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渤《一出好戏》突围,让我想起一串演员转导演的成败案例……

随着暑期档进入下半场,《爱情公寓》和《一出好戏》很可能成为票房扛鼎之作,揽收八月的电影热点与话题。然而,随着《爱情公寓》因“爱情公墓”“诈骗片”被群起攻之,虽然首日狂揽3亿票房,但豆瓣评分却只有2.6分。

黄渤《一出好戏》突围,让我想起一串演员转导演的成败案例……

口碑“失火”,殃及票房。于是,黄渤的导演处女作《一出好戏》对预售超亿的《爱情公寓》实现了单日票房反超,很可能在8月17日《欧洲攻略》等几部影片上映之前,《一出好戏》将会连续几天蝉联单日票房榜第一名。这不免让人回到老话题:演而优则导成为大势,但是这些演员型导演,到底能不能胜任执导筒?

黄渤《一出好戏》突围,让我想起一串演员转导演的成败案例……

就在文章、王宝强、吴君如、张家辉等人导演秀失利,质疑声四起之际,黄渤用“一出好戏”,将口碑和票房双双斩获,仿佛又重振了“演员转型导演”的信心和斗志。

而在此时,回溯和总结过往演员转型导演的处女作,就变得有意义了:认清来路,才能走好去路。总的来说,演员转型导演的处女作,主要为两类:青春片和喜剧片。

当然,《栀子花开》《猛虫过江》《煎饼侠》之类的跨界作品不在讨论之列,虽然何炅、小沈阳、大鹏都当过演员,但这里讨论的,专指原生或根本职业为影视演员的导演处女作。

青春片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下称《致青春》)

赵薇执导的《致青春》,堪称史上最卖座的学生毕业作品,首日票房4520万元,超过《泰囧》首日3500万的票房成绩,创造了2D华语片首日票房新记录,最终斩获7.2亿票房,在2013年总票房榜上位列第三名。

黄渤《一出好戏》突围,让我想起一串演员转导演的成败案例……

论演员,杨子姗、赵又廷并非大流量;论体量,是中小成本,制作和宣发共6千万;论故事改编,原著粉并不买账,“能不能说点人话,通篇的矫情文艺腔”的声音激涌。

但它仍旧取得不俗的票房成绩。背后原因,一方面是同档期没有强势的国产电影对手,虽然上映第6日,面对《钢铁侠3》的首映,票房占比从49.9%一夜之间跌到25.3%,但是《致青春》在国产片中一枝独秀的差异化打法,让它收割了档期内想看国产片的观众。

黄渤《一出好戏》突围,让我想起一串演员转导演的成败案例……

此外,《致青春》作为畅销IP,具备广泛的观众基础,虽然在之后的两年,青春片+大IP大量跟风涌现,但都难以望其项背。

《致青春》成功掀起青春片的怀旧热潮,是第一部将“怀旧”“青春”“校园”等发酵为全民讨论话题的电影。正所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勇士,第二个吃螃蟹的人就很难赢得赞誉了。因此,哪怕续作《致青春2》请来高人气的吴亦凡和刘亦菲,也没那么奏效了。

《左耳》

苏有朋的导演处女作《左耳》,于2015年4月24上映,彼时《速度与激情7》已经上映了13天,票房达到18.6亿,接近天花板。此外,《万物生长》和《战狼》在分别上映8天和23天后,进入了市场疲软期。《左耳》可谓横空出世,首映日票房5500万,在同档期内没有遭遇多少挤压,天时地利。

黄渤《一出好戏》突围,让我想起一串演员转导演的成败案例……

直到5月11日,《复仇者联盟2》开画,《左耳》的票房收割才真正放缓。也就是说,《左耳》的票房“自由生长”了整整17天。此外,除了杨洋和欧豪的流量号召力,凭着苏有朋的招牌,也一定程度上让《左耳》突破圈层,实现跨年龄段观看。

《陆垚知马俐》

文章执导的《陆垚知马俐》,于2016年7月15日上映,最终收获1.9亿票房,在2016年票房榜排名第59名,不免让人唏嘘。

黄渤《一出好戏》突围,让我想起一串演员转导演的成败案例……

按理说,它有很好的市场竞争环境。一是同档期内没有强势外片围剿,国产片保护月让好莱坞大片都延后或提前了。二是没有实力太过强劲的国产片同期上映。

然而,纵然是上映了9天的《寒战》和《大鱼海棠》,也在票房气势上胜过刚刚上线的《陆垚知马俐》,《寒战》更是次日就对《陆垚知马俐》实现了票房反超。

黄渤《一出好戏》突围,让我想起一串演员转导演的成败案例……

究其根本,定档策略没有问题,罪魁祸首是电影本体。最大的槽点是,包贝尔和宋佳扮演一对大学生,让人感觉尴尬和浮夸,难以代入。再者,电影中宋佳和包贝尔的感情描摹,严重依赖两人童年画面的闪回,他们当下的感情却缺少交集和推进。

《后来的我们》

刘若英的导演处女作《后来的我们》,2018年4月28日上映。据悉,在猫眼退票率超过7%的有两部影片,其中退票率最高为《后来的我们》,达到了9%,退票人次53.8万。

黄渤《一出好戏》突围,让我想起一串演员转导演的成败案例……

除了“高预售票房”误导大量观众跟风买票外,《后来的我们》凭借中小成本的体量取得13.6亿票房的关键还在,其他热门影片有意避开市场冷淡的四月档,反而让它成了四月的主力军。

跟《后来的我们》同日开画的电影有三部:《幕后玩家》《战神纪》《低压槽:欲望之城》,这三部电影在票房号召力上皆不如人意。换言之,市场体量不容小觑的五一档,基本都被《后来的我们》承包了。《后来的我们》的发行团队,显然深谙“宁做鸡头,不做凤尾”。

然而,上述四部青春片,都没有收获像《七月与安生》那样的美誉。究其原因,是观众在这些青春片中难以共情,大多数人的青春中,没有堕胎、出国、车祸、小三这般狗血狂野,有的是像《情书》那样历久弥新的暗恋,有的是像《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那样欢喜冤家的思念,有的是像《恋恋风尘》那样擦肩而过的缺憾,不是轰轰烈烈,而是千回百转。

喜剧片

《泰囧》

徐峥的导演处女作《泰囧》,说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也不为过。它上映首周票房达到3.1亿人民币,创造华语片首周票房纪录,同时还是中国影史上第一部进入“十亿俱乐部”的国产电影,最终票房为12.67亿。它的异军突起得益于差异化竞争,此前,电影市场很长一段时间被《谍影重重4》之类的好莱坞大片占据,再就是《一九四二》《寒战》之类的非喜剧电影。

黄渤《一出好戏》突围,让我想起一串演员转导演的成败案例……

2012年,喜剧电影还没有形成风口,还未显露出惊人的市场潜力,《泰囧》在当时能取得十亿以上的票房,实在让人惊喜。

在2012年的年票房榜上,前五名有三部是好莱坞大片,分别是《泰坦尼克号3D版》《碟中谍4》《少年派的奇幻漂流》。2011年票房榜前三强,是《变形金刚3》《功夫熊猫3》《加勒比海盗4》。2012年,无疑是一个大片当道、吃香的年代。

然而,当《泰囧》面世,观众积攒已久的喜剧观看需求得到了释放。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资本和市场才开始对喜剧片友好起来。

黄渤《一出好戏》突围,让我想起一串演员转导演的成败案例……

相比后来大量的段子拼凑起来的喜剧,徐峥在《泰囧》中展现了出色的讲故事的能力,叙事上有条不紊,抖包袱恰如其分,不浮夸不做作。再就是,王宝强、黄渤、徐峥三人具有的观众缘和路人缘,也或多或少贡献了票房。

其实,演员转型导演的跨界之作,大多数从喜剧开始,例如邓超的《分手大师》、王宝强的《大闹天竺》、吴君如的《妖铃铃》,但却不同命。虽然《分手大师》和《大闹天竺》在票房上相当可喜,却是以差口碑为代价,从长线发展来说,其实是一种亏损。

战争片

李晨的导演处女作《空天猎》,也值得一提。

《空天猎》于2017年9月29日上映,和《缝纫机乐队》同日开画,两者的首映成绩都是3000多万,但排片上,《空天猎》是17.1%,《缝纫机》却达到36.8%。

黄渤《一出好戏》突围,让我想起一串演员转导演的成败案例……

《空天猎》的失策之处,是它野心太大,自视过高,对影片的市场与品质,都有失正确评估,才会冒然进驻国庆档。

结果上映第二天,就遭遇了《羞羞的铁拳》《英伦对决》《追龙》的上映,这三部影片分别有“开心麻花”“成龙”“王晶、刘德华”的招牌加持,别说《空天猎》了,就连首映日36%排片的《缝纫机乐队》,也一夜之间就沦为7.8%的排片率,排片跌幅将近30%。

《空天猎》的落败,在排片策略上鲁莽冲撞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电影品质堪忧,其在豆瓣上评分为5.1分,远低于同类电影《湄公河行动》的8.0分,《战狼2》的7.1分和《红海行动》的8.3分。

黄渤《一出好戏》突围,让我想起一串演员转导演的成败案例……

《空天猎》在豆瓣上最热门短评为“值回票价,顺带一提,票没花钱”。而大多人的吐槽点,集中在“故事单薄、节奏拖沓,爱情线突兀,缺乏真情实感,人物一路开挂…”。

近些年,演员转型导演的现象层出不穷,但失利者多于成功者。从中也发现几个特点。

一是漠视戏剧规律。段子味很浓,光靠段子其实很难拼出一个气脉统一的故事,而且,为了段子的充分发挥,故事还要进行让步。

二是过于强调娱乐价值,忽视思想深度。以为观众好糊弄,是一部电影失利的开始。《一出好戏》的胜出,在于搞笑之外,还融入了对人性的寓言思考。

三是由于导演是演员出身,导致常常在创作上过于强调表演,很有可能陷入用力过猛,或浮夸做作的境地。导演对表演以外的创作内容,欠缺整体上的把握。

在未来,由演员转型的导演,还将在中国电影的版图上占领更多的领土。毕竟,他们得天独厚地更靠近种种资源。

只是,演员转型导演得知道,“导演”两个字究竟代表着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