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进驻,黔货输出!广州扶贫干部“扎根”贵州贫困县

产业进驻,黔货输出!广州扶贫干部“扎根”贵州贫困县

引导151家企业到毕节、黔南投资,完成投资额达33.95亿元,直接带动就业7830人,带动2万多人脱贫……自2016年广州对口帮扶贵州毕节市与黔南州以来,涌现出一项项喜人的成果。

产业进驻,黔货输出!广州扶贫干部“扎根”贵州贫困县

这一切,都与广州坚持产业扶贫等多重举措密切相关,更离不开一群从广州各区奔赴贵州贫困地区兢业工作的扶贫干部。近日,记者前往贵州都匀市、罗甸县等地,实地了解广州对黔南州的产业帮扶以及合作进展情况,聆听扶贫干部讲述那些艰辛又温情的帮扶故事。

引进来:进驻高新科技项目

“远处就是第一期工厂的开发用地,约172亩,别看现在只竖起主体钢梁,到了9月上旬3个车间的流水线都可以启动。”位于黔南州都匀经济开发区黔南·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内,数台起吊机和钩机正加紧施工,一个名为石塑工业旅游特色小镇的建设项目已现雏形。

负责该项目的贵州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家俊介绍,“石塑”项目由广州开发区“牵线搭桥”,广州一家高新技术企业进驻,以设备与技术帮扶,都匀则提供场地和资源,生产以石头为主要原材料的“石塑”制品。

“一期建设完成后,一年的达产产量达21万吨,产值约19.5亿元,解决就业近2000人,估计三期建设完成后,可解决就业人数上万人。”孙家俊笑言。

据公开数据显示,在产业帮扶方面,广州积极推动黔南州发展特色农业、引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新科技项目,自2017年以来,广州共引导151家企业到毕节、黔南投资,实际完成投资额33.95亿元,直接带动就业7830人,带动2万多人脱贫 。

走出去:多种手段助“黔货出山”

“罗甸火龙果在全国有知名度,而新推出的哈密瓜有特别口感,但如果没有县政府的大力推广,一样会遭遇滞销。”在罗甸县城西工业园区内,贵州某公司种植基地负责人廖勇在逐一查看低温储存室中哈密瓜的情况。

廖勇说,哈密瓜种植项目在2016年进驻,是继火龙果自2013年在罗甸县大规模种植后的新尝试。不过,因罗甸火龙果一度十分畅销,其他县“跟风”种植,导致产量过多,滞销严重。如今,尽管火龙果产量仍居高不下,但廖勇的忧虑却大大减少,这都源于县政府来了一群扶贫干部,他们群策群力,不断尝试产品推广新举措,助力“黔货出山”。来自广州越秀区北京街道办事处的副调研员谭志明也是其中一员。

针对火龙果产量过多,易出现滞销的情况,谭志明推动延长产业链,如开发火龙果花茶、酵素、多糖提炼等新产品;其次,着手组织开发电商平台,寻求参与博览会、花市、旅游景点等农特产品展示机会,利用多种途径推销罗甸特色农产品。

据公开数据显示,2017年广州各级政府积极推动“黔货出山”,广州市场销售产自毕节、黔南州的绿色优质农产品达23.14万吨,价值8.94亿元。

稳扎根:医教“双管齐下”

“罗甸县的扶贫工作,力量上依靠当地政府、干部群众和作为‘后盾’的广州,形式上还需扶‘志’和‘智’。”谭志明解释,广州越秀区对口帮扶罗甸县,而前者的教育和医疗资源较丰富,正好弥补后者的“短板”。

他介绍,在教育方面,更多教学楼被纳入规划建设,两地教育合作也稳步推进,致力于培养出积极向上、有志气的青少年。如越秀区的部分中学已派出经验丰富的英语、化学和物理教师前往罗甸一中任教,每学年轮换一批教师,三年为一个周期,带来前沿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东川路小学也派出一名副校长到罗甸县第一小学挂职半年。

医疗方面,谭志明坦言当地医疗力量较薄弱,尤其缺乏儿科和妇科的医疗人才,对此,他积极推动越秀区的医疗机构和人才,到当地进行内外科的示范教学,并每年开展义诊活动。

“义诊活动还没开始,当地群众早已排队等候,且不断有新的群众参与进来,常常无法判断队尾在哪里。”谭志明说。

产业进驻,黔货输出!广州扶贫干部“扎根”贵州贫困县

审校:付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