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宣德炉未来的升值空间!

焚香习俗在我国历史悠久,人们多用于祭祀、熏衣等,更有不少文人雅士喜欢在书房内焚上一炷香,颇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意境。早在汉代前,中国就出现了陶、瓷、铜、铁、瓦为材料制成的香炉。两宋时,瓷香炉的制造得到了推广。明代炼铜工艺进步,在宣德年间开创了黄铜铸炉的先河。

浅谈宣德炉未来的升值空间!

据记载,明宣德年间,宣宗曾命令吕震等人参照《宣和博古图》诸书及内库中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各窑烧制的款识典雅的器皿,绘成117种图谱,宣德三年,由工部吴邦佐正式开铸。他选用当时暹罗国(今泰国)的风磨铜,又配以金、银、铅、水银等金属,反复进行冶炼,工序复杂。明代项元汴在《宣炉博论》中说“宣庙随敕工匠,炼毕十二,每斤得其精者才四两耳。”就这样,吴邦佐受命最终炼就颜色、款识多样的成炉数千只,这就是名扬数百年,为后世所津津乐道的“宣德炉”。

宣德炉造型优美、质地精良,名扬海内。冒辟疆的《宣炉歌》赞其皮色:“如女子肌肤,柔软细腻可捏”。该炉在宣德当朝就有人仿制,持续到民国乃至今天仍不断。山河变迁数百年,真正在宣德三年铸造的铜香炉已极为罕见。由于历代仿品流存诸多,以至于后来“宣德炉”已不仅是指宣德三年制造的炉,而成为带宣德款铜炉的统称。有时,与其说是伪仿,不如说是对历史黄金时代的尊敬和缅怀。其中有些品质精良者,也是不可多得的古董珍玩。

浅谈宣德炉未来的升值空间!

此件铜双铺首三足炉,款识“大明宣德年制”,炉身刻佛教八字箴言。,该器以精铜为材,质地细腻,线条优雅。圆口折沿,短直颈,扁圆状鼓腹,下附三足,炉底款识“大明宣德年制”,字体端正,笔画均匀。胎质包浆淳厚润泽,宝色内涵,珠光外现,实为收藏中的佳品。

此件藏品现在星海艺术网商城火热出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