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化弄人,當年他登基稱帝,八國聯軍根本不敢動中國一根汗毛

我們一直都對晚清以來的局勢嘆息不已,沒錯,晚清政府委曲求全,從《馬關條約》到《辛丑條約》無不賠款數億兩白銀。這筆錢成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而且它沉重地壓在了中國人民身上。清朝滅亡後的各屆政府,從袁世凱到國民黨政府為博得列強同情,所有屈辱條約一概承認,國民黨政府給日本的賠款甚至一直給到日本全面侵華的前一年,也就是1936年。歷史看似就這樣無解,但其實在晚清,中國完全有機會改變這種局面。假如當年他當上了中國的皇帝,八國聯軍甚至壓根不敢踏進北京一步。

造化弄人,當年他登基稱帝,八國聯軍根本不敢動中國一根汗毛

▲儘管日本早就暴露出了侵略意圖,但是中國給日本的戰爭賠款一直給到全面侵華的前一年,也是令人唏噓

他是誰呢?他就是奕訢。道光皇帝的第六子,咸豐皇帝的親弟弟。他和道光皇帝相比更有才能,而且對西方的科技非常好奇,奕訢主張自強,學習西方,大力支持李鴻章等人辦理洋務。趕上或超過洋人。顯然,如果他是一個普通人甚至是三四品的地方官甚至京官,無論其多麼喜歡西方的科技,都無法撼動整個社會對西方科技敵視的風氣,但是奕訢可是曾經有機會當上皇帝的。而他之所以沒當上皇帝,也是緣於道光皇帝的一念之差。

造化弄人,當年他登基稱帝,八國聯軍根本不敢動中國一根汗毛

▲奕訢,道光皇帝的第六子

錯失帝位

奕訢的才能道光皇帝是知道的,道光也曾想過立他為帝,但是我們知道,清朝一直以來都十分重視明朝滅亡的教訓。明末的崇禎皇帝雖然不昏庸,但是脾氣急躁,明末本來就趕上了百年不遇的大旱,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湧,而此時崇禎皇帝仍不肯體恤百姓,反而變本加厲地徵收剿餉和練兵餉,這最終加速了明朝的滅亡。清朝皇帝十分重視明朝的教訓,因此認為作為帝王最重要的是“德”,也就是仁愛。

第二個原因便是清政府害怕變革,不希望在國內興起洋人的科技。明末明軍的“紅衣大炮”、“弗朗機”等西方傳入的火器極大地震懾了清軍,可惜明軍自己不爭氣,士兵倒賣火藥軍械的現象十分嚴重,加上作戰繳獲和明軍士兵的倒戈,清軍也獲得了足夠的火器並最終用其戰勝了明軍。但是清朝始終認為自己的優勢是騎射,並且害怕起義軍使用火器,因此清廷多次下令興騎射,認為火器是奇淫技巧,並加以限制,因此,清朝後期的火器仍為明末的鐵炮、三眼銃等為主。奕訢主張學習西方科技,但是這被許多人看作是動搖清廷統治的基礎,所以便不看好奕訢。

造化弄人,當年他登基稱帝,八國聯軍根本不敢動中國一根汗毛

造化弄人,當年他登基稱帝,八國聯軍根本不敢動中國一根汗毛

▲明軍的火器給予清朝極大地震撼,以至於明朝滅亡後數百年清廷仍不願正視西方科技。圖為明末的弗朗機鐵炮和紅衣大炮

但是,道光心中始終喜歡著奕訢。對於立誰為帝,道光的心裡應該是充滿矛盾的。所以,在立儲的遺詔中,史無前例地同時提到了兩個人:皇四子奕詝立為皇太子;皇六子奕訢封為親王。

歷史沒有假如

1860年, 英法聯軍進攻北京,咸豐帝逃往承德,奕訢臨危受命,擔任議和大臣。丟首都並與敵人議和,咸豐顯然不想幹這種丟人的差事。咸豐帝本是想讓奕訢當替罪羊,待協議簽署英法聯軍撤退後再回北京,但是由於奕訢的政治才能,結果英國人和法國人都很喜歡他並支持他,此時奕訢終於有了自己的政治資本。

造化弄人,當年他登基稱帝,八國聯軍根本不敢動中國一根汗毛

▲和其他機遇一樣,奕訢這個或許唯一能夠挽救清廷的人最終同樣毀在了慈禧手中

奕訢並不厭惡西方科技,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或許他可以有自己的成就,但世事無常,造化弄人。咸豐帝去世後,奕訢協助慈禧太后政變,被授予議政王,在軍機處擔任領班大臣。咸豐帝授權恭親王辦理與各國換約事宜的上諭,軍機處換成文祥等人,全面控制了中樞機關。好景不長,慈禧也是個追求勢力的人,很快奕訢便遭慈禧太后猜忌,隨後被革除議政王頭銜。1884年,奕訢終於因中法戰爭失利被罷黜。

造化弄人,當年他登基稱帝,八國聯軍根本不敢動中國一根汗毛

▲儘管奕訢支持的洋務運動並沒有成功,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它仍使清廷繼續苟延殘喘了數十年

儘管奕訢十分有才幹,但是歷史沒有假如。先是錯失皇位,再是被慈禧猜忌,加上當時黑暗的晚清朝廷,縱然奕訢載有天大的本事也終究無力迴天。就像明末勤於朝政的崇禎帝,縱然日日親政也挽救不了行將就木的大明。奕訢還主張自強,學習西方,大力支持李鴻章等人辦理洋務,他一心為了清朝統治,但還是被其他不學無術愚昧的王公貴族排擠,攻擊奕訢“以夷變夏”,罵他是“鬼子”、“鬼子六”。單靠某個勵精圖治的皇親國戚妄圖挽救腐敗的封建王朝本身就是不可能的,崇禎是這樣,奕訢也是這樣。時隔二百年,歷史再次向人們印證了這個顛撲不破的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