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七夕”工艺

建国前,禺南一带普遍流传拜“七夕”的习俗。较为突出的有石基、化龙、新造等地区。其实是通过摆(拜)“七夕”活动来表现女儿们的灵巧手艺,有如一年一度的女子民间工艺展览。如南村镇梅山村的“七夕”制品纸通、木通公仔就享有盛誉。它是用纸通或木通做原材料。经过雕、剪、贴、缀等工艺,制作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和动物,如“穆桂英挂帅”、“狮子舞”等。

1956年,“狮子舞”(纸通)入选省举办的民间工艺展览。获得优秀奖。

70年代后期以来,石基凌边的拜“七夕”活动非常活跃。每年都摆“七夕”。她们的“七夕”工艺颇有禺南“七夕”工艺特点。展品包括三种类型:一是各种灯饰,有彩纸的、绢绣的、谷秧围砌的、吊的、挂的、摆的各种型色;二是人物造型,依据古典故事塑造盈尺的人物,如“西厢记”、“杨门女将”等。宛如一座座小台;三是针绣工艺品。如刺绣巾帕、花鞋、荷包,以及纸花、腊果之类仿生工艺。拜“七夕”活动有浓厚的乡土特色,连年举办均热闹非常,别有一番景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