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都自古并州——红衣道士

名都自古并州——红衣道士

在太原人心目中,西山是太原城的龙脉,隔河而望的东山,是太原城的文脉。与西山鳞次栉比的胜迹相比,东山似乎寂寞了许多,只有两处人文遗迹:白云寺和双塔寺。其中双塔寺中的文峰、宣文双塔为太原之象征。太原城自宋代由晋源迁往唐明以后,天府霸气丧失殆尽,甚至到明代出现了文风低迷、人才难济的局面。明朝万历年间,士绅傅霖等人联名上书,倡议在文风东南处,建塔宣文,平衡地运。此举得到了晋王的赞同资助,得到了五台高僧妙峰祖师的支持协助,到了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文峰塔、宣文塔先后落成,“文笔双峰”终于屹立在太阳升起的东山,成为古城太原的新象征。说来也怪,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傅霖首倡建塔,昌盛文风。双塔建好以后,傅氏家族不久就出了一位名满中华的文化大师。此人便是傅霖之孙傅山。

名都自古并州——红衣道士

明朝末年,太原西山一带隐居着一位朱衣道人。在人们印象中,但凡隐士都过着离群索居、餐风宿露、世隔绝的生活。这位道士虽然一心求静,极力摆脱世俗的骚扰,但由于名气太大与的缘故,总有一些附庸风雅的官员来拜访他,总有一些风流才子来求教他,总有一些平民百姓来求助他,朱衣道人恬静的隐居生活屡屡被打乱,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只好四处移居,竭力摆脱世俗的纠缠。于是,太原西山的多福寺、净因寺、窦大夫祠、晋祠、悬泉寺 等地都留下了这位隐士的身影。这位名气极盛的隐士,就是大诗人傅山。

《山西通志》记载:傅山,字青主,号啬庐。原名鼎臣,字竹山。生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逝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学者、书家、画家、医生、诗人。太原府阳曲县(今太原尖草坪区)西村人。生当明清交替之际,又经历李自成战乱,倍感明朝腐败,无可救药,因讲求实学,重人品气节。明末李自成攻陷太原,他携全家入闪避难,身穿道服,头戴黄冠。清初入狱,门人营救得脱。后游历天下,与大诗人顾炎武、朱彝尊交往,博学多识,名满海内。

名都自古并州——红衣道士

傅山

明清之际道家思想家、书法家、医学家。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又有浊翁、观化等别名,汉族,山西太原人。傅山历来有“学海”的称誉,经史之外,兼通先秦诸子,又长于书画医学。

“西村带河曲,十月停秋光。柳泽轻黄雨,莲花老绛霜。”(见《西村》)傅山的故居和出生地西村,位于太原市西北四十里处的尖草坪区上兰镇附近。相传著名的《啬庐帖》石刻藏于此。昔日,村东北黄家坟一带建有傅公祠,“文革”期间被毁。近年当地村民自发捐资在原址西面新建一处有苫棚的小庙,内塑傅山像。夏秋之际,这里绿荫蔽日、瓜果飘香。村子附近还有以傅山命名的街道、医院、学校、商铺等等。

“冬日静如睡,亦不废秀美。树外明一河,寒月舆逶迤。”先生笔下的这幅晋阳胜景图,作于土堂净因寺。先生曾在此隐居多年,净因寺建于北齐,明代重修,为西山名刹。大佛阁内有一尊高达10余米的石胎泥塑大佛,人称“土堂大佛”,院内残存三棵古柏,虬枝飞舞,长势奇特,当地人称为“怪柏”或“神柏”。先生曾以此作画,现为传世神品。

“草木黄无数,云烟自有涯。若其非积敛,何以发精华。”(见《崛围新秋》)。崛围山多福寺,也是傅山先生的隐居之地。寺内有红叶洞,当年傅山先生就在这里读书行医,后人将其作品定名为《霜红龛集》,意既指此。多福寺,因为傅山先生隐居在这里,所以成了天下文人豪客聚会的胜地。顾炎武、朱彝尊、戴仲枫、吴雯等等名满海内的诗文大家、武术大师常常来此拜访傅山,甚至同傅山一起隐居在这里,彼此诗酒唱和。

名都自古并州——红衣道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