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竹先生品鑑生活
生命完美與永恆之道:活在當下!
道即路,用來自由、通暢、無礙通行的。
這裡主要指使生命自由、通暢、無礙、完美、永恆生存、生活的方法、方式。
有人積極、樂觀、主動的生活,即善心的生活,創造出了善的環境與氛圍。因為是有為法,所以有壓力、疲憊、乏味、單調的時候。如同喜劇演員帶給人歡笑,自己充滿壓力與付出。因為要挖空心思的讓人們笑、開心。積極、主動、樂觀的人要挖空心思的積極、主動、樂觀起來,所以也勞神費力的。
這種生活不夠完美。
有人消極、悲觀、被動的生活,即噁心的生活,創造出惡的環境與氛圍。難過、悲傷、不愉快是肯定的了。
這種生活更不美好。
有人積極主動樂觀與消極被動悲觀混雜生活,這也是大多數人的生活,顯然不完美。
更重要的缺陷是這幾種生活是處於矛盾糾纏和生死輪迴中,而不是完美與永恆!
有人會說沒有完美與永恆的生活。那是因為你沒有發現或根本沒有去尋找什麼是完美與永恆生活。如同消極生活的人不明白積極生活的美好一樣,他只會說諸如生活是命中註定的,我只能為了苦錢東奔西跑、日夜勞累什麼的。
世上有一種完美與永恆的生活之道,通常被稱為開悟、覺醒、得道、成佛、成聖什麼的。
而我把他稱為活在當下,這樣更容易理解、把握、平易近人、切實際、貼近生活。
當下即是完美與永恆,超越矛盾糾纏,超越生死輪迴,超越時空。當下即佛,圓滿自在!
活在當下即是活在完美與永恆中,生活在無條件的自在、和諧、鮮活、智慧、愛、喜悅、極樂、清淨、慈悲……中!
如何活在當下?
從過去、現在、將來的幻覺中脫離出來,即是時間、空間中脫離出來,即是從矛盾糾纏、生死輪迴中脫離出來,即是活在完美與永恆的當下!
如何從過去、現在、將來中脫離出來?
觀心,瞭解心,妄心自消,執著無。功到自然成。
我就是這麼脫離出來的。當我通過長期觀心從而瞭解心後發現:
過去只是當下的記憶、回憶即思想;將來只是當下的想象、憧憬、計劃、理想即思想;現在只是當下的分別、判斷、選擇、定義、概念即思想!當下明明白白、不證自明、無修無證,超越過去、現在、將來即超越思想!
真正的我就是當下,當下即是真正的我!當下完美、永恆,超越矛盾,超越生死,超越時空!
過去、現在、將來即是矛盾、生死、時間、空間。所以說當下超越矛盾、生死、時空。
所以活在當下即是完美與永恆的生活之道!
活在當下即是開悟,即是覺醒,即是成佛,即是全然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自由和諧完美永恆
“道”從首從辵,“首”的本義是頭,象徵萬物之初始。“首”和“頁”都代表頭部,皆從“八”,“八”或指頭上的毛髮。“首”字從倒八,八在上也;“頁”字從八,八在下也。“首”上之八,或為幼兒稀疏的頭髮;“頁”下之八或為剛成年男子稀疏的鬍子。胎兒的頭部最先發育,佔到整個胎體的一半,故以胎兒的頭部借代胎兒。胎兒的頭部有稀疏的頭髮,故“首”應指胎兒或幼兒的頭部。人之初為胎兒,胎兒是人先天的最初形態,引申而泛指事物的最原始的狀態。“辵”與行走有關,表示運動變化。故“道”的本義就是指事物的原始狀態及其自然的運動變化規律。強調事物的原始及自然屬性。
“道”作為一個哲學概念,最初見於《周易》和《道德經》。中國古老哲學用“太極”來表達“道”的概念。《易·繫辭傳》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經》中的“道”與“太極”是相通的。“太極”就是孕育了陰陽的萬物之母。所謂“兩儀”就是指陰陽,陰陽生於太極。《道德經》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裡的“一”就是指陰陽,陰陽皆一畫也。陰陽生則天地立,所謂一畫開天地也。《易·繫辭傳》說:“一陰一陽之謂道。”因為“道”就是孕育了陰陽的“太極”。
然道又分“恆道”和“非恆道”,老子《道德經》開篇就說:“道可道,非恆道。”人類效法天道而制訂的用來讓人遵循的道,都是“非恆道”。上面所論述的純自然之道就是“恆道”。《禮記·中庸》中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敎。”所謂“率性”就是順從本性,不假人為的思索。三思而後行則失之本性矣。天有道,而人法之。人法天道而用於人類社會,即為“人道”。“人道”法自然之道而有了社會屬性,人類社會是大自然中最活躍的因素,具有很強的人為性,故其道就不再是純自然之道,這種道就是“非恆道”。《道德經》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法再法,人為因素增多,終成“非恆道”矣。如帝王的統治之道,雖效法乎天地自然之道,卻摻雜了更多的人為因素,故其道會隨社會的不斷變化而變化,故非恆道。
簡單地講,狹義的“道”就是指自然規律,廣義的“道”除指自然規律外,還包括由自然規律衍生出來的人類應當遵循的行為規範。老子把純自然規律稱為“恆道”,把衍生出來摻雜了人為因素的行為規範稱之為“非恆道”。
道家超脫,所追求的是“恆道”;而儒家入世,側重於“非恆道”。孔子在《易·繫辭傳》中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意思就是說,從事物當中抽象出規律性的東西,做為指導性理論,就上升為道;根據事物的屬性及運動變化規律而作具體的應用,就形成了器。道是抽象的,器是具體的。
“順其自然,無為而治”是道家思想的根本和出發點,道家認為只有純自然的東西及其規律才是永恆的,摻雜了人為因素的東西及其規律都是權宜的,都不會永恆。深刻理解了道家的這種思想,我們才能真正明白老子“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這句話的精義。老子的這句話直譯過來,就是說:道,如果是用來強制別人遵循的,就不是自然而然的,那這種道就不是恆常之道;名,如果是人為的稱謂和描述,就一定會有感情色彩,那這種名就不是恆常之名。可道之道、可名之名皆摻雜了人為因素,故而“非恆”也。恆道是事物固有的自然規律,恆名是事物的本來面目,惟其自然,因而永恆。道有奉違,名有褒貶,皆是人為,常變而不恆也。
子夏故壇
道者,規則也。
是存在於萬有之中,運行於萬有之上,又不隨萬有的主觀意志而改變的真理。
尋道,就是研究不斷變化的事物,所關注的不會只停留於表面現象,而更執著於去尋找其背後隱藏著的永恆之律。
所以說,科學也在遵循道,也在尋道。
它不斷地處理曾經以為符合規律的東西,或修改,或傳承,或廢棄,或升級。努力使其達到或更接近規則。
並且在現有的系統之內,利用已知的信息,去開發出這個系統所能支持的更多的可能。
看花開花落,歷春夏秋冬。測晨星日月,感芸芸眾生。道立於其上,亙古未變。
調油鹽醬醋,戲嬉笑怒罵。身販夫走卒,嘆存亡盛衰。道隱於其間,隔山莫明。
道, 通者,一通百通;道無處不在。
你劈開一段木頭,他在那裡。
你舉起一塊石頭,他也在那裡。
道,未通者,一竅不通;道無處可尋。
他若在天上,那天上的飛鳥要比你先得。
他若在水裡,那海里的游魚要比你先得。
道,自古以來,就難以解明。
就好比那指路的手指,也只是指出那個方向。
至於手指本身,卻與那所指的路毫不相干。
只有行在路上的,才知道需當心體身行。
單從人的方面對於群體的影響來說,行道有大、中、小之分,亦有荒淫無道。
大者胸懷萬物,普度眾生。
中者順天應時,不辭大任。
小者手足相親,家和物興。
無道者害人害己,禍國殃民。
道既是約束,也是保護。
所謂智慧,即是接近、認識、理解規則,並且按照規則去思想、去實施其行為的過程。
順道,即是順規則,即是和諧。
順規則者,規則亦順之;故能成,又名得道。
以上內容有借用,有發揮,部分見解難保無疵。如有上知,敬請斧正。
默守誠規330
在你看來,“道”是什麼?
“道”存在於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他關乎著我們的工作、事業、生活以及做人。“道”是指規則、原則、底線、規律、責任、義務、本份等等,有限制性的特點。
做工作要守的“道”:“盡職盡責”。
做人要有“道”,也就是做人要有原則,要有自己的底線;違反國家法律的事情,不能做;違背良心的事情,不能做;這是做人最基本要有的“道”。
各行各業有它應該堅守的“道”,教師要守的“道”:“為人師表、教書育人”;醫生守的“道”:“救死扶傷、敬畏生命”;律師守的“道”:“以事實為依據、法律為準繩”;開店老闆要守的“道”:“誠信經營、顧客至上”。只有守住了“道”,各行各業才能發展、進步。
世間萬物的變化也有它的“道”,春季萬物復甦,夏季驕陽似火,秋季碩果累累,冬季白雪皚皚。
做人要有“道”,會少走彎路,人生順當許多;做事要守“道”,離成功會越來越近;生活要懂“道”,容易獲得幸福。
“道”是什麼?概念太廣泛,它存在於個人的認知中、人生的頓悟裡。
輕舞飛揚的腦細胞
在此討論的“道”,是一種上古哲學概念,其實也就是大自然,全宇宙,萬事萬物原本的規律。“道”應該是包括物理學、生物學等一切在內,也就是包羅萬象。
這個問題,早在兩千多面前的春秋時期,孔聖人的老師老子就已經回答過了,或許,我們可以從中知道一點什麼。
老子在他的作品,也是中華文化的經典之作《道德經》
開篇就說過了:道可道,非常道。可以用言語表達的道,只是一般平常的道。不可以用言語形容表達的道,那就是不一般的道。
而兩千多年後的今天,人們對於道的認識有了更深入的瞭解,認知有了一定變化,但是,萬變不離其宗。
在我看來,道是洞悉宇宙萬物變幻的總門,是揭示自然宇宙運行、變化規律的門徑。人類一直在追求道,認知道,瞭解道,然道無止境。只能更接近,卻始終無法全部得知,認清道。所以,對於一個普通人,也只能是粗略瞭解道的皮毛。
對於我來說,道,無非就是工作、賺錢、養家、餬口、生活。
那詩那遠方
"道",看很多的回答都注重於"道家",從"老子"的觀點去解釋。其實,最初用的"道"是通用的,儒學也有很多地方談到"道",如"朝聞道,夕死可也"、"道其不行矣夫"、"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君子之道四"……
那麼,"道"究竟是什麼意思?按現在的解釋是規則、規律、道路。但這樣解釋就冷冰冰了,沒有"修道"的人文關懷的溫暖。
我認為的"道",是從《中庸》裡來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就在我的天性之中,天性,宋明理學的區分是是天地之性,充滿良善,全是天理;氣質之性是後天稟賦的,有善有惡。所以,依由我的天性去做,也就是"率性",這就屬於道,時時事事都如此修道養德,就是我認為的"修道"。
幽幽南山客
道者,天地日月星之精靈。統天地之樞紐,日月之心,帝靈也。道生一,一者,太一,太乙也。藏於北極,生於日月,故曰太極。太極之初,元始也。上太乙,下元始。元始者,天乙也。天地之貴神,貴氣也。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道。日月有日月之道,星辰有星辰之道,神鬼有神鬼之道,萬物有萬物之道。道存天地,法於自然,人神莫敢違之。然世間萬物精靈,各有其命,造化不同,難於超越。故有求仙問道,志於超越眾生,立法於萬物萬靈之上,勢必得道天助,失道鬼攻,天剋地衝,殃殺不盡,災禍不斷。欲改命,必求道。道能改命,命不能改道。故曰:天命難違,違者必死。超越極限,勢所必反。道成則太極生,萬神歸向,天地之勢所必然也。經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者,日月陰陽也。太極所照之地,必有得道之人所生。無道失察,必亡天下。故天官書,開元佔經雲,天之所變,必有災殃,唯國君任賢,方可消災。然君已失道,成為昏君,貪戀酒色,豈能任賢乎?不害賢已是萬幸。古云:國家,有賢不知一不祥,知賢不用二不祥,用賢不任三不祥。國家有了三不祥,天災人禍永不停,天命也。道得道失,在於天,不在於人。天與德唯親,缺德失德,必無道,天下易之。故道就是太極,太極者,天地人神,日月星精之心神也。
日月星主
”道”是什麼?那是人類探索先於人類誕生前就已經存在的那些客觀事實存在的運行規律而為了人類在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方便不用長篇累述地不斷重複一個相同的事情而取的名稱”道”!”道”本身並不具備什麼實際意義有意義的只是道所承載的意思或者說到意味著什麼?道承載出的意義或者說道意味著的什麼才是真正的要表述的東西!”道”只是箇中介導引而已!因為”道”本身只是個字而已只有人們為道這個字賦予的意思與內涵才是真正的有用的東西!簡單描述道就是一個共同的觀念。故再複雜點的描述就是”共同生道,道生共同。”的循環關係。中華民族的古人(或許是上屆創造中華文明的古人)是探索自然法則來創建人為文化的而道德經只是中繼性的著作有些初始密碼並沒有涉及。如”陰陽五行”和”德”的定義等等。在”不爭之德”已經談過不再重複。
公議
我的回答是:道,乃人間大道,人間正道也。我記得陸羽的茶經裡有這麼一句箴言:求物之真,求情之真,求性之真,求道之真。短短12個字,概括了人性的全部。
蓉兒尋找靖哥哥
道德經中有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說明了道是這個宇宙的最高法則,講述了宇宙的起源及變化,又說道可道,非常道,則說這個道本沒有名稱,是老子稱呼它為道,是萬物之母,在現在有了規律這個名詞後,可以解釋為至高的宇宙規律,統御萬事萬物。易經中又說一陰一陽之謂道,說明了這個宇宙的規則就是一陰一陽的矛盾對立規律,此強彼弱,此弱此強,給我們的啟發及方法論便是任何事物都務必兼顧陰陽,孤陰不生,獨陽不長,故凡事必須不能過,不能過剛也不能過柔,看事情不能只看陽的一面,也不能只看陰的一面,想辦法辦事,既要結合看得見的陽的信息,也要抓住隱藏的陰的信息等等。
更多精彩玄學內容,請關注我(玄運國學講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