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苹」「保姆式」扶貧當及時「剎車」

在一些地方,為了完成扶貧任務,凸顯指標成效,力求扶貧考核排上好名次,要求幼兒園和小學老師週末劃片包乾到貧困戶家裡幫扶,打掃衛生,送慰問品,是常規“動作”。這些貧困戶並非癱瘓在床,而是具有勞動能力的待脫貧者。(8月1日求是網)

楊 凱

這種保姆式的幫扶只會讓貧困戶逐漸產生惰性,逐漸滋生不勞而獲的念頭,甚至讓他們認為“貧苦戶”這個光環挺好的,都不想摘掉“貧困戶”這頂帽子了。使得貧困戶的“志”氣低落,加之沒有什麼專業技能,長此以往,扶貧工作將進入惡性循環。扶貧不僅要扶“智”,更要扶“志”。

扶貧者要先扶“心”,做“心”正之人,讓貧困戶做到“我要脫貧”。“心正而後修身,身修而後家齊”。所謂扶貧,關鍵在一個“扶”字,只是暫時性的幫扶,並非永久性。要讓貧困戶明白最終的路還是要他自己來走,首先讓其心態必須擺正,就像老師輔導一個學生的學習,老師的作用只是幫助學生讓學生自己慢慢學會學習,最終學生還是要學會該學會的一切,懂得該懂得的一切。所以,不能做保姆式的扶貧幹部。同時貧困戶也不能有依賴心理,不能什麼事都依靠扶貧幹部,不能有“等”“靠”“要”的思想。我們可以讓貧困戶多瞭解扶貧的相關政策,瞭解自己應該做什麼,自己可以享受哪些國家政策,讓其對自己有個相對合理的定位。讓貧苦戶樹立基本的人生目標,有目標才會有動力,有了動力自然就會付諸行動。讓貧苦戶從內心發出“我要脫貧”的強大聲音,這樣扶貧工作才能走上良性的發展道路。

扶貧者要扶“技”,做有“能”之人,讓貧苦戶明白“我能脫貧”。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扶貧工作首要的任務就是要弄清楚貧困戶致貧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大多數貧困戶致貧原因無外乎是地理位置偏僻,自身無任何生存技能,或者身患殘疾等等。我們要根據貧困戶的地理位置特點和自身特長,對貧困戶進行相關的技能培訓。並非地理位置偏僻就不能脫貧,適當從事生態養殖或種植業,然後利用互聯網自媒體等進行宣傳,很多已經獲得了較好的效果。哪怕是身有殘疾也能夠進行相關技能的培訓,比如盲人也可以從事中醫按摩、廣播主持人甚至心理諮詢師等工作。只要人“心”不殘都可以成為有“能”之人,解決問題方法永遠比問題本身多,貧困戶有了一技之長之後,自信心必然也可以增強。生命由內往外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甚至能夠創造很多的奇蹟。

扶貧要扶“情”,做有“愛”之人,讓貧苦戶感到“有幸脫貧”。很多貧困戶都是孤兒或者內心比較封閉,因為貧困和他交往的人不多。每個人都會有對親戚、朋友的渴望,貧苦戶當然也不會例外。我們扶貧幹部要把貧困戶當做自己的朋友一樣,隔三差五的聊聊天、談談心,多瞭解貧困戶的心理動向。要把貧苦戶當做自己的親戚一樣,時常串串門,讓他們感受到一股親人般的溫暖。世界從來不缺乏愛,缺的是傳遞愛心的人,我們要把黨和國家對貧苦戶的這份關懷和愛心傳遞到他們的心中。只有他們心中感受到了這份關懷和愛,他們才會覺得被這個社會所認同,只有這樣他們才會真正提升生活的幸福感。脫貧不能只看冰冷的數據,走進他們的內心,對其進行必要心理關懷和關愛是必不可少的,我們不能只讓他們在物質上脫貧,更要讓他們在精神上也要脫貧,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脫貧。

精準扶貧貴在“精準”,我們只有認準了“靶心”,把握住了重點,用對了“力”,扶貧工作才能更加有效。當下正是扶貧攻堅克難的決勝時期,讓我們共同發力,讓貧困戶從內而外的全面脫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