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区块链小程序诞生啦!

区块链兄弟社区,区块链技术专业问答先行者,中国区块链技术爱好者聚集地

第一个区块链小程序诞生啦!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iAxHkqR7vtn76p9pmJ96eg

本文约2500字+,阅读(观看)需要15分钟


也许是特殊的发展时期,现在的区块链项目大都飘在空中,声称要解决的问题听起来都似懂非懂。所以,每次看到一个能解决具体问题的项目,不管这个问题多小,我都会由衷的开心。不久前把一封信保存到以太坊上,让它无法被删除,就是一例。

昨晚我都准备睡觉了,收到朋友发来的一个小程序,“小协议”,嗯,好名字。朋友还附了一句话,“这个区块链小程序很赞啊”。

第一个区块链小程序诞生啦!

我试了下小协议,越用越兴奋,睡意全无,思绪从这个小程序飘散开去,合同到底是什么?什么合同是有法律效应的?为什么法律这么规定?谁制定的法律?*******?!

我们把思绪拉回来……小协议解决的什么问题呢?在微信上怎么签一份有法律效应的协议。

小协议给出的方案非常轻巧:输入协议的标题和内容,选择是否加密存储协议内容,支付3块多的服务费,这份协议就生成了,然后微信发送给乙方,乙方同意之后,这份协议就会被写入以太坊网络,无法篡改,坚如磐石。

按小协议自己声称的:只需使用3分钟,你就能创建一份不可篡改的协议,微信唯一ID和区块链技术,保证内容真实可信,双方身份可靠。资深律师合作,随时提供电子证据保全。

保存在区块链上,协议肯定是没法改动了,但是怎么判断协议双方身份的真实性呢?小协议借了一把微信的力,在把协议内容记上以太坊的时候,同时附加了一个根据双方微信ID和会话秘钥生成的签名。

具体解释是这样,小协议会读取甲方和乙方的微信ID,这个是固定的身份标识,背后通常绑定了很多个人核心信息,安全性高,也很好验证。另外,会话秘钥是指甲方创建协议和乙方确认协议时,根据当时的时间戳,在微信系统内生成的一次记录值,这秘钥是可变的,只和本次会话挂钩。小协议把这四个数值总和起来,用md5加密,生成的签名一并写入以太坊。

验证的方法很简单,根据法律规定,可以在必要时刻找微信拿到这四个数值,重新加密算一次,如果和区块链上的内容一致,这份协议就是真的。

解释起来很复杂,但是小协议在前端的使用体验很流畅简明,你不需要自己购买以太坊去支付,直接微信支付人民币就好,小协议会自己在后台用以太坊帮你写入数据。全部过程都在微信里完成,场景也很符合,毕竟,签合同不就是一个沟通的过程嘛。

一份有法律效应的协议,除了要自身硬,不可篡改且能验明身份,还需要得到现有法律的支持,不然出了纠纷,没法找法院解决问题,这个协议的意义就不大了。国内对电子协议是有专门立法的,但是在具体执行上,还有一些领域不太认,尤其是涉及到大额交易时。

不过,法律一直是走在变化后面的,新技术总是得走在法律前面,等到大家都开始这么做了之后,立法才会跟上。

小协议现阶段可能更适合不那么正式的场合,比如朋友或者恋人之间的协议。比如我昨晚就签了这么一份协议。

第一个区块链小程序诞生啦!

小协议有了一个不错的开端,但是接下来要怎么走,还有很多问题。尝鲜是很容易的,用户会为了什么而回来呢?

最后,对我个人触动最大的一点是,之前我一直认为,区块链会大幅降低价值传递的成本,但是生活中哪来那么多价值传递和交易呢?小协议点醒了我,区块链大幅降低的,不只是价值传递的成本,更是达成协议的成本。而达成协议在生活中可是无处不在的。

那么为什么区块链应用落地这么难,到底有哪些问题?

区块链落地面临的挑战

1安全问题

安全性威胁是区块链迄今为止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其中,基于 PoW共识过程的区块链主要临的是51%攻击问题,即节点通过掌握全网超过51%的算力就有能力成功篡改和伪造区块链数据,以比特币为例,据统计中国大型矿池的算力已占全网总算力的60%以上,理论上这些矿池可以通过合作实施51%攻击,从而实现比特币的双重支付。

虽然实际系统中为掌握全网51%算力所需的成本投入远超成功实施攻击后的收益,但51%攻击的安全性威胁始终存在.基于PoS共识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51%攻击问题,但同时也引入了区块分叉时的N@S(Nothing at stake) 攻击问题,研究者已经提出通过构造同时依赖高算力和高内存的PoW共识算法来部分解决51%攻击问题,更为安全和有效的共识机制尚有待于更加深入的研究和设计。

2效率问题

区块链效率也是制约其应用的重要因素,首先,是区块膨胀问题:区块链要求系统内每个节点保存一份数据备份,这对于日益增长的海量数据存储来说是极为困难的。

以比特币为例,完全同步自创世区块至今的区块数据需要约60GB存储空间, 虽然轻量级节点可部分解决此问题,但适用于更大规模的工业级解决方案仍有待研发,其次是交易效率问题:比特币区块链目前每秒仅能处理7笔交易,这极大地限制了区块链在大多数金融系统高频交易场景中的应用(例如:VISA信用卡每秒最多可处理10000笔交易);最后是交易确认时间问题:比特币区块生成时间为10分钟,因而交易确认时间一般为10分钟,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比特币在小额交易和时间敏感交易中的应用。

3资源问题

PoW共识过程高度依赖区块链网络节点贡献的算力,这些算力主要用于解决SHA256哈希和随机数搜索,除此之外并不产生任何实际社会价值,因而一般意义上认为这些算力资源是被“浪费”掉了,同时被浪费掉的还有大量的电力资源。

4博弈问题

区块链网络作为去中心化的分布式系统,其各节点在交互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相互竞争与合作的博弈关系,这在比特币挖矿过程中尤为明显,通常来说,比特币矿池间可以通过相互合作保持各自稳定的收益。

然而,矿池可以通过称为区块截留攻击(Block withholding attacks)的方式、通过伪装为对手矿池的矿工、享受对手矿池的收益但不实际贡献完整工作量证明来攻击其他矿池,从而降低对手矿池的收益,如果矿池相互攻击,则双方获得的收益均少于不攻击对方的收益,当矿池收益函数满足特定条件时,这种攻击和竞争将会造成“囚徒困境”。

文章发布只为分享区块链技术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绝不代表区块链兄弟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