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你進行的,究竟是不是成功的教育?

但凡涉及到教育,就要回答清楚一個問題:進行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那麼,少兒編程教育的目的是什麼?行業所有的從業者都在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看上去大同小異:培養邏輯思維能力、提升專注力、鍛鍊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創造力等等。但是如果你能看到發心,便知道哪些是教育機構真正在追求的,哪些是招生話術。有的教育機構回答這個問題是為了講給學生家長聽,有的是為了講給投資者聽,每個月小碼王的管理者也會討論這個問題,我們清楚我們是講給自己聽的。

「觀點」你進行的,究竟是不是成功的教育?

孩子選擇一個學習方向的目的是什麼,對於家長來說這個答案是不斷變化的。在孩子年幼時,多數家長認為教育是為了使孩子得到發展。然而隨著孩子長大,面對越來越多的信息壓力,家長越來越傾向於為解決眼前的問題讓孩子學習,教育整體上呈現出急功近利的趨勢。於是,人們將青少年的教育劃分為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應試教育成了中國家長的必選項,素質教育僅成為學有餘力的孩子能力的補充項,甚至素質教育都在努力地準備出各種各樣的比賽評級,嘗試著讓教育的結果和升學擇校掛鉤!這是一個扭曲的價值觀,倘若家長、教育機構乃至整個社會都被這樣的價值觀裹挾著,將從根本上影響孩子努力學習的選擇。更讓人憂慮的是,這樣的價值觀深刻地影響著教育過程,學校、培訓機構、課程設計、授課老師為了迎合也變得急功近利,去研究如何快速地提升成績,如何拿到獎項以便解決家長眼下的焦慮,卻忘了發展孩子一生的初心。

一家教育機構無力改變整個社會,這是歷史、文化和社會發展階段共同決定的。但是,堅守我們認為正確的教育,和家長的訴求並無衝突:在我們堅守的教育理念下,不但這些訴求的實現水到渠成,而且為孩子的發展提供更多的可能。

「觀點」你進行的,究竟是不是成功的教育?

為了提高孩子的成績,家長想了很多辦法,絕大多數沒有起到真正的作用。很多家長前赴後繼、重蹈覆轍、樂此不疲,卻從沒考慮這些方法失敗的原因——他們關於孩子改變的期望從來都是基於短期目的,而不是從根本上做出改變。

不同孩子體現在學習成績上的不同,我認為以下三個因素絕對重要:一是孩子的學習效率,二是創新能力,三是自律品質。其他因素,比如學習環境、教育資源、家庭支撐等等,只是影響,而非決定性因素。

學習效率是學習成績的第一個決定性因素。雖然其他很多品質影響著單位時間的學習效率,但孩子的學習時間是大體相同的,甚至讀清華北大或是常青藤TOP10的學生,在讀大學前真正投入課本學習的時間還少於一般人。如果你見過清華大草坪上,或是北大未名湖畔那些彈著吉他唱著歌的學子,見過牛津、劍橋、哈佛、耶魯校園內堅持練習皮划艇的精英,你便會感嘆他們的愛好多麼廣泛!這些愛好毫無疑問會擠壓掉多數家長希望其用於學習的時間,因此讓牛娃們一路絕塵而去的不是學習時間,而是學習效率。效率引發的差距究竟有多大?1921年創辦的夏山學校不強制要求孩子上課,很多孩子到了14歲才開始考慮未來讀一所大學,才主動到教室裡學習,通常學個三、四年便去參加大學的入學考試,結果竟有很高的成功率。一個孩子在自我意願的驅使下,四年便能掌握原本12年該學的內容。相比之下,我們現在的教育體系效率相去甚遠。

「觀點」你進行的,究竟是不是成功的教育?

【美國常青藤大學】

所有影響學生學習效率的因素中,最重要的莫過於興趣。我堅定地認為,有無興趣,是評價某個學習活動是否適合孩子的唯一標準。太多的孩子學過鋼琴之後再也不想碰鋼琴,太多的孩子學過圍棋之後再也不想碰圍棋,無論他們曾經考到多少級、打到多少段,這個教育過程都是徹頭徹尾的敗筆!而成功的教育,就如孩子學習繪畫的結果是一直喜歡畫畫,相信自己只要想,就能畫好,那麼家長希望在繪畫方向上帶給孩子的培養都能實現。興趣本身沒有好壞,任何興趣發展到一定程度都會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專注力等品質,基於熱愛這些品質的成長超乎想象。反之,如果孩子厭惡,那就什麼都沒了。

「觀點」你進行的,究竟是不是成功的教育?

另一個家長必須心中有數的問題,是孩子在學習中遇挫後是否要求他們繼續堅持。不同的孩子對困難的承受力不同:一方面,熱愛的程度改變著孩子的承受力;另一方面,不隨便放棄塑成孩子堅韌的品質。作為家長,理應知道孩子能夠承受與不能承受的臨界點在哪裡,必要時寧可保守放棄,也不堅持讓結果適得其反。特別是在孩子內心分明非常抗拒的時候,家長還固執己見要求孩子堅持,那麼絕無可能讓孩子收穫堅毅的品質。家長會疑惑,為什麼孩子不熱愛某個學習活動?原因之一,在於這不是孩子天生的興趣。每個孩子都無比獨特,或許家長真正的使命就是找到孩子的天賦所在。原因之二,在於糟糕的教學能力。純理論灌輸,無聊地重複,即便再有天賦也會抗拒。原本有興趣的孩子排除萬難自己找到了學習樂趣,令人慶幸,更令人痛心不已——教育毀掉了多少天才!如果孩子因為第一個原因不喜歡,那麼果斷放棄吧,他學這個什麼都得不到。如果是第二個原因,家長需要給孩子找到真正懂得教育的老師或機構,因為,老師的教學經驗和機構的課程研發能力,是把教育做好的基礎。

「觀點」你進行的,究竟是不是成功的教育?

影響學習效率的另一個因素是學習能力。我們說一個孩子一點就透,指的就是學習能力。知識儲備,抽象思維,總結歸納和記憶理解,共同構成了學習的模型。兩個學習能力都很強的孩子,有可能學習的模型差別很大,因此,我們需要更具包容性的教學過程,來兼顧不同的孩子。傳統的教育認為,孩子生來即為空的容器,老師的工作就是將新的知識填充到容器中。但現在大家意識到,老師要教授的東西應該和孩子已有的知識、經驗合作,理想狀態是提供給孩子最符合他發展階段的教學內容和進度,而這內容和進度恰恰落在其學習能力前面一點,這樣他的學習效率是最高的,也最容易得到學習能力的提升,同時,學習能力的提升有利於其他學科的學習。

「觀點」你進行的,究竟是不是成功的教育?

多說幾句,分學科教學如今是公認的落後僵化的教育形式,國際教育中IB體系甚至整個芬蘭都在進行純粹的跨學科教學,值得注意的是,炙手可熱的Stream、PBL既不是什麼專門的課程,也不是少數有理念的學校和家長時髦的選擇,跨學科教育、學生能力培養教育模式是革命性的,分學科、知識體系灌輸、重複記憶、基於科學權威的標準答案這些傳統勢力不堪一擊,教育領域正醞釀著和互聯網同等效應的變革,大多數家長認為這是未知的、可怕的,看似安全的做法是從眾。

「觀點」你進行的,究竟是不是成功的教育?

回到主題,談談影響學習成績的第二個決定性因素——創新能力。孩子的創新能力反映了他探究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的高低,決定了他未來可以達到什麼樣的高度:是優秀,還是卓越。優秀可以確保一個人活得很好,但挑戰科學權威價值觀的卓越才能成為變革的推動力量。此外,探究和批判性思維決定了孩子觸類旁通的能力,強大的記憶能力可以得到“標準”答案,在短時間內提升考試成績,但是浮於表面的答案過度依賴學習習慣和記憶能力,不能讓孩子深入學習和思考其他知識,而主動思考、觸類旁通的能力在積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幫助孩子真正認清問題的本質,舉一反三,加速獲取新的知識。

「觀點」你進行的,究竟是不是成功的教育?

影響學習成績的第三個決定性因素是自律品質。自律品質決定了孩子對時間的管控能力,即決定事件的優先級能力。很多孩子學習效率低,不是學習時間不夠,理解能力差,僅僅因為時間被白白浪費了。作為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孩子天然是有自律品質的,只不過後來被家長、學校等破壞掉了。當孩子專注於自己的目標時,他內在的驅動力發展維護著自律品質;相反,當孩子的生活、學習被外界推動著、要求著、監督著、評判著,孩子的內在便沒了發展空間。在疲於奔命地應對外界反饋的過程中,孩子他律了,一旦外界的力量消失,他內在的驅動力也早已不復存在,於是孩子便終日無所事事,消極面對人生。家長需要估算一下,孩子有多少學習效果是外界評價產生的,有多少學習活動是外界要求和監督的,這些來自外界的力量越多,孩子的自律性品質就會越少。

「觀點」你進行的,究竟是不是成功的教育?

少兒編程是一個重要的學習工具,這個觀點我在其他文章中討論過。回顧一下,為什麼說編程只是學習工具?我們要明確,讓孩子學習編程,並不是為了達成某個短期目標,比如培養孩子成為軟件工程師。因為僅為實現這樣的目標,上大學學編程就可做到,沒必要從小開始學。少兒學習編程,目的是為了在學習編程的過程中,培養孩子專注的品質、嚴謹的習慣、探究和批判性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沒有哪個學科有如此完美的培養過程,這不但是編程內容特徵決定的,甚至跟什麼教育理念、教學能力和課程體系都關係不大,只要孩子開始實現自己的創意、編寫自己的程序,上述的能力就會被推動著成長,加上編程帶來的成就感,孩子的自律品質也會得到發展。在此之前,只有蒙特梭利教具能與編程相提並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