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一生颠沛流离穷困潦倒,但这样的经历最后成就了一代“诗圣”

“诗圣”杜甫的一生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伴随着淅淅沥沥的春雨,吟诵间不由得想起了诗圣杜甫。说起杜甫,脑海中马上浮现“有客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的形象。白头乱发,长过垂耳,这似乎是他一生的常态。出生在大唐由胜而衰的关键里,使得他的一生都颠沛流离,穷苦潦倒。但这种种困难最终成就了他,成为一代诗圣。

今天就跟随门道君去往杜甫的世界。

他的一生颠沛流离穷困潦倒,但这样的经历最后成就了一代“诗圣”

家世背景

公元712年,杜甫出生在一个有悠久传统的官僚家族。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其远祖为汉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这样的家族有田产不必纳租税男丁也不必服兵役,在社会享受很多封建特权,和名门士族通婚,遵守儒家礼教专门辅助皇帝,统治人民。到了杜甫降生后,家族的声势大不如从前。他的爷爷杜审言是唐初的诗人。对杜甫成为诗人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因家庭环境,杜甫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就能作诗。

年少悠游

开元十九年,杜甫十九岁,出游郇瑕(今山东临沂)。二十岁时,漫游吴越,历时数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

天宝三年(744年)四月,杜甫在洛阳与李白相遇,两人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之后,杜甫又到齐州(今山东济南)。天宝七年(748年)秋,杜甫转赴兖州与李白相会,二人一同寻仙访道,谈诗论文,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友谊。秋末,二人握手相别,杜甫结束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漫游生活,回到长安。

他的一生颠沛流离穷困潦倒,但这样的经历最后成就了一代“诗圣”

仕途不顺

作为中国传统的文人,杜甫和大多人一样有着强烈的政治抱负。他想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循规蹈矩,一步一个脚印,通过政绩不断升迁,来实现他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但是最终他的梦想破灭了。在他考进士科名落孙山之后,他也开始把自己的诗文当作进入体制内的敲门砖。

杜甫以汉代大才子司马相如为榜样,直接向皇帝献赋,他一连写了三篇辞赋,唐玄宗被他优美的辞章打动了,召他入宫,通过笔试杜甫被授京兆(今陕西西安)府兵曹参军,这是个武职,主要管首都地区的治安,让文人去缉拿盗匪,跟杜甫的专业不对口,但是不管怎么说,杜甫总算是进入了体制内了。然而不久就发生安禄山的叛乱,李唐王朝进入了立国以来的最大动荡,他离开了一片混乱中的长安,投奔正牌的大唐皇帝唐肃宗。虽然他一路吃尽苦头,甚至一度被叛军所俘,但是总算是死里逃生,几经转战终于见到了唐肃宗,被授为右拾遗,故后世也称杜甫为“杜拾遗”。

他的一生颠沛流离穷困潦倒,但这样的经历最后成就了一代“诗圣”

杜甫不惜千辛万苦追随政府,但是他投入唐肃宗的旗帜下也是不得志,尤其是赏识杜甫的宰相房琯被罢相之后,杜甫没有靠山,最终又因为同情房琯而触怒唐肃宗,被下放华州(今华县),让他到基层去“锻炼”。

尽管杜甫大小也算是个朝廷命官,但是兵荒马乱的,当官照样不能摆脱贫困,连他的家人生活都无以为继,致使他的孩子被饿死。杜甫被外放的华州(今陕西华县)当司功参军,是个苦差使,加上该地连年饥荒,老百姓饭都吃不上,饿死的饿死,逃荒的逃荒。杜甫也只得辞了官去秦州(今甘肃秦安西)打柴、采果填饱肚子。这期间他身处底层,对老百姓受到战争和官兵的双重压迫的苦难感同身受,于是这期间他写了一系列反映民间疾苦传世之作,其中著名的“三吏”和“三别”最具有代表性。

他的一生颠沛流离穷困潦倒,但这样的经历最后成就了一代“诗圣”

在秦州杜甫照样无法维持生计,几经辗转到了成都找了个落脚的地方。成都地处剑南,由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战乱时期的一块化外之地,杜甫在此结草庐而居,其实也就是搭了个茅草棚子凑合着住,但是这个后来的“杜甫草堂”并没有纪念“诗圣”的用处,也不是什么中国文学史的圣地,而是并不结实的茅屋,一阵风就能吹破,到了雨季更是苦不堪言,满屋子漏洞百出,屋外下大雨,屋子里下小雨,根本就无法遮挡风雨,但是杜甫还是心忧天下,这这样的无眠之夜他写下了那首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诗中他大声呼唤:“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诉说着人民的疾苦。

后来杜甫的朋友严武调任到剑南地区,在经济给予他很多帮助,让杜甫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同时严武再次向朝廷推荐杜甫,在严武的照顾下,杜甫做了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之职,所以后世还有称杜甫为“杜工部”的。但是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再次失去了依靠,他在成都也生活不下去了,诗人再度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从巴蜀一直飘泊到湖南。

到了晚年,杜甫更加贫困,所谓老无所养,病无所医,缺衣少粮,可以说上吃了上顿没下顿。唐代宗大历五年(770),湖南地区发生了臧玠的叛乱,杜甫再次走上了躲避战乱的路,他原计划逃往郴州,但行到耒阳,遇江水暴涨,只得停泊方田驿,这期间他都五天没吃到东西,几乎不曾饿死,幸亏杜甫的粉丝耒阳县县主聂县令派人送来酒肉。在耒阳没有停留多久,杜甫急于北上,但是在北上的途中,由于饮食天气变化等原因,加上长期颠簸,年老多病,一代伟大的诗人杜甫耗尽了他的生命,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悄无声息的去世了,时年五十。

杜甫这一生,即使生在水深火热中依旧忧国忧民,心怀天下。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担心着保卫边疆的士兵。他是一个才华横溢不折不扣的爱国诗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