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你的鼓励与安慰无效?

我常常询问家长,孩子几岁听得懂道理?

为何你的鼓励与安慰无效?

孩子上幼小的阶段,通过感官探索认识这个世界,父母常常对着孩子战教,或者带着情绪对孩子说话,孩子的感官便无法完整发展。

比如一个二年级的孩子,老师教孩子写作文时,并未让孩子透过程序,引导孩子感受风的和畅,感受阳光的美丽,甚至并未开启孩子的觉知意识,便让孩子运用概念,使用成语“风和日丽”。我常见一个孩子,从二年级开始写风和日丽,却感觉不到文章中有体验性,一直写到中学了,仍然一提笔就写“风和日丽”,成为一种反射动作。

孩子美好的感官未被发展,便被概念先绑架了。

另外,被父母的道理、训斥、压制的情况下,孩子的情绪室闷在心中,而衍生出不专注,同时也累积大量的伤痛。我在大量的个案中发现,只要注重情感的互动,孩子就有健康的转变。情感表达的方式,来自童年接受的教育,当孩子感受到委屈、难过、挫折、生气的情绪,父母并未容许孩子纤解,只是让孩子转移注意力,或者以打骂、羞辱、恐吓、瞒骗的方式,杜绝孩子表达,孩子的内在便会理藏伤痛。

这些对待孩子情感的方式,已经成为一种习惯,甚至成为整个国家、民族、人类的常态。人们将此种应对方式,视为理所当然,谈论教育现象也未重部。而是很肤成的、表象的、概念化的讲述这些问题,如此将很难推动整体教育的进步。

比如阿明就深为这种问题所困,却毫无觉察,也就毫无准确的方法应对了。

阿明经常向我抱怨儿子的脾气不好,动不动就发火,问我该如何是好。

孩子的情绪问题,与家庭教育密切相关。若要让孩子拥有较好的情绪管理能力,情绪稳定而非浮躁不安,大人就要懂得善待孩子的情绪,允许孩子拥有情绪,而非讨好、顺应或压制孩子的意志。

大人首先需觉知自己的情绪,并且懂得梳理自己的情绪,才能引导孩子的情绪逐渐成熟。

我跟阿明探讨,是不是他们太宠孩子呢?阿明挥一挥手果断地否认:“我和老婆从来不宠小孩。”

宠孩子的意思,就是一味顺从孩子的意志。当孩子日渐成长,遇到渴望的事或物,父母又无法满足期待,孩子情绪反应会很大。

我经常看见父母惯着孩子,父母总是说:“没办法呀!”

若是父母一味宠孩子,那便是“爱之适足以害之”,苦果只好让父母承担。

去年秋天的一个午后,断断续续的哭声随着秋风从巷子里传来:“我不要…….我不要!我要哭了……我要哭!.….

孩子哭哭闹闹相当常见,我感到好奇的是,孩子想哭就哭吧,为何声晰力竭地宣告:“我要哭”呢?仿佛用哭泣来绑架大人。

我探头朝楼下看,看见邻居老奶奶蹲着身子,像个仆人一般哄孩子:“好了!好了!宝贝。别哭、别哭!奶奶明天买给你好不好………

岂不知,父母希望孩子不要哭,以条件换取他的情绪,孩子易学得以情绪要扶父母。比如餐厅的服务员拿糖果给哭闹的孩子,要他们安静不哭闹,往往能暂时安抚孩子的情绪。若是父母也如法炮制,用糖哄孩子不要哭闹。那么当孩子想要吃糖而要不到糖吃的时候,孩子显然会以激烈的情绪回馈。

阿明否认宠孩子。

为何你的鼓励与安慰无效?

嗨子的情绪管理不佳,反应激烈,或者呈现极端反应,除了孩子受宠以父母的牌气可能也不好。

阿阴又挥挥手说:“我们夫妻的牌气好得很!不会乱发脾气。”

我想,那么孩子会为了什么事情而发脾气呢?我让阿明举个例子给我听。

园明一边摇头一边叹息,他说儿子动不动就发牌气,已成了家常便饭,例子不胜枚举。他说起了前天晚上的状况:五年级的儿子方方蹲在客厅玩小汽车,阿明提醒儿子等一下要去写作业。

方方当时还很乖巧地答应了。半小时过去了,阿明再次回到客厅,看见方方还在玩玩具,便手叉着腰对

儿子说:“都几点了?还不去写作业!只知道在那里玩!”

方方的情绪瞬间爆发了,激动地站起来,对着阿明吼:“你真烦人!每次都这样!”

方方将玩具甩在一旁,生气地踩着楼梯,回到房间狠狠将门甩上。

阿明重新说起这件事,情绪非常激动:“你看看这孩子的脾气,怎么会这么坏呢!”

我听出引发方方生气的关键,方方本来在玩游戏,被阿明指责的语气激怒了情绪。

我问阿明:“是你先生气的吧!”

同明说:“没有吧?我没有生气呀!”

“你一点儿都没生气吗?”

“对呀!我没有生气!”

当我静静地看着阿明,阿明才缓缓地说:“当时我真是被他气死了!”

方方的坏牌气,怎么来的呢?

当阿明手又着腰对方方说“都几点了,还在那里玩?”这句话时,已经带着惯怒的情绪。阿明以愤怒的语气压制方方,方方只是以更愤怒的表达回应了而已!这是方方从父亲身上学习的方法。

很多父母跟阿明一样,生了气而不自知。可是有的家长在明白自己的情绪后,沮丧地对我坦言,他们改不掉自己发火的习惯。若是大人改不掉,那这个问题就很难解了,因为孩子也很难改变,那首先改变呢?我的答案:当然是父母要先改变。

身为父亲的阿明,从小所受的教养就是“不应该生气”,如今却而生到吧

经生气而不自知。当阿明以生气的态度和孩子互动,孩子又怎么会用健康的态度来回应呢?

大人除了无法觉知情绪之外,也常常压抑孩子的情绪,造成了孩子浮燥的内在。

比如孩子生气了,跟孩子说:“不准生气!

孩子难过地哭了,跟孩子说:“好了!别哭了!”“不要再难过了。

最典型的就是当孩子害怕、紧张时,父母常常用安慰的方式来回应。

当孩子告诉父母:“明天要去演讲,我觉得好害怕!”

我常常听见父母跟孩子说:“你不要害怕。把台下的人当西瓜。

当孩子紧张了,人们常跟孩子说:“你不要紧张!真的不要紧张。

当孩子有压力了,父母最常安慰孩子:“你真的不要有压力!

我也常常听见父母或老师鼓励孩子:“你一定没问题的!

试问这样的方式,有助于孩子解决问题吗?还是让孩子衍生更多复杂的情

堵呢?因为孩子一旦做不到,便可能对自己生气,情绪堆积在内心无法排解。

为何你的鼓励与安慰无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