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中县院五方面提升社区矫正监督实效

今年以来,榆中县院把社区矫正监督作为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切入点来抓,从“现场交接监督制度化、人员动态监管信息化、工作台账检查全程化、实地巡视考察常态化、学习教育培训规范化”五个方面完善工作措施,不断提升社区矫正工作实效。

榆中县院五方面提升社区矫正监督实效

为防止在社区矫正对象交接环节出现漏管、脱管现象,该院建立健全矫正对象交接环节现场监督制度,派员督促相关部门落实矫正对象“五到场”交接制度,即:县社区矫正监管中心工作人员到场、乡镇(街道)司法所工作人员到场、村(社区)干部到场、入矫人员到场、入矫人员家属到场,确保法律文书移交与入矫人员交接同步进行、检察监督与社区矫正执行管理同时启动。上半年来,共参加入矫现场移交10余次,监督移交人员80多人次,口头纠正不规范移交行为4次。

该院注重与司法机关的沟通配合,在形成法律监督联动上下功夫,采取强化协作配合机制,通过座谈会、推进会、重大情况通报等多种形式,与社区矫正部门定期互相通报工作情况,及时就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沟通联系和协商解决,实现信息共享,该院与县司法局、移动部门积极协调,借助信息化监管手段,将社区矫正人员全部纳入到GPS手机监管系统,确保能实时掌握社区矫正人员活动情况。在日常检查中,通过在系统中查询回放其活动轨迹,准确掌握全县300多名社区矫正人员的具体位置和活动情况,发现并纠正社区矫正人员不按规定请假擅自外出的现象3起。

该院把对社区矫正对象入矫、执行、解矫全程工作台账的检查作为重点来抓,主要查入矫时法律文书、入矫人员信息、责任书、帮教协议等是否准确;执行管理中工作台账、社工台账、日常奖惩材料、集中教育材料等是否全面;解矫时解矫人员清单、解矫通知、执行档案、书面鉴定等是否规范,确保各个环节台账档案的合法性、完整性和规范性。上半年来,通过定期检查和随机检查,发现脱管2人,执行管理中无个人总结及书面鉴定意见、活动记录不准确等不规范情况10余次,针对部分社区矫正工作人员配备保障不到位;社区矫正服刑人员有脱管现象;社区矫正档案填写不完善;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履职过程中责任不明确、履职不当等问题,向司法机关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2份、检察建议4份,均被采纳并纠正。

该院定期会同县司法局对乡镇司法所社区矫正情况进行实地巡视检察,通过检查执行档案、核对名单、约谈有关人员等方式,甄别矫正对象接受社区矫正的真实情况,了解是否有违反法律以及社区矫正监管规定行为,避免漏管、脱管情况的发生。同时,以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专项检察活动为契机,清查是否有漏管罪犯,组织“三类罪犯”异地重新体检。上半年以来,该院刑事执行检察部门在银山乡、新营乡司法所实地考察时,发现两名社区矫正人员擅自外出造成脱管达4个月之久后,立即向该县司法局提出要求建议法院撤销缓刑的检察建议并被采纳,原判法院已裁定撤销缓刑执行原刑罚。

针对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的问题,上半年,该院刑事执行检察部门会同司法行政机关联合举办了3期由全县乡镇司法所长及社管委、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参加的社区矫正培训班,结合近年来发生的实际案例,以案说法进行法律知识讲座,同时以案讲纪,引导大家正确处理好法与情、法与权、法与钱的关系,时刻牢记各项规章制度和法律规定,严守法律底线,预防和减少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通过培训教育学习,有力的提高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专业化水平,进一步强化了司法行政人员抓好社区矫正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