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鋒「上一輪改革沒趕上,這次不能再錯過」

張鋒“上一輪改革沒趕上,這次不能再錯過”

前海蛇口自貿片區新貌。南方日報記者 朱洪波 攝

張鋒“上一輪改革沒趕上,這次不能再錯過”

前海管理局產業促進處處長張鋒。

受訪者供圖

■開欄語

今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8月26日,深圳經濟特區即將迎來38歲生日,而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以下簡稱“前海”)也將在這一天滿8週歲。

作為“特區中的特區”,前海的開發建設是國家新一輪對外開放戰略的重要佈局。8年過去,堅持“依託香港、服務內地、面向世界”,曾經的灘塗之地已快速崛起一座現代化新城,且經濟總量邁上千億能級並持續躍升,成為國內發展最快、效益最好、質量最高的片區之一。

即日起,前海觀潮欄目將推出“前海親歷者”特別報道,通過早期即來前海開拓、創業,親歷前海改革、見證前海變化的前海人,講述這些年前海開發開放背後的故事。

“70後”張鋒是前海管理局產業促進處處長,也是前海最早一批且目前依舊留在前海奮鬥的少數員工之一。“我來前海的那天是2010年12月20日,純粹是‘一腔熱血,奔事業’,什麼身份都不要了。”時隔8年,張鋒還清晰地記得報到第一天的日期和許多細節。

8年過去,張鋒所在的部門已更名3次,他及同事們重點招商的港企數量已從零增至8000多家,產業配套政策也不斷完善。而他們所經歷的早期那些艱難創業細節,依舊令人動容。

●南方日報記者 張瑋

放棄公務員身份“裸奔”來前海創業

2000年,大學畢業後僅一年,張鋒就從浙江考入深圳機關,在選調來前海管理局任招商聯絡處副處長一職之前,他是深圳市科工貿信委的一名公務員。

作為“70後”,張鋒沒趕上參與始於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我國第一輪改革開放,這讓他深感遺憾。“總感覺自己到了特區是來摘桃子的,沒有付出就直接享受了改革的紅利。所以當時一聽‘又要改革了’,就想去參與。”

但作為前海創新制度設計中的最大亮點,前海管理局是內地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法定機構,實行企業化管理。一旦選擇加入,就意味著離開機關,在醫保和退休等待遇上不能再享受公務員待遇。

“我們這種從機關來前海的公務員,當時都給了‘試用期’。這期間,你覺得不適應前海的節奏和工作,還可以回原單位,也有人來了又走了。而決定留下就要出編,放棄公務員身份,相當於‘裸奔’了。”張鋒說。

2010年12月20日,張鋒正式來到前海工作。但他很快發現,與原來的單位相比,這裡的條件異常艱苦。

以辦公場所為例,當時園區裡到處是爛泥塘,現在的桂灣、前灣還沒有一棟像樣的建築,連前海管理局都是租用武漢大學研究生院的一層辦公室。為了接待參觀,局裡在外海堤附近(現“前海石”公園的位置)搭了一個鐵皮房會議室。“但不能下雨,一下雨,雨滴砸在鐵皮上面,噪音很大,會都開不下去。”

有心理準備但仍比想象中艱難

資源的稀缺還不止於此,從場所、設備、物料,到資金、人力,早期的前海幾無資源。這讓來之前已做好了“工作量會變大、創業會很艱難”心理準備的張鋒,再一次感受到,現實比想象中更艱難。

“來前海之前,我做了6年招商工作,但市一級招商主要是宣傳、造勢,穿針引線,把企業引導到各區。但在前海,牽涉到具體落地,許多工作都更深入。”張鋒說,由於前海的特殊性和“試驗田”身份,他和同事經常被堵在辦公室,每天都要面對各種企業的大量諮詢,全天候不停地做政策解釋和產業引導。

當時全局只有4個處室,他所在的招商聯絡處,加上處長,也只有3個人。張鋒記得,當時去香港招商,一切事務自己處理。沒有公務車,為了避開通關及交通高峰期,經常早上5時起床去趕大巴。如果當天回來晚,公交大巴都停運了,就只好先坐車到元朗、屯門,再轉車回深圳。

人少事多,“加班”更是當時前海人的常態,以至於當時全局每間辦公室基本上都有一個冰箱,冰箱裡塞滿了方便麵和餅乾。文印室的複印機、各處室的打印機經常壞掉,“真是人還在頂著幹,機器先扛不住了”。

此時的張鋒才明白,到前海參加入職考試時,首任局長鄭宏傑為什麼要求每人就兩個主題寫6000字文章:“一個是‘入職崗位之我見’,另一個是‘前海精神之我見’。因為沒有精神指引,不明確自己為什麼來,可能早就沒辦法堅持下去了,太難了!”

不過,資源的稀缺也並非全無好處,因為沒有團隊配備,每個人必須獨立負責一攤事。“有沒有本事,高下立判,成與敗都在於你,想推卸都沒法推。所以當時只要有能力,肯定能嶄露頭角。”張鋒說。

港企認識前海經歷了一個漸進的過程

來前海後,張鋒所在的處室經歷過3次更名,先後為招商聯絡處、投資推廣處、產業促進處(總部辦),而包括他在內,處室目前只有2個人是一路走來,“有回到原公務員單位的,有下海的,也有內部調動”。

張鋒認為,3次更名反映出前海不斷髮展的內在需求:最初外界對前海一無所知,因此重在招商聯絡;2012年開始,入駐企業開始增多,簡單招商之外,還需要做好投資服務;2015年10月,企業聚集形成產業,局處室增至10多個,產業促進處應運而生,承擔產業統籌。“現在招商職能開始濃縮,大型招商會也少了,轉為精準招商、點對點招商。”

作為“深港緊密合作先導區”,港企招商是前海的重點之一,目前平均每天都有7家港企落戶,而追溯其進駐歷程則經歷了一個逐步演進的過程。

“最開始是不理解,甚至有戒心。當時園區剛批覆成立,只能靠信心招商,給對方描繪宏偉藍圖。”張鋒說,香港人務實,不瞭解或沒看到落地政策,不會貿然投資,招商阻力較大。

2012年國務院批覆了包括金融、人才等在內的前海22條政策,港企入駐出現了第一個高峰。“到目前為止,22條都是一個核心政策,突破尺度非常大。”張鋒說,2013—2014年之間陸續完成政策實施細則落地後,港企入駐又有了第二個高峰。

為進一步吸引港企,前海於2014年首創“招商合夥人”制度,與普華永道、德勤、畢馬威、安永“全球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等8家機構合作,“以商引商”為港企入駐打開新局面。“我們提出‘萬千百十’工程,目標是到2020年,吸引1萬家香港企業落戶,在前海開展商務活動和就業的香港永久性居民超過10萬,在前海建立面向香港優勢和特色產業的10個港企聚集基地。”張鋒說。

此後,前海設立香港聯絡處,由香港互聯網專業協會會長洪為民出任前海香港事務首席聯絡官,在港設立港人港企辦事窗口。

像看著自己孩子成長一樣從不後悔來這裡

因當時前海是全國唯一一個未建成即獲批的園區,成立時還在填海,園區建設一度被質疑過慢。“填海的地塊要經歷一個沉降期,這是必須要花的時間。2013年,填海完成,大部分地區沉降期基本結束,樓宇路橋開建,園區形象迅速扭轉。”

2015年4月,前海與蛇口同時被納入廣東自貿區並掛牌後,政策優勢日趨明顯,張鋒感覺“千軍萬馬都跑起來了,很多事情都鋪開,投資前海的港企數量和質量都取得了較快增長”。

“如果說早期前海是靠信心招商,後來靠政策招商,現在則是靠營商環境和服務去招商,並特別注意穩商,讓各方面配套跟上,留住企業。”張鋒說,產業促進的核心問題就是為了搞好營商環境。

張鋒說,今年前海將進一步構建完善的產業促進政策體系,特別是依託22條特殊政策,針對具體的行業產業出臺一些扶持政策。比如,目前前海最受關注的政策之一是“雙15%”稅收優惠,但覆蓋面不是很大,今年將利用前海產業扶持資金,著手出臺一些相應政策,拓展受惠人群。

“改革總要付出,我們平時總開玩笑說,不斷經歷挫折和壓力的打磨,玻璃心也會磨鍊成水泥心,特別能抗壓,特別能自我調適。我從不後悔來前海,在這裡這麼長時間,就像看自己的孩子一樣,真是有感情,總想用自己的綿薄之力再去推他一把。”張鋒希望老了之後帶著孩子來前海時,可以跟她說:“這裡是爸爸當年付出青春和熱血的地方,那些項目是爸爸引進的。只要孩子能認可,這一生就覺得完美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