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完把書撕了的人,可能沒聽說過這個習俗

高考完把書撕了的人,可能沒聽說過這個習俗

據說每年高考完,就會有很多人上演撕書狂歡。曾經被人帶著、捧著的書,被撕成雪片一樣紛紛揚揚。這是中國現代教育的一個奇怪景象,別的國家應該見不到這麼奇葩的現象吧。如果按照心理學,每一個行為後面都可能有歸因。這是對書的仇恨?對壓力的宣洩?讓人想到勒龐的書。

高考完把書撕了的人,可能沒聽說過這個習俗

也沒有數據表明撕書的人是否比不撕書的更加快樂,只是在那個瞬間,確實表現得情緒外顯。我記得當年高考完,倒是沒有看見人撕書(或許是我沒發現)。我們高考完,收拾好書本後,就去郊外看美景和吃美食了。

書給了你知識,最後你把它撕了……假如書是你編的,上面寫著你的名字呢?那是多大的敵意。

西藏地區的孩子高考完不撕書,他們給老師獻哈達,表達感恩。

高考完把書撕了的人,可能沒聽說過這個習俗

與撕書相反的,還有客家人對文翰墨香的崇拜和敬惜字紙的傳統,虔誠和重視之至。

客家人傳統上把字紙奉若聖靈,給帶字的紙建安放之所,絕對不能褻瀆或踩踏帶字的紙。敬字亭是客家社區不可或缺的建築,有些敬字亭高大巍峨,勸勉著當地客家讀書郎殷勤治學。

高考完把書撕了的人,可能沒聽說過這個習俗

有些敬字亭則矮小、不顯眼,只備焚燒字紙之用。不論大的小的,敬字亭的建築一點也不馬虎,紅磚堅實,外壁秀致,而且多成六角型的格局,顯示客家人對於文字及知識的虔誠與重視。

高考完把書撕了的人,可能沒聽說過這個習俗

客家地區為什麼會有這樣深度自覺呢?

因為客家人篤信因果。流傳於客家地區的《文昌帝君勸善文》中,有較大篇幅勸人敬惜字紙,尊重善書。文昌帝君是掌管文學、考試和學術的守護神。

高考完把書撕了的人,可能沒聽說過這個習俗

文昌帝君的大意是說,倉頡造出了字,洩露了天機,所以文字是很偉大的,一定要敬重。文字是有靈性的,你怎麼對它,它就怎麼對你。文字也是很厲害的,它能生人、殺人、榮人、辱人、予人、奪人。文昌帝君最後警告了不敬字紙的後果,第一,考不上功名,第二,“子孫之不識字,舉家因之而瞎者……”

雖沒有數據支持,但這裡提示不敬字紙的後果非常嚴重,人們是篤信這個“敬”字的。不敬,則無緣享受文字的靈性。所以崇文重教的客家人敬字紙到了頂禮的程度。過去,客家地區的字庫亭,隨處可見。

高考完把書撕了的人,可能沒聽說過這個習俗

今天因為印刷的字體丟棄的太多了,敬字紙、敬善書的風俗在大陸已然鮮見。但在臺灣美濃的客家人還明顯保留著這種習俗。

美儂客家人把所有寫有文字的紙張都視為“聖蹟”,禁止隨意拋棄,而必須放進專門的竹簍中搜集起來。每月初一、十五還有殷實人士挑著谷籮,沿街挨家挨戶去收集聖蹟紙張,齊聚“敬字亭”焚燒,其炭燼也要保存起來。

高考完把書撕了的人,可能沒聽說過這個習俗

待來年正月初九,以隆重的方式把這些灰燼送往附近的清澈河流,又以隆重的方式擲出水面,齊齊目送灰燼隨波飄逝。

高考完把書撕了的人,可能沒聽說過這個習俗

收集灰燼的儀式通常在敬字亭前舉行,亭前恭奉倉頡、孔子、太白星君、文昌帝君等等神祇。儀式由道士盛裝導引,其後隨者為挑籮擔之殷實人士皆齋戒沐衣,食素三日,以虔誠之心擔負灰燼,並於拜過眾文神之後,繞敬字亭三匝,隨即起成緩緩望旗幡飄揚處前行,此俗即所謂“迎聖蹟”。

在平遠仁居鎮上遠村,有座建於明朝末年專用於焚燒字紙的小塔,它就是客家人尊崇文化、崇文重教的見證物——字紙庫。這座梅州市絕無僅有保存較完好的字紙庫,分上中下三層,層之間外標三層弧形磚,空心,頂為寶葫蘆,六角,角尖為幾何紋形角翹。

高考完把書撕了的人,可能沒聽說過這個習俗

上層正面寫有意為“吉祥萬德所集”的卍(萬)字圖。中層正面曾寫有楷書“善”字(被毀)。據當地老人回憶,“善”字兩邊書寫有楹聯,楹聯內容為:“敬惜字紙;功德無量。”

在平遠仁居村,至今還流傳一首《敬惜字紙歌》:“世間字紙藏經同,見者須當付火中;再置清靜長流水,保爾福祿永無窮。”

長期的廣泛教化渲染下,敬惜字紙,尊重文化成為客家地區婦孺皆知、自覺行動的民俗。

高考完把書撕了的人,可能沒聽說過這個習俗

話又說回來,如果課本上寫滿了撕書人自己的名字,肆意撕扯踐踏……這下就顯出文字的威力和靈性了。

教育也不是教我們如何習慣被世界改造,而文字可以告訴我們如何去改造世界。上次寫到楊一創作的歌《烤白薯》,客名君就想,如果這個賣烤白薯的,跟在沙子上畫墨梅的王冕一樣,每天晚上拿塊石板蘸水練一下毛筆字,像楊一賣唱一樣堅持12年,會發生什麼?

記得爺爺當年就是在家中置一石板,每天堅持蘸水練毛筆。後來一個鎮都知道他會寫對聯。筆墨是有靈性的。腹有詩書氣自華。

高考完把書撕了的人,可能沒聽說過這個習俗

▲只有我們自己能決定自己的樣子

在每一個儀式感中,可以體會到自己的變化。中外皆然。如果輕率和褻瀆,那麼美好的,就會避走。

看來,文昌帝君說的,真實不虛。不敬字紙,讀不識書;好比,不敬財神,不去理財,財不理你。那麼,這個敬惜字紙,就是敬惜自己。

這種敬惜和感恩的古風,日漸飄散在記憶中。

~~~~~~~~~~~~~~~~~~~~~~~~~~~~~~~~~~

客家名人堂“全文索引”,參見公眾號菜單欄

文化隨筆(by 風俗或者文化關鍵字)

文化:故居 山歌 楹聯 堂號 武功 食茶 尋夢環遊 客家女 長相 抗戰 建築 月光光童謠 互聯網龍巖幫 大河 LOGO 蘿蔔丸 客家話 冬至 圩日 語文 學堂 正月半愛情 客家民謠 王子和公主 客家來源 祖先和福 文雅的靠椅 客家服裝(藍衫、大襟衫) 圍龍屋 崇龍文化 上燈 客家阿婆 華僑家史 客家藥、酒 、藥酒

客家與一帶一路

風物:客家茶 石扇鹹菜 金不換 三華李 當梨 小動物

……

文藝作品(歌詞、小說、影視等原創文藝作品)

口述歷史:“棠棣之花 | 華僑小商故事” 客家三賦

散文:姐婆

詩歌:感恩之歌

紀錄片:故土 山歌 鄉愁 詩歌與遠方

歌曲:《水調歌頭 · 遇見》 《快雪時晴》 《五月之初》 《小雅小雅》 《南山南【(北大版)》 《東中》《客家四季歌》《在》 《一生所愛》《五二零》《朱顏》 《暮春》

……

~~ ~~ ~~ ~~ ~~ ~~ ~~ ~~ ~~ ~~

這裡寫的是客家名人,看的卻是全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