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SI·觀點|劉中民教授就美國重啓對伊朗制裁等問題接受《南方日報》採訪

2018年8月10日,上外中東研究所劉中民教授就美國重啟對伊朗制裁等問題接受《南方日報》採訪(見《南方日報》2018年8月10日第A03版),全文如下:

美國重啟制裁,伊朗如何應對?

MESI·观点|刘中民教授就美国重启对伊朗制裁等问题接受《南方日报》采访

自美國宣佈退出伊核協議並重啟制裁,美伊關係前景令人擔憂。

8月7日,美國政府重啟對伊朗包括金融、金屬、礦產、汽車等一系列產業在內的非能源領域制裁。美國還將於11月5日重啟對伊朗剩餘部分制裁,涉及伊朗港口運營商,能源、航運和造船行業,石油類交易,外國金融機構與伊朗央行交易。

面對施壓,伊朗早些時候在波斯灣進行了軍事演習。伊朗軍方表示,如果原油出口被封殺,不排除封鎖霍爾木茲海峽——石油運輸咽喉通道的可能性。經濟方面,伊朗央行也從7日開始實施一系列放寬外匯管制的措施來應對。

數十年爭端,美伊問題癥結何在?美伊對峙未來將如何?本期南方時事圓桌採訪了3位相關領域專家,對此進行解讀。

嘉賓

華黎明 前駐伊朗大使

劉中民 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所長

沈雅梅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副所長

主持人

南方日報駐京記者 王詩堃 實習生 胡平

策劃:胡素青 王長庚

美伊問題是長期結構性矛盾

南方日報:美伊問題的核心是什麼?美國為何念念不忘制裁伊朗?

華黎明:美國曆來就把這個政權看成流氓政權,歷屆美國總統雖然敵對的程度不同,但是基本上都是對伊朗敵對,特朗普也不例外,無非就是特朗普時期的關係可能到最壞的地步。

奧巴馬入主白宮後,覺得美伊長期敵對,對於美國在中東的包袱太沉了,所以想到要解決伊朗核問題,和伊朗緩和關係,才有了2013年美伊談判,達成伊核協議。這是一個妥協或者說交易:通過限制伊朗的核能力,換取美國和國際社會對伊朗制裁的解除。

那麼特朗普上臺把它徹底推翻了,他就說這個協議是很糟糕的,他不認同伊核協議,所以5月8日正式宣佈美國退出協議。這意味著恢復美國原來對伊朗解除的制裁。

劉中民:是長期結構性矛盾,既涉及到社會制度、意識形態,也包括地緣政治,還有美國保護其在中東地區盟友的利益等。

對特朗普來說,他對中東的戰略就是要把伊朗塑造成為地區的一個核心威脅,從而進一步鞏固美國跟以色列、沙特的盟友關係。

此外,美伊對峙,對俄羅斯、土耳其、伊朗在敘利亞問題上的聯盟,是很大的挑戰。美國的一個重要的目的,是要瓦解這個三方聯盟,通過制裁伊朗間接地對敘利亞問題產生影響。更深的戰略,是通過制裁伊朗來打亂俄羅斯重返中東的戰略,但現在看來還不明顯。

沈雅梅:核問題會打破以色列在中東的核壟斷地位,威脅到美國的盟友,自然也就是對美國的安全威脅。然後能源方面,雙方的競爭現在愈加激烈。美國2015年以來,它的能源自主也取得了重大突破,美國從能源進口變成了能源出口的大國,所以在國際能源市場上,它的出口需求在上升。從能源角度把伊朗視作威脅的分量也在上升。

雙方都不希望升級為戰爭

南方日報:制裁加劇海灣局勢緊張,會導致美伊對峙進一步升級嗎?

劉中民:從目前來看不會出現失控,還不至於走向局部戰爭。從美國方面來說,今年國內有中期選舉,特朗普更重要的是通過加強制裁伊朗,進而滿足以色列院外集團的利益,確保中期選舉勝利。再加上特朗普的中東政策沒有改變,就是減少投入,實現利益最大化的政策導向。在這種情況下發動戰爭不符合美國的利益。

華黎明:美伊對峙實際上已經是出現了,但是不會按照現在這個思路一直走下去。因為如果特朗普限制伊朗石油出口、制裁伊朗,把伊朗財源全部切斷的話,伊朗肯定要作出強烈反應,或重啟伊朗核生產,或封鎖霍爾木茲海峽。無論伊朗採取什麼措施,那可能會引發中東地區一場危機,乃至戰爭。

我想特朗普政府沒有準備好在中東打第三次戰爭,所以他必定會想辦法讓自己“解套”。前幾天他有說出來,他願意跟伊朗領導人會見。美國恐怕也在努力爭取讓這個問題軟著陸。現在雙方的言辭都非常激烈,但是又不希望出現很嚴重的危機或者是戰爭,雙方都承受不起。

沈雅梅:從美國中東政策來看,特朗普的女婿庫什納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由於特朗普和庫什納對中東本身的地緣政治和地區熱點問題的外交專業性的重視不足,他們更多的是從盟友關係的角度切入,現在一味地站在了以色列和沙特盟友一邊,使得伊朗問題變得更加複雜;調動地區力量去打壓伊朗,對於原本的地緣政治矛盾也是一個激化。對於中東地區形勢會起到一個急速加劇惡化的作用。

南方日報:伊朗是否有能力封鎖霍爾木茲海峽,封鎖是否會成現實?這種封鎖會導致下一步什麼後果?

劉中民:儘管伊朗輿論上說要封鎖,恐怕更多還是一種外交博弈,而不會真正地去封鎖霍爾木茲海峽。

華黎明:霍爾木茲海峽非常狹窄,伊朗封鎖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但是這樣做的後果會非常嚴重,因為戰略封鎖之後,世界上60%的能源就出不去了,油價猛漲,而且伊朗自己的能源也出不去,所以伊朗不會輕易走這一步。最近的軍演也就是一種姿態。

美製裁給歐洲出了難題

南方日報:如今伊朗國內情況如何?面對制裁,伊朗有哪些可行的做法?

華黎明:伊朗的保守派並不贊成魯哈尼政府同美國籤的伊核協議,認為讓步太多,出賣了伊朗的民族利益。但是現在美國退出伊核協議後,迫使魯哈尼政府也變得非常強硬,保守派可能和魯哈尼政府採取同一立場,共同反對美國的政策。

所以伊朗國內兩派的爭議反而不是很激烈,而是經濟情況有一些麻煩,出現了老百姓搶購美元、黃金的風潮。但伊朗政府在美國製裁下生活了40年,已經找到了在制裁陰影下的生存之道。制裁不會導致伊朗國內政權的崩潰。

最重要的,現在就是採取外交行動,拉住歐洲繼續跟伊朗做能源交易,在伊朗投資;然後拉住俄羅斯等,不跟特朗普站在一起。目前看來,特朗普這個政策是比較孤立的,國際上除了以色列和沙特之外,大概很少有國家支持,伊朗外交在這方面還是比較成功。

南方日報:歐盟當初力挺伊核協議,今時又聯名抵制美國重啟制裁。那麼,一旦制裁開始,會給歐洲帶來哪些影響?

沈雅梅:歐盟和伊朗的安全經濟聯繫都遠遠高於美國。歐洲整體來講,它的經濟和安全利益受到伊朗形勢惡化的負面衝擊,這個是確信無疑的。但是歐洲現在面臨一個困境,到底是對美國採取退讓妥協,還是迂迴,然後想辦法挽救自己的經濟利益,或者說對抗?現在還不明朗。美國把這個難題出給了伊朗,實際上也出給了它的傳統盟友。

劉中民:國家層面,伊核問題整個談判過程,歐洲都是重要的角色。歐洲相信它的“歐洲的規範”,能夠解決國際熱點問題。歐盟從道義出發,要去努力保護協議。另一個企業層面,歐洲國家尤其以法國為主,在伊朗有大量的投資。美國加強制裁以後,為了規避風險,已經有數十家歐洲的企業逐步地撤出伊朗,這樣的話客觀上還是弱化了歐洲對伊朗的支持。

華黎明:現在有一個問題就是,歐洲政府態度很堅決,但是政府不一定能控制整個歐洲的企業。歐洲這些大公司在美國有很多投資,所以他們怕在美國的利益受損。比如說法國最大的石油公司道達爾,在特朗普宣佈的第二天,就退出了伊朗市場,像法國的雷諾、標緻這些汽車公司,德國的西門子很快撤出伊朗。所以這些公司歐洲的政府不一定控制得了,這也是歐洲面臨的挺嚴重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