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跑线》:曾经是贫困生的女校长,为什么不愿帮贫困生?

《起跑线》:曾经是贫困生的女校长,为什么不愿帮贫困生?

《起跑线》反映了印度社会的教育问题,揭露得相当深刻。

也能引起我们对国内相关教育问题的诸多反思。

(以下涉及少量剧透,请谨慎阅读。)

《起跑线》:曾经是贫困生的女校长,为什么不愿帮贫困生?

在月光集市开有一家服装店的拉吉,和妻子米塔,为了女儿皮娅能够进一所名列前茅的私立学校,不输在人生起跑线上,通过正常途径和非正常途径来想尽各种办法。

比如购买学区房、作为家长和女儿一起接受入学培训指导、排长队领取入学表格、企图向学校进行捐赠或贿赂、假装上流人士、向各种神明许愿求保佑等等。

最后他们成功地靠冒充贫困家庭,向首屈一指的私人学校德里文法学院,申请到RTE入学名额。

所谓RTE,是指印度规定所有学校,必须留出25%的入学指标给贫困学生。

《起跑线》:曾经是贫困生的女校长,为什么不愿帮贫困生?

因为拉吉冒充贫民窟的穷人骗到了RTE入学名额。

那样就势必挤占真正穷人孩子的RTE入学名额。

和中国一样,读书都是穷人改变命运最有效的途径,但拉吉的行为无疑阻挡了部分印度穷人的希望。

拉吉最后在善良穷人希亚姆地启发下,意识到这一点。

于是不顾妻子的哀求和反对,毅然向德里文法学院的校长洛达,告知了真相。

《起跑线》:曾经是贫困生的女校长,为什么不愿帮贫困生?

德里文法学院的校长洛达以前也是出身贫困家庭。

她是贫穷女佣的女儿,母亲正是这间私立学校的女佣

她以前也是通过RTE政策得已进入这间私立学校读书,并最终用读书改变了自己的贫困人生。

在电视上接受记者采访,她曾对目前很多富人采取欺骗的方式来获得RTE入学指标的问题,发表过自己的观点。

首先,她以自己的出身为例,说明读书是改变穷人人生的一个绝好途径。

其次,她绝不允许贫穷孩子的权利受到任何不道德的侵害,会对每一份RTE申请进行家访调查,严格监控。

第三,她表示欺诈者必须要入狱。

《起跑线》:曾经是贫困生的女校长,为什么不愿帮贫困生?

如此看来校长洛达应该是一个充满正义感的教育者,那么她一定会欣赏拉吉的坦诚。

不但会让被挤占了名额的穷人希亚姆的儿子莫汉,进入学校读书。

说不定还会让拉吉的女儿皮娅仍然留在学校,作为送给一个诚实者的礼物。

但是校长洛达却出人意料地表示,仍然愿意让皮娅留在这间学校。

并且愿意派人把皮娅的学籍档案,由RTE转到一般范畴,并销毁原RTE记录。

不过对于莫汉,她就不愿理会。

她明确表示,因为莫汉是来自贫困家庭,对她不会产生任何收益,让她得不到任何好处。

原来,校长洛达才是最大的教育蠹虫。

《起跑线》:曾经是贫困生的女校长,为什么不愿帮贫困生?

为什么贫困出身的校长洛达,却反而不帮助同样出身贫困的莫汉?

反而忘记了以前受到的诸多不公正待遇和诸多贫困磨难,坚定地成为了一个腐败分子。

想想有很多落马的高官,就象《人民的名义》里的赵德汉,贪污近2.4个亿,光一个电冰箱里就堆满了人民币。

他们贪了近乎天文数字般多的钱,却并不挥霍,甚至一分钱都没花,只是小心地藏起来。

为什么呢?就象赵德汉说得一样,祖祖辈辈都是穷人,穷怕了。

一切都是源于一种“补偿心理”,只不过是对童年时所经历过的痛,进行的一种过度补偿。

物质生活得到提升了,情感需求却没有跟着得到有效疏导。

《起跑线》:曾经是贫困生的女校长,为什么不愿帮贫困生?

就象拉吉和米塔,当然主要是米塔,铁了心非要女儿皮娅上一间好的私立学校。

这也是基于俩口子以前只能读公立学校.

虽然有钱,但是面对人人能说一口流利英语的上流社会,却始终可望而不可及。

这也未尝不是父母对子女的一种补偿心理。

自己没做到的,希望子女能帮助自己实现。

总觉得子女有一天一定能理解自己的苦心,会感谢自己当年替子女作出的种种英明人生决定。

《起跑线》:曾经是贫困生的女校长,为什么不愿帮贫困生?

当然,对于校长洛达来说,还有另外一种“补偿心理”,那就是对人生尊严的补偿。

当年她作为贫困生,通过RTE政策入学,进而改变贫困人生。

但是,整个读书的过程对她来说,却是一段十分不堪的记忆,以至于她现在根本不愿过多想起。

读书时的她,如果不帮同学写作业,就不能被同学邀请参加生日派对。

即使参加了生日派对,也是自己一个人孤零零地坐在角落里,没人理睬。

她能够深切感受到来自更高阶层出身同学的歧视。

但现在不同了,自从她当上了德里文法学院的校长,以前那些瞧不起她的同学,都纷纷换了副面孔来找她。

给她赔笑脸,说好话,给好处,愿意为她做任何事情,只为了孩子能够顺利进入她所管理的私立学校读书。

校长洛达说这番话时,明显是很享受这一过程。

很多网络小说之所以受欢迎,其实也是明显利用了这种补偿心理。

主人公一开始大多都是受人轻视,然后在取得成功后,再去狠狠打那些曾经看不起自己的人的脸。

比如《斗破苍穹》里的萧炎。

《起跑线》:曾经是贫困生的女校长,为什么不愿帮贫困生?

除了补偿心理,除了把教育当成一门生意。

或者贫困出身的校长洛达,还有另外的考虑。

也许从她的内心来说,读书时的痛苦经历,让她并不是很支持RTE政策。

象德里文法学院这样的私立学校,即使学校会免除贫困学生的学费,但杂费一样会很昂贵。

误把拉吉当成真穷人的三代真穷人希亚姆,为了帮助拉吉去凑齐女儿皮娅的杂费2万5千卢布,甚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去碰瓷。

贫困学生还会受到其来自他富人同学的歧视,遭到欺凌与孤立。

《起跑线》:曾经是贫困生的女校长,为什么不愿帮贫困生?

在《长江七号》里,作为建筑工人的周星驰省吃俭用,送女儿去私立学校读书,一开始却遭到部分老师的责难和一群富同学的欺负。

《起跑线》:曾经是贫困生的女校长,为什么不愿帮贫困生?

在《蚯蚓》里,作为贫困家庭出身,还有一个脑瘫父亲的彩雅,考上了首尔的贵族艺术高中,并在学校被一个富家公子告白,就在和富家公子发生关系的第二天,富家公子在得知她的真实家庭身份后,认为是她高攀了自己,毫不犹豫地与其分手,并将烟头烫上了她的身体。

就象电影中富家女说的一样,没钱还有脾气,只有死路一条,所以最终彩雅不堪欺凌,跳楼自杀。

《起跑线》:曾经是贫困生的女校长,为什么不愿帮贫困生?

在象校长洛达小时候那种会受到伤害的教育环境下长大,人格发育特别容易变得不完整、不够健全。

这样的伤害是很可怕的。

比如在城市富家孩子和农村贫困孩子互换的综合节目《变形记》里,富家孩子可能就是到农村感受一下贫困生活,随时可以抽身无缝返回到原本的生活。

但是对于农村贫困孩子却远没有那么简单。有的孩子甚至极端到不想再认自己的穷父母,埋怨自己的家庭,小小年轻就再没有了快乐。

如果没有人适时引导,那么这些孩子的人生会从此变得更加黑暗。

真正的黑暗不是黑暗,真正的黑暗是遇上光明之后的黑暗。

《起跑线》:曾经是贫困生的女校长,为什么不愿帮贫困生?

当公立学校的孩子表演完节目,台下私人学校的家长无一人喝彩。

当拉吉在台上痛斥教育成为一门生意,富人对贫人的歧视,除了妻子米塔站起来鼓掌,台下无人鼓掌,偶尔有一两个想鼓掌,也被另一半给及时拦住。

而这就是必须面对的冷酷现实。

哪有那么多的温情和感动。

《起跑线》:曾经是贫困生的女校长,为什么不愿帮贫困生?

越是穷人,越讨厌穷人。

越是你讨厌的人,身上一定越有你不愿意直面的缺点。

与其说是讨厌别人,不如说是讨厌自己,不想把自己看得太清。

穷困家庭出身的校长洛达不喜欢贫困生,也许说明了她讨厌自己曾经充满问题的那段人生。

害怕再次面对自己家庭的曾经贫困。

每个人摆脱自己原本阶层的束缚后,都不会再想去面对原本的阶层。

米塔逼着拉吉去给女儿皮娅找间好学校,又何尝不是想跨入上流社会,和月光集市再无瓜葛。

如果没有人帮助,我们终究会成为我们不喜欢的人。

《起跑线》:曾经是贫困生的女校长,为什么不愿帮贫困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