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徵文」廟山的路

廟山的路

「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徵文」廟山的路

「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徵文」廟山的路

雖然在坊城生活了近四十年,但每個週末都要回廟山與父母聚聚。每次回家,都能從腳下的路深刻感受到改革開放40年來,廟山的巨大變化。

小時候,廟山人無論是上五里界購買農資還是下武漢“集肥”,走的都是水路。我幾歲大的時候曾跟著大哥一起到武漢集過肥,小船上放著幾個大木桶,開船前要朝著梅南山上的龍王廟磕幾個頭,求龍王保佑我們一路平安,然後沿著巡司河撐船到武泰閘,在各公廁裡收滿肥後原路返回。“集肥”走水路其實挺危險,搞得不好就會翻船送命。因此,修一條路,是廟山幾輩人的願望。

記憶裡,廟山第一次修路是1979年,也就是改革開放的第二年。一聽村長說要修路,全村男女喜出望外,幾乎是傾巢而出,日夜奔忙在工地上。就連我們小孩子也沒閒著,到處撿磚頭碎瓦,用錘子錘細灑在路基上。那次一共修了兩段路,一段是從現在的魚丸一條街到凱迪公司,一段是沿著湯遜湖西南岸至麻雀湖南岸,這兩段路方便了我們到武漢和紙坊。即便那路沒有混泥土,也不寬,充其量也只能算是湖堤,但到了通路的那天,整個廟山村都沸騰了,記得當時還請了戲班子來熱熱鬧鬧地唱了好幾天。

改革開放的春風連通了廟山通往外面的世界,同時也吹醒了廟山人沉睡多年的心。因為太窮到了四、五十歲都沒能娶上媳婦的男人們,沿著這兩段小路上紙坊下武漢圖發展,我40多歲的大哥也到紙坊龍頭街做起了服裝生意,並娶了我大嫂,小日子越過越紅火。

1992年,廟山被劃為江夏經濟開發區,寬闊的江夏大道從紙坊穿過廟山村筆直通往武漢,這下,廟山人勤勞致富的勁頭更高了。有的承包了土地,有的興辦了企業,手裡有了錢,大家紛紛拆了舊居,面向江夏大道一溜兒建新房。電視機、洗衣機、BP機等從前認為一生都買不起的家電和通訊設備幾乎家家都有。村莊周邊空曠了千百年來的田野,長出了鱗次櫛比的高樓,廟山一天比一天亮,也一天比一天大了。

2003年,陽光大道落成。同年,為了順應城市的規劃,國家徵收了我們的土地和老屋,並在陽光大道和江夏大道之間統一修建歐式別墅,整齊的街道,優美的環境,讓廟山人安心又自豪。各家除了添置大彩電大冰箱大空調,也陸續有了從前連想都不敢想的小汽車。

2013年,武鹹城際鐵路通車,廟山人上北下南更方便了,隨著物質生活的提高,廟山人開始注重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不僅開始重視孩子們的教育,豐富傳統文化生活,而且不定期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遊,微信朋友圈裡的照片,張張都溢滿了滿足和幸福感。

每天傍晚,華燈初上,人們都喜歡在廣場上跳舞健身,或從陽光大道繞到江夏大道再繞回來,最近湯遜湖畔新修了環湖路,風景優美,涼爽宜人,成了人們徒步的好去處。

村裡年過六十的老人和退休老人一樣有醫保、退休費、公交免費乘車卡。老人們打趣說,這日子,越活越有滋味了。

一滴水折射太陽的光輝,廟山改革開放40年來的鉅變,也是千千萬萬箇中國村莊的變遷縮影。我91歲的老父親常常感慨:感謝領航人,帶領我們走向了好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