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區塊鏈小程序誕生啦!

區塊鏈兄弟社區,區塊鏈技術專業問答先行者,中國區塊鏈技術愛好者聚集地

第一個區塊鏈小程序誕生啦!

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iAxHkqR7vtn76p9pmJ96eg

本文約2500字+,閱讀(觀看)需要15分鐘


也許是特殊的發展時期,現在的區塊鏈項目大都飄在空中,聲稱要解決的問題聽起來都似懂非懂。所以,每次看到一個能解決具體問題的項目,不管這個問題多小,我都會由衷的開心。不久前把一封信保存到以太坊上,讓它無法被刪除,就是一例。

昨晚我都準備睡覺了,收到朋友發來的一個小程序,“小協議”,嗯,好名字。朋友還附了一句話,“這個區塊鏈小程序很贊啊”。

第一個區塊鏈小程序誕生啦!

我試了下小協議,越用越興奮,睡意全無,思緒從這個小程序飄散開去,合同到底是什麼?什麼合同是有法律效應的?為什麼法律這麼規定?誰制定的法律?*******?!

我們把思緒拉回來……小協議解決的什麼問題呢?在微信上怎麼籤一份有法律效應的協議。

小協議給出的方案非常輕巧:輸入協議的標題和內容,選擇是否加密存儲協議內容,支付3塊多的服務費,這份協議就生成了,然後微信發送給乙方,乙方同意之後,這份協議就會被寫入以太坊網絡,無法篡改,堅如磐石。

按小協議自己聲稱的:只需使用3分鐘,你就能創建一份不可篡改的協議,微信唯一ID和區塊鏈技術,保證內容真實可信,雙方身份可靠。資深律師合作,隨時提供電子證據保全。

保存在區塊鏈上,協議肯定是沒法改動了,但是怎麼判斷協議雙方身份的真實性呢?小協議借了一把微信的力,在把協議內容記上以太坊的時候,同時附加了一個根據雙方微信ID和會話秘鑰生成的簽名。

具體解釋是這樣,小協議會讀取甲方和乙方的微信ID,這個是固定的身份標識,背後通常綁定了很多個人核心信息,安全性高,也很好驗證。另外,會話秘鑰是指甲方創建協議和乙方確認協議時,根據當時的時間戳,在微信系統內生成的一次記錄值,這秘鑰是可變的,只和本次會話掛鉤。小協議把這四個數值總和起來,用md5加密,生成的簽名一併寫入以太坊。

驗證的方法很簡單,根據法律規定,可以在必要時刻找微信拿到這四個數值,重新加密算一次,如果和區塊鏈上的內容一致,這份協議就是真的。

解釋起來很複雜,但是小協議在前端的使用體驗很流暢簡明,你不需要自己購買以太坊去支付,直接微信支付人民幣就好,小協議會自己在後臺用以太坊幫你寫入數據。全部過程都在微信裡完成,場景也很符合,畢竟,籤合同不就是一個溝通的過程嘛。

一份有法律效應的協議,除了要自身硬,不可篡改且能驗明身份,還需要得到現有法律的支持,不然出了糾紛,沒法找法院解決問題,這個協議的意義就不大了。國內對電子協議是有專門立法的,但是在具體執行上,還有一些領域不太認,尤其是涉及到大額交易時。

不過,法律一直是走在變化後面的,新技術總是得走在法律前面,等到大家都開始這麼做了之後,立法才會跟上。

小協議現階段可能更適合不那麼正式的場合,比如朋友或者戀人之間的協議。比如我昨晚就簽了這麼一份協議。

第一個區塊鏈小程序誕生啦!

小協議有了一個不錯的開端,但是接下來要怎麼走,還有很多問題。嚐鮮是很容易的,用戶會為了什麼而回來呢?

最後,對我個人觸動最大的一點是,之前我一直認為,區塊鏈會大幅降低價值傳遞的成本,但是生活中哪來那麼多價值傳遞和交易呢?小協議點醒了我,區塊鏈大幅降低的,不只是價值傳遞的成本,更是達成協議的成本。而達成協議在生活中可是無處不在的。

那麼為什麼區塊鏈應用落地這麼難,到底有哪些問題?

區塊鏈落地面臨的挑戰

1安全問題

安全性威脅是區塊鏈迄今為止所面臨的最重要的問題,其中,基於 PoW共識過程的區塊鏈主要臨的是51%攻擊問題,即節點通過掌握全網超過51%的算力就有能力成功篡改和偽造區塊鏈數據,以比特幣為例,據統計中國大型礦池的算力已佔全網總算力的60%以上,理論上這些礦池可以通過合作實施51%攻擊,從而實現比特幣的雙重支付。

雖然實際系統中為掌握全網51%算力所需的成本投入遠超成功實施攻擊後的收益,但51%攻擊的安全性威脅始終存在.基於PoS共識過程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51%攻擊問題,但同時也引入了區塊分叉時的N@S(Nothing at stake) 攻擊問題,研究者已經提出通過構造同時依賴高算力和高內存的PoW共識算法來部分解決51%攻擊問題,更為安全和有效的共識機制尚有待於更加深入的研究和設計。

2效率問題

區塊鏈效率也是制約其應用的重要因素,首先,是區塊膨脹問題:區塊鏈要求系統內每個節點保存一份數據備份,這對於日益增長的海量數據存儲來說是極為困難的。

以比特幣為例,完全同步自創世區塊至今的區塊數據需要約60GB存儲空間, 雖然輕量級節點可部分解決此問題,但適用於更大規模的工業級解決方案仍有待研發,其次是交易效率問題:比特幣區塊鏈目前每秒僅能處理7筆交易,這極大地限制了區塊鏈在大多數金融系統高頻交易場景中的應用(例如:VISA信用卡每秒最多可處理10000筆交易);最後是交易確認時間問題:比特幣區塊生成時間為10分鐘,因而交易確認時間一般為10分鐘,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比特幣在小額交易和時間敏感交易中的應用。

3資源問題

PoW共識過程高度依賴區塊鏈網絡節點貢獻的算力,這些算力主要用於解決SHA256哈希和隨機數搜索,除此之外並不產生任何實際社會價值,因而一般意義上認為這些算力資源是被“浪費”掉了,同時被浪費掉的還有大量的電力資源。

4博弈問題

區塊鏈網絡作為去中心化的分佈式系統,其各節點在交互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存在相互競爭與合作的博弈關係,這在比特幣挖礦過程中尤為明顯,通常來說,比特幣礦池間可以通過相互合作保持各自穩定的收益。

然而,礦池可以通過稱為區塊截留攻擊(Block withholding attacks)的方式、通過偽裝為對手礦池的礦工、享受對手礦池的收益但不實際貢獻完整工作量證明來攻擊其他礦池,從而降低對手礦池的收益,如果礦池相互攻擊,則雙方獲得的收益均少於不攻擊對方的收益,當礦池收益函數滿足特定條件時,這種攻擊和競爭將會造成“囚徒困境”。

文章發佈只為分享區塊鏈技術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絕不代表區塊鏈兄弟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