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缕金丝织白玉,织金彩瓷渡重洋

“广彩”是广州地区釉上彩瓷艺术的简称,亦称“广州彩瓷”、“广东彩”、“广州织金彩瓷”,指广州烧制的织金彩瓷及其采用的低温釉上彩装饰技法,在白瓷器皿上彩绘而烧制而成的特色传统工艺品。

广彩以构图紧密、色彩浓艳、金碧辉煌为特色,犹如万缕金丝织白玉,始于明代的广州三彩,到清代发展为五彩,并在乾隆年间逐步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一直是中国外销瓷的主要品类之一。

广彩色彩极具特色:有水青,大红,大绿,茄紫等,特别是金彩,这些特点是粉彩和珐琅彩所不具备的。广彩的风格运用了我国织锦图案的手法装饰,以西洋细腻的油画笔法绘出,主要绘画手法有“钩、描、积、填”,色彩艳丽、构图严谨、绘工精细,富有立体感。有一首诗形象地总结出广彩的特色:“彩笔为针,丹青作线,纵横交织针针见,何须锦缎绣春图,春花飞上银瓷面。”

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在照相术未发明之前,除了部分绘画,广彩是最为重要的载体,是中国清朝对外交流最为亮丽的名片之一。在18世纪的欧洲,广彩更是贵族的宠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早期精美的广彩就是“外销官窑”。

万缕金丝织白玉,织金彩瓷渡重洋

清雍正时期 广彩花鸟纹盘

故宫博物馆藏

万缕金丝织白玉,织金彩瓷渡重洋

清乾隆时期 广彩人物纹盘

故宫博物馆藏

万缕金丝织白玉,织金彩瓷渡重洋

清咸丰时期 豆青广彩开光人物纹双狮耳瓶

广州博物馆藏

万缕金丝织白玉,织金彩瓷渡重洋

清光绪时期 广彩方罐形双耳花插

广东省博物馆藏

萌芽——珐琅贡品匠心造

清康熙中晚期,是广州彩瓷萌芽阶段。广州的画珐琅(珐琅器品种之一)作坊集中在大新街(今北京路附近)一带,这里生产的珐琅器主要供给商人或沙面洋行,销往国外。当时广州工匠借西方传入的“金胎烧珐琅”技法,创制出“铜胎烧珐琅”,后把这种方法用在白瓷胎上,成为著名的珐琅彩瓷器,这就是广州彩瓷的萌芽。珐琅彩瓷器秉承了中国陶瓷发展以来的各种优点,从拉坯、成形、画工、用料、施釉、色彩、烧制的技术上几乎是最精湛的,代表了当时最高的艺术水平、最高的工艺水准。

珐琅彩作为广州彩瓷初期产品,以其高贵艳丽的特色,备受中外富豪贵族喜爱,清廷列为贡品,很少在民间出售,外国一些王室贵族派官员专程来广州求购,后来干脆由欧洲商人带来彩瓷图样由中国商人按要求制造,专供出口。

万缕金丝织白玉,织金彩瓷渡重洋

清康熙时期 广彩描金徽章花卉纹盘

广州博物馆藏

发展——春花飞上银瓷面

雍正时期,广彩开始初具风貌。其时江西人杨快、曹钧以候补官员身份来到广州,因无官缺可补,遂以自己懂得的瓷器绘画技术,画瓶、盒、杯、壶等瓷器出售,以维持生计。洋人颇为喜爱,纷纷订货,二人于是开设作坊、扩大生产、教授学徒,也因而被尊为广州彩瓷的始祖。

乾隆时期,广彩行业逐渐发展成熟。开始是国内商人从江西景德镇大量定造白瓷胎,运来广州雇工匠仿照西洋画法,加以彩绘,经烘烧成广彩瓷后,再销往国外。

后来广彩艺人继承明代彩瓷的艺术特色,吸收西洋画法,绘上具有岭南地方特色的风格图案,逐渐形成独特的岭南艺术风格,并将许多图案固定下来,成为广彩的传统花款,例如花篮、龙凤、彩蝶、金鱼、古装人物等。最常用的构图是用花边图案围出若干形状各异的空格,在空格内绘以花卉、物景和人物。也有不设圈格,进行满花彩绘,表现一花多姿,百花齐放的画图。

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中国瓷器在世界畅销,广彩瓷出口量亦不断扩大,生产迅速发展。广彩瓷逐渐与铜胎烧珐琅分离,成为独立的行业。广彩产品亦分为艺术瓷和日用瓷两大类,欣赏艺术瓷的彩绘技法以国画画法为主,讲究技巧,笔工精湛,内容多为人物花卉,亦有外国油画的西方风景、人物和故事。日用瓷包括碗、碟、壶、盅等,加彩方法简单、豪放、富于民间装饰风味。

万缕金丝织白玉,织金彩瓷渡重洋

清雍正时期 广彩描金折枝花卉纹盘

广州博物馆藏

创新——万缕金丝织白玉

嘉庆至光绪年间,广彩发展更为繁盛,销量、销路仍在不断扩大,而在制作工艺方面,创制出驰名世界的积金彩瓷,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这主要体现在颜料色彩的不断增多,从前期的十几种增加至几十种,尤其积金地的独创及大量使用,使成品金彩倍增,显现出绚彩华丽、金碧辉煌的特色。其纹样图案比以往更加完整细密,达到了“堆金积玉”的艺术效果。这样,广彩又增加了“积金手工彩瓷”一大类。

清末民初,广彩技艺又进一步发展。岭南画派大师居巢、居廉、高剑父、陈树人等积极参与了广彩的技术研究和实践,用工笔重彩等国画技法,以彩瓷颜料画瓷画,让广彩技艺达到了新的高度。高、陈二人都是同盟会的重要成员,他们先是在现广州市海珠区宝贤大街的一间旧式大屋里开设绘画和彩瓷艺术室,后又合股建立“广东博物商会”,一边从事彩瓷的研究和生产,一边在博物商会烧窑处制造炸弹,为革命作准备。

万缕金丝织白玉,织金彩瓷渡重洋

18世纪英国奥奇欧佛家族提供的

纹章瓷设计图样副本

外销——织金彩瓷渡重洋

广州自古就是我国陶瓷出口的主要商港,广彩和外销也密切相关,有人说,广彩瓷器即外销瓷器。

关于广彩的文献记载,无不和外销有关。清末刘子芬所著《竹园陶说》称:“海通之初西商之来中国者先至澳门,后则径越广州,清中叶海舶云集,商务繁盛,欧土重华瓷,我国商人投其所好,乃于景德镇烧造白瓷,运至粤埠另雇工匠,仿照西洋画法加以彩绘,于珠江南岸之河南开炉烘染,制成彩瓷,然后售之西商”。广彩与青花、粉彩并为中国三大外销瓷,在出口数量上广彩占据绝对的优势(约63%)。

作为重要的外销商品,广彩一直以来都是“墙内开花墙外香”。随着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世界各地,广彩在国外遗存不少,因其“工细殊绝、堆金织玉”,不但风靡欧洲帝王之家,更成为国内外博物馆收藏的“重头戏”。在土耳其伊斯丹堡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瑞典歌德堡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馆等著名博物馆里都有广彩瓷器收藏。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路易十五也曾派人专门来到广州,订造全套印有宫廷徽标的餐具和用具,也有多国贵族以贵族徽号向广州订造广彩,一时成为当时的国际潮流。国内收藏家专门收藏这种徽标广彩,但无法完整收藏,因为除了那些缺了口、破了边的次品,当时厂家制作的每一件广彩都是出口的。

万缕金丝织白玉,织金彩瓷渡重洋

清乾隆时期

广彩描金花卉“Rogers”家族纹章纹茶壶连托碟

广彩既有我国传统彩绘艺术的风格,又吸收了欧美的艺术精华,可说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晶,是数百年来广彩艺人们辛勤劳动的硕果。说到这里,给大家介绍两位当代广彩非遗传承人。

万缕金丝织白玉,织金彩瓷渡重洋

许恩福,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广东省陶瓷艺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高级工艺技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彩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评审专家,“传承广州文化的100双手”之一。1962年开始从事广彩艺术,师从行内著名的“四大天王”之一“鸡王”欧立勤,从事广彩56年来,培养了大批学徒,他们大多成为广彩行业的技术人员和主要骨干。他擅长绘画山水、动物、花鸟、人物,在传统的广彩绘画基础上,吸收中西方的绘画精华,又创新广彩题材,并利用自配的颜色和烧制经验技术,使作品色彩艳丽,富有层次感,既有传统广彩特色,又适合现代审美需求。作品甚丰,屡获大奖,曾被作为国家礼品赠送外宾,被省市博物馆、档案局收藏。

万缕金丝织白玉,织金彩瓷渡重洋

谭广辉和他的作品《满地锦绣人添寿》

谭广辉,广彩瓷烧制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1979年,未经过美术训练的他“不清不楚”地进入了广州织金彩瓷工艺厂做学徒,却使出蛮劲学习,不到10年便成家成名。后来自行办厂,谭广辉经历了广彩行业在上世纪90年代的辉煌。2000年后,广彩进入萧条期,工厂歇业,谭广辉重新办起工作室,制作广彩精品。四十年如一日,全凭一腔热爱。谭广辉的代表作《满地锦绣人添寿》,宽1.1米、重18公斤的广彩瓷壁屏风,曾获得2012年深圳文博会金奖,堪称广彩有史以来的最大作品。这件作品花了谭广辉两年的时间,而一件50厘米高的花瓶起码也要两三个月。除了作品形制、题材的创新,谭广辉还在工作室开拓了文创产品路线,用广彩技艺做成吊坠售卖。此外,他还把触角延伸到上游行业,把广彩技艺和陶瓷烧制融合在一起,制作更适合现代审美的瓷器系列。

2008年,广彩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与地方政府正不断地加大保护与扶持广彩的力度,力图使广彩这枝明艳夺目、独具魅力的瓷艺之花愈开愈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