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殺熟”,吃相有多難看?

“大數據殺熟”,可以說是近來最火的一個網絡詞語。它的意思是指同樣的商品或服務,老客戶看到的價格反而比新客戶要貴出許多,實質就是互聯網廠商利用用戶數據,對老用戶實行價格歧視,“專宰熟客”的一種手段。據網友曝光,“殺熟”現象普遍存在於預定機票酒店、打車出行等手機APP上,以旅行中通過OTA平臺預訂酒店為例,大部分可能都遭受過“殺熟”,在預訂中每花100元還要支付20~30元的佣金給在線預訂平臺,剩下的才是真正給到提供核心服務的酒店、民宿等住宿供應商的費用。

互聯網“殺熟”,吃相有多難看?

由於技術和信息不對稱,殺熟現象越來越多,本質上也是一種營銷策略。再加上國內互聯網行業一貫的“狼性精神”,頂風作案,甚至“就是殺熟了怎麼地?寧可被輿論批評,寧可行政處罰也不放過熟客”,向公眾公開叫板的行為也會增加,可以理解為電商針對消費者的“立法”。

一些技術積累較多的公司,會利用大數據分析你的社交圈,並儘量保證你從朋友那裡看到的,和你顯示的是一個價位。例如如果你的朋友LBS定位和你相近,並且也在搜索相同的產品,那麼會根據權重,自動顯示相同的價格。

互聯網“殺熟”,吃相有多難看?

此外,AI會自動判斷消費者的反偵察動機。例如某打車軟件,一旦發現消費者某一天“故意”偏離“最高頻打車點”,就會自動應用特殊處理,保證價格不會下降;再比如一旦發現消費者再某個時間段內的查詢頻率在一定的範圍內(5分鐘內出現第3次及以上),或者有“退出登陸再查詢”的情形,即可判定消費者在測試是否存在價格歧視,系統會在“合理的時間段”內保持價格不變;最常見的情形則是“數字化串通”,如果AI發現消費者不信任網站的結果,而去打電話或者現場預定,系統會趕在消費者前面,“緊急通知”前臺或接線員給這個消費者一個“合理”的價位,當然前臺也要有眼色靈活處理;另一個是跨平臺對接,例如你在某鮮生上覺得價格很貴,那麼某貓超市、某寶上也會自動推薦相同的價格。

互聯網“殺熟”,吃相有多難看?

而當區塊鏈時代來臨,在線旅行服務預訂領域也出現了更好的去中心化預訂解決方案。

網站:幣今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