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見一代耆儒李敏修先生書法,筆酣墨飽、古樸厚重,讓人眼前一亮

說起李敏修先生,一些人可能不知道,但作為河南人,實不該不知他!

他是河南衛輝府(今河南衛輝市)人。著名學者、教育家、藏書家。以收藏、整理清代中州文獻(以下簡稱中州文獻)而久享盛名。他為收藏河南方土文獻耗費了大半生精力,在整理前清二百六十多年河南文化遺產上,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時,是著名學府河南大學的創始人之一。

李敏修先生16歲(光緒八年)考中秀才,20歲(光緒十一年)考取舉人,26歲(光緒十八年壬辰科)中進士,官刑部主輸、河南教育總會會長、河南學務公所議長兼優級師範學監等。康有為、袁世凱、徐世昌、王筱汀等這些當時舉足輕重的人物都是他的好朋友。曾任過河南教育總會會長、學務公所議長、救災總會會長等職,國民黨很多軍政界要人都是他的門生高足。李敏修還是河南大學的創始人之一,也是河南理工大學(中國礦大前身)校歌的詞作者。思想進步,曾竭力營救愛國人士郭仲隗,力保被捕入獄的河大教授,後來的河南大學校長嵇文甫。

罕見一代耆儒李敏修先生書法,筆酣墨飽、古樸厚重,讓人眼前一亮

由李敏修先生輯錄的《地方誌考訂》

李敏修被人尊稱為堪稱民國時期中原地區紳士群體的標誌性人物,其書法原作傳世甚少,一直無緣得見。前段時間,開封市收藏家協會副會長趙新文捐贈的《地方誌考訂》是由李敏修先生輯錄的,讓大家一補遺憾。全冊共47頁5000多字,用毛筆書就,一氣呵成,書法精湛,字字珠璣。凝聚了李敏修先生幾十年的心血,是書法藝術價值、歷史文獻價值極高的著作,從而也佐證了李敏修作為一代河南名儒的大家風範。

罕見一代耆儒李敏修先生書法,筆酣墨飽、古樸厚重,讓人眼前一亮

由李敏修先生輯錄的《地方誌考訂》

李敏修先生一生無意仕途,而熱衷於文化教育事業,1901年在汲縣創辦經正書舍,邀請各地名儒為青年學子講學說教並簒修中州文獻。先後任長垣蒲城書院、武陟致用精舍、禹縣穎濱經舍山長,河南優級師範學堂監督等。先生言傳身教、治學有方、門牆廣大、桃李成蹊,被譽為河南“一代耆儒”。在任河南省學務公所議長、河南教育總會會長期間,提倡官民皆學,官師合一,1905年與楊勉齋在開封繁塔寺原明道書院舊址創辦了“中州公學”。1908年還與張仲孚等人在開封旗蠹街租房創辦了河南省第一所女子學校“公立中州女學”,入民國後改名為“河南省立女子師範學校”。敏公一生學術湛深,著述等身,一生著述很多,現存編著30餘種,致力於收藏、編輯中州文獻,為研究中州文獻提供了珍貴資料,為保存和整理河南文化遺產作出了重要貢獻。另外,《毋自欺齋文字紀年》九冊、《故都漫遊》前後錄、《遊宛紀事》、《梓里紀事》、《北京耆旅社紀事》、詩《題扇集》等十餘冊,均系抄本,由其後代於1956年捐贈給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罕見一代耆儒李敏修先生書法,筆酣墨飽、古樸厚重,讓人眼前一亮

開封市收藏家協會副會長趙新文捐贈《地方誌考訂》

李敏修先生雖為河南一代耆儒,斐聲海內,但生活儉樸,持身謹嚴,平生無他嗜好,唯喜購書,一生購置約三萬卷,藏書處曰“茗香樓”,並請人制成專櫥,分類儲藏,縹緗盈架,秩然有序,藏書印有“毋自欺齋珍藏”篆文長方形小章和“茗香樓藏書”印,編有《茗香樓藏書目錄》,系紅格抄本。還擬定條例,準備開辦群眾圖書館,對外借閱,嘉惠鄉里。但因日寇侵犯,攜全家避於禹縣,1943年病卒,未能了結此願。建國初期,家屬秉承遺志,連同古玩瓷器數百件,悉數捐獻給當時的平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省人民政府通令嘉獎,併發給獎金五十元(一千斤小米折價),以示嘉獎,敏公之胸襟懷抱,實在令人心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