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房價是避孕藥,也是避婚藥

高房價是避孕藥,也是避婚藥

多地出臺鼓勵二孩措施,生娃是家事也是國事,連續走低的生育率令政府揪心,然而背後還有一個同樣令人揪心的事實:2017全國結婚率比上年下降7%,已經連續4年下降,而離婚率已經連續16年上升。(民政部)

連婚都不結了,還討論什麼二孩?豈不是無源之水?

結婚率是生育率的前提,並且同生育率遵循同樣的規律:經濟越發展,結婚率越會不可逆轉地走低,同時離婚率穩步升高,長期獨身者比例日漸增加……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都是這樣的規律,中國不可能例外。

這對於一蹶不振的生育率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再加釜底抽薪。

不婚不育正在成為年輕人的選擇,恐婚恐育正在成為青年的日常。其中原委,除了對另一半有所顧慮,伴隨婚育而來的驚人成本,才是真正的不可承受之重。

沒有姑娘願意在出租屋裡成親,房子成為步入婚姻的第一道門檻,這道門檻是剛性門檻,婚房被叫做“剛需”。

我們跟世界不一樣,發達國家多數青年都是租房結婚,但是作為各項條件都不匹配的我國,成為了無法令人接受的選項,造成我國“剛需”比例遠高於世界。

水漲船高,結果是越高越爭著往上爬,形成惡性循環。房子遂與婚姻捆綁,成為必須同時解決的終生大事。房價這麼高,這個時候不逼一下,可能終生就沒了指望。女孩子要婚房,是一種恐慌。跟農村人要彩禮一樣,越窮的地方要的越多,也是一種恐慌,此生唯一一次掐住命根子的時機,不狠下心終生再無指望。

房子已經成為青年人的鬼門關,爬過去成為人生贏家,爬不過去成為loser,繃緊的戰鬥神經,單一的價值判斷,與現代社會的多元形成鮮明對照,崩潰之後選擇放棄,居然柳暗花明。

不結婚了行不行?不生了行不行?……當然行。現代社會已經足夠寬容,唯一的牽絆,只剩下心急如焚的父母,而他們的時代即將過去,對於拿不出鉅款幫子女買房的父母,話語權也已然失去。

高房價不僅阻擋著結婚的步伐,同時也在成為離婚的推手。根據有關調查大數據顯示,“購房需要”已經位列六大離婚原因之內。沒房的買不起第一套,有房的離了婚接著炒。現實中,為買房指標而離婚的,確實屢見不鮮。有些人離了之後還會複合,有些人離了就不會再結了。

購房需要也催生出可觀的假結婚,來冒充本已虛弱的結婚率。假離婚未必是假的,假結婚一定是假的,小夥子和老太太,絕不會生孩子。

瘋漲的房價,從兩方面在推動著婚姻狀態的土崩瓦解。房價是最好的避孕藥,也是最強的避婚藥。

不婚,其實是不錯的選擇,發達國家的青年不是傻子,即便沒有房價因素,他們也選擇了最豐富自由的人生,而不是老婆孩子鍋臺轉的傳統模式。但在中國,高漲的房價在這自然規律之上,又狠狠踢了一腳,提前把我們送入低結婚率、低生育率、快速老齡化階段。

婚姻的正面效益正在逐步剝離。人身依附不復存在,經濟依附不復存在,性需求不再是障礙,家庭組合也沒有明顯的效益,不像美國還能全家綜合免稅,結婚大大底合算。而在我國恰恰相反,婚後生活成本遠高於單身狀態,搭夥過日子變得毫無意義。

而由於房子成為最重要的財產,由於父母購房等因素極為普遍,由於離婚率的不斷飆升,婚內雙方普遍同床異夢,成為互相提防的對象。誰出首付?誰還貸款?房子寫誰名?孩子跟誰姓?……都成為婚前婚後永無休止的談判,乃至激戰,婚姻還有什麼意思?

為了解決這些疑難,婚姻法不斷修改,補充了“婚前財產、單方財產、單方贈予、單方債務”等等眼花繚亂的概念,而這些概念,全都是一道道瓦解婚姻的利劍,婚姻作為財產共同體的意義,已經趨向消失。

既不綁定感情,又不綁定財產,沒有實際利益,只有無窮爭鬥……還結婚幹嗎?

西方選擇不婚的青年,都是聰明人,中國青年雖然沒那麼聰明,但也被現實提前逼成了聰明人,退一步海闊天空,三座大山轟然倒塌,精彩人生豁然開朗……原來只要不再為婚姻所困,竟是如此快樂輕鬆。

當了這麼多年韭菜,國家終於有任務交給你了:生娃是家事也是國事,說得好,說得對。但是,養孩子是家事不是國事,買房是家事不是國事,看病是家事不是國事,養老是家事不是國事……生娃可不是一射了之,前要買房,後要買單,咋算都得幾百萬……對不起,我們能力有限,實在扛不起這國家大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