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營銷方法,朋友圈三要素:內容、結構、節奏

對於怎麼發好朋友圈,數字商圈給大家分享一些我總結的經驗。朋友圈三要素:內容、結構、節奏。

如果我們不在意看圈人的感受,我們是沒辦法發好朋友圈的。

微信營銷方法,朋友圈三要素:內容、結構、節奏

一、什麼是內容

線下的內容包含聞到的、看到的、聽到的、觸摸到的、品嚐到的、都是內容。內容不僅僅是文案,是朋友圈我們看到和聽到的所有視覺。聽覺衝擊,包涵:圖片、文案、視頻、定位裡的文字。

怎麼樣才能寫出好的內容?

確定內容背後的目標;

用文字去把想目標表達出來;

用表達技巧將內容潤色,把內容表達地更合適。

我分享四個朋友圈常用的表達技巧。 (理性說服,感性說動)

感同身受型——走心共鳴

一針見血型——簡單直接

歷歷在目型——影像化

說得都對型——類比化

1. 感同身受型

使用背景:

朋友圈最重要的就是信任,必須走心,才能取得別人的信任,並且我們讓潛在客戶能夠產生共鳴,有利於打破心理防線,慢慢地構建起來信任,產生“是我生活上的嚮往”、“是我期待的一種生活態度”、“真佩服你,我也想這樣”。

2. 一針見血型

使用背景:

文案要求簡單直接,因為和對方不那麼相關,或者不那麼有趣的東西,對方不會給你這麼多時間,最多3s,如果你沒有抓住對方的注意力,手往上刷得一下,你的信息就划走了。

所以,表達一些利益點的時候,儘量簡單直接,這樣更加富有能量。

使用背景:

最好的文案其實就是場景型文案,因為需求產生於場景當中,會讓客戶感覺自己更加需要這個產品,並且利用視覺化的文案,能夠更好得刺激慾望,讓客戶更加想要。

4. 說得都對型

背景:不要用客戶聽不懂的專業知識去普及,一定要借用客戶已經存在的概念來表達,這樣的類比方法能夠讓客戶覺得你說得對。這種文案的核心技巧在於,用已知帶出未知。

微信營銷方法,朋友圈三要素:內容、結構、節奏

二、什麼是結構

不同的說話順序,對一個人的影響是不同的。

我們表達一些觀點時,我們可能不是一條朋友圈就能搞定的,那麼我們就需要一定的結構去表達,我們才能從0——1地影響他們,從獲得認知到採取行動。

就像某品牌銷售艾浴包的案例:

第一步:普及毒五月知識;

第二步:提醒大家毒五月病毒氾濫,多給孩子洗艾水澡;

第三步:通過發幾條問診朋友圈;

第四步:總結一下,其實這些都和毒五月或多或少有關;

第五步:再次提醒要多用艾水給孩子洗澡;

第六步:朋友圈發佈活動;

第七步:介紹產品;

第八步:驗證產品(當然,這個過程中可以偶爾發發反饋)。

就這樣的八步結構,從0開始影響一個人的心智,如果你只是活動時發發促銷朋友圈,效果能達到這種境界嗎?

相當於半個月的不成交的普及,都是為了最後成交做準備。這八步裡的的所有素材就是我們第一部分的內容。真正的鋪墊,不是大家所理解的鋪墊,並不是發發知識、發發反饋而已,而是有一個影響的過程,層層遞進、不斷影響。

就像我經常說的一句話:

“一步步變牛逼比一下子變牛逼更可信”

那麼,對於結構有沒有一個現成的模板邏輯可以參考呢?

第一步:注重注意力;

第二步:激發興趣;

第三步:建立信任;

第四步:促使行動;

第五步:消除顧慮。

前期目標:塑造產品價值、建立信任、喚醒需求

中期目標:打造一個銷售的場景

後期目標:成交、成交、成交

微信營銷方法,朋友圈三要素:內容、結構、節奏

三、節奏

有善於總結的朋友嗎?

看到這裡,大家有沒有發現關於內容和結構不就是“說什麼”、“怎麼說”。

對的,就是這麼簡單,那麼節奏就是“何時說”。

節奏,是鏈接每一個畫情節、每一個畫面。就像音樂一樣,不同的節奏,效果其實也是不一樣。

也就是這每一步你走的速度都非常重要,走得慢了,連續性又不強,走得快了,又顯得太刻意。該怎麼把控這個節奏?

說實話,我現在還沒有方法論,這個得在執行中,不斷獲取經驗,靠長期的執行出來的感覺。就像打廣告一樣,到底要打到什麼程度才是最合理的,對客戶心智的影響是剛剛好的,也就是廣告人常說的“減值”,這個是長期執行過程,沉澱下來的敏感度。

整體性的朋友圈,要有連續劇般的特點,讓別人一步步看著你長大,中途插入的,還能激起對方返回查看以往劇情的衝動。又要有短劇般的特點,每一段劇情都能獨立存在,中途收看,也能感受到裡面的各種人物關係。

很多傳統營銷從業者(包括現在的一些電商互聯網營銷從業者)對微商的存在有一點的輕視和忽視,但是他們不知道這兩年很多微商從業者已經非常專業化了,整體的能力已經得到很大的提升了。

現在很多營銷從業者是做在辦公室來想方案、做方案,對很多事物得理解絕大部分都是困在自我的視角里。而在所有行業中,微商是和客戶互動、交流最為頻繁和深入的,所以他們比很多人更瞭解消費者、更能夠領悟到人性、更能得出一些和消費者打交道的心得。

畢竟,誰更能瞭解消費者,誰就能夠獲得消費者的青睞。坐在辦公室裡是瞭解不了消費者的,你只有到現場去或者長時間和消費者打交道,你才會發現很多的“你以為”真的只是“你以為”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