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的莊子,惠施,公孫龍等都展現了很高的思辨水平,但為何我感覺中國哲學沒有朝思辨這個方向很好地發展?

馬鵬堃


中國古代哲學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合一,像莊周夢蝶一般,不知蝴蝶是己身,還是己身是蝴蝶。最終達到一種,物我兩忘,萬物齊一的境界。而西方的哲學主客體之間有明顯的劃分。比如說我們從西方傳入的一句話叫:我愛你。這裡面我和你就代表著主客體之分。而根據中國哲學的觀點來看,主客體必然要融為一體,才符合我們的哲學觀念。所以古代的中國人是絕對不會說我愛你的。而春秋時吳王寫給妻子的那句: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相比古代西方人也不甚明瞭。


唐吉賀德


瀅月齋,以女性視角解讀古今文化,為你詮釋不一樣的世界。

中國的哲學為什麼沒有朝思辨的方向發展呢?客觀上來看,中國古代的哲學並不是完全沒有向思辨的方向發展,但始終不是主流,究其原因,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因為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並不需要這種思辨思想;二是因為中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思想壓制所致;三是因為中國人的實用主義觀念所致。

一、思辨思想的出現,並不完全春秋戰國時期的實際需求

莊子、惠施、公孫龍等人所生活的時代,是春秋戰國時期。這一時期,中國正處於大變革時期,周天子雖然還是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但齊國、燕國、楚國、秦國等諸侯國實力遠勝於周天子,此後更是紛紛稱王,與周王室平起平坐,周天子早已被他們架空,成了一個傀儡。

在春秋戰國的大爭之世下,如果哪個國家的綜合國力不夠強大,這個國家的地位就會立即下降,春秋時期首先稱霸的齊國和戰國時期首先崛起的魏國就是如此。

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每一個諸侯國的國君最希望的就是努力增強本國的國力。因此,可以直接提升國力的法家、兵家受到君王們最推崇的思想,而不能直接提升國力的儒家、道家、名家、陰陽家、墨家等學派就沒有得到重視。君王們忽視的這部分思想,正是中國古代的思辨思想的源泉。

二、中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思想,壓制了中國的思辨思想

秦始皇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封建王朝後,就一直以法家思想為統治基礎,因此秦朝的統治相對更為嚴苛,再趕上秦二世這種昏君,秦朝的滅亡也就成了必然。劉邦建立漢朝之後,在蕭何等人的建議下,他開始吸取秦朝的教訓,將儒家、道家和法家思想相結合,形成了黃老思想,漢高祖劉邦、呂后、漢文帝劉恆、漢景帝劉啟等人遵照這種思想,與民修養生息。

而到了漢武帝時期,漢朝的國力大幅增強,為了實現驅逐匈奴、為漢朝立威的目的,他急需一種更為積極的統治思想。因此他採用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並逐漸開始以儒家經典來考核人才,但實際上還是以法家為統治思想核心。

究其根本,秦漢時期的皇帝們所採用的統治思想還是以儒家和法家為主,只是其表現方式差距很大而已。秦漢時期建立的封建帝王思想,奠定了中國封建王朝的統治思想基礎,後世的帝王雖然表面上實行的是不同的政策,但其核心依然是法家和儒家,雖然也有一些道家的思想融入其中,但也只是一個表面上的框架而已,並沒有完全融入其中。

此外,由於董仲舒所倡導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封建政權又極力推崇儒家和法家文化,因此像道家、名家、墨家、陰陽家等沒有被封建統治階級所接納的思想也就逐漸被壓制。而在封建皇權逐漸加強的社會背景下,這種現象越發突出。當讀書人在封建統治者的巨大壓力之下,只會對儒家經典死記硬背,腦子裡只有治國和效忠君王時,又怎麼會產生思辨呢?

三、中國人的實用主義觀念,限制了哲學思辨的進一步發展

中國哲學之所以沒有向思辨的方向發展,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中國人的思想更為實用主義。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農耕文明國家,古時候人們如果想活下去,最先想到的往往不會是如何去做哲學,而是希望知道何時會下雨、天氣何時變冷等與現實關聯更為密切的問題。

正是受到農耕文明的影響,中國人的思維更為腳踏實地,因此在中國古代,最為實際的天文曆法、文字、車輪等會更受重視。因此在中國的哲學思想中,通常也帶有很強的實用主義觀念。每一種新哲學思想的誕生,往往意味著一次社會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經濟的迅速騰飛。

作為一種哲學概念,思辨水平的高低的確很重要。但對於社會實踐來說,思辨水平的高低並不會直接影響整個社會經濟發展和生產力水平高低。因此對於實用主義至上的中國人來講,思辨水平的高低與現實生活關聯不大,因此並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再加上封建統治思想的禁錮,中國的哲學思想就沒有古希臘那樣,繼續向思辨的方向發展。

回答完畢,請採納。


瀅月齋


中國人看待世界的方式,不是以思辨為中心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