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算再战奥运,谌龙坦言会给王适娴一个“她喜欢”的婚礼

“世界羽联赛制改革以后,对运动员的参赛级别和数量都提出了硬性要求,很多比赛都取消了资格赛,上来就是实力很强的对手,稍微做得不好、准备不够充分就会输球……”

在东南亚系列赛之前,谌龙就有过这样的担忧,尽管处处谨慎,却没想到,暴风雨还是来了。马来西亚公开赛第一轮,谌龙碰上了未满20岁的泰国小将坎塔蓬,0比2输给了对手;接下来的印尼公开赛首轮,他又1比2负于法国选手勒维德兹。

“背靠背一轮游”、“跌出TOP10如何拯救”、“挥霍赛点几时能醒”……各种对谌龙输球的评论,夹杂在2018年夏天火热的世界杯“冷门”报道中,竟然也毫无违和感。只是作为身陷评论旋涡中的主人公,谌龙无暇顾及这些,因为比赛一站一站还在继续,他不能做过多情感上的停留,否则会影响接下来的比赛。

马来西亚、印尼公开赛之后,谌龙迎来2018年最重要的两个大赛——世界锦标赛和亚运会。赛程如此繁密,被时间追着跑的人,从来都不敢停下脚步,只有按照自己的节奏,全力以赴备战、调整、比赛。只是,他也会想起不久之前捧起的奖杯和输掉的比赛。

打算再战奥运,谌龙坦言会给王适娴一个“她喜欢”的婚礼

一单输球,难以言说的体验

5月底才离开东南亚,不到一个月就又回来再待半个月;虽然城市不同、语言不同,但是东南亚羽毛球赛馆的风格都一样,人声鼎沸,气氛紧张。

5月27日,泰国曼谷,2018年汤姆斯杯决赛在中国队与日本队之间展开,中国队的小伙子们很有些压力,因为这场比赛,除了自己对胜利的渴望,还有些“不得不胜利”的意味。毕竟前一天结束的尤伯杯日本女队拿了冠军,这场男子团体的较量,成了中日羽毛球孰高孰低的关键之战——赢了就有了逆风翻盘的资本,输了就将对手送上了巅峰,甚至会开启一个新的王朝。

身为第一单打,谌龙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虽然队中有林丹、张楠和自己三位奥运冠军,但是二单石宇奇、二双李俊慧/刘雨辰都是团体赛的新人,谌龙不免会为他们捏一把汗,毕竟他就是这样走过来的。不管是新人还是老将,运动员对胜利的渴求是与生俱来的,但有时候结果并不像期待的那样,恰如谌龙一单对阵桃田贤斗。

不到一个月前,谌龙在亚锦赛决赛中曾输给过桃田。那是他第一次碰到出了禁赛期的桃田,谌龙当时很自信,即使知道对手风头正劲、状态火热,他也觉得自己可以赢。高手过招,这显然算是轻敌,当然他也因此付出了代价。桃田比禁赛前变了很多,速度更快、求胜欲更强、心态也更稳,谌龙整场比赛都陷在了对手的节奏里,输球也变成了理所应当。

所以,汤姆斯杯再次与桃田贤斗遭遇,谌龙和教练组都不敢再轻敌,从技战术到心理到环境研究都做了准备,等待着一场胶着大战。

打算再战奥运,谌龙坦言会给王适娴一个“她喜欢”的婚礼

汤姆斯杯决赛第一场,隔网相对的两个人都分外渴望胜利,一边是想为一个月前的失利复仇、证明自己依旧可以碾压对手,一边是纯粹的“赌徒”式的决绝——命运会让谁胜利呢?这一次,是“风”做了选择。

今年汤尤杯的赛馆,顺风球真的难打,以至于实力相近的对手,几乎都打了三局球,顺风场地成了各路高手的噩梦。所以,当第一局谌龙在顺风场逐渐被桃田拉开比分之后,这场比赛的结果似乎就已经注定了。虽然第二局谌龙不是没有机会,在逆风的情况下他还是找到了一些办法,逐渐追分,但是,显然这场比赛桃田准备得也很充分,战术得当、心态放松,加上比分又领先,于是几经挣扎的谌龙,便看似没有挣扎的错过了“逆风”翻盘。

实事求是地说,谌龙的第二局输得不难看。但输了就是输了,加上第一局刺眼的9比21,各种质疑、批评纷至而来,一时间,拿了奥运冠军之后逐渐变好的媒体评论,又一夜回到了解放前,“一单输球”,真是一种不好的体验。

据中国体育界各位有机会参加团体世界大赛的运动员们说,团体赛打头炮,确实是一件很玄妙的事情。说回谌龙,他世界大赛冠军没少拿,个人实力显然没问题;苏迪曼杯也是团体赛,他半决赛、决赛打了那么多场从来没输过,也曾力挽狂澜;2012年汤姆斯杯初出茅庐打二单,他胜率100%……然而再盘一下历史成绩,谌龙以一单身份参加汤姆斯杯的最后一场比赛,却都输了,从2014年决赛输给田児贤一到2016年1/4决赛输给孙完虎,再到2018年决赛输给桃田贤斗。

当被问到这个尴尬的问题时,谌龙的情绪错综复杂:“打团体赛的一单,感觉确实不一样。因为这么多人都在后面看着你打比赛,如果你赢了,那整个团体就会很有希望,但如果你输了,很多结局就都很有可能。其实,对于个人来说,比赛终究还是个人对个人的比赛,只要管好自己这一分就行,这一分对整体的影响都是这场比赛结束之后的事情,对不对?”剖析完之后,他又若有所思,“我们一直都在说团体赛应该怎么打,现在看来,倒是觉得团体赛是不是应该去找打单项赛的感觉?”

一单输球,确实是个需要解决的命题,不远的8月还有亚运会,再过两年还有2020年汤姆斯杯,赢下决赛的一单大战,谌龙请再一次证明自己!

所幸的是,与2014年和2016年相比,今年汤姆斯杯中国男队还是拿下了冠军,一双(刘成/张楠)、二单(石宇奇)、二双(李俊慧/刘雨辰)给力,谌龙、林丹随队捧杯,汤姆斯杯再回中国,也让日本队拿双杯的愿望落空,世界羽坛的几方争霸依然继续,王朝,不会那么容易崩塌,也不会那么容易建立。

打算再战奥运,谌龙坦言会给王适娴一个“她喜欢”的婚礼

敢于改变,走出舒服圈

汤姆斯杯之后,连续战胜谌龙的桃田贤斗成为了中国羽毛球队最需要研究的对手。2016年禁赛、2017年解禁、2018年浴火重生,桃田的复出给中国男单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无疑,桃田贤斗是一名对胜利极其渴求的优秀选手,他曾经世界排名第二,是中国男单的主要对手之一。但2016年上半年,他因为涉嫌进入非法赌场赌博,被日本羽协在奥运会之前处以禁赛的极刑,错过里约奥运会。所以,一出禁赛期桃田就表现出了极强的求胜欲,拿下不少的冠军头衔,直至2018年亚锦赛男单夺冠、汤姆斯杯决赛战胜谌龙,随后又在马来西亚公开赛获得亚军、印尼公开赛拿到冠军,一而再、再而三地成为世界羽坛关注的焦点。

可对于谌龙来说,桃田的火爆之路并不是什么愉快的回忆,但是面对这份不愉快,他选择回顾总结。从亚锦赛决赛到汤杯决赛,一次输可能还有意外的因素,而连续两次输给之前没有输过的对手,那就不能简单地用“准备不足”来安慰自己了,一定是对方的实力发生了变化。于是,谌龙从主观到客观、从技战术到心理,全面研究变了的桃田,和需要如何变化的自己。

说到技战术,谌龙坦言,两次输球,问题都出在了速度上:“我比桃田慢,两场比赛都是按照他的节奏在打,他想变速就能变速,想抓我的网前就能抓到。而我正相反,所以一有机会就想抓住得分,反而质量不高,又给了他机会,被打了反击。”

当然,与其说是站在谌龙对面的桃田变化了,不如说面对变化了的桃田,谌龙没有及时应变:“我们两个人的打法跟以前都没什么变化,所以跟他打的时候,还是带着以往对他的印象和判断。但是真上了场开始打了,就发现他跟自己准备的不太一样,整场比赛的战术、球路都在他的节奏里面。”

谌龙遇上了一个“跟他打、我整体都不太舒服”的对手,而这样的对手在世界羽坛正越来越多起来。

速度制胜,成为了当今羽毛球发展的趋势,一大波年轻运动员能力强、体力好,他们通过提高比赛的对抗强度,来缩小与世界顶级选手的差距。桃田是这样,在马来西亚公开赛上战胜谌龙的坎塔蓬也是这样。羽毛球这种“一对一”的项目,此消彼长之间,就有了胜负,你或者跟上潮流,或者领先于潮流,再或者想办法“抑制”潮流,才能在比赛中立于不败之地。谌龙既然选择了再搏一个奥运周期,就必然要面对这些挑战,别人变了,自己也要冲出舒适圈。

打算再战奥运,谌龙坦言会给王适娴一个“她喜欢”的婚礼

“首先从身体上开始,力量、体能、专项上的移动这些都要加强。”也许完成这些变化需要一些时间,但是谌龙已经做好了规划:“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意识上的改变,你要在训练的时候就告诉自己,必须有一个平均速度在那里。我知道,这肯定是一个从‘失误’开始的过程,因为这么多年我都已经有了自己的习惯,那是最舒服的一种感觉。但是你现在要打破它,让自己体会那种不舒服的感觉,失误增多、感觉不顺也是必然现象。不过,这些都是正常的,要敢于承受这些,才能让自己整体有一个提高。”面对失败,谌龙总是先把总结摆在第一位。

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的体能中心,是谌龙最熟悉的地方,这里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物理治疗师、体能训练师,肤色身材各异。2018年夏至那天,北京格外热,谌龙当天下午的训练就从体能中心开始。

如今,竞技体育对身体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国的专业运动员们也习惯了专项训练之前先来个把小时体能训练。谌龙与自己的教练配合默契,几组核心功能训练之后,他已经汗流浃背——这些也许就是谌龙为自己冲出舒适圈做的积淀。3点半多,他离开体能中心,去往对面的羽排馆,羽毛球的专项训练才正式开始。

这一天,距离谌龙出发参加马来西亚公开赛还有2天;11天之后,他遭遇了自己职业生涯的第一次连续两站公开赛首轮出局。

自古而立之年都会遇到些麻烦,毕竟“长江后浪推前浪”是亘古不变的道理。NBA里,即使天赋异禀如勒布朗•詹姆斯,都会被称为“三旬老汉”,29岁的谌龙受到一些冲击,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只要敢于改变、勇往直前,努力在逆境中成长。

“逆风翻盘”是美好的愿景,也是前进的动力,相信不缺乏实力的谌龙很快就能找回自我,破茧而出:“从冲击别人到被别人冲击,说实话,这个真的要适应、要调整。所以林丹和李宗伟真是厉害,他们这么多年,无论是冲击别人还是独孤求败,再到被别人冲击,一直能保持这样一个水平。我要向他们学习的,就是遇到年轻的对手冲击时,应该拿出一个什么样的心态和状态。”

打算再战奥运,谌龙坦言会给王适娴一个“她喜欢”的婚礼

迎接冲击,期待东京圆梦

时间过得真快,2016年夏天,谌龙在里约拿下奥运会男单冠军的一幕仿佛就在昨日,转眼间,2018年已经走过了一大半。

盘点一下世界羽联的赛事日历,2年间,谌龙仅仅拿下了2017年亚锦赛、2017年中国公开赛两个个人冠军和2018年汤姆斯杯1个团体冠军——这样的战绩,对于喜欢他的球迷和对他一直“严格要求”的媒体来说,可不算满意。

再盘点一下世界羽联的赛事日历,2年间,谌龙还有4次跻身决赛的经历,也曾经2次晋级半决赛,4次打到了8强——当然,如今的赛制,打进8强只需要赢2场球。所以,这么细细数来,谌龙这两年,成绩其实还说的过去!嗯,也没错,毕竟他还是世界排名前8的选手!

“2016年之后男单整体水平都在提高,大家都感觉到比赛的压力比以前大了!”谌龙对当今羽毛球男单的局势有自己的分析:“伦敦奥运会周期,一提起男单就是林丹和李宗伟;2012年之后我加入进去,后来到了2015年、2016年,维克多再加进来。可是现在就不一样了,实力相近的对手太多了,而且比赛密集、水平又高,输球都在所难免。”

除了对手实力明显提高,谌龙还要面对其他选手针对性的冲击——这是站在巅峰的人必须承受的——里约奥运会之后,谌龙越来越明显感觉到这一点,所以当跟家人商量过后决定要再战东京的时候,他是做好了充分思想准备的:“继续打下去,困难肯定会比里约周期更多,竞技体育就是这样。没拿奥运会冠军之前,我的位置是冲击别人,虽然拿了世锦赛冠军,但还是会有两个人在我前面,面对林丹和李宗伟,我还是会保持一种冲击别人的心态。但是现在我处在了一个被别人冲击的位置上,所以,还是要多学习多体会,如何一直被冲击一直能保持高水平。”

其实,拿到奥运冠军之后再战江湖,最难以把控的还是自己的心。在2016年攀上巅峰的谌龙和所有决定走下巅峰之后、继续再次攀登巅峰的奥运冠军们一样,要重新描绘一个梦想,然后找到前进的动力。

打算再战奥运,谌龙坦言会给王适娴一个“她喜欢”的婚礼

有时候,输了比赛走下赛场的谌龙也会想,这场球如果再咬一咬,我是不是就能赢了,如果是在里约奥运会之前,我是不是就能坚持再多打一拍了……然而,比赛场上没有如果。现实就是,现在的谌龙,有时候就是没有那么强烈的求胜欲望,正好与对面那些“急红了眼”盼望胜利的对手形成鲜明的对比:“我自己打比赛的时候都会感觉到,拿了奥运会冠军之后,欲望啊、求胜心之类的都会有一些减弱,想赢得一分,主观动力就需要比原来强。比如2012年到2016年的时候,你只需要100%的动力就能成功,但是现在可能需要120%甚至200%的动力,才有可能达到自己之前想要达到的目标和阶段。”

7月上旬,谌龙从东南亚回来就立刻进行封闭训练,备战世锦赛这场今年最重要的比赛。一年要打16到18站比赛,有些比赛可以放一放,有些比赛则一定要“要”,显然世锦赛就是2018年必须“要”的比赛。

如果说2014年的世锦赛男单夺冠,为谌龙吹响了冲击里约奥运会冠军的号角,那么时光走过了4年,南京仿若哥本哈根,是谌龙再次蓄力、冲击奥运会冠军的起点,但愿谌龙今后走得每一步都更加坚实,直通梦想。

打算再战奥运,谌龙坦言会给王适娴一个“她喜欢”的婚礼

会给一个“她喜欢”的婚礼

逐梦东京之路困难如此之多,以至于忙于训练、奔波于赛场的谌龙,都没有时间给王适娴一个完美的婚礼。

为什么画风一转写到这里了呢?因为之前的话题确实有点儿沉重,谌龙都两年没上《羽毛球》杂志的封面了,不聊点儿生活点滴也不合适啊!

采访谌龙这一天,是前中国羽毛球队女单世界冠军王琳结婚的第二天,王适娴参加好姐妹的婚礼刚回到北京,就陪着谌龙一起来了。难得的周日时光,两个人要一起甜蜜共度,逛逛街、看看电影、喝喝下午茶,然后亲密地聊着天,像所有打发闲暇时光的情侣一样。只是,只要谌龙还在打比赛,这样相守的日子就屈指可数。

谌龙其实是很浪漫的,比如去年11月28日,他在跟王适娴领证的前一天,给了最心爱的姑娘一个终身难忘的求婚仪式:他会包下一个海边的餐厅,还在大厅里安排满了各种“自己人”,以防泄露天机;也会为王适娴请来了她最想见到、最愿意分享喜悦的人,先藏起来,然后再陪着她一起见证重要时刻。他精心设计一切,只为每一个重要的日子都能留下满满的回忆。

所以,比求婚更重要的婚礼,谌龙得策划成什么样呢?

从小就喜欢在厦门沙滩上晒太阳治愈疲惫的谌龙,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阳光沙滩海岛,但是,想着参加过的那么多婚礼中那些繁杂的准备过程,他就知道自己现在根本没有时间、没有精力,他要给王适娴一个“她喜欢”的婚礼,只能东京奥运会以后再实施了。

梦想,要一个一个实现!

“我决定要继续备战东京奥运会,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它是自己的梦想、生活方式或者仅仅就是因为热爱。但是一旦真的走上了这条路,我知道过程一定会很艰难,一定会遇到各种没有遇到过的困难。我不会停下,因为我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梦想和热爱!” 谌龙目光坚定地说。

东京奥运会将于2020年7月24日至8月9日举行,还有不到800天,一起期待,一起热爱,一起加油吧!

:本文刊登于2018年8月刊《羽毛球》杂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