解读时,很难说没有一丝戏谑的解构成分。

在互联网和自媒体并不便捷的岁月中,传统的文化评论是设立门槛的。在中学语文课上做阅读题,学生只能写出老师规定的正确答案。大众观看作品也往往寄希望于专业影评人和媒体介绍。观众鲜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鲍德里亚用“沉默的大多数”来形容观众们,说的就是观看者们作为一个不太具有话语力量的被动群体的集体失声。

近年来,豆瓣等文化点评网站的出现,使得文艺评论工作大众化,人们不再尊重权威。他们意识到,自己有资格评价任何一部作品,可以把经典推翻,拒绝承认其价值。他们可以进行认真的解读,也可以进行荒诞的解构。性格、阅历、审美趣味上的差异完全可以导致观众对于同一部作品发出不同乃至完全相反的极端评论,这就是艺术评论的私人性。大众欣喜于自己获得阅读和审美作品的权利,并且发出的声音越来越大,其评论的影响力越来越广。但网友的评价往往随心而发,自由散漫且水平不一,因此这些评论中的“大众”往往被批评为“庸众”。

然而大众并没有这么“庸”。翻看豆瓣上大部分遭遇“三观警察”的经典作品,评分也都是8、9分,有很多观众/读者依旧从不同的角度去讨论和支持这些作品,只有少数的评价是进行故事概括和道德评价的,但这些评价却被单独拎出来批判,从部分群体上升到整体,继而变成知识精英所描绘的当代“傻X大爆炸”现象。

被文化精英群嘲的“三观斗士”:反智时代的庸众?

小说《洛丽塔》

并且,读者和观众也并非抓住每一部“三观不正”的作品不放。举例而言,著名的小说《洛丽塔》比诸多婚外恋作品更具有争议性和不道德内容,涉及恋童癖、男主角骗婚杀人、背叛出轨等等情节,按理应该更被三观战士猛批,但翻看该小说和改编电影在豆瓣评价,几乎没有对这部作品“三观”的争议,也没有人称呼亨伯特洛丽塔为渣男贱女。读者似乎都比较接受和理解这部作品,在豆瓣的评论区可以看到,大部分是对文学性和对翻译是否精准进行讨论。排名第一的读书笔记(获得了131人喜欢)写道:“他直面了现世每个人都乐于逃避的,看起来可怕或者荒谬的,不切实际的欲望,并且把它暴露在阳光中忏悔和赞美……”

不同于某些视角单一、在今天看来过度浪漫化的作品,纳博科夫在描写男主人公的爱情时并没有采取完全褒奖和歌颂的态度。他对情欲和人的复杂性相当坦诚。在字里行间,作者从不回避亨伯特丑陋的一面,他对孩童的性欲、对妻子的残忍、对洛丽塔的控制。也不回避他高尚的一面,他的脆弱、奉献和为爱牺牲。在这样的情况下,很难见到读者对作者三观的批评和攻击,还有好几位评论者极富赞许地引用纳博科夫自己的评价来赞美小说之美:“这就是我的故事。里面有粘在上面的些许骨髓,有血,有美丽的绿得发亮的苍蝇”。

这些读者/观众的评价也许不如专家深刻独到,但并不 “一无所知”。对于人性之复杂,人生之参差百态,大众的评点中不少还是能够窥得一二,也偶尔有着充满价值的洞见。这些复杂多样的评论表征着我们生活在参差多态、观点各异的世界。被污名的“斗士”和“警察”们绝非文化精英们想象的愚蠢无知的庸众,他们只是无数个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是广泛普及的大众文化评论的一部分。他们展现的,是这个不为文化评论设立门槛的世界中最真实的大众群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