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好像在那
中國近代的軍校之中,名聲最為響亮的就是黃埔軍校了。從它剛剛建立道抗日戰勝勝利,一共為國家培養了20多萬軍事精英,然而在抗戰結束的時候,只剩下了一萬多人。黃埔軍校是愛國棟樑的搖籃,它的歷史地位如此傑出,為什麼沒有留下呢?
黃埔軍校由孫中山先生創立,當年他經歷了無數次失敗的教訓,總結出政權不能靠嘴皮子去磨,還是需要槍桿子去打。手上沒有成型部隊,根本鬧不了革命。孫中山痛定思痛,終於決定將救國付諸於實踐,其中一件事情就是創辦一所為國家培養人才的軍校。於是在蘇聯和我黨的支持之下,在廣州的小島上,一所偉大的學校就此誕生,全名為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
學校剛剛建立之初條件並不是很好,連槍桿子都沒有幾支。幸而這個時候蘇俄需要獲得國民黨的支持來對抗北洋稱服,願意提供支持,派了一個元帥過來幫助學校建立,不僅僅為黃埔軍校建立了更加全面的教學系統,還帶來了先進的歐洲技術。
黃埔軍校的建立成果斐然,畢業生真可謂是天子門生,在國民黨之中的地位都不同,特別是第一期畢業生,蔣介石十分注重培養,不過抗戰之後第一期的學生已經沒有幾個了。對於我軍而言,黃埔軍校也為我們帶來了五位開國元帥,為新中國的解放立下了汗馬功勞。
黃埔軍校的風光和繁榮只持續了六年,一共創辦了六期,培養出的人才無數。1926年黃埔軍校改名,遷往武漢,這就意味著黃埔軍校的性質已經發生了改變,此後畢業的學生已非正統。1927年之後,國民黨和蘇聯出現了分歧,加上國民黨內部鬥爭混亂,蘇聯漸漸放棄了對黃埔軍校的支持。
隨著蔣介石叛變革命,黃埔軍校遷移到了南京。此時此刻,黃埔軍校的靈魂已經沒有了,即使蔣介石還在極力維持著這個學校,甚至將它帶回了臺灣,仍舊已經不是當年的黃埔軍校。
黃埔軍校建立於國家危難的時刻,其精髓就是全民抗日,而在當蘇聯抽身之後,黃埔軍校已經沒有了當年的優勢。蔣介石帶不走黃埔軍校的靈魂,也沒有辦法重新找到它當年的輝煌了。
以上
木劍溫不勝
黃埔軍校是整個近代史中名聲最為巨大隆盛的一座軍校,這座軍校從創辦之初到抗日戰爭結束,一共培養出了二十多萬名學生,但是到抗日戰爭結束的時候,最終剩下的竟然只有一萬多人!
黃埔軍校學生在抗日戰爭中的戰死率達到了非常驚人的95%,從犧牲程度上來說,可以謂之為慘烈。
黃埔軍校初創於1924年,那個時候正是孫中山的國民政府外困內迫的時候,雖然他辛亥年的時候擔任過民國臨時大總統,但是因為沒兵沒錢沒槍的原因,最終只能將大總統之位交託給了袁世凱。
袁世凱死後,在民國各地紛起的軍閥之中,沒有軍事力量的孫中山更是無法佔據真正的話語權,所以擁有一支軍隊一直以來都是孫中山的夢想。
最後,孫中山通過尋求蘇聯的幫助,在蘇聯派出的許多專業軍事人員的協助下,黃埔軍校終於在1924年創立了。
與蔣介石共生共存的黃埔軍校
黃埔軍校的校長原本不是蔣介石,不過蔣介石知道黃埔軍校背後隱藏著多麼巨大的利益,所以他通過各種手段當上了黃埔軍校的校長。
他後來的人生也是憑藉著黃埔軍校校長的身份發家的,而作為蔣介石的回饋,黃埔軍校前六期的許多學生在後來也成為了蔣介石軍隊中的中流砥柱,成為了為蔣介石支撐起一整片天下的助力。
在黃埔軍校剛開始創辦的時候,廣東軍閥陳炯明對孫中山的國民政府威脅很大,因為戰情的需求,所以黃埔軍校學生們的學習是很短暫的。
黃埔軍校學生們入校前一般有三個要求,第一個要求起碼是初中或者技校學歷,第二個就是要基本的身體健康,第三個就是在18歲到25歲的年齡之間。
一般只要滿足這三個要求就有機會報考黃埔軍校,在報考之後還要經過各種各樣的選拔,在選拔合格之後,考生們就會被編入軍隊中學習最基本的軍事禮儀和知識。
這個時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軍訓,而軍訓的目標就是把每一名報考生培養成一名合格的士兵。
經過六個月的軍訓,在第二次選拔通過之後,學生們就可以進入黃埔軍校中學習,黃埔軍校當時有很多科目,既有涉及到軍事,也有涉及到政務的,不過真正佔據主要的還是軍事。
為戰場而生、在戰場中強大的黃埔學生
很多人以為黃埔軍校的學生們這麼優秀,那黃埔軍校的教學方面也肯定有過人之處。
但實際上黃埔軍校前幾期的學生們,在校學習時間基本上只有六個月的時間。
在黃埔軍校創辦之初,他們是按照蘇聯的軍官速成班制度創辦黃埔軍校的,所以教給學生們的也只是普通士官門的基本知識,並沒有太過於特殊的地方。
不過學習的短暫,並不就意味著黃埔軍校學生們的能力不行,實際上黃埔軍校學生們的晉升雖然有著運氣的成分,但在更多時候,實力還是很重要的。
因為當時戰局的緊要,所以黃埔軍校的學生們一般畢業後都會馬上被拉入隊伍中參加各種戰爭,讓他們從底層做起,學習各種指揮戰鬥的技巧。
正因為真槍實刀的接觸到了軍事指揮,前六期的黃埔學生們才能逐步地提高自己的軍事能力,為日後的統兵作戰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保定的課堂、講武的操場、黃埔的戰場。
說的就是黃埔學生們成長於戰場之中的事實,這才是他們異於常人的地方,而也因為前六期學生們出現的時期是蔣介石勢力發展的上升期,所以他們也積攢下了豐厚的資歷,最終在實力和運氣的雙重作用下,前六期的很多學生都開始坐上了軍隊中的高位。
黃埔六期開外、多數戰死在抗日戰場上的黃埔學生們
不過人在坐上高位置後,往往都會很難避免各種財色困擾,因此黃埔前六期的學生中,也往往是腐敗的高發集中點,而至於其他期的黃埔學生雖然沒有前六期的學生們那麼出名、那麼大的權力,但是他們的付出也是不容忽略的。
因為他們處在中下層的原因,所以一般前線的戰場上都是由他們帶兵支撐的,也因此造就了這些黃埔學生們非常高的戰亡率。
在十八萬的戰死沙場的黃埔學生中,絕大多數都是黃埔六期開外的學生們,他們都在戰場上為國家捐出了自己的身軀,留下的卻是自己的榮耀。
而在臺灣的時候,也有人創辦過以黃埔為名義的軍校,不過實際意義上的黃埔軍校早已因為特殊時代的結束,而消亡在了歷史中。
黃埔軍校和那個時代是相伴相生的,因為特殊的原因、特殊的時間,最終才造就出了特殊的黃埔軍校,當時代一去不復返的時候,其實再怎麼努力地挽留,也終將是徒勞一場。
所以說這就是黃埔軍校沒能保留下來的原因,原因簡單到了極點,黃埔軍校就如同一場絢麗多彩的煙花,在歷史最需要它的深夜時刻,綻放出了自己所有光芒,給世人留下了一片驚豔,留下了一片久久不能忘的回憶,最終當再去尋找它的時候,剩下的就只有零落在天空和大地上的餘燼令人回味。
孤客生
升官發財請往他處,貪生怕死勿入斯門!
黃埔軍校只有短短的六年壽命,是作為1924年國共合作的產物,當然這種說法是從稍微廣義上來講。然而無論怎麼樣來說,黃埔軍校都培育出了一大批優秀的將才。
黃埔軍校的顛沛流離
黃埔軍校在廣義上是指在1924年創辦於廣州黃埔區上的一所軍校,後來在1929年更名為“國民革命軍黃埔軍官學校”。 國民革命軍在1927年經過北伐佔領了寧滬杭地區,分為了南京和武漢兩個政權。政治中心北移之後,黃埔軍校也進行了搬遷,成立了黃埔軍校武漢分校。
隨著寧漢合流黃埔軍校武漢分校取消,在南京成立了中央陸軍軍官學校,蔣介石擔任該校的校長。而原先最早成立於黃浦區上的“黃埔軍校”,更名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但是早已經不是正統。
抗日戰爭很快爆發,寧滬杭地區淪陷。位於南京的中央軍校內遷至四川成都,在此地成立黃埔軍校成都分校。在1946年改名為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關麟徵擔任校長。
▲老照片
除了上述的幾所分校,由於抗日戰爭期間,大批優秀的黃埔軍校學生參與戰場,最後只好馬革裹屍還。為了不至於斷檔,各個地區又分別成立了九所分校,但是與本校相差太遠。
後來國民黨敗退臺灣,蔣介石緊急將黃埔軍校政要子弟200餘人,通過飛機將它們帶往了臺灣。因為孫立人在1947年在臺灣訓練新軍,在此地成立了黃埔軍校第十個分校。而這些被並過來的子弟兵,紛紛進入這所學校就讀。
然而在嚴格意義上,其實黃埔軍校只存在短短三年時間。從1924年國共合作開始算,到1927年國共合作破裂。而我開頭之所以算六年,是截止到1930年搬遷黃埔軍校。
▲如今遺址
黃埔軍校培養了多少批學生?
如果從1924年創辦學校開始,到1949年完全中斷為止。黃埔軍校滿打滿算錄取了23期學生,步兵、炮兵、空兵、工兵等諸多兵種。為抗日戰爭的勝利,提供了絕大多數的幫助。
之前嚴格意義的1924年到1927年之間,已經有六期之多。之後1927年國共合作破裂,出現了三所分校。這個時間段裡面招生人數很多,但是最後真正成功畢業的只有不足一千人。
如果廣義上來算從1924年到1949年之間,其實算作是有23期之多。中間多次由於外部原因辦學被迫中止,有幾期學生沒有完成學業就被迫畢業。而最後一期的第23期,由於政治原因也中間停止。如果再加上遷臺的部分,至今已經有個78期。
▲學生畢業照
黃埔軍校哪一期最厲害?
其實黃埔軍校招生人數很多,但是大部分都成了炮灰。如果真要硬比哪一期最厲害,我們最好還是從狹義上的六期來比較一下。因為這個時間段算是黃埔軍校最巔峰時期,培育出了太多優秀的人才。
黃埔軍校成立之初,報考條件也並不簡單。當時報考條件主要有以下幾條:首先是中學以上文憑,年齡在18到25歲之間。須要是黨員,還要手持黨部和黨員的介紹書,這才有報考的資格。第一期報考有1200多人,但是隻錄取了350人。
當時在那種情況之下,滿足上面條件的人其實鳳毛麟角。而且正如我開篇所說,黃埔軍校秉承的是:“升官發財請往他處,貪生怕死莫入此門!” 後來更名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可見黃埔軍校所培育出的是一批有抱負,有理想的熱血青年。
▲黃埔軍校閱兵
黃埔第一期的學生有:
蔣先雲、徐向前、陳賡、左權、胡宗南、杜聿明、關麟徵、鄭洞國、陳明仁、宋希濂、李默庵、李仙洲、賀衷寒、許繼慎、黃維、桂永清、王爾琢、範漢傑、宣鐵吾、宣俠父、曾擴情、俞濟時、孫元良、周士第、餘程萬、劉戡、霍揆彰、侯鏡如等人。
黃埔軍校第二期有:
鄭介民、邱清泉、周逸群、盧德銘、餘灑度、聶紺弩等。
黃埔軍校第三期有:
王耀武、戴安瀾、黃公略、曾澤生、方先覺、李天霞、陳奇涵、郭化若、康澤等。
黃埔軍校第四期有:
林彪、張靈甫、謝晉元、胡璉、李彌、劉玉章、賴傳湘、高魁元、文強、洪水、唐天際、郭天民、曾中生、劉志丹、伍中豪、邱維達、段德昌等人。
黃埔軍校第五期有:
許光達、趙尚志、陶鑄、宋時輪、楊至成、郭汝瑰、廖運周、鄭庭笈等人。
黃埔軍校第六期有:
羅瑞卿、戴笠、張宗遜、陳伯鈞、廖耀湘、孫明瑾、程子華、臧克家等人。
在這之後所創辦的黃埔軍校,所招收與畢業學生的質量都遠遠比不上以上幾期。然而這些人大部分都為國捐軀,真正留下的也沒有多少。如果平時比較瞭解歷史,這些人的厲害之處,不用我多加介紹了吧。
黃埔軍校有哪些老師?
當時黃埔軍校分為六個部門,包括了教育部、訓練部、政治部、管理部,醫學部、補給部。而又把學員分為了步兵、工兵、炮兵、輜重兵、憲兵、政治兵等。有厲害的學生,當然離不開厲害的老師。
黃埔軍校成立之初,由蔣介石擔任黃埔軍校校長。戴季陶、張申府擔任政治部正副主任,何應欽擔任總教官,胡謙擔任教育部部長,廖仲愷擔任黨的代表。下面是部分名單:
汪精衛、李宗仁、白崇禧、程潛、陳果夫、邵力子、顧祝同、陳誠、陳繼承、錢大均、劉峙、蔣鼎文、方鼎英、張治中、嚴重、繆斌、邵元衝、林振雄、周駿彥、李其芳、惲代英、肖楚女、張秋人、瞿秋白、高語罕、熊雄、聶榮臻、郭沫若、魯易、陽翰笙、周佛海、包惠僧、董必武、夏曦、李達、張國燾、陳潭秋、陳毅、許德珩、章伯鈞等人。
▲蔣擔任校長
當然我上面所說的這些人,僅僅是這些老師的一部分。他們包括黃埔軍校正統軍校,以及後來諸多分校。除此之外還有一部分是來自蘇聯的外籍軍官,我就不一一介紹了。總之當時幾乎全中國所有優秀的人才,都被其中在這裡來進行教學工作。
黃埔軍校之所以沒有重建,這裡不方便深入分析。只能說黃埔軍校的精神已經不再,再重新創辦也沒有任何意義了。黃埔軍校當初創辦的目的,其實是為了救國。後來合作破裂之後,也早已沒有了當初的優勢。 所以沒有保存下來的原因也很明顯了:黃埔精神不在!
▲點擊上方關注
史之策
有的啊,黃埔軍校一直都存在的,不管是抗戰還是後來的什麼戰爭,黃埔軍校作為與伏龍芝軍事學院和西點軍校齊名的軍校,一直都是存在的,直到現在,臺灣還保留有黃埔軍校。就像臺灣有清華和北大一樣,同樣的也有黃埔軍校。(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題主所說的不存在,可能僅僅指的是黃埔軍校本校,地址位於廣東廣東黃浦區長洲島,存續的時間在1924年至1930年之間,但黃埔軍校的分校卻是像他培養的軍事人才一樣,“桃李滿天下”!
從更廣義的角度來說,自1924年廣州黃浦區的軍校開辦以來,以黃埔軍校面孔示人,並按照黃埔軍校的模式辦學的國內軍校,其實都可以看做是黃埔軍校的一部分。
黃埔軍校的校名以及辦學地址,由於時局的激烈變化,也經常發生變化,1927年,黃埔軍校顯示隨著北伐軍的勢力遷入武漢,歸在汪精衛領導下。
寧漢合流之後,隨之遷往南京,第二年也就是1928年,黃埔軍校改名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名稱的變化體現了國內政治勢力沉浮的深刻變化。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日本人集結重兵進攻南京,試圖迫使國人屈服,在此之前黃埔軍校(中央陸軍軍官學校)遷出,之後南京大屠殺發生。1938年順利在成都覆校!
1946年1月,黃埔軍校再次改名――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正式從一個團體勢力的學校升級為國有化的軍校,這裡面其實最直接反應的就是國·民·黨已經變成了執政派別,自己的反而成了國家的,國家的自然也是自己的。
1949年12月,黃埔軍校連帶著23期的大部分學員,一起到了對岸,1959年覆校。
從1924年到1949年,黃埔軍校共培養23期學員,32萬多的各級各類軍官,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大放異彩,如果算到現在,則有80多期。
因此,黃浦軍校這麼優秀,沒人捨得丟下他,她一直都在,作為蔣介石的發家基礎,怎麼捨得丟下呢?
歷史三日談
中國近代史上有三所軍校改變了中國的整個歷史進程,其一曰云南講武堂,其二曰河北保定軍校,其三曰黃埔軍校。
這三所軍校中,黃埔軍校無疑是最為最重要的一所。在國民黨方面,黃埔系毫無疑問是天子門生,是蔣介石最為倚重一股力量。
在我軍方面,黃埔軍校的地位同樣重要。在新中國1955年的第一次授勳中,10大元帥有5名出自黃埔軍校,10大將中有3人出自黃埔軍校。至於其他上將,中將,少將加起來也有數十人。
這麼厲害的一所軍校,為什麼在新中國成立以後,卻銷聲匿跡了?
我們先來看一下黃埔軍校的前世今生。
1924年,孫中山在經歷過無數的失敗之後,終於恍然大悟,光靠嘴巴是幹不成什麼事的,痛定思痛之後,孫中山決定乾點實際的事情。
於是,在蘇聯人和我黨的幫助下,一所影響了接下來中國歷史進程的軍校誕生了,名字叫做“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因為地點位於廣東廣州黃埔區,所以又俗稱為黃埔軍校。
黃埔軍校的名字也是幾經改變,1926年,黃埔軍校改名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到了1929年,黃埔軍校更名“國民革命軍黃埔軍官學校”;而1931年,黃埔軍校再次更名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到了1946年,黃埔軍校又變成了“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1950年,黃埔軍校又以“陸軍軍官學校”在臺灣復活。
同樣,黃埔軍校的地址也在不斷的變遷,1924年在黃埔島成立,1927年隨著北伐軍遷移到了武漢;蔣介石背叛革命後,黃埔軍校又跟著蔣介石遷移到了南京;抗日戰爭爆發後(1938年),黃埔軍校又遷移到了成都;等到蔣介石逃往臺灣後,黃埔軍校也跟著前往了臺灣。
從狹義的角度來說,黃埔軍校只是指在黃埔島這個階段,此時一共創辦了6期,而黃埔1-6期也是蔣介石倚重的核心力量,我軍的5位元帥和3位大將也出自其中。
在蔣介石敗退臺灣之前,黃埔軍校一共開班了23期。在1949年蔣介石敗退後,黃埔23期絕大部分學生也隨之前往臺灣。
看了黃埔軍校的歷史,就會發現本題的原因其實很簡單,黃埔軍校是隸屬於國民黨的。當蔣介石敗退臺灣時,黃埔軍校也隨之在臺灣掛牌亮相。這這種情況下,黃埔軍校自然不可能在新中國成立後依舊還在大陸。
小鎮月明
黃埔軍校就是前六期比較優秀,後來就淪為了一般軍校。
黃埔軍校主要是指1924年到1930年在廣州黃埔區長洲島興辦的軍校,短短6年時間,他改了三次名,分別是1924年“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1926年“中央軍事政治學校”,1929年“國民革命軍黃埔軍官學校”。
黃埔軍校當初十分優秀,有這樣幾個原因。
1,黃埔軍校是國民黨,共產黨,蘇聯三方合作的結果。
這三方,國民黨提供人才,共產黨提供理想,蘇聯提供軍事技術,這種珠聯璧合的組合,產生了轟天動地的效果。
2,黃埔軍校是反對列強除軍閥背景下產生的結果。
孫中山努力革命30年,最後才找到辦軍校培養革命軍隊的道路,呼喚30年的東西,必然是殺手鐧。黃埔軍校產生了巨大的群眾動員效果,黃埔軍校的軍校生是人民軍隊毫不為過分。
3,黃埔軍校很厲害,是因為他給了革命青年一個理想。
清末以來,政治上互相傾軋,經濟上普遍貧窮,文化上呼喚革命,任何一個有志青年都希望用自己力量改造中國,黃埔軍校給了他們這個希望,這個理想。
4,黃埔軍校的招生制度,確保了黃埔是革命軍隊,優秀人才基地。
黃埔軍校打破地域限制,在全國範圍內招生,憑國民黨黨員介紹才能報名,還有一些報名者未被錄取,仍繼續努力。
進入黃埔軍校前,會看到黃埔軍校的對聯:
這樣的軍校培養的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年群體,註定是舊中國的埋葬者,新中國的奠基人。
黃埔軍校有多牛?
黃埔的老師,都是當時革命精英。
蔣介石為校長,廖仲愷為國民黨黨代表。隨後,任李濟深、鄧演達為教練部正、副主任,王柏齡、葉劍英為教授部正、副主任;戴季陶、周恩來為政治部正、副主任,何應欽為總教官。此外還有熊雄、惲代英、蕭楚女、聶榮臻、張秋人等共產黨人擔任教官及各方面負責工作。
黃埔的校歌,是理想的校歌,戰鬥的校歌。
孫中山還宣佈訓詞:“三民主義,吾黨所宗, 以建民國,以進大同, 諮爾多士,為民前鋒, 夙夜匪懈,主義是從, 矢勤矢勇,必信必忠, 一心一德,貫徹始終”,後來,這成為了黃埔校歌,始終告訴黃埔人為理想而奮鬥
黃埔的學生,後來都成為革命棟樑。
黃埔第一期的學生有:
蔣先雲、徐向前、陳賡、左權、胡宗南、杜聿明、關麟徵、鄭洞國、陳明仁、宋希濂、李默庵、李仙洲、賀衷寒、許繼慎、黃維、桂永清、王爾琢、範漢傑、宣鐵吾、宣俠父、曾擴情、俞濟時、孫元良、周士第、餘程萬、劉戡、霍揆彰、侯鏡如等人。
黃埔軍校第二期有:
鄭介民、邱清泉、周逸群、盧德銘、餘灑度、聶紺弩等。
黃埔軍校第三期有:
王耀武、戴安瀾、黃公略、曾澤生、方先覺、李天霞、陳奇涵、郭化若、康澤等。
黃埔軍校第四期有:
林彪、張靈甫、謝晉元、胡璉、李彌、劉玉章、賴傳湘、高魁元、文強、洪水、唐天際、郭天民、曾中生、劉志丹、伍中豪、邱維達、段德昌等人。
黃埔軍校第五期有:
許光達、趙尚志、陶鑄、宋時輪、楊至成、郭汝瑰、廖運周、鄭庭笈等人。
黃埔軍校第六期有:
羅瑞卿、戴笠、張宗遜、陳伯鈞、廖耀湘、孫明瑾、程子華、臧克家等人。
1927年,是黃埔軍校的轉折點,也是中國革命的轉折點。這一年,國民黨與蘇聯交惡,大肆屠殺共產黨員,背叛革命,成為英美日在華代理人。從此,黃埔軍校再也不是革命青年的首選了!
十年後,延安成為中國革命的中心,無數革命青年放棄北上廣的優越生活,到貧瘠的陝北,就為了一件事——革命理想!而延安的抗日軍政大學,延安大學,成為新一代革命人才的搖籃。
歷史知事
國內有聲音把黃埔軍校與美國西點、蘇俄伏龍芝、英國桑赫斯特並稱為四大軍校,拿破崙必定在墳墓裡暴跳如雷,為法國的聖西爾軍校喊冤。在世界範圍內,黃埔軍校還沒有得到如此高的聲譽,很簡單,聖西爾軍校更符合外戰內行的定義,黃埔軍校的人才卻被大量運用在北伐等內爭上。
黃埔軍校本身就是北伐路線的產物,孫中山先生苦無根基,手下只能搞暗殺,沒有成型的軍隊,在北洋軍閥的啟發下,深感槍桿子裡才能打出政權,於是在廣州黃埔區的一個小島創建了黃埔軍校。
建校之初的幾十杆破槍,連門衛保安都不夠使,更不用說給學員們使用了,為了扶植中國親蘇俄的勢力,對抗對蘇俄不感冒的北洋政府,蘇俄在關鍵時刻送來了支援,數以百萬計的盧布和槍炮彈藥和幾十名軍事教官抵達廣州,這是撐起黃埔軍校的基石。
作為一個初級軍官學校,黃埔軍校前六期每期平均學習時間僅為六個月,多的九個月,少的才三個月,進校之後先是一個月的基礎訓練,之後又有大量的政治學習任務,再加上動不動還要臨時執行點軍事任務,可以說軍事課程時間被大量擠佔,實習課時間倒蠻充沛。據黃埔同學會記錄,前三期的黃埔生有接近一半犧牲在了戰場上。
與黃埔軍校相比,保定軍校學制為兩年,雲南講武堂學制為1-3年不等,奉天講武堂(東三省講武堂)學制為一年, 基礎相對比較紮實。
黃埔軍校之所以比前三者有名,無法是因為它代表了“進步勢力”的一方,在神州大地風雷激盪的年月裡,很多熱血青年為了救國安邦的理想,在這裡尋找主義真理,並接受蘇式的軍事教育,最終投入了轟轟烈烈的北伐運動,拋頭顱、灑熱血,致力於追求一個浴血重生的嶄新的大同世界。
時勢造英雄,不管它是否建在黃埔,學制幾個月,教授的是什麼課程,學校的前幾期學生在日後,除了犧牲者,都獲得了極高的榮譽和晉升機會,那也是他們靠奮鬥與奉獻換來的應得褒獎。1945年前,包括黃埔軍校各處分校,共產生了37000多名畢業生,其中有20000餘名犧牲,大部分是犧牲在了抗日的戰場上,犧牲率超過了60%。
所謂的黃埔軍校只是一個約定俗成的稱謂,在廣州,它最初是叫做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1926年,改稱中央軍事政治學校,1927年遷往南京,改稱中央陸軍軍官學校,1946年,改稱陸軍軍官學校,1950年,在臺島恢復陸軍軍官學校並於次年招生,直到現在。
黃埔校訓為“親愛精誠”,這種團結奮進的精神只在建校初期和抗戰期間一度光輝閃現,現在的大時代背景下,卻再也產生不了熱血青年,只能生產草莓兵了。
歷來現實
“怒潮澎湃,黨旗飛舞,這是革命的黃埔。主義須貫徹,紀律莫放鬆,預備作奮鬥的先鋒。打條血路,引導被壓迫的民眾,攜著手,向前行,路不遠,莫要驚。親愛精誠,繼續永守,發揚吾校精神,發揚吾校精神。”黃埔校歌
在中國近代史上黃埔軍校的名字是無論如何都逃不掉的,從黃埔軍校走出來的校長,主任,教官,學生整整影響了中國半個多世紀,一部民國史,半部歸保定,半部歸黃埔,黃埔軍校的地位可見一番。從北伐到內戰,從抗戰再到解放戰爭,每一場大的戰役都離不開黃埔師生的身影,黃埔之優秀無用多言。
黃埔軍校創立之初,孫中山先生對學校就寄予厚望,他在開學典禮上發表演講,指出創辦黃浦軍校就是為了“獨一無二的希望,創造革命軍,挽救中國的危亡”。告誡黃埔學生“諸位將來就都是革命軍的骨幹,而創立革命軍,我們的革命才能成功”。在黃埔軍校的門聯則寫著“升官發財請往他處,貪生怕死勿入斯門”。
黃埔軍校創立以後,國共兩黨都深受影響,乃至於後期的國共戰爭,黃埔前幾期的學生都成為了主角。從黃埔軍校走出了國民黨的“西北王”胡宗南,“剿總”杜聿明,鄭洞國,“老實人”黃維,“狡如狐”的胡璉等,走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元帥徐向前,林彪,大將陳賡,羅瑞卿,上將周士第,陳明仁等。
從1924年6月到1949年遷往臺灣,黃埔軍校在大陸共辦了23期,包括各分校,訓練班在內培養出了23萬學生。狹義上來講的黃埔軍校只存在七年,後面黃埔軍校就不叫黃埔軍校而是“中央陸軍軍官學校”“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但其實都是黃埔軍校的延續,在黃埔老一輩的學生看來“黃埔軍校從沒有斷過”。
一樹梅花一放翁
誰都知道黃埔軍校在廣州,但也許不是誰都知道“黃埔路”在南京,而本人就住在黃埔路旁邊,步行三分鐘左右而已。
南京市玄武區這條路為什麼命名為“黃埔路”?
因為黃埔路的盡頭過去有一所軍校——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它的前身就是黃埔軍校。北伐軍打下南京後,黃埔軍校就“搬家”了,從廣州搬到南京。其實,學校的名字和宗旨沒有變(陸軍軍官學校),只是辦校地址變了。因此,題主的問題問得不準。
另外,黃埔軍校也許沒有傳說中那麼優秀。現在的軍校一般學制4年,而黃埔軍校遠沒有這麼長,是所速成學校。黃埔軍校的學生們之所以名將輩出,並非靠學校學到的軍事知識和技術吃了一輩子,更多是在畢業後的戰爭實踐中不斷成長鍛鍊。
黃埔軍校的學員,受到的精神薰陶也許比軍事訓練更重要,正如那幅著名的對聯所說:“貪生怕死莫入斯門,升官發財請往他處。”
腦洞大開的歷史
黃埔軍校為什麼沒有保存下來,何其成立的緣由和歷史發展有關。下面我們先來捋一捋黃埔軍校從成立到衰敗的一些重要歷史事件。
●黃埔軍校的成立——國共合作共辦學校
1921年(辛酉年)12月,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在廣西桂林會見孫中山,向孫中山提出了“創辦軍官學校,建立革命軍”的建議。
1922年6月年陳炯明叛變,讓孫中山意識到需要有一支真正屬於自己的革命軍隊,需要革命的精神和人民的心力,才能獲得革命的成功。
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會議決議建立軍官學校選址於廣州黃埔,與此同時孫中山在5月3日任命蔣介石為校長。
●黃埔軍校的轉折——國共反目,分道揚鑣
1926年,孫中山先生逝世,蔣介石成為國民黨最高統帥,為了排擠共產黨,一手策劃中山艦事件,從此黃埔學員再也不能同時擁有國共兩黨雙重身份。
1927年,第一次國共合作分裂,在廣州、武漢和南京分別出現了三所黃埔軍校。3月22日,武漢國民政府以國民黨中央的名義,決定將武漢分校擴大改組為(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開展討蔣鬥爭。七一五政變後,武漢軍校暫時解散。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以後,國共合作的黃埔軍校分道揚鑣。
1927年9月寧漢合流後黃埔軍校遷往南京。
1929年9月10日,在南京,蔣介石以國民政府名義,改校名為“國民革命軍黃埔軍官學校”,同年年底,蔣介石決定自行成立(南京)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宣誓反共。第七期學生畢業後,1930年9月,學校被要求停辦。
●黃埔軍校以另外一個身份的存在——“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
1927年後,黃埔軍校相繼改名為國民革命軍黃埔軍官學校,中央軍事政治學校,中央陸軍軍官學校。1949年12月蔣介石及其“中華民國”政府遷居臺灣台北市,之後1950年3月1日蔣介石宣佈正式恢復軍校,同年10月,黃埔軍校以陸軍軍官學校第四軍官訓練班所在的臺灣高雄縣鳳山市維武路1號以“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的名稱被重新建立,作為黃埔軍校的繼續。至今仍為臺灣地區訓練軍官的高級院校之一。
黃埔軍校是國家危機民族危機的產物,當時的中國內憂外患,黃埔軍校的學生都是奔著救國的目的聚集在一起,為了對抗軍閥勢力所以表現出的很強的紀律性和凝聚力,是無人能及的。但是黃埔軍校從排擠共產黨,國共背道而馳的時候,就逐漸違背了孫中山先生的意願了,四一二政變之後辦學質量更是走下坡路。新中國初統的時候,帝國主義和入侵者被趕出去了,黃埔軍校當初為了救國而創建的使命也就完成了。
其實黃埔軍校有沒有保留下來並不重要,而是它的精神能不能得到傳承,黃埔軍校出身的人一生都在為祖國的統一做努力,相信海峽兩岸統一後,黃埔軍校這響亮的名片會再次進入人民群眾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