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大师袁清芳和他的“河北第一菜”(上)

“我师父生于清苑县郎庄村一个普通农家,由于家境贫寒,他只上过两年学。1917年,16岁的他只身来到保定宴春园饭店当学徒

,别人学徒一般3年,我师父学了8年。他后来既精通勺工、又精通刀工,灶上、案上功底都强,我想应该就是那时打下的基础。”

河北省饭店烹饪协会副会长剧建国向来访记者讲述他的师傅——河北籍烹饪大师袁清芳的故事,说到动情之处,剧建国不禁落泪。在他的心目中,袁师傅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不仅有着一手精湛的烹饪技艺,而且为人方正,做事更是认真严谨、勇于创新。

烹饪大师袁清芳和他的“河北第一菜”(上)

袁清芳

成名于“金毛狮子鱼”

学徒期满后,袁清芳开始四处闯荡,先后在保定得胜园、第一春饭店、山西榆次中西饭店、太原河北饭店、正定正兴饭店等名店掌勺,练就了好手艺。1950年,已年过半百的袁清芳才在石家庄定居下来。也正是这个时候,袁清芳有了时间和精力琢磨创新菜品。

一位名叫郭福林的老先生说:“袁师傅是在保定名菜‘抓炒鱼’的基础上创制了‘金毛狮子鱼’这道菜。”

在食客眼中,这道菜一亮相就惊艳四座。菜品色泽红亮,鱼丝蓬松,造型如狮子抱绣球,摇头摆尾、威风十足。大家不禁连声叫好,感叹菜如其名。

“金毛狮子鱼”是袁清芳的成名作,已成为河北菜系的代表作品。那么,袁清芳是如何在“抓炒鱼”的基础上创新这道菜的呢?

抓炒鱼要把一条鱼片成15片,挂糊油炸后,整条鱼体态雄伟,甚是壮观。袁清芳则先在片数上“做加法”,一条鱼由原来片15片增加到片40多片,每片再用剪子剪四五下,使之成为条状,因此一条

金毛狮子鱼有200多根毛的说法并非夸张。此外,他还历经上百次的改制,在选料、配料、操作方法、刀工处理、挂糊、炸制、烹汁、火候等各个环节上做过多次尝试,力求完美,最终创造了自己的成名作。

烹饪大师袁清芳和他的“河北第一菜”(上)

“河北第一菜”——金毛狮子鱼

深谙“创新之道”

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袁清芳不但在名菜的烹制上创新,他还能够用简单的食材,创造精美的菜品。袁清芳的另一位徒孙李学斌就讲述了“五个鸡蛋两盘菜”的故事。

有一次,袁清芳给一户人家做菜,忙活完最后一桌菜后厨房就只剩下五个鸡蛋、一根黄瓜和一个馒头了。此时,这户人家又来了两名客人,就吩咐袁师傅再上两道菜。

虽然食材所剩无几,但袁清芳却胸有成竹。他把蛋清和蛋黄分离,蛋清加少许湿淀粉搅匀,用凉油划成雪花片,黄瓜切成象眼片,再用滑熘的方法,把“雪花片”“象眼片”做成“雪花蛋片”。然后,袁清芳把剩下的蛋黄放入面粉中,用开水烫熟,加少许白糖搓成核桃大小的球形,外面沾上馒头渣,入油锅炸至金黄色,装盘后撒上白糖,取名“西法年糕”。两道菜一上桌,客人拍手叫好。

这两道临时做成的菜,如今都是石家庄老字号——中华饭庄的名菜。

严师才能出高徒

袁清芳以“金毛狮子鱼”等创新菜品闻名,可他的传统烹饪功夫一点也不马虎,堪称完美。剧建国对此体会颇深:“我跟师父相处了15年,到现在仍能清楚记得师父工作时的要求,‘上案丁字步,上灶不弯腰’。每当看到徒弟们操作姿势不规范,他除了训斥,有时还夸张地模仿我们的不规范动作,引得周围一片笑声。”

烹饪大师袁清芳和他的“河北第一菜”(上)

袁清芳徒弟剧建国

剧建国至今忘不了他在东方红饭店“出丑”的那件事。那时候,他参加工作不久,经验算不得丰富。一天正值饭口,店里吃饭的客人很多,剧建国做了一道“虾子豆腐”——将豆腐块两面煎黄后,加鲜汤、酱油、虾子、味精等调料收汁勾芡装盘。但因煎制的火候大了,豆腐边缘有糊斑出现。他犹豫了一下,看看身后堆积如山的待炒原料,还是将豆腐端到窗口准备出菜。不巧被师父看到,师父当着后厨、前厅十余人的面,毫不留情地将他训斥一番,令年轻的剧建国脸红心跳,十分尴尬。

后来,师父还找剧建国单独谈话,语重心长地告诉他:“你觉得自己炒了几百道菜,有一道糊边的不算什么,可也许那道糊边菜就是客人今天在店里吃的唯一一道菜。对厨师是1%,对顾客则是100%。这次有了糊边,下次多点黑渣,时间长了,谁还会吃你炒的菜?自己也就把自己的招牌砸了!”

袁清芳对菜的用料也非常严格、讲究。他常说的一句话是:许客人不会吃,但不许厨师糊弄客人。一次,剧建国准备做一道名叫“烧南北”(以口蘑和竹笋为主料)的菜,却发现口蘑没有了,心想就用香菇代替吧。结果遭到师父当众训斥,说他“胡闹”。

自此以后,剧建国再也没有放低对菜品的要求,和他师傅一样,对待烹饪有着近乎严苛的态度。

直至晚年,袁清芳仍未离开厨房“一线”。所以,人们都评价袁清芳视烹饪为“生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