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渤《一齣好戲》突圍,讓我想起一串演員轉導演的成敗案例……

隨著暑期檔進入下半場,《愛情公寓》和《一出好戲》很可能成為票房扛鼎之作,攬收八月的電影熱點與話題。然而,隨著《愛情公寓》因“愛情公墓”“詐騙片”被群起攻之,雖然首日狂攬3億票房,但豆瓣評分卻只有2.6分。

黃渤《一出好戲》突圍,讓我想起一串演員轉導演的成敗案例……

口碑“失火”,殃及票房。於是,黃渤的導演處女作《一出好戲》對預售超億的《愛情公寓》實現了單日票房反超,很可能在8月17日《歐洲攻略》等幾部影片上映之前,《一出好戲》將會連續幾天蟬聯單日票房榜第一名。這不免讓人回到老話題:演而優則導成為大勢,但是這些演員型導演,到底能不能勝任執導筒?

黃渤《一出好戲》突圍,讓我想起一串演員轉導演的成敗案例……

就在文章、王寶強、吳君如、張家輝等人導演秀失利,質疑聲四起之際,黃渤用“一出好戲”,將口碑和票房雙雙斬獲,彷彿又重振了“演員轉型導演”的信心和鬥志。

而在此時,回溯和總結過往演員轉型導演的處女作,就變得有意義了:認清來路,才能走好去路。總的來說,演員轉型導演的處女作,主要為兩類:青春片和喜劇片。

當然,《梔子花開》《猛蟲過江》《煎餅俠》之類的跨界作品不在討論之列,雖然何炅、小瀋陽、大鵬都當過演員,但這裡討論的,專指原生或根本職業為影視演員的導演處女作。

青春片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以下稱《致青春》)

趙薇執導的《致青春》,堪稱史上最賣座的學生畢業作品,首日票房4520萬元,超過《泰囧》首日3500萬的票房成績,創造了2D華語片首日票房新記錄,最終斬獲7.2億票房,在2013年總票房榜上位列第三名。

黃渤《一出好戲》突圍,讓我想起一串演員轉導演的成敗案例……

論演員,楊子姍、趙又廷並非大流量;論體量,是中小成本,製作和宣發共6千萬;論故事改編,原著粉並不買賬,“能不能說點人話,通篇的矯情文藝腔”的聲音激湧。

但它仍舊取得不俗的票房成績。背後原因,一方面是同檔期沒有強勢的國產電影對手,雖然上映第6日,面對《鋼鐵俠3》的首映,票房佔比從49.9%一夜之間跌到25.3%,但是《致青春》在國產片中一枝獨秀的差異化打法,讓它收割了檔期內想看國產片的觀眾。

黃渤《一出好戲》突圍,讓我想起一串演員轉導演的成敗案例……

此外,《致青春》作為暢銷IP,具備廣泛的觀眾基礎,雖然在之後的兩年,青春片+大IP大量跟風湧現,但都難以望其項背。

《致青春》成功掀起青春片的懷舊熱潮,是第一部將“懷舊”“青春”“校園”等發酵為全民討論話題的電影。正所謂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勇士,第二個吃螃蟹的人就很難贏得讚譽了。因此,哪怕續作《致青春2》請來高人氣的吳亦凡和劉亦菲,也沒那麼奏效了。

《左耳》

蘇有朋的導演處女作《左耳》,於2015年4月24上映,彼時《速度與激情7》已經上映了13天,票房達到18.6億,接近天花板。此外,《萬物生長》和《戰狼》在分別上映8天和23天后,進入了市場疲軟期。《左耳》可謂橫空出世,首映日票房5500萬,在同檔期內沒有遭遇多少擠壓,天時地利。

黃渤《一出好戲》突圍,讓我想起一串演員轉導演的成敗案例……

直到5月11日,《復仇者聯盟2》開畫,《左耳》的票房收割才真正放緩。也就是說,《左耳》的票房“自由生長”了整整17天。此外,除了楊洋和歐豪的流量號召力,憑著蘇有朋的招牌,也一定程度上讓《左耳》突破圈層,實現跨年齡段觀看。

《陸垚知馬俐》

文章執導的《陸垚知馬俐》,於2016年7月15日上映,最終收穫1.9億票房,在2016年票房榜排名第59名,不免讓人唏噓。

黃渤《一出好戲》突圍,讓我想起一串演員轉導演的成敗案例……

按理說,它有很好的市場競爭環境。一是同檔期內沒有強勢外片圍剿,國產片保護月讓好萊塢大片都延後或提前了。二是沒有實力太過強勁的國產片同期上映。

然而,縱然是上映了9天的《寒戰》和《大魚海棠》,也在票房氣勢上勝過剛剛上線的《陸垚知馬俐》,《寒戰》更是次日就對《陸垚知馬俐》實現了票房反超。

黃渤《一出好戲》突圍,讓我想起一串演員轉導演的成敗案例……

究其根本,定檔策略沒有問題,罪魁禍首是電影本體。最大的槽點是,包貝爾和宋佳扮演一對大學生,讓人感覺尷尬和浮誇,難以代入。再者,電影中宋佳和包貝爾的感情描摹,嚴重依賴兩人童年畫面的閃回,他們當下的感情卻缺少交集和推進。

《後來的我們》

劉若英的導演處女作《後來的我們》,2018年4月28日上映。據悉,在貓眼退票率超過7%的有兩部影片,其中退票率最高為《後來的我們》,達到了9%,退票人次53.8萬。

黃渤《一出好戲》突圍,讓我想起一串演員轉導演的成敗案例……

除了“高預售票房”誤導大量觀眾跟風買票外,《後來的我們》憑藉中小成本的體量取得13.6億票房的關鍵還在,其他熱門影片有意避開市場冷淡的四月檔,反而讓它成了四月的主力軍。

跟《後來的我們》同日開畫的電影有三部:《幕後玩家》《戰神紀》《低壓槽:慾望之城》,這三部電影在票房號召力上皆不如人意。換言之,市場體量不容小覷的五一檔,基本都被《後來的我們》承包了。《後來的我們》的發行團隊,顯然深諳“寧做雞頭,不做鳳尾”。

然而,上述四部青春片,都沒有收穫像《七月與安生》那樣的美譽。究其原因,是觀眾在這些青春片中難以共情,大多數人的青春中,沒有墮胎、出國、車禍、小三這般狗血狂野,有的是像《情書》那樣歷久彌新的暗戀,有的是像《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那樣歡喜冤家的思念,有的是像《戀戀風塵》那樣擦肩而過的缺憾,不是轟轟烈烈,而是千迴百轉。

喜劇片

《泰囧》

徐崢的導演處女作《泰囧》,說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也不為過。它上映首周票房達到3.1億人民幣,創造華語片首周票房紀錄,同時還是中國影史上第一部進入“十億俱樂部”的國產電影,最終票房為12.67億。它的異軍突起得益於差異化競爭,此前,電影市場很長一段時間被《諜影重重4》之類的好萊塢大片佔據,再就是《一九四二》《寒戰》之類的非喜劇電影。

黃渤《一出好戲》突圍,讓我想起一串演員轉導演的成敗案例……

2012年,喜劇電影還沒有形成風口,還未顯露出驚人的市場潛力,《泰囧》在當時能取得十億以上的票房,實在讓人驚喜。

在2012年的年票房榜上,前五名有三部是好萊塢大片,分別是《泰坦尼克號3D版》《碟中諜4》《少年派的奇幻漂流》。2011年票房榜前三強,是《變形金剛3》《功夫熊貓3》《加勒比海盜4》。2012年,無疑是一個大片當道、吃香的年代。

然而,當《泰囧》面世,觀眾積攢已久的喜劇觀看需求得到了釋放。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資本和市場才開始對喜劇片友好起來。

黃渤《一出好戲》突圍,讓我想起一串演員轉導演的成敗案例……

相比後來大量的段子拼湊起來的喜劇,徐崢在《泰囧》中展現了出色的講故事的能力,敘事上有條不紊,抖包袱恰如其分,不浮誇不做作。再就是,王寶強、黃渤、徐崢三人具有的觀眾緣和路人緣,也或多或少貢獻了票房。

其實,演員轉型導演的跨界之作,大多數從喜劇開始,例如鄧超的《分手大師》、王寶強的《大鬧天竺》、吳君如的《妖鈴鈴》,但卻不同命。雖然《分手大師》和《大鬧天竺》在票房上相當可喜,卻是以差口碑為代價,從長線發展來說,其實是一種虧損。

戰爭片

李晨的導演處女作《空天獵》,也值得一提。

《空天獵》於2017年9月29日上映,和《縫紉機樂隊》同日開畫,兩者的首映成績都是3000多萬,但排片上,《空天獵》是17.1%,《縫紉機》卻達到36.8%。

黃渤《一出好戲》突圍,讓我想起一串演員轉導演的成敗案例……

《空天獵》的失策之處,是它野心太大,自視過高,對影片的市場與品質,都有失正確評估,才會冒然進駐國慶檔。

結果上映第二天,就遭遇了《羞羞的鐵拳》《英倫對決》《追龍》的上映,這三部影片分別有“開心麻花”“成龍”“王晶、劉德華”的招牌加持,別說《空天獵》了,就連首映日36%排片的《縫紉機樂隊》,也一夜之間就淪為7.8%的排片率,排片跌幅將近30%。

《空天獵》的落敗,在排片策略上魯莽衝撞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電影品質堪憂,其在豆瓣上評分為5.1分,遠低於同類電影《湄公河行動》的8.0分,《戰狼2》的7.1分和《紅海行動》的8.3分。

黃渤《一出好戲》突圍,讓我想起一串演員轉導演的成敗案例……

《空天獵》在豆瓣上最熱門短評為“值回票價,順帶一提,票沒花錢”。而大多人的吐槽點,集中在“故事單薄、節奏拖沓,愛情線突兀,缺乏真情實感,人物一路開掛…”。

近些年,演員轉型導演的現象層出不窮,但失利者多於成功者。從中也發現幾個特點。

一是漠視戲劇規律。段子味很濃,光靠段子其實很難拼出一個氣脈統一的故事,而且,為了段子的充分發揮,故事還要進行讓步。

二是過於強調娛樂價值,忽視思想深度。以為觀眾好糊弄,是一部電影失利的開始。《一出好戲》的勝出,在於搞笑之外,還融入了對人性的寓言思考。

三是由於導演是演員出身,導致常常在創作上過於強調錶演,很有可能陷入用力過猛,或浮誇做作的境地。導演對錶演以外的創作內容,欠缺整體上的把握。

在未來,由演員轉型的導演,還將在中國電影的版圖上佔領更多的領土。畢竟,他們得天獨厚地更靠近種種資源。

只是,演員轉型導演得知道,“導演”兩個字究竟代表著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