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應對「大數據殺熟」?這波操作你要會

近期網絡上很多用戶都反映了自己遭遇“殺熟”的經歷,同樣的商品或服務,老客戶看到的價格反而比新客戶要貴出許多。

此前,一眾媒體攻擊電信運營商對新客戶優惠良多,但老客戶卻往往連優惠套餐都改不了,結果,電信運營商只能從善如流進行了“改正”。但是,後來人們發現,機票、酒店、電影、電商、出行等各個平臺都沒什麼兩樣,只不過殺熟的方式“各有千秋”而已。

明明是明碼標價卻能暗度陳倉,消費者只能大嘆防不勝防。

如何應對“大數據殺熟”?這波操作你要會

從年初支付寶個性化年度賬單引發的大數據信任危機,再到“大數據殺熟”的各種案例,大數據時代,普通消費者的弱勢處境暴露無遺。儘管互聯網從誕生之際,就被冠以“透明”美譽,但今天看來,這份透明是非對稱的。

通過網絡平臺預訂酒店,老用戶的價格比新用戶的貴,因為用戶的身份特徵與行為模式被平臺“摸透了”,商家就利用所掌握的重要信息進行“差異化”定價,這就體現了“殺熟”。

一般來講,拉一個新客戶比留住一個老客戶要付出數倍的成本,而且老客戶對外的推薦更是企業可以持續健康發展的源泉。不過,熟客一旦變得徹底信賴產品,那麼,商家也就有機可乘了。

這也是為什麼商家通常選擇殺熟而不是殺生的原因。

熟客往往自以為跟商家越熟就會得到更好的服務和更優惠的價格,而熟客的行為軌跡也相對固化,不會“貨比三家”。總之,相對於生客,熟客對價格沒有那麼敏感,所以,商家自然就挑熟客下手了。

如何應對“大數據殺熟”?這波操作你要會

殺熟這種做法似乎有點不地道,甚至還有“乘人之危”的嫌疑,也難怪許多互聯網企業都極力否認殺熟行為。

從商家看來,大數據意義上的消費者“生熟”之分可能只取決於對於顧客信息的掌握程度。相對於“生客”而言,商家掌握了“熟客”更多的有效信息。但消費者們則不會這麼認為,殺熟就意味著對熟人之間信任的欺騙和背叛。

當消費者一旦對商家產生負面印象,即使商家擁有了更好的技術,但這種欺騙的形象是無法挽回的。長此以往,商家商譽和顧客忠誠度必然受損。

如何應對“大數據殺熟”?這波操作你要會

作為消費者,大家要如何避免被殺熟呢?

首先,大家需要知道,在互聯網時代,商家通過大數據對消費者的“熟悉”是難免的,而這種“熟悉”可以創造巨大價值。比如,外賣平臺將顧客的消費、遞送地址等信息也能完整留存下來,利用這些信息來提高和改進服務質量等。

然後,只要做到,儘量把自己偽裝成非熟客;貨比三家,防止被商戶隱藏信息;切勿輕易被商戶鎖定、被套牢。基本就不會存在問題了。

對企業來說,應遵守定價底線,保證用戶的知情權,不進行價格欺詐,不落井下石,不乘人之危。這是企業應有的社會責任。

一旦消費者發現上當受騙,長此以往,再大的企業脫離群眾基礎也只有關門,靠自己嘴硬的服務都是沒有用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