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王義桅:如何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國際大統戰思維很重要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人大重陽”

本文大概

14000字,讀完共需15分鐘

「专访」王义桅:如何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大统战思维很重要

受訪專家王義桅系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本文刊於2018年第3期《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 ( 雙月刊),原標題為《熱話題與冷思考|關於“人類命運共同體與新時代中國外交”的對話》。採訪人是該刊記者古明明。

【編者按】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外交思想,隨後又將其寫入新黨章和新憲法,成為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闡述了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又在十九大報告中作出了明確概括: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對於這個當今國際關係學界和實務界都十分關注的外交新理念而言,它提出的背景和意義是什麼?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背景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作用和價值何在?它對未來的中國又會帶來哪些機遇和挑戰?針對這些問題,本刊特邀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副院長、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王義桅就相關問題進行深入研討。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提出的背景與意義

古:自從習近平主席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以來,這一概念已經成為國際關係學界和實務界關注的熱點之一,您是如何理解這一概念的內涵的?

王:從人類歷史上看,大國崛起一定會提出引領世界未來的合作倡議和價值理念。“一帶一路”倡議及其背後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就承載著這一使命。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提出,標誌著中國徹底告別了近代以來中體西用、趕超西方的思維邏輯,成為世界上少數的領導型國家,不再糾纏於“哪個外國月亮比中國圓”———而是強調“其實我們共一個月亮”,這就是人類命運共同體;倡議提出後,國際社會不只是抽象地談論中國崛起,而是具象化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交流與合作。這就一下子把國際話語體系從近代幾百年拉長到2000多年,超越了普世價值與中國特色之爭,倡導人類的共同價值,解構了西方中心論,也體現了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轉變。

“‘一帶一路’讓我們的合作有了抓手和平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讓我們的合作有了方向和理念。”這是筆者在政黨高層對話會上聽到最多的表態。2017年12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開幕式主旨講話中指出,“人類命運共同體,顧名思義,就是每個民族、每個國家的前途命運都緊緊聯繫在一起,應該風雨同舟,榮辱與共,努力把我們生於斯、長於斯的這個星球建成一個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變成現實。我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就是要實踐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2017年2月,聯合國社會發展委員會首次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載入聯合國決議。9月,第71屆聯合國大會通過了關於“聯合國與全球經濟治理”的決議,把中國提出的“共商、共建、共享”理念納入其中。11月,第72屆聯大負責裁軍和國際安全事務的第一委員會再次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載入聯合國決議。這表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一定程度上正成為廣泛的國際共識,已經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同。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鍵詞有三個———人類、命運、共同體。其中,“人類”超越國家身份,體現天下擔當;“命運”升級合作共贏,體現命運與共;“共同體”超越地球村,樹立大家庭意識,塑造共同認同。具體而言,可以從三個維度講好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故事:

一是歷史維度。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今天的“合”,就是超越國家的狹隘、國際差異,樹立人類整體意識。中國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繼承了人類社會孜孜以求的傳統,並將之在21世紀進行昇華。

二是現實維度。(1)政治上的夥伴關係。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諒的夥伴關係。國家之間要構建對話不對抗、結伴不結盟的夥伴關係。大國要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管控矛盾分歧,努力構建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新型關係。

(2)安全上的相互依賴。堅持共建共享,建設一個普遍安全的世界。營造公道正義、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倡導綜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可持續安全的新安全觀。

(3)經濟上的共同發展。堅持合作共贏,建設一個共同繁榮的世界。謀求開放創新、包容互惠的發展前景。大家一起發展才是真發展,可持續發展才是好發展。命運共同體源於相互依存又超越相互依存,以積極相互依存超越消極相互依存,推動國際均衡、協調發展。

(4)文化上的多元共生。堅持交流互鑑,建設一個開放包容的世界。促進和而不同、兼收幷蓄的文明交流。2014年3月,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演講時指出:“當今世界,人類生活在不同文化、種族、膚色、宗教和不同社會制度所組成的世界裡,各國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

(5)環境上的可持續發展。堅持綠色低碳,建設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構築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命運共同體”強調“命運相連,休慼與共”,為了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共同景象,共同應對共同的危機、共同的挑戰。各國只有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才能合作共贏、共同發展。

這五位一體,就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追求,與國內倡導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建設“五位一體”的總體佈局一脈相承。其中,永久和平是目標,普遍安全是訴求,共同繁榮是機制,開放包容是路徑,美麗清潔是環境。

三是未來維度。命運共同體思想也是對中國與世界關係的宣示:世界好,中國才能好;中國好,世界才更好。更長遠的意義則是告別普世價值的虛偽,追求人類共同價值觀。命運共同體著眼於人類文明的永續發展,推動建立文明秩序,超越狹隘的民族國家視角,樹立人類整體觀。超越國際秩序和意識形態差異,尋求人類最大公約數,塑造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倡導和平發展、共同發展、可持續發展。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汲取了中華文明靈感,承載著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現代化的夢想,開闢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新境界,這在人類命運共同體三個關鍵詞“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得到了充分體現:

“人類”是中國傳統人本主義思想和天下觀的時代昇華。近代以來,歐洲開創的威斯特伐利亞體系中,以民族國家為單元的國際體系濫觴於世,既穩定了國際秩序也帶來諸多不公平,許多國家仍然是部落制,現代國家能力建設滯後於時代,且強者邏輯、先發邏輯一直在拷問國際社會的公平正義。習近平主席高瞻遠矚地提出了以“人類”為單元的世界觀,超越了國家、民族的分野,充分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整體觀、系統論以及民本思想和天下情懷。

“命運”源於近代180餘年來中國走出符合自身國情的發展道路,獨立自主,將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秉承“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理念,鼓勵各國自己掌握命運、走符合自身國情的發展道路,可以說是以中華國運帶動人類命運,樹立了超越意識形態、價值觀的整體身份和未來認同,體現了中國世俗文明的時代魅力和天下擔當。“共同體”超越民族作為想象共同體、中華作為文化共同體的層次,追求人類共同體的大同,實現全球化時代的天下一家夢想,超越地區一體化和全球化的矛盾,是對近代以來中心—邊緣全球化體系的超越,希望實現一體化地理、政治、文化的合一,成就全人類的共同命運。

這三方面均超越了近代以來西方開創的政治文明,是人類文明的創新,也是在新時代踐行馬克思主義有關自由人聯合體、共產主義的理想,充分展示了中華文明的魅力和世界人民的期待。

古:那麼,“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在怎樣的時代背景下提出的?中國的主要考量有哪些?

王: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承載著中國對建設美好世界的崇高理想和不懈追求,反映了世界各國人民對和平公正新秩序的美好期待,因此受到國際社會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普遍歡迎和強烈支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被正式寫入聯合國決議,表明這一理念已經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

事實上,“人類命運共同體”最早本應寫入二十國集團杭州峰會公報,但因為當時被譯為“community of common destiny”,引起很多與會國家的疑惑和不解。Destiny一詞在西方國家含有宗教上的宿命意味,後來這一概念被譯為“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則得到了世界多國的認可。

在中文語境中,“命”包含命中註定之義,強調身份、認同、歸宿,而“運”則指運勢、運氣、發展的態勢。以前強調共同利益、合作共贏,主要是從“運”的角度考慮,但這只是運的一個方面,即現實的利益角度。“運”還包含未來的態勢,要共同發展,把握合作的機遇,探索發展的潛力。可惜這些豐富的含義在翻譯成英文後,很難被表達出來。簡單地說,“人類命運共同體”主要解決三方面問題:

第一,全球化發展主要是經濟上越來越全球化,但在政治、安全、意識形態上越來越分裂、對抗、碎片化。強調“命”和“運”,最起碼要在亞洲實現經濟和安全秩序的統一。韓國前總統朴槿惠提出過“亞洲悖論”,即在安全上依靠美國,經濟上依靠中國,中國僅提供經濟公共產品即可。如何確保亞洲在機制上消除二者的分裂,要從“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解決經濟和安全、中國和美國秩序的二元悖論。

第二,政府權威在削弱,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無法適應國情和時代需要。

這就需要從人類而不是國家的角度思考問題。當今世界,許多國家的現代國家體系還未建立,國家的能力還很弱。比如在巴基斯坦,部落居多,只有8%的人會說英語,其他人都說當地語言。又如,在敘利亞、利比亞等西方所謂的“失敗國家”,政府不能保護其主權,無法用國家、國際關係、聯合國等機制來維護自身利益和把握自身未來。如何讓這些國家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使國內不成為地方紛爭、部落對立的犧牲品,國際上不成為別人的附庸?如何超越國家的思考單元,著眼於人類的整體和長遠利益?“人類命運共同體”便提出了宏大的思想和長遠的價值觀,用共同的身份、歷史超越了國家、民族的狹隘。

第三,如何以共同體思想尋求分化世界的合作之道?共同體不僅是利益上的共同體,也是身份上、認同上、文化上的共同體,著眼於人類和平、發展、合作的最大公約數。以前講“求同存異”,現在講“求大同”,“異”是特色,不能妨礙“大同”。所以,要把中國古代“天下大同”的思想在21世紀加以弘揚。原來的“天下大同”是農耕、內陸型思維的一種方式,中國認為自己是中心,但在開放的工業和信息文明的當下,要在全球化的體系中弘揚。

中國強調“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近代以來,歐洲人開創了世界的現代化進程。工業化帶來各行各業的細分,工業體系、國防、文化、思維方式、產業上的協同變少。“分”雖然帶來競爭創新和勢力均衡,也導致意識形態對抗,擴大了仇恨隔閡,放大了矛盾差異。當今世界需要中國的“和合文化”,強調合作、整體、長遠、全局,而西方文化強調二元對立,顯示出其明顯的缺陷。因此,中國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觸動了很多國家的心絃,因為很多國家面臨相似的困境,他們希望境況得以改變。

古:由此看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出是對西方傳統國際關係理論的一次超越,它反映出在西方秩序長期主導下,新興國家推動世界和諧的願景與創新。那麼這一理念是否包含獨到的中國文化意蘊?

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蘊含著豐富的中國智慧,發軔於5000年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成長於近代以來中國共產黨人解放全人類的革命傳統,成熟於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的豐富外交實踐,是中國外交哲學中世界觀、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倫理觀、實踐論的集大成者。

世界觀方面強調人類整體論。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曾經感嘆,在每一個時代,政治家們都嘗試著尋求和平,然而,“和平總是地區性秩序,從未能建立在全球的基礎上”。回望近代以來的人類歷史,威斯特伐利亞體系以來,國際秩序變遷背後的西方“世界觀”始終無法突破一己的利益考量,持久和平與普遍繁榮成為難以企及的夢想。黨的十九大報告向全世界宣示:“中國共產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政黨,也是為人類進步事業而奮鬥的政黨。中國共產黨始終把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作為自己的使命。”人類命運共同體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在新時代踐行“中國應當為人類作出較大貢獻”的承諾,彰顯了黨的世界初心和天下擔當。

本體論方面強調命運與共。和平與發展密不可分。然而,經濟全球化與政治國家化的矛盾日益突出,全球化走向碎片化。美國的軍事聯盟體系製造了亞洲國家“經濟上靠中國,安全上靠美國”的亞洲悖論,因為美國無法解決發展問題。中國有兩句古話:“盜賊出於貧窮”;“不患寡而患不均”。當今世界亂象從生的原因,正是“兩貧”———貧困、貧富差距造成的。發展中國家主要是貧困,發達國家主要是貧富差距。如何以發展促安全、以安全保障發展,中國呈現出“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展示了中國的共生哲學:夫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把越來越多帶著中國印記的公共產品貢獻給國際社會,並歡迎其他國家“搭便車、搭快車”,中國展現出作為世界和平建設者、全球發展貢獻者、國際秩序維護者的應有擔當,進而帶動提升了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國際治理體系中的議程設置權、國際話語權和規則制定權。當“協和萬邦”“天下大同”等中國理念匯聚起全球共識,人類曾經難以企及的持久和平與普遍繁榮夢想有可能第一次成為現實。吸收了中國“和合文化”的精髓,傳承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實踐,強調構建以平等公正、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秩序,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國際秩序的革新完善提供了新的話語體系和路徑選擇。

認識論方面強調由內而外。老子有“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思想,孔子有內聖外王理念。人類命運共同體在國內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建設“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基礎上,延展到國際社會的“五位一體”: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美麗清潔。在國內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基礎上,在國際上倡導以人類為單元,超越國家、民族的紛爭,實現內外聯動發展,因為許多國家還處於部落、地方割據的情形,只有以人類文明為思考單元,才能最大程度包容各方力量、各種訴求。由內而外的邏輯也昭示了崛起中國的天下擔當: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作為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實踐,“一帶一路”正在實現“中國好了,世界會更好”的前景;作為引導“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的理念,人類命運共同體昭示了“世界好了,中國才會好”的狀況。正如習近平主席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座談會上指出的,“堅持各國共商、共建、共享,遵循平等、追求互利,牢牢把握重點方向,聚焦重點地區、重點國家、重點項目,抓住發展這個最大公約數,不僅造福中國人民,更造福沿線各國人民。中國歡迎各方搭乘中國發展的快車、便車,歡迎世界各國和國際組織參與到合作中來。”

方法論方面強調求同存異。“一帶一路”倡議抓住“發展”這個最大公約數,人類命運共同體抓住“價值觀”的最大公約數。當今世界,極端思想的影響仍不容忽視;保護主義、民粹主義抬頭,全球化仍在逆風中艱難前行。開放還是封閉,合作還是對抗,共贏還是零和,世界再次走到了十字路口。面對由一系列不確定性構成的嚴峻挑戰,新時代的中國成為世界的穩定之錨和繁榮之源。在推動國際秩序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的歷史性關口,新時代的中國對人類命運展現出新的歷史性擔當。人類命運共同體將中國古代的大同思想和天下觀予以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同時汲取人類其他文明的類似思想並予以提煉,成為當今世界的最大價值公約數。

倫理觀方面強調知行合一。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不僅要認識(知),尤其應當實踐(行),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稱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一,是王陽明文化的核心。先有致良知,而後有知行合一。理念引領行動,方向決定出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通過共建、共商、共享“一帶一路”倡議,化為各國共同行動,體現中國“知行合一”的哲學。

實踐論方面強調全球夥伴。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要抓手,以人類共同命運為根本追求,中國為改善全球治理思想提出的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為內涵的新型國際關係,正改變著長期以來充斥著強權與意識形態色彩的國際格局,打造全球夥伴關係網絡。100多個國家同中國建立起夥伴關係,昭示“非友即敵、結盟對抗”的冷戰思維已經過時,“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才是人間正道。

新時代中國外交格局下構建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作用與價值

古:隨著黨的十九大的勝利召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邁入了新時代,相應的中國外交也迎來了新時代。那麼,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十八大以來的中國外交對世界作出了哪些貢獻?您能解釋一下新時代中國外交與以往會有哪些不同,它具有怎樣的特點嗎?

王:在中國共產黨強有力的領導下,中國正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中國外交日益呈現自信與自覺。中國外交的自信,莫過於將“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寫進聯合國決議;中國外交的自覺莫過於將堅持正確義利觀,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等內容寫入黨章。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對世界的莊嚴承諾。從為中國人民謀幸福、中華民族謀復興的中國夢,到為人類進步事業、實現國際公平正義的世界夢而奮鬥,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與使命日益體現在外交領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外交領域,充分展示了中共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更大貢獻的自信與決心。

黨的十九大報告開宗明義地強調:“中國共產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政黨,也是為人類進步事業而奮鬥的政黨。中國共產黨始終把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貢獻作為自己的使命。”

這段話凸顯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自覺、國際視野和世界關懷,說明我們黨從建黨的初期開始,就把中國人民的幸福與世界人民的幸福緊緊連接在一起,就充分意識到中國共產黨應當具備國際主義精神。這不僅是黨代會報告外交思路的調整,更體現了中國共產黨胸懷世界,今後的外交需要從“為世界人民服務”這個角度進行理解。

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中明確指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就是要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係,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並把這作為外交部分的標題。這句話高度凝練了新時代中國外交追求的總目標,也向世界公開亮明瞭我們希望與各國共同努力的大方向。報告對新型國際關係的內涵作出明確界定,就是“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這三個關鍵詞旨在摒棄傳統的以強凌弱的叢林法則,使國際關係建立在大小國家一律平等這一中國外交的優良傳統之上。報告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也作了明確闡述,就是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這“五個世界”旨在解決我們這個星球面對的各種全球性挑戰,建立在中華民族崇尚世界大同、人類一家的優秀傳統文明基礎之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上述目標,超越了國別、黨派和制度的異同,反映了大多數國家的普遍期待,符合國際社會的共同利益,使中國的外交政策和理念佔據了人類道義的制高點。

過去,中國強調“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出自《後漢書》),如今的情形是“天下不掃,一屋也掃不了”。在中國的世界觀中,“清潔美麗”屬首次正式提出,與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一脈相承,而不論美麗中國抑或清潔美麗的世界都需“勤加打掃”。如將中國的內政與外交分別比作“一屋”與“天下”,中國共產黨人既掃一屋,也掃天下。換言之,如今中國不僅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同時也要為世界作出更大貢獻。

當今世界格局出現了一定的顯著變化,逆全球化潮流湧動,特別是美國自特朗普上臺後的一系列舉措與英國“脫歐”,引發全球化的疾速倒退。國際形勢客觀上也需要中國在全球舞臺上更加積極作為,提供公共產品。可以說,世界對中國充滿期待。“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現在中國自身有能力,有責任,也有擔當。所以十九大報告明確強調,要“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國際社會的主要矛盾,也表現為世界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世界不平衡、不公正、發展不充分之間的矛盾。因此,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合作倡議,就是要解放全球生產力,實現世界經濟再平衡,推動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新型全球化,以及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維護人類的公平正義。

黨的十九大報告還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意味著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髮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中國外交,具有在21世紀弘揚傳統中華文明的天下擔當,牢記社會主義的使命,超越了近代以來追趕西方的邏輯,著眼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實現了偉大超越。

古:“人類命運共同體”被寫入了新黨章和新憲法,被確立為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集體意志和奮鬥目標,這表明當今中國抱持怎樣的一種總體外交理念?它與我們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和構建新型國際關係之間又有怎樣的關聯?同時,面對新時代中國外交的新格局,您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能夠起到什麼樣的作用?

王:“一帶一路”思想的小目標是打造周邊命運共同體。中國有14個陸上鄰國,與6個國家隔海相望,安定的周邊環境對中國的穩定發展至關重要。中國周邊外交一向秉持“親、誠、惠、容”理念,堅持以鄰為善、與鄰為伴,堅持睦鄰、安鄰、富鄰,非常重視中國安身立命之所、發展繁榮之基的周邊地區。習近平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60週年紀念大會上指出:“當今世界正在發生深刻複雜的變化,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更加強勁,國際社會日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正是通過“一帶一路”建設,中國能夠積極推動同周邊地區和國家建立起緊密的經濟聯繫和區域合作關係。無論是“守望相助、弘義融利、心心相印、風雨同舟、勇擔責任”的中巴命運共同體,還是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亞洲命運共同體、中拉命運共同體、中非命運共同體等,都是通向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小步。此外,互聯互通是中國通過“一帶一路”打造周邊命運共同體的具體途徑,習近平在“加強互聯互通夥伴關係”東道主夥伴對話會上的講話中將“一帶一路”比喻為亞洲騰飛的兩隻翅膀,而其血脈經絡就是互聯互通。從周邊到廣大的發展中國家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力。中國將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走了一條符合自身國情的發展道路,現在也通過“一帶一路”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將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走符合國情的發展道路,提升國際社會的公平正義。與社會主義國家構建具有戰略意義的命運共同體,最終實現共產主義。

如果將來歷史學家書寫歷史,恐怕會將2017年描繪為全球化發展的分水嶺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元年。這一年年初,習近平主席在達沃斯論壇提出中國引領全球化主張,隨後訪問日內瓦聯合國總部,在萬國宮就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什麼和為什麼作了系統的闡述,年底又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深入闡述瞭如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

2017年2月10日,聯合國社會發展委員會第55屆會議協商一致通過“非洲發展新夥伴關係的社會層面”決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首次被寫入聯合國決議。同年11月1日,第72屆聯合國大會裁軍和國際安全事務第一委員會通過了“防止外空軍備競賽進一步切實措施”和“不首先在外空放置武器”兩份安全決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再次載入這兩份聯合國決議。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對此評論說:“中國已成為多邊主義的重要支柱,而我們踐行多邊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

第71屆聯合國大會主席彼得·湯姆森(Peter Thomson)表示:“對我而言,這是人類在這個星球上的唯一未來。”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何以引發世界的共鳴?原因在於,它實現了以下三方面的統一:

——繼承與超越:人類命運共同體繼承了360多年前《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確立的平等和主權原則、150多年前日內瓦公約確立的國際人道主義精神、70多年前聯合國憲章明確的四大宗旨和七項原則、60多年前萬隆會議倡導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等國際關係演變所積累的一系列公認的原則。這些原則構成了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基本遵循。與此同時,這一理念的提出又實現了一次超越,如前所述,它的三個核心概念實現了對國家身份、合作歸宿、地球村意識的超越。

——相通與包容:各國具有差異性,世界具有多樣性,但共同的歷史記憶、共同的處境、共同的追求,將各國緊密相連,形成共同的身份與認同,激勵著各國塑造共同的未來。西方有“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名言,東方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思想以及“世界同聚一個鳥巢”(泰戈爾語)的理念,《古蘭經》裡也有“人啊!我確已從一男一女創造你們,我使你們成為許多民族和宗族,以便你們相互認識”的說法。也就是說,“不同”是各個民族和部落彼此瞭解的動力,而不是衝突的原因。作為人類思想的包容和集成,“人類命運共同體”聚同化異,形成人類新共識。正如習近平2015年9月在第70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時指出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也是聯合國的崇高目標。”人類命運共同體之道,就是尋求人類價值的最大公約數,塑造人類共同價值。

——務實與前瞻:“一帶一路”建設是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重要抓手。如果說人類命運共同體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一帶一路”倡議則是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方案。針對極端主義、恐怖主義和民粹主義在各國蔓延的局面,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著眼於告別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的對立,追求人類價值的中庸之道。命運共同體思想是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思想的昇華,最初著眼於周邊———安身立命之所,發展繁榮之基;後來多用於發展中國家,強調南方意識,最高境界是人類命運共同體,從現實世界延伸到虛擬空間———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從傳統領域拓展到全球公域———要秉持和平、主權、普惠、共治原則,把深海、極地、外空、互聯網等領域打造成各方合作的新疆域,而不是相互博弈的競技場。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命”和“運”要結合在一起:“命”是解決身份認同的問題,解決安全感和獲得感的問題;“運”是解決發展的問題,解決態勢和未來的問題。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將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外交旗幟予以昇華,求世界大同,已然成為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構建新型國際關係和國際新秩序的共同價值規範。正如習近平所指出的:“讓和平的薪火代代相傳,讓發展的動力源源不斷,讓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輝,是各國人民的期待,也是我們這一代政治家應有的擔當。中國方案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共贏共享。”

總之,命運共同體思想繼承和弘揚了《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是全球治理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則的核心理念,為“一帶一路”建設塑造了靈魂,超越了消極意義上的“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形成積極意義上的“命運相連,休慼與共”,就是不僅要在物質層面,還要在制度、精神層面上求同存異、聚同化異,塑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類新身份,開創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的人類新文明。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今天的“合”,就是超越國家的狹隘、利益差異,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命運共同體著眼於人類文明的永續發展,推動建立文明秩序,超越狹隘的民族國家視角,樹立人類整體觀。這是從人類文明高度理解“命運共同體”思想應有的啟示。

在國內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在國際上倡導以人類為中心的全球觀,兩者的結合就是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共產黨通過類似政黨高層對話會這樣的機制,號召今後的發展應當以人類為中心而不是以強者為中心,打造“命”與“運”一體的格局。

為天地立心———心便是人類的共同價值;為生民立命———命是人類的整體性;為往聖繼絕學———實現中華文明的永續發展;為萬世開太平———實現超越普世價值的大包容,實現普遍安全和共同繁榮。

古:從更長遠看,在全球化和逆全球化交互而行的大趨勢下,中國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對世界而言又會產生怎樣的價值?特別是對推進全球治理體系的完善與創新有何意義?

王:我們正處在一個挑戰頻發的世界。世界經濟增長需要新動力,發展需要更加普惠平衡,貧富差距鴻溝有待彌合。地區熱點持續動盪,恐怖主義蔓延肆虐。世界命運掌握在各國人民手中,人類前途繫於各國人民的抉擇。中國人民願同各國人民一道,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共同創造人類的美好未來!“人類命運共同體”被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發出了中國推動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世界的時代號角,彰顯了全體中華兒女為萬世開太平的信心與決心。

命運共同體的核心要旨就是,世界命運應該由各國共同掌握,國際規則應該由各國共同書寫,全球事務應該由各國共同治理,發展成果應該由各國共同分享。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已然成為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構建新型國際關係和國際新秩序的共同價值規範。中國方案正在引領全球治理的新秩序。

命運共同體思想是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思想的昇華,最初著眼於周邊地區,後來多用於發展中國家。要打造從現實世界到網絡空間的命運共同體,從傳統領域到全球公域各方合作的新疆域,而不是相互博弈的競技場。

人類命運共同體成為中國倡導的新型國際關係、新型全球治理的核心理念,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集中展示了中國共產黨為人類進步事業而奮鬥的天下擔當。

“一帶一路”倡議的最高目標離不開利益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意識的塑造,具體表現為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體系。相互依存的發展使世界各國命運更加緊密相連,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27次集體學習時強調,隨著全球性挑戰增多,加強全球治理、推進全球治理體制變革已是大勢所趨。在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七次會晤中,習近平提出,“國際經濟規則需要不斷革故鼎新,以適應全球增長格局新變化,讓責任和能力相匹配”,“推動國際經濟秩序順應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力量上升的歷史趨勢”。在習近平看來,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體系的特徵是:以共同利益為基礎、以合作解決分歧以及重視共同發展的實現。為達到這一目標,需要在現存全球治理體系中擴大新興國家代表權,提升發展中大國的制度話語權,弘揚“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

從人類文明史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提出,給國際社會確立了“三同”,化解了“三異”:

第一,以共同使命化解國家利益衝突。“讓和平的薪火代代相傳,讓發展的動力源源不斷,讓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輝,是各國人民的期待,也是我們這一代政治家應有的擔當。中國方案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共贏共享。”習近平在2017年1月的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的上述講話表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和平、發展、合作人類主題的高度濃縮和昇華,著眼於各國共同發展而非糾纏於國家利益的分歧和衝突。

第二,以共同目標化解全球化爭執。和平與發展,是人類經歷一個多世紀血雨腥風的探索得出的寶貴啟示。然而,當今世界充滿不確定性,人們對未來既寄予期待又感到困惑。世界怎麼了、我們怎麼辦?當前,這種擔心尤其體現在對全球化前途的迷茫:傳統全球化失去目標。人類命運共同體賦予國際社會以更宏偉的目標,超越了西式全球化的狹隘。

第三,以共同身份化解價值觀分歧。

中國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繼承了人類社會孜孜以求的傳統,並在21世紀使之得以昇華,引領了全球治理、國際合作的新方向,體現了中國的天下擔當。命運共同體思想的深遠意義是告別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的對立,追求人類共同價值觀。各國具有差異性,世界具有多樣性,但共同的歷史記憶、共同的處境、共同的追求,將各國緊密相連,形成共同身份與認同,塑造共同未來。“命運共同體”具有穿越時空的普遍意義。正如習近平在2015年9月第70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時指出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也是聯合國的崇高目標。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為中國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古:隨著中國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不斷提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會給我們國家帶來哪些機遇?

王: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們呼籲,各國人民同心協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超越時空之變,追求通古今之變、窮天人之際,著眼於當今世界的共同挑戰、和平與發展的共同任務。

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是中國外交的四面旗幟,人類命運共同體使之能夠一體化。習近平在2018年3月召開的博鰲亞洲論壇開幕式主旨演講中指出:“中國人民將繼續與世界同行、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積極發展全球夥伴關係,堅定支持多邊主義,積極參與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構建新型國際關係,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政策含義包括:(1)求同與存異:對發展中國家強調彼此是天然的命運共同體,具有強大的感召力,而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則強調不推翻現有資產階級的統治,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時代化;(2)繼承與創新:

該理念傳承現代國際關係基本準則,致力於打造新型國際關係,讓各國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不斷解構既有的美國霸權體系;(3)務虛與務實:站在道義的制高點,號召社會主義國家共同努力打造具有戰略意義的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些政策含義為中國在未來一段時期內,創造較好國際環境,開拓全新外交局面,構建新的全球治理體系都提供了重要機遇。

最近,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時又強調,“一帶一路”建設是我們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實踐平臺。“一帶一路”倡議的切實推動,展現了以中國為代表的社會主義國家秉承國際主義精神,攜手推進國際公平正義,具有較高的戰略意義和價值。

古:挑戰與機遇並存,您認為中國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會遭遇哪些挑戰?我們又可以從哪些方面著手應對?

王:

“大時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智慧。”在世界局勢處於大轉型、大變革的關口,習近平懷古今中外、系東西南北,開創性地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彰顯了人類社會的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在新時代下將傳統中國“天下大同”“協和萬邦”的思想予以昇華,將中國外交的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宗旨予以鑄魂,將中國共產黨為世界進步事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的初心予以宣示,將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予以弘揚,得到了國際社會廣泛而積極的響應,使中國逐漸佔據人類道義的制高點。世界那麼大,問題那麼多,國際社會期待聽到中國聲音、看到中國方案,中國不能缺席。

人類命運共同體寫進聯合國決議、中共黨章、中國憲法,成為新時代中國的世界觀,彰顯出中國共產黨人、中國文化的自信與自覺。然而,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也面臨著巨大挑戰———當今世界仍然是西方主導的,美國霸權主義、西方民粹主義及民族主義的威脅還一直存在;西化世界的二元性也給聯合發展中國家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增加了複雜性。況且,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個新生理念,源自東方傳統的理念不能自動轉化,需要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才能更好地為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所接受。因此,解構近代西方中心論,使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汲古今中外、東西南北之大成,還任重道遠,尤其要克服以下悖論:

——名與實的悖論:“民族彼此之間的理解也像人與人之間的瞭解一樣是很少的。每一方面都只能按自己所創造的關於對方的圖景去理解對方,具有深入觀察的眼力的個人是很少的、少見的。”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理解和認可程度不一。人類命運共同體起初被譯為community of common destiny,引發宗教上的誤解,後來被譯成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humankind就好了很多,但也只有“運”的含義,缺乏對“命”所帶來的身份、認同方面的內涵。我們只能從容易的著手,先形成初步共識,不斷引導理念的深入契合,防止被別有用心的人妖魔化。

——知行合一的悖論:如何處理中國國家利益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係?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種理念,顯然超越了傳統的國家視角,但落到具體問題上,並非要犧牲國家利益而追求國際公益,而是要實現短期與長期、本國利益與人類公益的有機結合,防止被空乏化。

——破與立的悖論:這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處理包容與超越的關係:包容近代西方國際體系、國際關係準則又要對之進行超越;繼承馬克思主義關於自由人聯合體的思想,又要在現階段聚焦於實現各國命運與共,而不是急於推翻資產階級統治,防止將其原教旨化。二是處理新與舊的關係:如何面對冷戰思維、保護主義、反全球化等思潮的影響?人類命運共同體是“道”,是長遠目標和大的理念,要超越各種舊觀念的干擾,防止將其庸俗化。三是處理存量與增量的關係:該理念是提供觀念、合作的增量,而非只是盯著存量,這一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人類命運共同體包容並超越了西方普世價值,提供瞭解決人類問題的新方案、新思路,應在增量上下功夫,而不是盯著國際秩序的既得利益,防止將其片面化。

——目的與手段的悖論:用國際機制塑造和構建人類命運,顯然,人類命運共同體既是目標也是路徑,那麼二者如何統一?尤其是如何實現機制化,包容並超越現有的國際機制?這就需要統籌協調,注意把握節奏和各方的舒適度,防止好心辦壞事。

——長期與短期的悖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推翻資本主義體系,讓資本主義維持現狀,讓世界各國自主選擇發展道路。這容易被誤解為修正主義,需要與長遠目標相結合。尤其是與社會主義國家合作建設具有戰略意義的命運共同體,並非為了製造新的意識形態對抗或陣營對決,而是實現大聯動、大聯合、大共享的世界新格局。

——硬與軟的悖論:有人質疑,中國缺乏推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硬實力。其實,前瞻性、包容性理念的提出,不見得要等到綜合國力第一時才能成為引領國際未來合作的導向。主要問題在於,具體的路徑和機制如何設計?近來西方炮製的“中國軟實力悖論”,反映出他們不甘心接納中國倡議、中國方案的頑固性和保守性。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新型南南合作、南北合作,實現東西南北、古今中外的大包容和大創新。

總之,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國際大統戰思維,共商、共建、共享。未來可能還會面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只要我們本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著眼於人類整體、長遠利益,辦法總比困難多,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目標就一定能夠實現。

長按關注

並附帶官微二維碼

「专访」王义桅:如何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大统战思维很重要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陽)成立於2013年1月19日,是重陽投資董事長裘國根先生向母校捐贈並設立教育基金運營的主要資助項目。

作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人大重陽聘請了全球數十位前政要、銀行家、知名學者為高級研究員,旨在關注現實、建言國家、服務人民。目前,人大重陽下設7個部門、運營管理3箇中心(生態金融研究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近年來,人大重陽在金融發展、全球治理、大國關係、宏觀政策等研究領域在國內外均具有較高認可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