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丨那些從沙窩窩裡走出來的平民英雄

人物丨那些从沙窝窝里走出来的平民英雄

8月6號、7號、8號

庫布其迎來一場盛大的“霸屏式”報道

各大媒體來到盛夏的庫布其發現

印象中咄咄逼人的狂躁沙漠

竟然展現出溫婉隨和的翩翩風度

令人始料未及

但是 再奇蹟的工程

說到底都是一場人的勝利

沙窩窩裡面朝黃沙背朝天的庫布其人

用數十年的光陰 由“恨”變“狠”

終於贏下了這場艱苦的人沙之戰

我們來一起看看中央媒體筆下

他們平凡又閃光的人生

高林樹:種樹,是刻在名字裡的樸素願望。

年近花甲的達拉特旗中和西鎮官井村村民高林樹,跟沙地已經鬥爭了28個年頭了。

“我父親就種樹。我們弟兄3個,我叫高林樹,老二叫高樹林,老三叫高雨樹。老人說,你可得栽樹,樹長大了就可以固沙。”樸素的願望,支撐著高林樹向沙漠宣戰。

沒有苗條,他拿自家的5只羊換回樹種苗條;沒有路,他肩挑背扛把苗條一捆一捆背進去。“馬車、牛車、勒勒車、雙六輪、大解放……”拉苗條的交通工具在換代,治沙的信念卻始終如一。

高林樹領著一家人冒著嚴寒酷暑治沙,承包的荒沙面積越來越大,茫茫沙海里已播下5000畝綠洲。

在他的帶領下,村民們紛紛加入包地治沙的行列。如今的官井村,林地面積增加到19萬多畝,綠林縈繞、莊稼成行的美景重現眼前。

樹和綠,是茫茫大漠中的圖騰。像守望生命一樣,沙漠中的居民守望著自己的家園。

高二雲:既然選擇了綠色便只顧風雨兼程

提起幼時的風沙天氣,54歲的高二雲至今心有餘悸:“記憶裡小時候到處都是沙子。大風颳一晚上,沙子就把房門堵住了,得跳窗出去。沙子有時甚至把房子埋了,順著沙丘一路走,能走上房頂。”

1986年,高二雲的父親高林樹帶著妻兒老小,趕著二餅餅牛車,一頭扎進庫布其沙漠,開始治沙造林。遭遇無數挫折失敗和冷嘲熱諷,高林樹沒有低頭,默默耕耘,一次栽不活,下次接著栽。一棵,兩棵,三棵……樹終於成了林,一家人種活了近千畝樹苗。林下套種草料,放羊,高家成了村裡第一個萬元戶。

頂著風沙不回頭,盯著綠色加油幹,庫布其人就像大漠中的駱駝一樣堅韌皮實。

有種傳家寶叫“治沙使命”

沒有車、沒有路、沒有水井……杭錦旗什拉召治沙站的第一批治沙工人陳寶榮,和20多名工友揹著窩頭、鹹菜和水,起早貪黑在沙漠裡栽樹。

10年後,18歲的賈尚付接過了繼父陳寶榮的鐵鍬,擔起第二代治沙人的使命。1985年,賈尚付的兒子賈文義也走進什拉召治沙站。

一次,下起大雨,父子倆搶雨播樹籽,賈文義在前面牽馬,賈尚付在後面扶耬車,雨淋得眼睛睜不開,勞累睏乏,賈文義幾次被馬拽倒在沙地上。艱苦奮鬥,接力傳遞,久久為功,什拉召治沙站播下5萬畝綠林。

人物丨那些从沙窝窝里走出来的平民英雄

張喜旺:推廣針對沙漠的“微創手術”

沙漠裡環境惡劣,種樹絕非易事。2002年,農民張喜旺在企業的治沙民工聯隊裡開始種樹。頂烈日、鍬挖坑、肩擔水——可惜,種種付出卻常常抵不過沙漠裡的一場風。

“遇上一場風把沙子全部颳走,苗子自己就跌倒了。又把辛苦白費了。成活率非常低。”

種樹方法原始、樹種選擇不當、造林密度過大,科技的缺乏讓庫布其治沙曾經陷入“治理——惡化——再治理——再惡化”的循環。走過的彎路讓庫布其人認識到科技治沙的重要性。柳樹種死了,換楊樹試試,楊樹也死了,再換再試試;背風坡種不活,就迎風坡種;種了10棵,只活了1棵,活了1棵也是勝利……庫布其人越挫越勇,不停地實驗、改良技術。

“在沙漠裡用水的壓力衝出一個坑,把苗子栽進去,挖坑種樹澆水一次性完成……”

反覆失敗、反覆實踐,2009年起,張喜旺和工友們開始推廣微創種植法。微創種植法如同給沙漠做了一次微創手術,對環境影響小、成活率高。2012年起,張喜旺用積蓄在沙漠腹地承包了1600畝綠化工程,成為治沙民工聯隊隊長。

“成活率能達到85%,10秒鐘栽一棵樹。一天能種二十來畝地。這個效率就翻了10倍。感到心裡很欣慰。”

“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一項技術能夠創造一個奇蹟。”習近平總書記的生態文明思想,正在庫布其生動地實踐著。

敖特更花

哪有無緣無故的恨 背後都是極致的愛

“我不恨沙漠了。”42歲的內蒙古杭錦旗道圖嘎查億利新村前村長敖特更花,美麗、從容、自信。如今,她帶著億利民工聯隊、帶著庫布其治沙技術去新疆塔克拉瑪干治沙、到西藏那曲種樹,成為從庫布其沙漠腹地走出的蒙古族“沙漠玫瑰”。

“我從來不信沙漠中能種出樹來,就算在2007年的春天,我在信用社貸款八萬元,種了2000畝約32萬株沙柳,我還是百分之二百不相信它們能成活”,敖特更花說的時候,語氣很堅定。

“但是當我在2007年的10月25日來到杭錦旗獨貴塔垃鎮道圖嗄查村看我種的沙柳時,我當時就傻了,綠油油的一大片,雖然不茂密,但成活率達到了百分之九十五,我當時真是又想哭又想笑”。在她種的沙柳邊,她自豪地笑著對記者說:“你看沙柳都比我高了!後面這一大片都是我種的。”

如今已成為職業種樹人的領頭人—民工聯隊的女隊長,敖特更花已帶領著自己的團隊在2014年春天前往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阿克蘇新疆建設兵團去種樹,在阿克蘇新疆建設兵團12團種了900畝紅柳,600畝沙柳,還有240畝甘草。

她的心願是:要把自己通過實踐實現的夢想,把在沙漠裡是可以種樹的這一理念傳播到黃沙漫漫的地方。讓自己的綠色夢,染綠她去過的沙漠。許多人都稱她為“沙漠玫瑰”,不僅是她傳揚了綠的希望,更是讓跟著她乾的每一個人也都富了起來。

人物丨那些从沙窝窝里走出来的平民英雄

李布和:被沙漠欺負走 被資源召喚回

庫布其從來不只有一張面孔

“兒時留給我的記憶只有兩個,飢餓和風沙。”從小生長在達拉特旗展旦召蘇木的李布和說,“那個時候沙子動不動就把農田推了,房前房後的沙丘經常拱上屋頂,人被沙子欺負得沒辦法。同浩瀚的沙漠相比,人的力量太薄弱了。”李布和也一度為生活所迫,外出掙錢養家。

2006年,在外闖蕩、事業有成的他回到家鄉。當時,正值市裡大力開展林業產業經濟建設,先後有多家企業開始轉型,走上生態建設之路。李布和想到,展旦召蘇木緊鄰響沙灣旅遊景區,沙漠旅遊資源是一張現成的名片,合理利用沙漠資源發展旅遊肯定是一條好路子。憑藉旅遊收入,進一步反哺生態建設,能實現“旅遊+生態”的良性循環。

2007年,李布和兄弟三人承包下銀肯塔拉7萬畝沙地,踏上治沙植綠征程。12年累計投入近4億元,原本寸草不生的銀肯塔拉,綠洲擴展至4萬畝,沙漠景區人氣持續高漲。

黃沙依舊,但被沙障和植被鎖住的沙丘已無法發威,遊客可以安心享受沙漠遊的樂趣。如今,銀肯塔拉沙漠綠洲自然生態旅遊區在旺季時,每天遊客接待量超過3000人次。

王文彪:領頭羊的使命擔當是

用庫布其模式為人類治沙

在庫布其治沙,領頭企業當推億利集團。董事長王文彪是土生土長的杭錦旗人。1988年,他到地處庫布其沙漠腹地的杭錦旗鹽場當場長。那時風沙肆虐,不治沙,風沙就會吞噬鹽湖和企業。他決定從每噸鹽的收益中拿出5元錢來治沙。這一治,就是30年。

“那時治沙技術很落後,種一棵樹比登天還難,種了幾年可能才活一棵樹。”王文彪回憶。或許與沙漠抗爭和拼搏的過程,讓他逐漸意識到沙漠光熱資源是一種財富,可以把問題變成機遇。

於是,億利立足沙漠在生態改善的基礎上,培育了生態修復、生態農牧業、生態健康、生態旅遊、生態光伏、生態工業六大產業。“每年我們整個的沙漠產業銷售收入有100多億元,主要來自醫藥、旅遊、光伏、工業、肥料、飼料等,利潤大概在8%到10%。”王文彪介紹說。

在位於庫布其沙漠腹地的億利生態光伏基地採訪時,正遇上下雨,只見建成的31萬千瓦的太陽能光伏板連片鋪開,2萬畝治沙面積上的綠色沙障已長出了新芽,板下種植的玉米綠油油的,長勢喜人,養殖的一群群大白鵝和烏雞正在覓食。

“今後最大的夢想和使命就是為人類治沙,用庫布其的模式為人類治沙。”治沙30年的王文彪說出了許多鄂爾多斯企業家的心聲。

人物丨那些从沙窝窝里走出来的平民英雄

人類每次正視自己的渺小

都是自身的一次巨大進步

所以被黃沙欺負地無可奈何的庫布其人

反而隱忍下來尋找出路

把自己的平凡人生

活成了傳奇的模樣

整合自新華網、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央廣網、科技日報、經濟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