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农村的老人在生活上多依赖女儿,攢下的积蓄却留给不孝的儿子,这样公平吗?

爱我中华129015100


这不仅仅是公平与不公平的问题,而是传统和现代的碰撞,我们是处于转型时期而已!

首先,看传统。

传统社会规则女人不独立,女人一辈子都不可以独立经营生活,只能依附于男人,所谓三从,个别孤寡妇女也是生活所迫。所以财产只能给儿子,即使嫁妆也是早晚会融入夫家的财产。

还有就是传统观念认为,一辈子存下的财产,要留给自己人,儿子随自己姓,给女儿就给了女婿。即使财产都是儿媳妇控制,也是给了儿子!毕竟中国人看重姓氏!

养老也不指望女儿,因为女人结婚就等于商品出卖了一样,你不能没事向外人借衣服穿一样。这种和原生家庭分离,很彻底。老人只能和儿子一起生活。同样,儿媳妇也和原生家庭分离了,就和夫家成为后天形成的一家人了。

这就是传统观念里必须要儿子的原因,生了女儿没法经营生活啊!普通农民缺少劳动力,富裕点人家没法继续经营生意。

然后,我们看现代观念。

男女平等,女孩子也可以读书,赚钱,不比男孩子差了,女孩子独立了。家产给女儿没问题啊!女孩也能经营家里财产了。

所以,很多开明父母,一碗水端平了,财产平分了。

再看养老,女孩子更体贴,这是公认的。老人们本着趋利避害的本性,也期待和女儿亲近些。现代社会,女儿养老也不丢人了。

在一些老人心里,传统观念还在,尤其农村,但是新思维也影响了我们好多年,养老时候想去找女儿。说白了,就是当不同观念并存时,人们大多趋利避害!

就像很多男人指责女人,要彩礼你说传统,伺候公婆你咋不传统了?


34717431


题主所说的是公平是经济分配不均,

我不说农村的重男轻女,也不说所谓的传宗接代。

过去固然有这方面的思维观念,但现在如果还抱着这种封建思想来看农村老人,我只能说你们太不理解农村老人生存的智慧了。

从父母这方面来说,闺女和儿子都是身上掉下来的肉,手心手背都是肉。从疼爱子女来说,没有所谓的偏心,都是公平的。只所以老人为什么生活上多依赖女儿,积蓄留给儿子。是有他们的原因(不孝儿子属于个案)

1,从地域上来说,儿子在身边,担负着养老的重任。女儿只能算是亲戚。

农村有句俗语: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自已家里有些紧急事,能相互帮个小忙,邻居和对门能用得上。远方的亲人再亲,但总不能时时赶到。如让邻居照看一下孩子,替自收一下晾晒的衣服,用一下对门的东西什么的。

同理,女儿远嫁,女儿再孝顺,但不能时时能解决老人的生活问题。儿子守在身边,时时都能帮助父母,碰着头疼发热的小病,儿子直接领着看去了。碰到急病的,首先儿子能第一时间赶到。靠女儿,能行吗?这时孝顺的女儿最好时不时给老人一些钱。不能让儿子既出钱,又出力,女儿没有尽一点孝道。

2,从传统思维上来,儿子的家,才算家,女儿的家,终究不是自已的家。

在儿子家里。老人能和儿子吵几句嘴,有点底气,有点资本(因为我的房产,积蓄给你了)。在女儿家呢?老人没有一点尊严,有种乞讨的感觉(凭什么我在女儿家吃饭,我给女儿什么了?)女儿不说什么,女婿呢,你敢对女婿有半点脸色吗?女婿就是不说什么,一进门不理你就够你受了。老人有委屈都没处说去。

在女儿家里,老人没有底气,没有资本,也就谈不上让别人尊老了。女儿家,不算自已的家。

3,心里归属感。

在儿子家里,因为在同一村庄,出门还是老街坊,老相识,能说到一起。有个委屈什么的,能相互唠叨,排解一下心里的委屈。另外,还有本家族成员,不管怎样,见面还有叫叔的,大伯的,大爷的什么的。逢年过节,这些晚辈还能到你身边来拜年。

在女儿家呢,出门谁也不认识。坐到大街上基本没人理。

4,不去女儿家,也是变相爱女的一种表现。

不去打扰女儿的家庭生活,总能让女儿在婆家有个地位。也免得女儿在女婿面前觉得理短。给个老人钱,不明显;去侍候老人,有时候。

5,百年老了以后。

有人际关系的存在,儿子有能力办相对体面的丧礼。也有街坊邻居能烧个纸,吊唁什么的。入坟以后,还有儿孙能扫墓,烧个纸钱什么的。免得自已的孤坟长满荒草。

女儿呢,你能办丧礼吗,谁帮你的忙?谁抬你的面子?你是谁呀?你的人脉关系用得上吗?你的子女长大以后,不是你催促,有几个常去看姥姥姥爷的? 最多老人死了,哭几声就到一边呆着去了。儿子孙子呢,总得跪着孝子还礼。

再没出息的儿子,总有二三个个厚的,总有亲戚朋友帮忙,总有家族陪衬。

女儿呢,靠你所谓的闺蜜能行吗?


从生到死,你还要公平吗?一家老人不明智,难道所有的农村老人都不明事理?

不要到城市上了几天班,比老人多上了几天学,大喊老人偏心,对子女不公,给老人几个钱,侍候老人几天。就要所谓的公平。

考虑过农村父母的感受吗?他们不像城市老人那样,有退休金,不靠孩子养活,说话有底气,有资本,谁的脸色也不用看。农村老人呢,没有劳动能力了,在家等于吃闲饭了。再让儿子出力又出钱,实在理亏,不忍心。底气不足,当然在经济上多占点女儿的便宜了,用女儿的东西给自已铺后路了。再用儿子的时候,也好有个底气。

“有儿常生气,没儿气不长。有儿还比没儿强。”

明智的父母,表面尽量做得公平一些,但心里深处,还是偏重儿子一些。换作你,也是一样。

至于儿子的孝顺不孝顺,那属于少数。特别孝顺的很少,特别不孝顺的也少,一般的最多。

“各自行孝是各人的”尽好自已的孝道就可以了,不管其它人如何。在这方面,不要讲理,也不要讲公平。孝顺老人,在给自已积德:因为你的小孩在看着你呢。


左析右洞


说一个我身边最真实的例子。

我高中同学,也是一直情同姐妹的闺蜜,叫她小A吧。

她家有个哥哥,比她大三岁。家里说不上轻女,但绝对重男。他哥哥上初中时候因为跟别人打架被学校开除,就外出打工了,在小A高二那年,她哥哥带回来一个女孩,同年年底生下一个女儿。第二年嫂子意外怀孕,再次生下一个女儿。因为两胎都是女儿,小A妈妈不干了,逼着生第三胎,最后怀孕去检查了,是个男孩,生下来后,小A妈妈终于消停了。

小A上高中的时候,她哥哥就放言,他大的那个女儿,不管小A以后在哪儿上班,要让小A帮忙带着上学,那时候都当开玩笑,没放心上。

后来小A大学毕业,找了一个邻省的男友,小A哥哥和妈妈强烈反对。倒不是因为怕小A不幸福,而是觉得小A嫁出省外去,就不能帮着她哥哥带孩子读书了。

后来小A还是坚持要嫁,婚礼她娘家没有一个人参加,她妈妈说要帮儿子家带孩子,没时间。她哥哥说要上班,来不了。所幸小A遇到一个好老公,公婆也明事理,对她很好。

婚后,因为老公收入还不错,小A也一直经济独立。小A的妈妈各种对她哭穷,三天两头打电话说自己看上了一件衣服没钱买,或者想吃什么可是没钱,小A跟老公商量后,时不时给她妈妈打钱,一次千儿八百的打。一年以后,估计打了近一万给她妈妈。无意中她发现,她打回去的钱,其实她妈都拿来帮衬她哥哥一家了。

而她哥哥,一直对她不冷不热的,就因为她没有帮着她哥带孩子上学。她爸妈也经常冷嘲热讽,说她忘恩负义什么的。

后来她就不再打钱了,她妈哭穷的时候,她就说要什么她买,但没钱给。

她生孩子,她妈也说要帮她哥带孩子没时间,没来。

后来她很少回娘家了,因为回去她父母和她哥一直不待见她,尤其她不给她妈打钱后,她妈更是不爽。


蛋炒鱼


为什么农村的老人在生活上多依赖女儿,攒下的积蓄却留给不孝的儿子?这样公平吗?

一点君长期生活在农村,以我的个人经验而言,题主所提到的应该是个案,不具有普遍性。为什么呢?我们可以从老人和子女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对老人而言

①农村老人一般都是勤劳惯了,如果还俱备自食其力的能力很少会主动去依附子女。我外公外婆今年都七十好几了,子女们都还过的不错,舅舅们每年都会劝诫老两口别种田种菜了,好好享清福吧。可是老两口就是闲不住,有时候来镇上赶集还会给我家和舅舅家送些他们自己种的蔬菜,偶尔也会拿到街上卖。



②许多老人有“宁愿在儿子家吃糠咽菜,也不愿上女儿门讨钱讨饭”的古板传统思想。大部分老人们认为:“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出嫁了就是亲家家里的一份子了,就算自己过的不好,也不能去打扰女儿一家人的生活。虽然还是自己的女儿,但是身份已经是客人了。③农村大部分老人都或多或少有省吃俭用攒下一笔钱的习惯。主要是为了存点钱,以防不测。

二:对于子女而言

①在农村,父母一般都是和儿子一起生活的(女儿招婿上门的除外)。尽管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到外面去打工了,但是父母依然会守着老家,或者是住在儿子家。

②老人去世后,一般也是由儿子主持殡葬,招待来访的客人。自然,遗产就归儿子所有,这是农村代代相传的习惯。

③作为老人的女儿,如果经济条件还行,那么让老人依赖一下也是应该的,父母从小养我们不容易,现在他们老了,依赖一下我们也是正常的。当然,如果你对老人把积蓄留给不孝子有意见,你可以先跟自己的哥哥弟弟们协商处理,如果解决不了,也可以直接问父母,甚至到老人百年之后可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利益!

对于女儿养老,老人攒下的积蓄却留给不孝子,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更多有知有趣有味三农事,请关注三农问答达人『一点三农』



一点三农


农村人农民工万岁的说法,你提的问题太不真实了,儿女都是父母的连心肉,父母把女儿养大了,该帮上光了,拍拍屁股走啦,还是儿子留在身边,有什么大小事,还得儿子去办。也就是人们说的,远水能解近渴吗?

作为儿子,传承的是血脉,是家族立于不败之地。就是本家的继承人,百年之后,孙子年年上坟送钱,女儿能吗?你的儿子是给他的爷爷奶奶,端水送茶。女儿是为别人家壮大家族,再霸道的女人。也入不了娘家的祖坟。一代女皇武则天,就是最好的事例。善养老人是每个子女应尽的意务,谈不上依赖了。谢谢!


农村农民工万岁


为什么有些农村的老人在生活上多依赖女儿,攢下的积蓄却留给不孝的儿子,这样公平吗?对待这个问题其实没有什么公不公平的,父母积攒一生辛苦一生,为的就是儿女长大成人成家立业。


至于老了儿女们养不养,父母虽然心痛但他们也不会嫉恨儿女们的不孝。养不养是儿女的事,父母是尽到责任了。虽说没给儿女挣来家财万贯,但也是尽心尽力使劲浑身解数。人是将心比心,儿女不孝是儿女会受到道德的谴责法律的严惩。


敖汉人的生活


我认为这种做法是公平的,这是合乎情理的。首先,女孩子在生活方面比较细心,更懂得孝顺父母,女孩子在小时候比较听话,她们信赖自己的家人,都说女儿是妈妈的贴心小棉袄。女孩子小时候有安全隐患意识,她们相信家庭是她们的港湾。农村家庭的老人对女孩子要求更严格,对她们的保护意识更强,他们不愿意过早让女孩子接触社会上的事情,希望女孩子能够待在自己的身边,帮助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其次,男孩子在小时候会比较贪玩,不愿意待在家里,他们对未知的世界更充满好奇心,他们更愿意出去闯一闯,感受到世界的五彩缤纷,不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陪伴在老人身边。男孩子更愿意和自己的好朋友,去玩些游戏,去一起探索未知的世界,他们认为这是更有意义的。

最后,在农村老人的心里面还是认为男孩子们比女孩子重要,因为女孩子总是要嫁出去的,男孩子是会在家成家立业的。农村家庭的老人们普遍都会有重男轻女的观念,都说养儿为防老。女孩子嫁出去之后他们就会有另一个家,然后男孩子就会在自己的家养活自己的父母,女孩子就有两个父母需要自己养,俗话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女孩子嫁出去之后心就可能离的比较远了,女大不中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老人们只能依靠自己的儿子,就算他们再不孝,至少老人们对他们有养育之恩,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农村家庭的老人们在生活上更依赖自己的女儿,但是最后会把钱留给自己不孝的儿子。


用户260951769327


“为什么农村的老人生活上多依赖女儿,攒下的继续却留给不孝的儿子?这样公平吗?”

其实很多时候在农村,这样的现象确实是普遍存在,因为不管是在什么年代,农村人最传统的观念,男孩子是有传宗接代的作用,而且自己年老以后,也是和儿子在一起居住比较多,女儿终究是要嫁出去,为别人家服务,所以,就仍旧多多少少有一点重男轻女的思想;

虽说现在都提倡生男生女都一样,但其实,在骨子里,还是有所区分的;不过,题主所提到的问题,当老人年老以后,需要照顾的时候,就想着的是女儿,但是,积蓄却都是留给儿子,这样的现象,其实对女儿来说,是有点不公平的,但是,如果是真正孝顺的子女,都不会去追究这些,因为,作为父母的孩子,把自己养育成人都没有任何的要求,那么,当父母年老以后,自己也要尽到赡养的义务,这不是为了父母身后的积蓄去做的行为,而是为人子女应该尽到的基本责任!

关于上述内容,有任何观点,欢迎评论区畅所欲言!


爱农帮


当然是不公平的,不过那是我们的父母呀,能计较这么多吗?其实重男轻女这个现象在老一辈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的,只是现在比以前要好很多,特别是年轻一代很多父母更希望的是有个女儿。

题主说的这种情况在农村有时是会遇到,不过也只是个别现象算不上普遍。作为女儿一般心肠都会更软一些,女婿相对于儿媳来说也更好相处一些,

所以老人在生活上会更依赖女儿。但是在有些老人的观念里面,儿子是传宗接代的,打心眼里就会更偏向儿子一些,往往也会悄悄的把钱给儿子花,甚至把攒的积蓄都拿给儿子。

遇到这种状况作为女儿的难免心里不舒服,但是还是要看开一些,设想一下如果父母没有这笔积蓄呢?难道我们就不照顾父母了吗?

其实很多子女的困难不是父母的养老,现在农村也有养老保险的,虽然不多但是在农村生活相对成本低,只要不生病怎么都能过得去的。但是如果一旦生大病了,这个医疗费用对于不富裕的子女来说就会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所以作为老人一定要给自己上医保交养老保险,这样将来生病的时候才能够有所依靠,更独立也就更自由。

文 | 漫话农桑答题助理:南瓜籽


遇鉴好物


一起生活难免有这样或那的的矛盾,加上农村生活比较跟苦,人老了劳动减少,身体毛病也多了,久而久之儿子对父母的感情就会淡溥,甚至厌恶,而儿子是姓氏和家族的延申,是一个宗族壮大的必然结果,这是中国几干的的传统文化,不论儿子多有不孝,多败家,作父母的总会把东西留给儿子,包括自己以后也会这样做。女儿可以说是泼出去的水,我们有个风俗:儿子得实业,女儿得浮财。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不动产为实物由儿子继成,把家族壮大兴旺,这是每个人的愿望,女人嫁出去,公公婆婆也同样是把不动产留给他的儿子,也就是老公,父母有家产分给女儿也是应该,必竟都是子女。父母依赖女儿,当然女儿必竞不同住,几个月甚至一年两年,家庭困难或远嫁几年难得見一次面,这个情景会觉得更加亲切,女儿見父母老了,身体差了,更会流下感激的热泪,父母不是想得到女儿什么,只是觉得自己越来越老,更加想念远嫁的女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