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的漁罾

故鄉的漁罾

淮上雲垂岸,江中浪拍天。

順風哪敢望,下水更勞牽。

蘆荻偏留纜,漁罾最礙船。

何曾怨川后,魚蟹不論錢。

南宋學士楊萬里在《舟過大通鎮》一詩中,以淡雅、凝鍊的文筆,構畫一幅水鄉古鎮漁罾圖,描繪出銅陵大通河畔魚市興旺景象。

銅陵古鎮大通漁民捕魚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了。從明代洪武年開始,古鎮大通便有高、張、朱、吳、孫、史、葉等七大姓氏定居在河南嘴從事捕魚業。這七大姓氏中高姓勢力最大,稱之為“漁霸”,而漁民們捕魚的工具多為漁罾。俗話說,農民愛地,工人愛廠,礦工愛燈,戰士愛槍,漁民愛罾。大通河畔的漁民愛船,更愛罾,愛他們時刻離不開的漁罾。因為漁罾是大通漁民的親密夥伴,是漁民勤勞的見證。對漁民來說,沒有罾,就是沒有生活的源泉。這裡的漁民往往因為能製作一張稱心如意的漁罾,而增添許多生活的勇氣和智慧。“扳罾得順手,越扳越有勁”。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大通河畔的漁民在青通河裡曾一罾扳起八百多斤黃姑魚。20多年前,我在大通鎮工作時,曾見到一漁民兄弟倆用船頭罾扳起一百多條鰱魚。

多少年來,談論罾,修補罾,愛護罾,一直是大通河畔漁民生活中的一大樂趣,漁民們還深情地把漁罾稱之為“生命之罾”。

銅陵大通河畔的漁罾大體說來可分為三大類:岸邊罾、船頭罾和攔河罾。岸邊罾多數是有固定地點,大的有一兩丈,小的只有一兩米;船頭罾是安裝在小木船上,用4根或2根毛竹支撐起的漁罾,可以划著小木船在河面上來回流動扳罾;攔河罾則是用漁網把整個一段河面攔腰截斷,可謂是大通漁民最大的漁罾。

記得孩提時代,我時常來到大通河邊看漁民們扳罾,有時也拿著活動的小漁罾跟在大人後面學著扳罾,嘴裡還不斷地念著母親教給的“扳罾歌。”“扳罾,起罾,扳條大魚十八斤,大魚送隔壁,小魚自家吃……”在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初,我從部隊轉業分配到大通鎮工作時,還能看到漁民們扳罾的身影。每當看到大通河上漁罾點點,漁民們扳罾、起罾,忙忙碌碌的情景時,總要喚起我兒時的回憶:西邊的天空燃燒著一片桔紅色的晚霞。我看見,每當一陣陣微波盪漾的時候,那映照在浪尖上的霞光,就像一片片燃燒的火焰,閃爍著,流動著,消失了,而後面的一排又在閃爍著,流動著,湧了過來。船兒在浪尖上蕩悠著,罾兒在霞光中晃動著,魚兒在罾裡蹦跳著,歡樂的漁歌在故鄉河畔久久地飄蕩著。我因此分外留戀少年時代,大通河畔秋日黃昏的景緻,這是一幅漁民們收穫喜悅和希望的豐收圖景。

如今,隨著長江水族資源的枯竭,銅陵大通漁民已由水上漂移居到陸地,再也看不到大通河上“漁罾最礙船”的繁榮景象了,而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拍攝的這張漁民在岸邊扳罾的圖片,只能留存在我的記憶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