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李路林


福州是福建省省会,简称“榕”,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要说福州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那就多了!

首先,福州拥有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大家比较熟悉的聚春园佛跳墙制作技艺、福州伬艺、闽剧、软木画等。另外,福州还有多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福州同利肉燕制作技艺、福州永和鱼丸制作技艺、福州罗源角梳制作工艺、福州高湖舞龙灯、福州陈文龙信仰民俗等。



在这些国家级或者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包含多种类型如传统戏剧、民间音乐、曲艺、民俗、医药、传统手工技艺等。其中,传统手工技艺入选项目最多。除上述提到的几项传统手工技艺项目外,还包括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花茶制作技艺(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福州鼎鼎肉松制作技艺、福州苏苏酱鸭制作技艺、闽清茶口粉干制作技艺、福州永和鱼丸制作技艺、福州民天虾油制作技艺、福州“米家船”裱褙技艺、绿茶制作技艺(七境茶制作技艺)、薄胎酱釉器制作技艺、福州金箔制作工艺、福州洪塘篦梳制作技艺、福州老天华乐器制作技艺、福州南后街花灯制作工艺、福州漆箸制作工艺、福州软木画工艺、福州象园木雕工艺、畲族苎布织染缝纫技艺、闽侯传统竹编工艺、闽清池园陶瓷制作工艺、滩涂泥撬制作工艺等。

另外其他类别也有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民间音乐类的茶亭十番音乐、林浦安南伬、畲族山歌、禅和曲、福州疍民渔歌(福州疍民盘诗)等;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的有咏春拳、自然门武术(福州)、长乐琴江台阁、仁山拉线狮、南少林宗鹤拳、永泰虎尊拳、香店拳、八井拳、儒家拳、上乘梅花拳等;

医药类的有林氏骨伤疗法、六神经络骨通药制作工艺、畲族传统医药、福州壶山林氏中医内科、中医诊法(福州萧氏外科)等;



民间舞蹈类的有福清新厝车鼓舞、永泰椽板龙、福州高湖舞龙灯、佾舞(福清市)等;

民俗类的有马尾-马祖元宵节俗、陈靖姑信俗、畲族服饰、福州陈文龙信仰民俗、石竹山祈梦习俗(福清市)张圣君信俗(福州)、婚俗(喜娘习俗)、田公元帅信俗(福州)等;



另外还有传统戏剧(如闽剧)、民间文学(如福州诗钟)、民间美术(如寿山石雕、软木画)、曲艺(如福州评话、福州伬艺)等。

(闽南网 连培煌)


福建闽南网


福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福州方言、福州疍民渔歌、畲族三月三乌饭节、畲族婚礼、福清三山板凳龙、鸣鹤拳、词明戏、藤牌操、舞纸狮、太平鼓、连江道教音乐。

福州方言

福州方言(福州话)是闽江下游的旧福州府“十邑”的共通语,也是整个闽中、闽东地区的代表性方言,在唐末五代期间就已基本定型,在福建方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福州市基本通行,流行于古田、屏南、南平、福安、宁德、周宁、柘荣等地,浙江省泰顺、平阳、苍南等县(市)部分乡镇也有通行福州方言的,闽北地区如尤溪、建瓯、沙县、顺昌、将乐等也以福州话为第二方言,从闽东方言区出去的华侨更是把福州话传播到世界各地。

福州方言(福州话)是多来源的。其底层应当是古闽越族的语言,魏、晋之前的早期移民带来古吴语和古楚语,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也明显地留存于福州方言中。近代,普通话中的新词大量地进入福州话,共同构成了福州方言。福州方言中又分为福州本地腔和闽侯腔、长乐腔、福清腔、平潭腔、永泰腔、闽清腔、罗源腔等等。历史上由于中原移民数度大规模入闽,因此福州方言在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与当时方言融合的过程中,既保存着上古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许多旧痕迹,又保存有不少中古汉语的一些特色,是古汉语的“活化石”。

福州疍民渔歌(福州疍民盘诗)

台江区是在闽江下游北岸,该区所属范围,在远古时代都是一片水域,因此历史上江河文化(福州疍民文化)特别突出。疍民以船为家,平时靠歌唱自娱,于是他们就成为善于歌唱的群体,他们唱的歌被称为疍民渔歌。其内容丰富多彩,是福州民间歌谣中的奇葩。

畲族三月三乌饭节

唐总章二年,陈政、陈元光父子率府民征剿七闽百奥交界处绥安地方畲案,山民在雷万兴领导下与之对抗,官兵围困多时,山民粮草断绝,取山中乌饭果充饥。战争从当年十一月打至次年三月,直到三月三这一天,雷万兴领导畲军冲出重围,取及反围剿胜利。为了纪念这一胜利,畲民用糯米、花生、乌豆配合用乌稔叶煎煮的汤蒸出乌米饭庆祝胜利,此风俗逐代代相传。每年农历三月三,成为畲族人民的欢庆节日。畲民个个穿新衣服,在乡或村所在地聚会,载歌载舞庆祝节日,同时,家家户户蒸乌米饭,置办酒席,上供祖宗,并馈赠亲友。乌米饭是畲族人家,用畲山上的一种野生灌木,名叫“乌果”又称乌稔 ,或乌饭叶柴煎汤,然后浸泡糯米蒸成的。

畲族婚礼

畲族婚俗在订婚、接新娘、拜堂,以及回娘家等都有自己不同于汉族的特色,其中花轿式样、服饰、对歌、禁忌等环节更比汉族婚俗复杂有趣。畲族婚恋较自由,但过去仍崇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定亲过程审慎,先“合八字”,如八字有合,则女方父母带女伴前往男家“看家势”,了解男方人品、家境,求得两家父母同意后,先送暖贴,小定;然后“搭定”(又名下定),送定帖(即订婚),时间多在农历八月。民国时期,订婚不论家庭贫富,只要猪腿1个、龙凤纸贴2张、红衣线2束、果子2包、红线扎头面1公斤、银饰、衣服等。畲家新婚行走嫁,即新郎迎亲,新人双双穿草鞋步行到男家,4男4女随后。这一天,同村两个姑娘出嫁,同走一条路时,谁先谁后,事前都要商量好,一般都是让夫家远的先走。畲家拜堂的厅堂上一般贴有“功建前朝帝喾高辛新敕赐,名传后裔皇子王孙免差徭”的对联,横眉为“凤凰到此”。新郎头戴红缨帽,身着蓝色长衫,肩披大红新带,脚履双鼻布鞋,从后厅步出,站在新娘左侧,在一片歌声中行三跪九叩礼。

福清三山板凳龙

板凳龙分“龙头”、“龙身”、“龙尾”3个部分。整条龙由一排排龙灯搭接而成。它独具特色的地方:1、队形变化多端,以舞为主,配以十番乐、管乐、腰鼓队、鼓与乐相融,场面热烈壮观。2、能走街串户,联络乡情侨情,进出宗祠,拜祭先祖,活跃于村野旷地,与各家各户连成一体,在阵阵鞭炮声中酿造欢乐的海洋。3、其每年出游,是在春节元宵期间特定的日子里,是村民祈求来年平安和谐的心灵祝愿,有其浓厚的民俗意味。舞板凳龙是深受群众喜爱的传统民俗活动之一。

鸣鹤拳

清初时南少林寺被毁,该寺武僧铁珠和尚,曾避住仓山区盖山镇鹤巢寺,其少林武功历传数代,至清宝和尚时传给盘屿乡林达荣,林达荣又传给谢如如,谢如如则在此基础上创新发展,将少林罗汉拳与白鹤拳揉为一体,形成了刚柔相济的独特拳术鸣鹤拳。

词明戏

词明戏为中国四大戏曲唱腔之一余姚腔在中国大地上唯一遗存,其在浙江余姚已经失传,经历史变迁,平潭的词明戏除承传余姚腔的基本内涵之外,尚以“木偶加闽腔”的演唱形式出现,“吴越侬(软)语”的曲调与闽腔交相辉映,盎然成趣。

词时戏作为先于闽剧流入平潭的文艺种类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段在与时代相随社会转折中,以其丰富的艺术内涵和外在表现形式,赢得自身生存与发展。

藤牌操

明嘉靖年间,戚继光受命剿倭来到福建,曾创鸳鸯阵,以操练兵勇,后来鸳鸯阵在戚家军歼倭寇到海岛后,传入海岛后至清初,郑成功为收复台湾组建藤牌军。作战士兵一手持藤牌,一手握兵器(有刀、枪、鞭、斧、锏、箕、叉等)跳跃、滚动、前进杀敌。藤牌操让兵勇们手执藤制盾牌,配备长短兵器,在固定阵式中摸爬滚打,冲杀变化,威武雄壮,蔚为壮观。藤牌为藤制盾牌,圆形、中心向外突出,虎头图案,内有横术,便于执持。器具分为长短兵器有大关刀、二关刀、虎头关刀、长鞘刀、长钩镰、长枪(矛)、单战、靶藏刀、杖靶、齐眉拐,虎尾鞭,单斧;藤牌刀、双扑刀、双钩镰、双锏、双拐、双战、双斧、双锤、双箕、六角叉、龙角牌、布球等。藤牌操有多种阵式,如“一条长龙”、“双龙戏水”、“五虎下山”、“九宫八卦”、“十面埋伏”,藤牌手的主要动作有鸳鸯乌仔跳、双音坐莲,弥陇袒肚、太公独钓、魁星踏斗、藤牌操练攻军、进退、单打、双打、连环打、变幻莫测、且由号、喇、锣、鼓等器乐演奏指挥,节奏明快、气势雄壮。

舞纸狮

舞纸狮,又称“兴狮”,大约在七百多年前的元代,永泰县城一带就有这种民间娱乐活动,多在每年元宵节期间进行。当地舞纸狮的目的,是为了消灾驱邪,祈求吉祥,和顺、丰收,亦有“敬神”的意义。舞狮队利用舞狮活动到各种庙、各家各户厅堂去表演敬神活动,以示答谢神明的恩赐。在灾荒年份,灾民则利用“兴狮”,以狮为吉祥物,祈求神灵驱邪消灾,赐与平安,以此为精神依托。每年的农历十二月,舞狮队就开始筹备、排练,正月初九起开始受邀出演,当地群众在元宵节就做好接狮入户的准备,都要把狮接到家中舞动一番,特别是新盖的楼房或家中发生不顺心、不吉利的事情都必须接狮到房屋逐间舞动,以驱邪消灾和避免火灾。纸狮的狮头是先用纸一层层地糊在用泥土塑成的狮头模型上,待晾干取下纸坯用彩色画上狮脸、口、眼,鼻,狮额头中央写一个“王”字,狮嘴贴一小长方形红布块,为舌,狮头的外观塑造凶猛。狮身是用红、黄、绿、紫、桃红等各色薄纸剪成狮毛,贴在约长30厘米×宽18厘米的布块上形成,前端系上狮头,后端系上狮尾。

太平鼓

原名双蝴蝶,曾流行于福州市盖山镇步卓村(今跃进村)。其形成时间,约在清末宣统年间,村里为了增添迎神、迎亲、喜庆佳节的热闹气氛,特聘请闽剧戏班乐师教习传授锣鼓乐演奏的技艺,后经不断演变、创新,逐渐形成了别具一格、富有浓烈韵味的民间打击乐乐种。太平鼓是一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是各种节日庆典和开业剪彩活动的吉祥节目之一。

连江道教音乐

连江道教音乐遍及连江县全境,其中琯头、坑园、黄岐沿海乡镇及城关地区更具代表性。连江的道教音乐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宗教音乐的世俗化。在连江,道士们在举行法事时每每请民间艺人们前来伴奏,艺人们在吸取了道教音乐的精华同时往往也揉进了诸如闽剧、民间音乐等。民间艺人编著有《古闽道经》、《连江道士音乐资料》。

以上内容转自;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官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