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縷金絲織白玉,織金彩瓷渡重洋

“廣彩”是廣州地區釉上彩瓷藝術的簡稱,亦稱“廣州彩瓷”、“廣東彩”、“廣州織金彩瓷”,指廣州燒製的織金彩瓷及其採用的低溫釉上彩裝飾技法,在白瓷器皿上彩繪而燒製而成的特色傳統工藝品。

廣彩以構圖緊密、色彩濃豔、金碧輝煌為特色,猶如萬縷金絲織白玉,始於明代的廣州三彩,到清代發展為五彩,並在乾隆年間逐步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至今已有300多年曆史,一直是中國外銷瓷的主要品類之一。

廣彩色彩極具特色:有水青,大紅,大綠,茄紫等,特別是金彩,這些特點是粉彩和琺琅彩所不具備的。廣彩的風格運用了我國織錦圖案的手法裝飾,以西洋細膩的油畫筆法繪出,主要繪畫手法有“鉤、描、積、填”,色彩豔麗、構圖嚴謹、繪工精細,富有立體感。有一首詩形象地總結出廣彩的特色:“彩筆為針,丹青作線,縱橫交織針針見,何須錦緞繡春圖,春花飛上銀瓷面。”

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在照相術未發明之前,除了部分繪畫,廣彩是最為重要的載體,是中國清朝對外交流最為亮麗的名片之一。在18世紀的歐洲,廣彩更是貴族的寵兒。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早期精美的廣彩就是“外銷官窯”。

萬縷金絲織白玉,織金彩瓷渡重洋

清雍正時期 廣彩花鳥紋盤

故宮博物館藏

萬縷金絲織白玉,織金彩瓷渡重洋

清乾隆時期 廣彩人物紋盤

故宮博物館藏

萬縷金絲織白玉,織金彩瓷渡重洋

清咸豐時期 豆青廣彩開光人物紋雙獅耳瓶

廣州博物館藏

萬縷金絲織白玉,織金彩瓷渡重洋

清光緒時期 廣彩方罐形雙耳花插

廣東省博物館藏

萌芽——琺琅貢品匠心造

清康熙中晚期,是廣州彩瓷萌芽階段。廣州的畫琺琅(琺琅器品種之一)作坊集中在大新街(今北京路附近)一帶,這裡生產的琺琅器主要供給商人或沙面洋行,銷往國外。當時廣州工匠借西方傳入的“金胎燒琺琅”技法,創制出“銅胎燒琺琅”,後把這種方法用在白瓷胎上,成為著名的琺琅彩瓷器,這就是廣州彩瓷的萌芽。琺琅彩瓷器秉承了中國陶瓷發展以來的各種優點,從拉坯、成形、畫工、用料、施釉、色彩、燒製的技術上幾乎是最精湛的,代表了當時最高的藝術水平、最高的工藝水準。

琺琅彩作為廣州彩瓷初期產品,以其高貴豔麗的特色,備受中外富豪貴族喜愛,清廷列為貢品,很少在民間出售,外國一些王室貴族派官員專程來廣州求購,後來乾脆由歐洲商人帶來彩瓷圖樣由中國商人按要求製造,專供出口。

萬縷金絲織白玉,織金彩瓷渡重洋

清康熙時期 廣彩描金徽章花卉紋盤

廣州博物館藏

發展——春花飛上銀瓷面

雍正時期,廣彩開始初具風貌。其時江西人楊快、曹鈞以候補官員身份來到廣州,因無官缺可補,遂以自己懂得的瓷器繪畫技術,畫瓶、盒、杯、壺等瓷器出售,以維持生計。洋人頗為喜愛,紛紛訂貨,二人於是開設作坊、擴大生產、教授學徒,也因而被尊為廣州彩瓷的始祖。

乾隆時期,廣彩行業逐漸發展成熟。開始是國內商人從江西景德鎮大量定造白瓷胎,運來廣州僱工匠仿照西洋畫法,加以彩繪,經烘燒成廣彩瓷後,再銷往國外。

後來廣彩藝人繼承明代彩瓷的藝術特色,吸收西洋畫法,繪上具有嶺南地方特色的風格圖案,逐漸形成獨特的嶺南藝術風格,並將許多圖案固定下來,成為廣彩的傳統花款,例如花籃、龍鳳、彩蝶、金魚、古裝人物等。最常用的構圖是用花邊圖案圍出若干形狀各異的空格,在空格內繪以花卉、物景和人物。也有不設圈格,進行滿花彩繪,表現一花多姿,百花齊放的畫圖。

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初,中國瓷器在世界暢銷,廣彩瓷出口量亦不斷擴大,生產迅速發展。廣彩瓷逐漸與銅胎燒琺琅分離,成為獨立的行業。廣彩產品亦分為藝術瓷和日用瓷兩大類,欣賞藝術瓷的彩繪技法以國畫畫法為主,講究技巧,筆工精湛,內容多為人物花卉,亦有外國油畫的西方風景、人物和故事。日用瓷包括碗、碟、壺、盅等,加彩方法簡單、豪放、富於民間裝飾風味。

萬縷金絲織白玉,織金彩瓷渡重洋

清雍正時期 廣彩描金折枝花卉紋盤

廣州博物館藏

創新——萬縷金絲織白玉

嘉慶至光緒年間,廣彩發展更為繁盛,銷量、銷路仍在不斷擴大,而在製作工藝方面,創制出馳名世界的積金彩瓷,形成了獨特的風格。

這主要體現在顏料色彩的不斷增多,從前期的十幾種增加至幾十種,尤其積金地的獨創及大量使用,使成品金彩倍增,顯現出絢彩華麗、金碧輝煌的特色。其紋樣圖案比以往更加完整細密,達到了“堆金積玉”的藝術效果。這樣,廣彩又增加了“積金手工彩瓷”一大類。

清末民初,廣彩技藝又進一步發展。嶺南畫派大師居巢、居廉、高劍父、陳樹人等積極參與了廣彩的技術研究和實踐,用工筆重彩等國畫技法,以彩瓷顏料畫瓷畫,讓廣彩技藝達到了新的高度。高、陳二人都是同盟會的重要成員,他們先是在現廣州市海珠區寶賢大街的一間舊式大屋裡開設繪畫和彩瓷藝術室,後又合股建立“廣東博物商會”,一邊從事彩瓷的研究和生產,一邊在博物商會燒窯處製造炸彈,為革命作準備。

萬縷金絲織白玉,織金彩瓷渡重洋

18世紀英國奧奇歐佛家族提供的

紋章瓷設計圖樣副本

外銷——織金彩瓷渡重洋

廣州自古就是我國陶瓷出口的主要商港,廣彩和外銷也密切相關,有人說,廣彩瓷器即外銷瓷器。

關於廣彩的文獻記載,無不和外銷有關。清末劉子芬所著《竹園陶說》稱:“海通之初西商之來中國者先至澳門,後則徑越廣州,清中葉海舶雲集,商務繁盛,歐土重華瓷,我國商人投其所好,乃於景德鎮燒造白瓷,運至粵埠另僱工匠,仿照西洋畫法加以彩繪,於珠江南岸之河南開爐烘染,製成彩瓷,然後售之西商”。廣彩與青花、粉彩併為中國三大外銷瓷,在出口數量上廣彩佔據絕對的優勢(約63%)。

作為重要的外銷商品,廣彩一直以來都是“牆內開花牆外香”。隨著海上絲綢之路傳播到世界各地,廣彩在國外遺存不少,因其“工細殊絕、堆金織玉”,不但風靡歐洲帝王之家,更成為國內外博物館收藏的“重頭戲”。在土耳其伊斯丹堡博物館、英國大英博物館、瑞典歌德堡博物館、北京故宮博物館等著名博物館裡都有廣彩瓷器收藏。

法國國王路易十四、路易十五也曾派人專門來到廣州,訂造全套印有宮廷徽標的餐具和用具,也有多國貴族以貴族徽號向廣州訂造廣彩,一時成為當時的國際潮流。國內收藏家專門收藏這種徽標廣彩,但無法完整收藏,因為除了那些缺了口、破了邊的次品,當時廠家製作的每一件廣彩都是出口的。

萬縷金絲織白玉,織金彩瓷渡重洋

清乾隆時期

廣彩描金花卉“Rogers”家族紋章紋茶壺連託碟

廣彩既有我國傳統彩繪藝術的風格,又吸收了歐美的藝術精華,可說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結晶,是數百年來廣彩藝人們辛勤勞動的碩果。說到這裡,給大家介紹兩位當代廣彩非遺傳承人。

萬縷金絲織白玉,織金彩瓷渡重洋

許恩福,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廣東省陶瓷藝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高級工藝技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廣彩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評審專家,“傳承廣州文化的100雙手”之一。1962年開始從事廣彩藝術,師從行內著名的“四大天王”之一“雞王”歐立勤,從事廣彩56年來,培養了大批學徒,他們大多成為廣彩行業的技術人員和主要骨幹。他擅長繪畫山水、動物、花鳥、人物,在傳統的廣彩繪畫基礎上,吸收中西方的繪畫精華,又創新廣彩題材,並利用自配的顏色和燒製經驗技術,使作品色彩豔麗,富有層次感,既有傳統廣彩特色,又適合現代審美需求。作品甚豐,屢獲大獎,曾被作為國家禮品贈送外賓,被省市博物館、檔案局收藏。

萬縷金絲織白玉,織金彩瓷渡重洋

譚廣輝和他的作品《滿地錦繡人添壽》

譚廣輝,廣彩瓷燒製技藝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1979年,未經過美術訓練的他“不清不楚”地進入了廣州織金彩瓷工藝廠做學徒,卻使出蠻勁學習,不到10年便成家成名。後來自行辦廠,譚廣輝經歷了廣彩行業在上世紀90年代的輝煌。2000年後,廣彩進入蕭條期,工廠歇業,譚廣輝重新辦起工作室,製作廣彩精品。四十年如一日,全憑一腔熱愛。譚廣輝的代表作《滿地錦繡人添壽》,寬1.1米、重18公斤的廣彩瓷壁屏風,曾獲得2012年深圳文博會金獎,堪稱廣彩有史以來的最大作品。這件作品花了譚廣輝兩年的時間,而一件50釐米高的花瓶起碼也要兩三個月。除了作品形制、題材的創新,譚廣輝還在工作室開拓了文創產品路線,用廣彩技藝做成吊墜售賣。此外,他還把觸角延伸到上游行業,把廣彩技藝和陶瓷燒製融合在一起,製作更適合現代審美的瓷器系列。

2008年,廣彩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國家與地方政府正不斷地加大保護與扶持廣彩的力度,力圖使廣彩這枝明豔奪目、獨具魅力的瓷藝之花愈開愈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