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兒童精神病學家陶國泰教授逝世,星兒家庭之路該如何緩解?

2018年4月25日19時36分,我國兒童精神醫學之父、孤獨症研究第一人、一生為孤獨症康復事業鞠躬盡瘁的南京腦科醫院陶國泰教授仙逝,享年102歲。

著名兒童精神病學家陶國泰教授逝世,星兒家庭之路該如何緩解?

陶國泰教授生前照

陶國泰教授是中國兒童精神衛生事業的創始人和帶路人,為中國兒童精神衛生及孤獨症事業作出了傑出貢獻。驚聞陶國泰教授的仙逝,我們在震驚之餘,深感萬分悲慟!也表達對陶國泰教授的深切哀思與祝福。

據南京腦科醫院陶國泰教授治喪小組發佈僕告:定於2018年4月29日(星期日)上午9時在南京市殯儀館(雨花臺區大周路206號)二樓德福廳舉行追思告別儀式。

陶國泰先生生平

陶國泰教授於1916年5月出生於江蘇無錫,1980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主任醫師,教授,1990年首批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陶國泰教授1941年畢業於中央大學醫學院醫療系,隨後去華西協合大學(今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神經精神科任教,1945年晉升為甲級講師。1947年協助程玉麐教授創建南京精神病防治院。1948年獲WHO獎學金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精神醫學研究所攻讀兒童精神醫學

1949年10月,他懷著一顆赤子之心毅然回國,投身到祖國的兒童精神衛生事業,成為我國兒童精神衛生事業的創始人和帶路人。1950年參加抗美援朝,1952年擔任南京第五批醫療隊總隊長,並榮立瀋陽軍區二等功。

陶國泰教授在國內率先進行精神疾病流行病學調查。1953年由他起草的我國第一個“中國精神疾病分類”(草案),經全國精神衛生工作會議討論通過,在全國試行,為我國精神病防治事業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1960年參與編寫了我國第一本精神病學教科書《精神病學》,為我國精神病學教學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1981年12月被任命為南京神經精神病防治院院長,1984年6月創立了我國第一所兒童心理衛生研究中心,並出任首任所長。1986年南京兒童心理衛生研究中心被世界衛生組織任命為“WHO兒童心理衛生科研與培訓合作中心”,陶國泰教授擔任中心主任。1988年,南京兒童心理衛生研究中心被國家衛生部指定為“中國兒童心理衛生指導中心”,陶國泰教授擔任中心主任。同時他還歷任WHO精神衛生專家諮詢團成員、國際孤獨症評論和國內多家雜誌的顧問、南京大學醫學院顧問、南京神經精神病防治院名譽院長等職務。

為孤獨症事業奉獻一生

著名兒童精神病學家陶國泰教授逝世,星兒家庭之路該如何緩解?

從事兒童心理衛生研究是陶國泰教授一生的追求,特別在孤獨症、兒童多動症診斷方面有著獨特的見解和很深的造詣。1982年,陶國泰教授首次在中國大陸報告孤獨症病例。發表了我國第一篇兒童孤獨症論文,提出了我國兒童孤獨症防治原則,並最早在國內開展了兒童孤獨症的康復研究。與WHO合作完成《中國兒童社會發育情況調查》《中國兒童智力低下預防》等多項科研項目;開展了多項中國兒童心理衛生研究,在國內外發表了《中國嬰兒孤獨症》《中國兒童心理衛生問題》等近百篇兒童心理衛生研究論著,為我國精神病學特別是兒童心理衛生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注重國內外學術交流,為全國培養了大量兒童精神衛生專業人才,被譽為“中國兒童精神醫學之父”。

陶國泰教授從醫七十餘載,碩果累累,在國內外享有盛譽。1990年獲得韋恩州立大學費爾勞恩中心嘉獎;同年5月,美國密執安州精神衛生部和密執安青少年討論會授予他榮譽獎,表彰他對中國以及世界少年兒童心理衛生的卓越貢獻;1993年獲得美國自傳研究所編委會頒發的二十五年成就獎;1996年論文《兒童孤獨症》獲第三屆全國優秀科普作品三等獎;同年9月,獲得全國婦聯、國家教委頒發的全國家庭教育工作園丁獎以及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頒發的“國際卓越領導人”獎;同年12月,獲衛生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997年榮獲健康報社頒發的優秀科普作者稱號;1999年9月由他主編的《兒童少年精神醫學》獲全國優秀圖書三等獎。

2000年美國紐約科學院授予陶國泰教授“活躍會員”稱號;2005年獲國際兒童與青少年精神病學及相關專業協會特殊貢獻獎IACAPAP獎章(中國是唯一受獎國家);2006年獲全國精神衛生交流協作組(會)頒發的《為我國精神衛生事業做出的卓越貢獻》榮譽證書。

2010年獲中華醫學會“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終身成就獎”;2011年獲得中國醫師協會精神科醫師分會頒發的“傑出精神科醫師獎”;同年6月榮獲江蘇省醫師協會頒發的“終身榮譽獎”。

中國孤獨症發展現狀

自閉症的發病率近年來在全世界範圍內呈現快速增長趨勢。2009年12月美國疾病控制中心發佈的數字是自閉症及自閉症譜系障礙與正常人的比例為1:110,大約每70個男孩中即有一個障礙者。近20年來,美國的發病率增長了600%。按照這個比例,中國自閉症的發病人數數字驚人。但是,由於篩查診斷的落後,目前中國尚無一個準確的統計數字。

2001年中國曾對0—6歲的兒童進行一次抽樣調查,當時的數據為自閉症兒童僅為十幾萬人。但是由於時間過去了八九年,而且當時只對部分0—6歲兒童進行了抽查,侷限於當時診斷水平與手段,這個數據現在早已不足為憑。

據2016年12月發佈的《中國自閉症教育康復行業發展狀況報告Ⅱ》中數據顯示,我國現有自閉症人數超過1000萬,並以每年十幾萬的速度遞增,其中14歲以上人群約為800萬。

由於自閉症在中國被認識得較晚,所以目前在各類殘疾人中屬於權利保障缺失最嚴重的人群。首先是早期篩查與早期診斷嚴重不足,致使大量自閉症兒童喪失了寶貴的最佳干預期。其次是學前教育以民間機構為主,良莠不齊的訓練方法和高昂的訓練費用為殘疾兒童及家庭帶來了種種困惑和困難;三是學齡期教育舉步維艱,跟隨正常中小學隨班就讀的兒童成為“隨班混讀”,根本沒有針對性的有效訓練;四是勞動就業和成年託養基本仍是空白,就連各省為精神殘疾人專門設立的工療站和庇護性工廠都不能接受自閉症人士;五是財產的託管已成為成年自閉症人士及家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在中國自閉症服務事業中,家長是一個作用相當特殊的群體。由於迄今為止在全世界氛圍內自閉症仍然是“病因不明,無藥可醫”,家長不僅成為患兒的主要照顧者,也成為壓力的主要承擔著。家長的精神和心理承受著嚴峻的考驗。

家庭支持是自閉症服務方面一個永久性的課題。自閉症康復訓練應以孩子為本、以家庭為中心,在對患兒訓練的同時,也向家長傳播有關知識。利用家庭資源、社區資源,配合專業機構,開展行為干預、自理能力、社會功能訓練等是目前自閉症家庭教育和治療的重要策略。

一般說來,自閉症患兒的預後好壞與早期開展干預時間、病程、早期言語發育情況、認知功能(智商)、是否伴有其他疾病、干預方法及持續時間等多種因素有關。如果能發現早期症狀,進行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無疑會對預後產生積極而有效的影響。

研究和實踐表明,大部分預後較好的孩子,家長的作用非常關鍵,其家長都有一些共同特徵:團結一致、理念科學、持之以恆、心態積極。

【本文系頭條號孤獨症網。頭條號:孤獨症網。國內最權威的自閉症(孤獨症)譜系及腦癱、智力殘疾等特殊群體服務平臺。發佈最新最全的自閉症資訊及康復訓練技巧,為星兒成長,我們一直在努力。本文為孤獨症網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