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渔罾

故乡的渔罾

淮上云垂岸,江中浪拍天。

顺风哪敢望,下水更劳牵。

芦荻偏留缆,渔罾最碍船。

何曾怨川后,鱼蟹不论钱。

南宋学士杨万里在《舟过大通镇》一诗中,以淡雅、凝炼的文笔,构画一幅水乡古镇渔罾图,描绘出铜陵大通河畔鱼市兴旺景象。

铜陵古镇大通渔民捕鱼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从明代洪武年开始,古镇大通便有高、张、朱、吴、孙、史、叶等七大姓氏定居在河南嘴从事捕鱼业。这七大姓氏中高姓势力最大,称之为“渔霸”,而渔民们捕鱼的工具多为渔罾。俗话说,农民爱地,工人爱厂,矿工爱灯,战士爱枪,渔民爱罾。大通河畔的渔民爱船,更爱罾,爱他们时刻离不开的渔罾。因为渔罾是大通渔民的亲密伙伴,是渔民勤劳的见证。对渔民来说,没有罾,就是没有生活的源泉。这里的渔民往往因为能制作一张称心如意的渔罾,而增添许多生活的勇气和智慧。“扳罾得顺手,越扳越有劲”。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大通河畔的渔民在青通河里曾一罾扳起八百多斤黄姑鱼。20多年前,我在大通镇工作时,曾见到一渔民兄弟俩用船头罾扳起一百多条鲢鱼。

多少年来,谈论罾,修补罾,爱护罾,一直是大通河畔渔民生活中的一大乐趣,渔民们还深情地把渔罾称之为“生命之罾”。

铜陵大通河畔的渔罾大体说来可分为三大类:岸边罾、船头罾和拦河罾。岸边罾多数是有固定地点,大的有一两丈,小的只有一两米;船头罾是安装在小木船上,用4根或2根毛竹支撑起的渔罾,可以划着小木船在河面上来回流动扳罾;拦河罾则是用渔网把整个一段河面拦腰截断,可谓是大通渔民最大的渔罾。

记得孩提时代,我时常来到大通河边看渔民们扳罾,有时也拿着活动的小渔罾跟在大人后面学着扳罾,嘴里还不断地念着母亲教给的“扳罾歌。”“扳罾,起罾,扳条大鱼十八斤,大鱼送隔壁,小鱼自家吃……”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初,我从部队转业分配到大通镇工作时,还能看到渔民们扳罾的身影。每当看到大通河上渔罾点点,渔民们扳罾、起罾,忙忙碌碌的情景时,总要唤起我儿时的回忆:西边的天空燃烧着一片桔红色的晚霞。我看见,每当一阵阵微波荡漾的时候,那映照在浪尖上的霞光,就像一片片燃烧的火焰,闪烁着,流动着,消失了,而后面的一排又在闪烁着,流动着,涌了过来。船儿在浪尖上荡悠着,罾儿在霞光中晃动着,鱼儿在罾里蹦跳着,欢乐的渔歌在故乡河畔久久地飘荡着。我因此分外留恋少年时代,大通河畔秋日黄昏的景致,这是一幅渔民们收获喜悦和希望的丰收图景。

如今,随着长江水族资源的枯竭,铜陵大通渔民已由水上漂移居到陆地,再也看不到大通河上“渔罾最碍船”的繁荣景象了,而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拍摄的这张渔民在岸边扳罾的图片,只能留存在我的记忆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