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兵家必爭之地―江蘇徐州

徐州,簡稱徐,古稱“彭城”,江蘇省地級市,地處江蘇省西北部、華北平原東南部,長江三角洲北翼,北倚微山湖,西連蕭縣,東臨連雲港,南接宿遷,京杭大運河從中穿過,隴海、京滬兩大鐵路幹線在徐州交匯,素有“五省通衢”之稱。徐州是華東重要門戶城市,華東地區重要的科教、文化、金融、旅遊、醫療、會展中心,也是江蘇省重要的經濟、商業和對外貿易中心。


自古兵家必爭之地―江蘇徐州​​

徐州地處蘇、魯、豫、皖四省接壤地區,長江三角洲北翼,北倚微山湖,西連宿州,東臨連雲港,南接宿遷,,隴海、京滬兩大鐵路幹線在徐州交匯,作為中國第二大鐵路樞紐。

徐州歷史上為華夏九州自古便是北國鎖鑰、南國門戶、兵家必爭之地和商賈雲集中心。有超過6000年的文明史和2600年的建城史,被稱為“帝王之鄉”,徐州歷史悠久,6000多年前,徐州先民就在此生息勞作。原始社會末期,堯封彭祖於今市區所在地,為大彭氏國,徐州稱彭城自始起。
自古兵家必爭之地―江蘇徐州

春秋戰國時,彭城屬宋,後歸楚,秦統一後設彭城縣。

楚漢時,西楚霸王建都彭城。西漢時屬楚國,東漢屬彭城國。

三國時,曹操遷徐州刺史部於彭城,彭城自始稱徐州。

魏晉南北朝各代曾設彭城國或徐州,都城或治所多在彭城。

隋時設徐州,後改彭城增添郡,治彭城。

唐初,徐州與彭城郡名稱多次互易,中後期為節度使駐地。

五代時各朝置有徐州,治彭城,領7縣。
自古兵家必爭之地―江蘇徐州

宋、元兩朝都置徐州,屬歸德府。隸屬和轄領變化較頻。

明初徐州曾屬鳳陽府,直隸京師,後屬南直隸。

清初,徐州先後為江南省和江蘇省所屬直隸州,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升為徐州府,轄領1州7縣。

民國初,徐州府廢,府地附郭銅山縣,後曾設徐海道,治所在銅山(徐州)。
自古兵家必爭之地―江蘇徐州

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仍置徐州市,屬江蘇省。著名的三大戰役之一的淮海戰役就是以徐州為中心展開的。

1949年因江蘇省尚未完全解放,徐州市暫由山東省代管,後劃回江蘇省,並同時成立徐州專區。

1970年,徐州專區改稱徐州地區。

1983年,江蘇撤銷地區專員公署,實行市管縣的建制。

1993年,徐州調整市、縣行政區劃:將銅山縣的青山泉、大泉、紫莊、江莊,鹿莊、汴塘、大吳、塔山、耿集9個鄉及礦區的青山泉、董莊、旗山、權臺4個街道辦事處劃為賈汪區管轄;將銅山縣的拾屯鄉和夾河鄉的火花、群英2個村劃為礦區管轄;將徐州郊區更名為泉山區。
自古兵家必爭之地―江蘇徐州

1998年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將新沂市炮車鎮劃為邳州市管轄;將邳州市合溝鎮劃為新沂市管轄。將銅山縣潘塘鎮劃為徐州泉山區管轄;撤銷泉山區潘塘鎮,設立潘塘街道辦事處。

2005年5月18日,國務院批准將銅山縣大黃山鎮和大廟鎮劃為徐州鼓樓區管轄。
自古兵家必爭之地―江蘇徐州

2010年9月28日起,徐州九里區行政管轄權和司法管轄責任全部移交給銅山區、鼓樓區和泉山區。撤銷九里區和銅山縣,同時設立徐州銅山區。其中,原九里區所轄10多個街道辦事處,分別併入銅山、鼓樓和泉山3區。調整後,徐州管轄的6縣(市)5區將變為5縣(市)5區。市區面積從1159.9平方公里增至3037.3平方公里,居中國第8位,市區人口從184.3萬增為306.4萬。


自古兵家必爭之地―江蘇徐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