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媽媽,若你喜歡怪人,其實我很美

(一)

魏晉男子嵇康,

是那種只要瞄過一眼,

便再也無法移開視線的人。

顏值爆表,眉目如畫,

沒有半點人間煙火,

具體有多帥呢?

親愛的媽媽,若你喜歡怪人,其實我很美

史書是這麼說的:

身長七尺八寸,

(1.88米左右)

走路帶風。

看到他的人都會心晴氣爽、喜上眉梢。

更別說逛街時,

紛紛前來“一睹芳容”的迷妹們有多瘋狂。

“鶴立雞群”聽過吧,

就是別人形容他兒子嵇紹的,

然而曾與他熟識已久的王戎,

聽到這話的第一反應是:

“鄉巴佬,那是你沒見過他爹”。

都說兒子像媽,

想必嵇康母親的樣貌也是存在無限想象空間的啊!

(二)

嵇康的父親名叫嵇昭,

在曹魏擔任督軍糧治書侍御史,

嵇康之母出身自然也不會太低。

嵇康7歲喪父,

由母親和兄長撫養長大。

對此,我們做了一番考究,

並得出結論:

嵇康最終成長為一個“不羈之人”,

和其母親息息相關。

為什麼?

因為嵇康的兄長嵇喜,

魏時舉秀才,

後為衛將軍司馬攸之司馬,

為齊王一派重要幕僚,

晉時歷江夏太守、徐州刺史、

揚州刺史、太僕、宗正。

這麼一個喜歡做官的哥哥,

很明顯帶不出一個不恥禮俗的弟弟啊!

親愛的媽媽,若你喜歡怪人,其實我很美

(三)

嵇康剛腸疾惡,一輩子都不曾將就,

“口嫌體正”這種事斷然不會發生,

想都不要想!

司馬昭想禮聘他為幕府屬官,

他直接扭頭躲到河東郡,

拒絕的理由之一是:

“做官天天得去衙門裡端端正正地坐著,腿發麻也不能動,抓蝨子也不方便”

司馬昭的親信鍾會,即他的黑粉,

帶著一幫人前去拜訪,

他更是理都不理,

用死一般的沉默把人晾在院子裡。

關係極好的老友山濤,

請他接替自己的職務,

他氣憤填膺地挑明立場:

“您如果想與我共登仕途,一起歡樂,其實是在逼我發瘋,我想您對我沒有深仇大恨,不會這麼做吧”

看,一生和官場勢不兩立的嵇康,

雖然和哥哥關係不錯,

但明顯和哥哥不是一條道上的。

(四)

即便在古代,

嵇康也是一個妥妥的怪人,

身為官二代、富二代,

他的愛好清新脫俗,

跟身份地位完全不相稱——打鐵,

而且經常會一個月裡有十五天不洗頭也不洗澡。

反觀現實生活,

願意接納孩子與眾不同的父母並不多見,隨大流、不做另類,

是很多父母教育孩子的守則。

爸爸媽媽總會擔心,

如果孩子與眾不同,

會不合群,會感到孤獨,

所以一旦孩子有“異於常人”的表現,

就想著去糾正,去改變。

顯然,嵇康之母對孩子沒有太多小節上的要求。

她知道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

都有不同的性格特點和個人喜好,

無論是熱衷做官的大兒子嵇喜,

或是喜歡打鐵彈琴的的小兒子嵇康,

這些都是孩子們自己的天性與選擇,

她全力支持他們。

當然,她在隨著孩子的天性,

讓他們自由成長的同時,

並沒有對孩子的學習疏於管理。

嵇康精通書畫、吟詩作賦,

他的彈琴水準自然是不用多說,

算是當時古琴演奏界的“郎朗”,

我們想想“郎朗之父”的嚴厲,

就不難想象嵇康之母對孩子的要求。

(五)

嵇康放蕩不羈的背後,

藏有一顆柔軟的心。

他結交了一大批,

和他一樣怪的盆友,比如:

幫助老婆看帥哥的山濤、

遇到看不慣的人就翻白眼的阮籍、

出去玩時總讓隨從背一把鐵鍬的劉伶、

用竹竿撐著大褲衩晾在院子裡的阮咸,

等等……

親愛的媽媽,若你喜歡怪人,其實我很美

老實說,在嵇康身上,

我們看不到所謂單親家庭孩子的通病,諸如缺愛、叛逆、自卑和孤僻。

好啦,是有那麼點點叛逆,

但這種叛逆,

其實是為了捍衛自己的信念。

他善良溫厚、興趣廣泛、為人正直。

活脫脫的陽光青年一枚。

他會拿著酒彈著琴,

去參加好友阮籍母親的葬禮,

即便外人看來於禮不合,

卻是他送別好友母親最崇高的儀式。

他在臨死前最放不下的是親人,

《與山巨源絕交書》裡,

他的悲痛無助溢於字裡行間:

“我剛死了母親和哥哥,心中悽切,女兒才十三歲,兒子才八歲,尚未成人,又體弱多病,想到這一些,真不知該說什麼。”

他願意為蒙冤的朋友搖旗吶喊,

老友呂安因弟弟呂巽作惡被冤入獄,

他不惜冒著風險為其出庭作證。

但也正是這種非黑即白的人生信條,

讓他為鍾會怨恨,

遭司馬昭痛下殺手。

落得一個留名青史,

不許人間見白頭的下場。

他教導兒子要做君子:

兒啊,你要做一個君子啊,沒有理想的人就不是人;對你侍奉的官員,要適度接觸、保持距離,別想著撈啥好處;不要勸別人喝酒,要喝自己喝……

吧啦吧啦,一堆一堆的大事小情,

嘮叨而不失禮數。

(六)

有人說:想了解一個人到底怎麼樣,

就去看他的小孩,

父母是原件,子女是複印件,

反過來又何嘗不是呢?

在那個時代,

父親是君權在家庭裡的代表,

在孩子想自然追求個體自由時鎮壓他的個性。

讓孩子把個人理想憋屈到最小值,

跟著主流走,

一句話,別瞎想,要服從。

可惜,嵇康沒經過這番訓練,

並且他有一位慈愛而非“溺愛”的母親:“母兄鞠育,有慈無威”

她用慈愛在嵇康心底種下溫暖。

“抗心希古,任其所尚”

她給予嵇康充分的自由,

從不要求他追求高官厚祿、飛黃騰達,

只要他“開心就好”。

故而嵇康熱愛生活,

打鐵又彈琴,採藥又摸魚,

並且堅守自己的原則和底線,

在大是大非面前態度明確。

不用世俗的眼光去看待,

嵇康的一生其實是非常充實的,

他在自己的世界裡悠然自得,

發現生活本味,找到價值歸宿。

毋庸置疑,嵇康母親的育兒之道,

是遵從嵇康天性的,

也是正確且成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