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殺熟”,你中招了嗎?

最近一段時間,有媒體報道某網友經常通過某旅行服務網站訂酒店,價格一般在380元-400元,但一次使用朋友的賬號預定時,發現只需300元,而這個朋友使用該網站的頻率很低。“大數據殺熟”隨之成為網友熱議的話題。

所謂“大數據殺熟”,指的是同樣的商品或者服務,老客戶看到的價格比新客戶要貴的現象。網友們也紛紛曬出自己使用互聯網平臺被“殺熟”的經歷,包括旅遊、電影、電商、出行等各種功能性應用。

大数据“杀熟”,你中招了吗?

從經濟學上來說“大數據殺熟”屬於典型的價格歧視中的一種類型,即根據客戶消費的次數進行定價,其他類型還有根據不同時間、地域、數量,以及客戶不同年齡、性別、購買力等進行差異定價。針對近期網友反映的“大數據殺熟”問題,北京市消協展開了調查。

大数据“杀熟”,你中招了吗?

在主觀問卷調查方面顯示,88.32%的被調查者認為“大數據殺熟”現象普遍或很普遍,有56.92%的被調查者表示有過被“大數據殺熟”的經歷。同時,被調查者認為網購平臺、在線旅遊和網約車等消費“大數據殺熟”問題最多,在線旅遊高居榜首。但遺憾的是,由於“大數據殺熟”具有隱蔽性,消費者若要進行維權往往難以舉證,維權困難。

大数据“杀熟”,你中招了吗?

以旅行網站為代表的一些APP對消協作出了回應,巧的是,各家在線旅遊APP(含網站)在都否認存在“大數據殺熟”行為,用戶所遇到的價格變動系優惠活動導致,對所有用戶報價均一致。

有關學者認為,當消費者消費者遭遇大數據“殺熟”問題並向有關部門投訴後,舉證者應為經營者。經營者應當提供同時段至少10個新老用戶的價格數據給有關部門比對,以此來檢驗其是否存在大數據“殺熟”的問題。

同時,有關部門應該加強監管力度,嚴懲大數據“殺熟”這樣的損害消費者公平交易權的行為,建立誠信激勵和失信黑名單制度,確保市場交易的公平公正。

大数据“杀熟”,你中招了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