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式手枪威力巨大,为什么被淘汰了?

火車游侠


我是兵说,我来回答!

首先,五四式手枪服役时间太长,已经适应不了时代的发展。五四式手枪属于仿制型武器,来源于前苏联。它于1954年研制而出,目前已经从军队退役,部分警察队伍仍然在装备这款手枪。从1954到2018年,中间横跨了64年。很显然上个世纪的产物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发展。五四式手枪虽然威力大,结构简单,易于维护,但是其“走火”和“卡壳”已经成为了大问题。试想一下,当特种部队在敌后执行任务的时候,手枪突然发出了声响,这将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其次,五四式手枪制造成本大。在上个世纪研制五四式手枪的时候,使用的主要材料为全钢。然而现在手枪基本使用的都是聚合物材料,这样的材料,成本不但低,而且使得手枪的重量也比较轻。相比之下,五四式手枪成本就没有太多的优势了。

最后,新型手枪的冲击。在五四式手枪装备部队服役的时候,反馈的问题已经得到了重视。随后为了替代五四式手枪,研制了92式手枪。当后者被研制成功之后,随即被大量装备部队,五四式手枪也就慢慢的推出了部队。至于92式手枪性能如何?欢迎使用过92式手枪的军迷朋友们留言评论。


兵说


路过此地!说几句!

首先说下题主提出的问题中的言过其实!

“威力巨大”这个词用在五四式上是言过其实了!五四式从出生到现在,它在枪坛只是小菜一碟!有点小名气也是沾了它爷爷TT33托卡列夫手枪的光!


他的威力远不及世界同期同类产品!我把玩过M1911A1那才有威慑力!

纵观世界手枪的发展,我军在这方面不只是落后,是完全的无可比拟!这和我国建国初期经济底子薄弱,轻武器未形成系统开发延续的研发装备条件!尤其以手枪为最突出!

我什么说五四式手枪是TT33的孙子呢!很简单的!建国初期我国和前苏联缔约!开展了军备的交流平台!其中在1951年从前苏联引进了TT33的组装线,开始自行组装该枪型,型号定为“五一式”!这就是五四式手枪的亲爹!后来在五一式基础上发展仿制了适合中国人适应的“五四式手枪”!刚才看到有人说五四式手枪生产了3500万把!这是个误会!1987年五四式手枪正式停产时最后一支的编号是35000000!



这不是说生产了那么多!具体咋回事!我也不知道!也许是故布疑阵吧!我听一位老军工说过,五四式手枪最多生产了300万支!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的武器使用率太低了!装备50年的手枪不见得能打多少发子弹!根本打不到使用寿命!

说到威力大,这一点只是和警用枪械对比后的一个片面性的结论!

1、军用手枪本身就要求具有可靠性强、威力大、穿透强、适应能力强等这几点!

2、警用手枪主要以威慑力为主、不要求过大的威力穿透力!避免过度伤害和错伤无辜!

3、子弹的要求也不一样! 军用的一般是全钢弹丸!警用的一般是铜披甲或橡皮弹!再有就是装药量不同,威力自然不同!

4、一般军用枪支的枪管长度全都超过民用或警用的!这是要求初速高的简单办法!警用手枪一般要求短小精干即可!故威力小!

我国早早些年装备54后就没有进行专门的警用手枪的研制!这个建国初期军转警时武器直接利用也有很大的传统关系!

后来研发的92式开始也是军警并用!再后来才弄了个不伦不类的05转轮手枪(我打过,不好使,还不如那些国外老枪!不是崇洋媚外,只是说实话!)

希望以后我国研制成功更好的军、警专用手枪!


杜陵闲人


平心而论,54式手枪从1954年定型开始使用了六十多个年头,说明他肯定有着吸引我国军警的有点,比如54式手枪造价低廉,生产数量大,发射的7.62mm托卡列夫手枪弹装药大,射程远。从大兴安岭的雪原到越南山区的丛林,54式手枪跟随着解放军在各地战斗。

但是今年来,特别是由于92式手枪的装备,54式手枪开始逐渐退出我国的装备序列。不经让人想起一句话,廉颇老矣,尚能饭否?54式手枪仿制的是苏联的托卡列夫TT手枪,这是苏联二战时期使用的一种手枪,期间经历了多次轻武器的更新换代,54式手枪却一直在役(主要是警用),时至今日,我们已经不得不承认54式手枪太落后了,退役时必然,虽然这个必然来的晚了一点,但终究还是会来。

现代手枪大多会使用聚合物材料,不但成本低,而且重量轻,但是54式手枪一直以来都是全钢结构,带空弹匣重0.85千克,相比之下9mm的92式手枪仅重0.76千克。54式手枪人机功效差,射击手感差,严重影响射击体验。54式手枪由于采用单排弹匣供弹,只有8发弹容量,如果改用双排弹匣又会使握把过大,不利于握持。相比之下9mm的92式手枪有15发弹容量。最主要的是,虽然54式手枪有不到位保险和放偶发保险,但是却缺少手动保险,上膛携行十分危险,不上膛又会影响出枪速度。种种与现代手枪使用环境不符的缺点使得54式手枪最终退役。

以上是我的回答,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是轻兵器爱好者,热爱轻武器与战术文化,期待与你一起走进狂野的轻武器世界!


轻兵器爱好者


五四式手枪的特点是:体积大、分量重,随身携带时隐蔽性较差。虽说威力大,子弹初速快,达到每秒430米,穿透力强,但能打穿一个人易伤及无辜。

五四式手枪

现在配备手枪不是以射杀为主,在防御的同时、更多是在于制服对方使对方失去反抗能力。
五四式手枪


水煮老牛慢火炖


五四手枪的原型是苏联的TT33手枪,这东西设计的时候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

当时的战场上,步兵仍然是以步枪和机枪配合冲锋为主的战术, 所以火力密度不咋地。作为基层的排连军官需要一支射程不错的手枪作为自卫武器。而当时苏军装备的那甘左轮已经是19世纪末期的产品了,发射和装弹速度都明显跟不上要求,不得不换成自动装填的手枪。

设计师托卡列夫在设计这支枪时候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排连军官自卫距离大约应该是几十米之内,因此枪的基线尽可能做的长点,而子弹也选用了在苏俄内战时期用的很多的毛瑟手枪子弹。可以说这支枪不少部分就是在去适应这发子弹的。

当然了,在三十年代的苏联作为独一无二的社会主义国家,认真考虑到有一天不管是帝国主义国家联合进攻,还是世界革命总爆发的情况可能出现,要为大规模战争做准备。因此武器生产尽可能追求简化。托卡列夫在仿照勃朗宁M1911的总体设计上,对于击发机构进行了大幅度简化,因为零件少做的比较紧凑,所以对于生产也好还是擦拭也好都很方便。

不过这种简化是要付出代价的,那就是因为保险机构过于简化了,这种枪只有一个击锤不到位保险。也就是上膛后将击锤慢慢推到行程一半的位置时候可以让击锤进入一个保险卡槽,扳机阻铁此时被卡住不能击发以实现保险的目的。省去了常见的细小保险杆卡住扳机连杆或者抬升阻铁位置那种复杂机构。

很明显,这种保险就是靠着一道卡槽而已,一旦遭到外力钩挂(击锤完全闭合情况下也适用)和重摔就可能走火了。所以这种枪上膛后的安全性很成为问题。更别提什么有没有膛内有弹指示了。

不过考虑一旦大规模战争爆发起来,简单生产的便利显然压倒了这种不安全代价。同时,因为当时步枪是步兵主力装备,所以七发弹夹也基本保持了足够的火力连续性。

不过到了二战后期,大量自动武器尤其是冲锋枪的使用普及起来,而且机械化部队乘车作战逐渐成了潮流,基层排连军官在近距离内遭遇对方的概率大大降低了。这时候的TT手枪就开始尴尬起来。

基层军官对于手枪的要求基本不再含有太多的战斗需求,仅仅是纯自卫用途了。那么射程已经不是关键了,用于手枪的毛瑟弹明显追求射程已经接近鸡肋,更多是用于冲锋枪了。那么TT手枪还这么大这么沉,显然非常不合时宜。另外,苏联的工业生产能力也比战前提高了好几个档次,给手枪加装保险杆这种事情的成本也不再刻意避免了。

所以战后不久,苏军的军官自卫手枪迅速就换成了马卡洛夫(中国的59式)。

到了中国改名54的手枪也是一个道理啊,作为军用过时了。作为警用大而无当,体积和重量没有换来足够的弹夹容量,特警这种具有攻击性的岗位看不上他,射程和穿透力显得太过头,还是体积大分量大,作为一般警察自卫用也不方便而且还挺危险,容易误伤无辜。最后一点,容易走火啊……

所以这款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和历史背景的老枪,真的该退休了。


千里岩


不要被港片里的黑心手枪误导,觉得五四式手枪威力巨大。7.62毫米口径5.5克的弹头初速420米/秒比起11.43毫米15克重初速255米/秒的美军M1911来说,弹头出膛的动能几乎一样,因为口径小初速高所以穿透力比11.43大,但是同样的能量传递给目标就小了不少,所以停止作用不佳。9毫米派拉贝鲁姆弹头重8克,初速也有350米/秒,枪口动能也和7.62弹相当,同样都是铅芯弹穿透能力能比7.62弱很多吗?不可能的。对付防弹衣两者的穿透力相差不会有多大。五四被淘汰的原因估计还是因为弹,瓶型有锥度的弹壳对于手枪来说实在不适合设计大容量的弹匣。


风林火山48738161


五四手枪之所以被淘汰,只要是以下几点:1,作为军用手枪,五四的7.62毫米穿透力强,但停止作用并不如现在流行的9毫米口径手枪。

2,弹容量小,后坐力大,重量大,作为自卫武器或者叫副武器,手枪并不要求精准射击,而是短时间把子弹全打出去,特别是防弹衣普及的今天,五四手枪连续射击精准度不高,如果一枪没击中要害,后几枪射速慢,精准度差,那还没丧失抵抗能力的敌人会轻易开枪还击,造成自身伤亡。

3,携弹量也少。

4,作为警用手枪,五四动能过大,经常造成穿透误伤他人,或者射击到坚硬地面,墙面,造成反弹。

5,还是弹容量小,装满也就八发子弹,随着年头太长,实际上,警用的手枪弹匣因为弹簧问题,根本装不了八发,大家约定俗成都是发五发子弹。这一旦遇到险情,五发子弹是远远不够的。

6,手枪太大,不好隐藏,很多便衣警察抓人的时候对于这样重量和体积的手枪,着实很头疼,放枪套里太大,放口袋里放不下,别腰上容易掉。所以后期警察更欢迎体积更小的64式手枪。


骜爷


五四式手枪早就不再被作为军用,也就是因为生产量太大,消耗不完,一直在警察手里使用,所以讨论这个问题不如换个说法:为什么五四式手枪不再适合警用?

作为一把警用手枪,对战斗射速和火力持续性没有太高要求,对于一枪放倒坏蛋,让他没办法反抗,最好同时又不会一枪毙命,这个要求高,也就是所谓的停止作用。而在平时携带和使用时,安全性稳定性要求高,因为警察手枪经常随身携带,又得带着枪出入老百姓密集的地方,一旦走火,太不安全。这么一把沉重的,快百岁的老枪在各个方面都不太适合警察的使用了。

那么警察换掉五四式手枪换的成功吗?也未必。早年设计出的六四式七七式,都不太好使,号称小砸炮,几枪放不倒一个人都有。左轮手枪优点可以遇到臭蛋继续打,不会卡住,但是威力依然不够。九二式是军用枪,目前为止口碑并不怎么样。有消息说进口了一些手枪,我不是警察,具体的就不乱说了……


西湖边的胖老虎


因为威力不是衡量枪械优劣的唯一标准!

其一,说威力巨大颇为勉强。54的原型是TT33,作为军用手枪,TT33和PPsh41等苏联军用冲锋枪通用7.62×25托卡列夫手枪弹,这种子弹其实和毛瑟7.63手枪弹有渊源(也就是盒子炮用的子弹)。论威力,这种子弹初速高,射程远,穿透好,可以说威力不小。但这种子弹“太古老”,其设计思想不符合现代枪械的需求。简单的说,就是穿透力过剩,停止作用不足。因而实际杀伤效果并不能满足时代要求。尤其是作为警用手枪穿透力过剩在城市使用容易误伤群众。

其二,54枪械本身在人机功效、可靠性和现代自动手枪比均有所不足。54仿TT33,TT33借鉴勃朗宁,某种程度可以说是勃朗宁的简化产品。可以说那个时代的产品,几乎没有现役装备了(即便有,比如1911系列,也是经过现代重新改良的小批量服役)。

总之,现代自动手枪可靠性高,人机功效优良,可以加装各种战术附件。54弹枪俱老,不适应今天的战术需求。

有朋友指出原配图不妥,特此更换


锡兵中士


五四式手枪是仿制苏联TT1930/1933式手枪的产品,发射7.62毫米手枪弹,有效射程50-100米。

结构简单又结实耐用,适应各种环境,侵彻性强,原设计为军用,后期也用于公安警用。是我国生产装备最大的手枪。

优点: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54式的出现,统一了国内手枪的万国牌情况。

54式价格低、可靠性强、穿透性强、射击精度高、威力大,基本中枪就能使目标丧失行动能力。

同时还具有空仓挂机机构,击锤保险。

缺点:

54式穿透力大,特别是在警用中,容易误伤周边无辜人群;

近距离停止作用差,使弹头容易穿透人体/障碍物,或在小空间内形成跳弹,目标在没有立刻丧失战斗力的情况下,还容易误伤。

弹夹容量不足,54式弹夹容弹8发,扣除警用时鸣枪示警,然后造成火力持续性不足。

54式的原型TT1930/1933已淘汰几十年,做为自款二战水平的枪械,人机功能较差,经历多次军事科技、思想变革,已远远跟不上时代的需要,逐步被淘汰也是必然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